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经典的哲理故事
[热]经典的哲理故事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1
盛夏的一天中午,年迈的伯父带着小孙子去河边给牛饮水,突然,这头牛发疯似的把伯父顶倒在河边,小孙子吓得号啕大哭。
村里人闻声赶来,救起伤痕累累的伯父,把他送去医院,经检查,外伤就别提了,光肋骨就撞断了好几根。家里人一气之下就把这头牛卖给了集市上的`一个牛贩子。
当他们把卖牛的钱交到伯父手里时,没想到躺在床上的伯父大骂起来:“伤我一个还不够吗?再伤着别人怎么办?去,赶紧给我把牛牵回来杀了,别留下再伤着别人!〞对于农家来说,杀一头耕牛损失太大了,这种事从来轻易不做,但伯父却不听家人再三劝说,到底让他们把牛追回来,杀了。
肯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的学问。这位伯父善言善行,令人敬仰。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2
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很小且残疾的动物——盲鳗。它的体型只有鳗鱼的半大小,而且眼睛是瞎的。但它对付海中霸王——鲨鱼,却很有一套方法。
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形的吸盘,里面长着锋利的牙齿。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鲨鱼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盲鳗一点一点地向鲨鱼的腮边滑动,不知不觉中盲鳗已进入到了鲨鱼的体内。盲鳗进入鲨鱼的体内后,便开始大肆吞食鲨鱼的内脏和肌肉。盲鳗的食量很大,每小时吞吃的东西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后院起火,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鲨鱼,这时候却无法抵抗体内盲鳗那两排长长的利齿。就这样,鲨鱼被盲鳗从里到外吃得干干净净。
启示:这种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也反映在人的身上。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毛病、小缺点,不就是“盲鳗〞吗?这也启示我们,一个人有了缺点,哪怕是极小的缺点,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加克服,开展下去,也会演变成大的缺点和错误。“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小事上翻开缺口,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毁掉一个人一生前途的。因此,我们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风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3
乞丐做梦
深秋来临了,树叶片片落下,年轻的乞丐乔伊斯一整天都没有讨到吃的东西,他走到一条街道拐角处,靠着石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睡梦中,乔伊斯得到了一大笔金钱,他用这笔金钱开办了几家大公司,购置了一所有花园的别墅,娶了一位身材修长、美丽善良的姑娘。这位姑娘为他生了三个健壮的儿子。三个儿子长大之后,一个成了杰出的科学家,一个当上了国会议员,最小的儿子则成了一位将军。不久,儿子们娶妻给乔伊斯添了几位活泼可爱的孙子。
乔伊斯后来成世界级富豪,日子过得舒坦极了,他常常带着妻子和孙子们登上市内最高的观光塔,心满意足地观赏着城市的美景。一天,当他抱着最小的一位孙子正在塔顶观看晚霞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一下子从塔顶上摔了下来……
他一下子醒了过来,他睁开眼睛一看,自己仍然躺在冰冷的石板上,刚刚发生的一切都只是在梦中。只有怀中抱着的一件破棉袄仿佛在提醒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找点填肚子的东西。
精彩哲思
要梦想更要有行动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故事中的乞丐做了一场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虚幻的、甜蜜的美梦,他梦里的东西太美妙了,可惜梦想不能当饭吃,他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你的处境肯定和那位乞丐完全不相同,生存环境也与他有着天地之别,但是你是否也同样拥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呢?
对于“梦想”,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健全的人应面对现实,不应当耽于幻想。也有人觉得,爱梦想的人,根本不适合在现实社会中生存。
可是我们却认为,只要懂得判断能够实现的梦想和近乎虚妄的梦想之间的差别,拥有梦想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现实社会中,没有梦想,美国人到现在恐怕还激荡在大西洋海岸的一角!没有梦想,人类恐怕到现在还只是跷着脚仰望天上的飞鸟……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你:一旦有了梦想,就必须拥有实现梦想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如果像那位乞丐一样有梦想而没有努力,有愿望而不能拿出力量来实现愿望,这是不足以成事的`。只有下定决心,历经学习、奋斗、成长这些不断的行动,才有资格摘下成功的甜美果实。
而大多数的人,在开始时都拥有很远大的梦想,只是他们从未采取行动去实现这些梦想,缺乏决心与实际行动的梦想于是开始萎缩,种种消极与不可能的思想衍生,甚至于就此不敢再存任何梦想,过着随遇而安、乐于知命的平庸生活。
这也是为何成功者总是占少数的原因。了解了一些成功哲学后的你,是否真心愿意在此刻为自己的理想,认真地下定追求到底的决心,并且马上行动?
