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作文素材积累
有关教育的作文素材积累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最害怕的就是作文了吧?这个时候,作文素材就派上用场了!你知道怎样正确积累作文素材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教育的作文素材积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作文素材积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轩放学回家,很沮丧地告诉妈妈,这次考试成绩被同桌大桐超过了。妈妈对小轩说:“大桐没什么了不起的,下次打败他!”
爸爸拿着一本杂志走过来:“这里有篇文章,介绍一个叫隆。克拉克的老师,得过美国最佳教师奖。他教的学生个个成绩优异,又彬彬有礼。”
妈妈急切地问道:“他有什么秘诀?”
爸爸说:“他的制胜法宝是他的班规。比如这两条,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高兴;自己有什么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妈妈有点生气:“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超过别人,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你看,我们公司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
爸爸说:“不过,看见别人的长处能去赞美也很重要啊!”
小轩一声不吭,默默地看着他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写作导航:
【对材料的理解】
这是一则就孩子学习问题的家庭对话,对话背景是孩子小轩的一次考试成绩被同桌超过,爸爸妈妈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小轩在一旁没有表达意见。
材料中妈妈不把对手放在眼里,鼓励孩子打败对手,要有竞争的意识和不服输的劲头;在社会上从事其他行业也当如此。
爸爸与妈妈意见不全一致,他以隆·克拉克的教育方法为例,认为要为别人好的表现高兴,也不要为自己输给别人而生气;这是人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它也会促使孩子的成绩变得优异,人也会变得彬彬有礼。
小轩在一旁没有说话。
[材料与写作范围的把握]
1、材料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其中有三个角色:爸爸、妈妈、小轩。三个人就教育问题或有意见表达,或有神态表现,体现各自观点和态度;其中折射出来的道理也反映在教育以外的其他领域。学生可以就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可以将材料引入文中,也可以不引入。
2、写作要求(题干)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可从爸爸、妈妈、小轩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立意方向参考]
(一)妈妈角度
1、从小应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如果未针对“从小”“孩子”等关键概念或不在教育的范围讲竞争,内容分考虑在二等);
2、人就是要有不服输的劲头,才能立足社会,取得成功;
3、人生最重要的是战胜别人,才能有成功的人生。
(观点2、3近似。对妈妈的观点可以做否定的立意,如“无须与他人争高下,何必争输赢,自己有进步有收获就好”“人生不是以打败他人为荣,而是寻求彼此共同的进步”)
(二)爸爸角度
1、好的学习成绩与学生具有好的思想品德是分不开的;
2、我们需要有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学生阶段人的教育不可或缺);
3、不光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4、胸襟宽阔、平和谦逊的人更能取得学习或事业上的成功;
5、竞争不用你死我活,而应该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6、能对别人的长处赞美是一种胸怀,是立足社会的重要品质。
(三)小轩角度
1.教育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2.对自己的事情,孩子要学会(敢于)表达意见。
(四)综合角度
1、教育评价固然要关注考试成绩,但更要看重素质教育;
2、不要单以成绩评价学生,个人的品行考察才是最重要的;
3、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孩子自身缺位,没有参与权,影响其创造力、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
4、妈妈在教育中的强势地位,对孩子成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5、谈论教育与人的关系(育人在整个教育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的关系等。
[对材料片面和错误的读解]
1、不能只选某个词语做角度,比如孤立地写“班规”的作用,人要学会“彬彬有礼”,人不要自我“炫耀”,等,不符合题意,但多少与以上角度立意有些关联,可视为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2、单论“宽容、大度”等,没有联系竞争的环境,内容在二等下;
3、不应脱离材料含义谈教育。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曾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的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竞争的历史,人类要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竞争,以求得生存;人类之间也在不断竞争,以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但,作为人类,作为被称为“思想的芦管”的人类,竞争了,获胜了,就真的能生存了吗?
