关于奥运会的一点思考-1500字
关于奥运会的一点思考-1500字
现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00多天了,在这个北京奥运会筹备的紧张时刻,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民都在期待北京奥运会的时刻,提出谈谈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的问题,似乎不是很合时宜,但这个的确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自从1984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运用了商业的手段,使得奥运会的收支得到了历史性的扭亏增盈。也就是从那时起参加比赛的选手的竞技水平越来越高,其比赛的激烈的程度也增强了不少,比赛中所渗透的科技含量也是不断的提高,这也就逐渐突现了奥运会成为精英们的事业。而相对于大众体育而言,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身体距离运动却越来越远,而电视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眼球观看比赛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肢体的尝试也逐渐为视觉欣赏所代替,这恰好是商品化所期待看到的。其中的奥妙在于,比赛选手为商品化所包装,项目职业化也越来越高,进而选手比赛的精彩程度也越来越激烈,因而能吸引到许多观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奥运的门票收入和惊人的电视转播费用,奥运和商业价值也就越来越大,而奥林匹克的五环标志成了全球的最昂贵的品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奥运会商品化运作时把竞技场的运动员当作演员,把大众当作观众,把运动精英们当作商品来出售,也把大众当作这种产品的消费者。
现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体育发展的投入都是有限的。因而。用于重点培养的精英的费用增多了,而相对大众体育的投入也就减少了。但有些极为贫穷的国家在体育方面的投入却是毫不吝惜,就是希望在奥运会等国际比赛场中胜人一筹,为自己在“无烟的战争”中挽回面子。吏为可悲的是现在许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体育在西方的强势体育的冲击下七零八散,其生存空间遇到了大危机,并逐渐为人们所遗忘,自己的东西不想玩,别人不会玩,甚至玩不起,这种状况很自然地影响到大众的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那么精英体育中的精英们一定是受益者吗?回答是否定的。在许多人的眼中,运动精英,尤其是奥运奖牌的获得者被誉为奥运精神的化身,是奥林匹克神殿中的英雄,同时也是他们国家和地区的英雄,他们在鲜花和掌声中走上了奥林匹克的神坛,名誉、地位、金钱也是接踵而来。
但是毫不遮掩的是在巨人的辉煌的背后却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代价一就是:习以为常的身体伤病。现在一般的运动员是在幼年时期就开始接受较专业的训练,身体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中,那么身体的犯病的'机会就相对来说提高了,有的运动员认为为了国家的荣誉,把伤病视为一种必要的代价,更有甚者为了好成绩,不惜服用兴奋剂,颇为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冒险与赌博。
代价之二:巨大的精神的压力。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残酷的赛场上,潮起潮落的形势变化,大悲大喜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所受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奥林匹克一方面强调重在参与,另一方面则鼓励竞争拼搏。试想下,身在比赛场上的运动中能有几个真正的心平气和,做到宠辱不惊的呢?
代价之三:就是文化知识的匮乏。就以我国的运动员来说吧!从小就要每周利用三十到四十的小时进行训练,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基本的学业,个别的运动员连认字都不多。收获了一块块的奖牌,却失去了文化这个愧宝,致使许多在奥运会退下来的运动员一无所长,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缺乏。
那么面对如此的代价,我们不禁要问:奥林匹克体育本来的面目及意义就是这样的吗?体育精神到底体现在哪里?奥林匹克体育对人类的作用,人类该如何来把握呢?
我们也不禁要发出奥运会到底是精英体育还是大众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