当你养成“想好了就去做”的工作习惯时,你就掌握了向成功迈进的秘诀。
慧语箴言
要想获得成功的果实,光有想法是不够的,想好了你得去做,只有将想法付诸行动,并全力以赴地去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锦标。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4
高标准多高
水至清那么无鱼,人至察那么无徒。
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于是,它就用刀子把黑点刮掉。可是,刮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
人们往往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虽然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
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落空也是经常发生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相比拟而存在,即便是最好的,也不等于是最完美的。
感悟:高标准自然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凡事宜从实际出发。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5
飞蛾扑火在很久很久以前,飞蛾、苍蝇还有蚊子是最好的朋友,它们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光亮,哪里有光它们就喜欢呆在哪里。
这一天,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聊天。
蚊子和苍蝇对飞蛾说:“我们发现了一处非常光亮的地方。〞
飞蛾惊讶地问道:“真的吗?在哪里,我也要去看看。〞
蚊子和苍蝇说:“好呀!你跟我们来。〞说着蚊子和苍蝇带路,它们飞进了一户人家,蚊子指着灶膛说:“瞧!灶膛里很亮吧?只是不能靠近。〞
苍蝇点点道:“是呀,靠的太近会被烧死了。〞
飞蛾见苍蝇和蚊子都不敢靠近,正是自己显示能耐的.时候,于是飞蛾轻蔑地一笑道:“你们也太胆小了吧!看我的……〞说完飞蛾冲着熊熊燃烧火光昂头扑了上去。
蚊子和苍蝇在后面拼命的喊,可来不及了,飞蛾已经火烧成了灰烬。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6
有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游学世界。在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著名的学府之后,个个满腹经纶的他们回到了出发地。进城之前,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哲学家说:“在你们结束学业的时候,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你们看,在我们周围的旷野里,长满了野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铲除这些野草?”针对老师的.提问,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一把铲刀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撒上石灰,可以铲掉所有的野草。”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
……
等弟子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各按照自己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的今天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他们来到去年就坐的地方未见到哲学家,却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7
很久以前的一天,在美国北福吉尼亚州,一位老人站在河边等候过河。当时天气很冷,又没有桥,他只好想方法跟别人共骑一匹马才能到达对岸。等待了一段时间,他终于看到一群骑马的人来了。他让第一个通过,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以及第五个也顺利通过。最后,仅剩下一个骑马的人了。他来的时候,老人看看他,并说:“先生,你能不能让我跟你一起骑马过河呢?〞骑马的人不假思索的说:“当然可以,请上来吧!〞过河之后,老人就滑到地面站好。离去之前,这位骑马人说:“先生,我注意到你让所有其他骑马的人通过,而没有要求他们。但是当我来到你面前时,你立刻要求跟我一起骑马。我不解的是,你为什么不要求他们却要求我呢?〞 老人平静的`答复道:“我看他们的眼睛就了解他们并没有爱,而且我自己心中知道‘要求共骑一马过河是没有用的’。可是我一看到你的眼神,我看到同情、爱与乐于帮助。我知道你会愿意让我跟你一起骑马过河。〞这位骑马的人非常谦虚地说:“我非常感谢你说的话,非常感谢。〞托马斯·杰斐逊就这样转身离开,后来他入主白宫。 有人曾说,我们的眼睛是灵魂之窗。在这特殊的故事中,老人很正确地一一阅读他们。如果你是最后一位骑士,老人会不会请求你跟他共同骑马过河?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8
生气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理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他的房地又已经太广阔,他生气,拄着拐杖艰难的绕着土地跟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3圈,太阳都下山,爱地巴单独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你已经年纪大,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你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3圈〞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
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作。
孙子问到:“阿公,你年纪老,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励志小故事4、看法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那么轻描淡写地答复: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读书: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9
有一间工厂的管工每天早上都步行到离家不远的工厂上班,每当他经过一间咖啡店,都习惯地停一停,向店里望一望才继续上路。他的奇怪举动吸引了咖啡店的老板。终于有一天。老板忍不住在他停下张望时上前问他道:“朋友。我注意你很久了,你每天都停在我店前张望,而又从来没有进来光临,你到底想干什么?〞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一些小孩子呀!〞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说着,法官把脸转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处以10美元的罚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面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处分。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的判决。〞说着,他转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分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惊讶了。片刻,所有的旁听者都默默起立,每个人都认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长的帽子里,连法官也不例外。
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