回溯人类发展史,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为生存,我们不得不竞争。我们的祖先为求得一餐饱腹,一席之地,与其他物种竞争,厮杀得你死我活,这是动物本能的竞争;我们的先祖也为求得更多的土地、人口、财富,互相竞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人性贪婪的竞争。因竞争,我们生存至今,也因竞争,我们一路纷争不断,硝烟四起。正如某电影台词所言:“有人,就会有江湖。”有人,自然就会有竞争。
但总有一些先哲在竞争中反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何以为人?人又何为?我们以人的身份竞争了几千年,终于在这星球上求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求得了绝对的生存空间,江海湖泊、阳光空气、飞禽走兽,皆为我所用。我们是竞争的胜利者,但同时也是失败者。物种灭绝,生态失衡;伐木毁林,土地沙化;贪吃野味,病毒横行。竞争本是为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但蓦然回首,我们却发现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土地沙化了,无地可耕;水被污染了,无水可喝;就连空气也阴霾了,呼吸困难。印度“圣雄”甘地曾说过:“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饱每个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在竞争面前被无限的扩张,扩张到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以致反伤自身。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每一个你我他都是这个蔚蓝星球上的一员,我们在这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会竞争。但如果竞争就只是意味着打败他、杀死他、灭绝他,显然是落后而愚蠢的。竞争源于动物本能,但人又绝不仅仅是动物,我们会思考,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我们对竞争的认识。竞争其实更是一种自我超越的途径,一种趋向和谐、平衡的手段。通过竞争,我们发现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学习他人,借鉴他人,实现自我的超越。通过竞争,我们更会去寻找达成和谐、平衡的手段,实现共赢。须知,这个世界不只是你我他的单独个体,而是一个完整的我们。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错,生存,需要竞争,但竞争却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生存,更在于未来的发展,没有发展,何来生存。因为如果竞争就只意味着打败他人的话,当地球上竞争到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恰恰是人类最大的失败。
教育名人故事
1、曾国藩:在外不忘写信教育子女
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从以下《家书》摘录内容中,可见曾国藩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女节俭创业,值得后人深思。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综观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们的教子之道,一方面与普通百姓之家的家庭教育内容颇有重合之处,如关于尊敬长辈和立志勤学等,这反映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倡导为官俭朴、清正廉明则充分体现出官员的教子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2、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
3、颜之推:教育子女读书为上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官至给事黄门侍郎,他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着"读书为上"的原则。
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被迫举家迁徙到长安,朝无禄位,家无积财。面对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鲁问道:"现在我们既没有朝廷的俸禄,也没有积蓄的财产,我们就应当尽全力劳作,来养家糊口,但您却经常督促我们学习,让我们勤习经史,可是您知道吗,我们做儿子的,不能供养双亲,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啊。"
颜之推听罢,语重心长地说道:"做儿子的把供养双亲的责任放在心上是对的,但做父亲的更应该用学到的知识来教育子女。如果我的丰衣足食是用你们放弃学业换来的,那我真是食不知味,衣不觉暖。只要你们能够努力读书,继承祖上的基业,即使是粗茶淡饭、粗布短衣,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4、李晟:"西平礼法"成一时表率
李晟,字良器,是唐德宗时期著名的大将,虽为一介武夫,却从未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李晟的女儿许配给吏部尚书崔枢为妻。一次李晟做寿,其女也从婆家赶来为父亲庆贺。酒宴中,一个侍女来到女儿身旁耳语了几句,女儿听后似乎极不耐烦,但依旧与客人们推杯换盏,谈笑自若。后来在侍女的再三催促下,女儿才被迫退席。可是很快,女儿就又回到了宴席上。这一幕被李晟看到了,他觉得其中必有缘故,便招来女儿问个明白。
女儿答道:"刚才侍女来报,昨晚我婆婆得了一场小病,我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便派人回婆家代我去看望婆婆了。"
李晟听罢大怒,对女儿说道:"你真是个没有教养、不懂礼仪的女儿啊!你的婆婆病了,你作为媳妇,就应该在婆家侍奉左右,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孝敬公婆,这才是我李家知书达理的女儿啊。"于是,女儿听从了父亲的训教,急忙赶回婆家照料婆婆去了。而李晟也在宴会结束后,亲自来到崔家看望亲家,同时对自己疏于对女儿的管教表达了深深的歉意。李晟教女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由于李晟曾被封为西平郡王,因此李家的家法也被时人称为"西平礼法",成为一时的表率。
5、柳氏家族:家法严谨成时人榜样
唐代柳公绰一门显贵,柳公绰与其弟柳公权、其子柳仲郢、其孙柳璧、柳玭等皆至高官。柳家也以治家严谨闻名于世,柳氏家法成为时人教育子孙的榜样。
柳公绰对子女们要求十分严格,一到灾荒的年月,家中虽然储备甚足,但摆在子侄们面前的却始终是一碟菜。他还经常让他们吃野菜,对他们说:"你们爷爷在世的时候,曾经因为我们兄弟学习不好,就不给我们肉吃,我们终身没有忘记他老人家的教诲啊!"柳家子侄们听后很受教育。柳公绰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教育子孙一方面要勤俭持家,同时还要勤学苦读。
柳公绰十分重视长幼之序,他在外任官时,一次其子柳仲郢前来看望。柳公绰要求他在距离衙门很远的地方就要下马,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同时还要求他要尊重府中的各种职员,不要因为职位低而轻视他们,也要对他们行晚辈之礼。在严谨家法的影响下,柳玭写下了《诫子弟书》和《柳氏序训》,从做人到治家,集中体现了柳氏家法的精髓。
教育名言
1、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2、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
3、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圣陶
6、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7、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8、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9、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乌申斯基
10、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
1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12、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
1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14、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15、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16、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叶圣陶
17、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18、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
19、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
2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