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期许,绝对自由
相对期许,绝对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对于未来的定位与预期是个人的自由,然而当此项自由与家庭社会的期许产生矛盾时,人如同被枷锁束缚。强硬挣脱他人关切容易撞个头破血流两败俱伤,而违背内心也绝非良策。面对个人与外界的落差和错位,我们应兼顾相对期许,始终相信绝对自由。
所谓相对期许,即家庭与社会对个人的约束与要求,责任、义务、道德等的限制注定人不能随心所欲做任何他希望做的事。作为群体性的动物,也为了维持秩序的稳定,这份期许是不能辜负的。父母希望孩子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社会要求青年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这些期许,出于深沉的爱与祝福,出于家庭社会培养个人所要求的回报,似乎也不能拒绝。当实际的残酷摆在面前,父母要求不爱医学的孩子成为医生,或是让热爱美术的孩子改变志愿,当社会号召科学强国,积极创业时,我们又该如何呢?
回应家庭与社会的期许固然重要,内心所向也不应被舍弃。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纪伯伦的诗或许不仅适用于家长,也适用于这个越来越实际的社会。前有小学生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中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后有“平均43秒一首诗,超长待机一整天”14岁少女宣传成功学,孩童被过分催熟的同时不禁让人唏嘘于社会对天才神童的狂热追求。对于高学历好成绩的追求无疑框住了我们走向理想的道路。《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痛苦的挣扎也已经告诉我们,标准、模式、硬性要求这些扭曲的期许正在摧毁下一代的人生。家庭与社会的期许有时不一定是合理而正确的,此时应听从内心追求的声音,当然更重要的是为实现自身理想而付出的个人的努力。“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这份努力不仅在于坚守所想,还在于协调各方,不为反对的声音所恼,而是让家庭与社会明白这份努力的价值。
落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差所产生的争执、对抗与互相伤害,须知自我与家庭社会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在坚守自己的立场,追求理想,信奉绝对自由时,也可以回应家庭与社会的期许,做一个良善之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