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10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些写回忆录。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个男孩放学后来这里玩,他们把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很是开心。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来和他们进行谈判。他说:“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每天给你们每个人一块钱。〞三个小青年很快乐,更加卖劲地施展着他们的脚下功夫。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给你们5毛钱。〞小青年很是不开心,但还是容许了。每天放学后,继续去进行他们的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了。〞
“两毛钱?〞一个小青年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的两毛钱而浪费珍贵的.时间为你进行表演呢,不干了。〞
如此以后,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启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老人回到老家想安静地写些回忆录,结果被放学后顽皮玩耍的孩子打破了安静的生活。退休老人根据退休工资及福利只涨不跌及年轻人的逆反心理,采取欲擒故纵,拐弯抹角的方式,巧妙地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可见,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人对三个年轻人的玩耍吵闹没有开门见山地批评,而是抓住了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式,从而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11
多比幸福感
1960年,美国因贫富差距悬殊,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
穷人不但仇恨富人,还对政府有抵触情绪,这些不好的因素,就像一枚枚藏在暗处的炸弹,令人不安。
为缓和社会矛盾,美国政府想了许多方法。比方,给富人增税,给穷人增加福利,提高汽车、豪宅等奢侈品的售价,在穷人密集地设廉价超市等,但都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却整洁。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美国乡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那么是美国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居然还有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很多政府官员和社会学家都觉得奇怪,仅仅是两组极普通的'镜头,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罗伯特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而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的是富人和穷人的内心。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12
邮差种花
有个小村庄里有位中年邮差,他从刚满二十岁起便开始每天往返五十公里的路程,日复一日将忧欢悲喜的故事,送到居民的家中。就这样二十年一晃而过,人事物几番变迁,唯独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没有一枝半叶,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罢了。
「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
他一想到必须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著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心中总是有些遗憾。
有一天当他送完信,心事重重准备回去时,刚好经过了一家花店。「对了,就是这个!」他走进花店,买了一把野花的种籽,并且从第二天开始,带著这些种籽撒在往来的路上。
就这样,经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持续散播著野花种籽。
没多久,那条已经来回走了二十年的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红、黄各色的小花;夏天开夏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
种籽和花香对村庄里的人来说,比邮差一辈子送达的任何一封邮件,更令他们开心。
感悟: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瓣的道路上吹著口哨,踩著脚踏车的邮差,不再是孤独的邮差,也不再是愁苦的邮差了。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13
郡守季雅找邻居
中国古代南朝宋时,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后来在吕僧珍的举荐下,朝廷又重新启用了季雅……原来。与成功者呆在一起,所受的好处远不止品德上的影响啊!
【精彩哲思】
和你所知道的最好的人为伍
你和什么人在一起,5年以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成功必须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其实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早已存在,只是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而已。你有“百金买房,千金买邻”的远见和勇气吗?
“和你所知道的最好的人为伍”。我们来听听博恩?崔西的声音:
不管在你的现实生活或是想像中,你习惯相处的那些人,会对你想成为理想人物的目标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你的目标应该是能够“与鹰共翱翔”。你的目标应该是要和你所知道最好的人为伍。
你要和胜利者在一起,同时要远离那些自暴自弃、没出息的人。由于诸多无法掌控的因素,你身旁约有80%的人都是不甚积极、没野心、没有目标、不太成功之辈。
他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很大的成就。他们每天都在浪费时间,牢骚不断,并且一逮到机会就报怨个没完。假如你和这种人在一起,你就会变得像他们一样。
你一定要谨慎地选择那些你愿意花时间交往的朋友,因为他们对你的思想、人格,以及发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情都会有影响。
你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别人乐意为伍的人。当你变成一个更积极且更有魅力的人物时,你将发现自己会吸引其他积极有吸引力的人与你为友。
【慧语箴言】
你要和胜利者在一起,同时要远离那些自暴自弃、没出息的人。
经典的哲理故事 篇14
钥匙和钥匙扣
一把钥匙整天被钥匙扣栓着很郁闷,他经常唉声叹气自言自语的说:“哎!我可真不幸,老是被钥匙扣拴着一点自由都没有。〞
钥匙扣听了也不吭声,依旧牢牢地绑住钥匙。
直到有一天,主人喝多了酒,咧咧跄跄往回走时,钥匙扣被撞开了。钥匙瞧准这个时机赶紧挣脱了钥匙扣的铁圈,高呼:“我自由了……我自由了……〞然后他啪嗒落在了地上,一骨碌掉进了暗沟里。
就在他兴高采烈的庆祝自己自由的时候,他瞧见主人走了。他急忙高呼:“主人,我在这了,你别把我丢了呀!〞可他的'呼叫声主人一点也没听见。
于是钥匙只能躺在暗沟里,每天被数十双脚踩来踩去十分痛苦,他不由得开始思念和钥匙扣在一起的日子,有钥匙扣的保护,他永远被主人重视,可如今,他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