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议论文15篇
选择的议论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选择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选择的议论文1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村社会福利政策 保险公司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须考量农业保险自身特点、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外国农业保险法定模式主要有政府垄断的模式、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而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而由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和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而由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的模式等。我国现行由中国保监会设计和推动的五种模式利弊兼有。为了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我国应确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多地区共同发展”的农业保险混合发展新模式。
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它并非单纯的保险业问题,而是涉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农业政策、农业与其他部门或产业的关系甚至各级政府责任划分等,这些因素如果协调得好,就能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因此,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通过立法手段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复杂利益关系进行综合协调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多重因素的考量,形成不同的类型。任何一种或几种模式的选择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这需要立法的不断推进。
一、农业保险法定模式选择的考量因素
纵观中外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变迁史,我们发现,农业保险法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保险自身特点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的可保性差、交易费用高、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对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差使保险组织与投保农户在农业保险市场上难以自发成交,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不能全盘照搬一般商业保险的模式。由经营技术难度高、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特别严重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农业保险产品的交易费用过高,决定了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应以是否有利于成本控制为一项重要标准,并以组织制度和运行制度的创新为基本原则之一。此外,农业保险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使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的干预成为必要,这决定了政府主导或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是各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想选择。
(二)宏观社会经济政策
一方面,宏观社会福利政策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将农业保险作为农村社会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因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很强;发展中国家视农业保险为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政策的一部分,故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显得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产业政策的影响和外贸政策的影响。如在外贸政策的影响方面,根据WTO规则,政府不可以依黄箱政策对农产品进行直接补贴,但可以依绿箱政策对农业保险实施补贴,并向农业生产者提供与产量无关的收入补贴以支持农业。现在,许多WTO成员国正在充分利用这一绿箱政策,在国内以立法形式建立或完善以财税扶持为核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农业保险中的政府扶持作用凸显。
(三)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体现为该国或该地区政*财政收人和国民人均收人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财政收人就越好,国民人均收入就越高,反之,则相反。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农业保险补贴支持,同时农户也须采取“选择性进人”的方式,即只有付费才能享受相应服务,而不同农业保险模式对政府支持能力和农户付费能力及保障程度的要求有别,因而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国际比较角度看,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特别是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实力差距大,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也就千差万别。而在一国内部,亦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选择多样化的农业保险法定模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是此类混合式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四)实践经验和教训
在已制定实施农业保险法的国家和地区,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既可能深受该国或该地区相关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影响,也可能受他国或他地区相关实践经验和教训的一定影响。以加拿大为例,在1959年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虽然该国没有开办农作物保险,但有一些与保险的功能相似的为因灾受损的农场提供经济补偿的政策项目,这些政策项目在实施中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许多不足。这些源于国内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为<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制定与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此外,促使该国政府下决心举办农业保险,也与其邻国美国20多年试验农作物保险所提供的较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有关。
(五)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家经济生活总是会表现出相应的杠杆指导作用,这点在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中也不例外。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美国农业保险理论认为,要取得农作物保险的成功,此类保险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掌握全面可靠的统计资料。受此观点影响,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十分慎重,在1938年开办农作物保险之前已对1900年一1938年的灾害损失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对拟采取的模式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获得通过后,该国政府就设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设计、维持和完善农作物保险制度。德国及其他一些西欧国家农经学界,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认为农作物一切险是不能成立的。受该理论影响,西欧除少数国家(如法国、瑞典)外,迄今一般都不发展一切险农作物保险。
二、外国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具体选择
受上述诸因素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在立法上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性模式和合作性模式三大类。从保险体制和组织机构的角度来看,农业保险模式又大致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政府垄断的模式
以前苏联、希腊、加拿大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保险组织形式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国有保险公司或者集中统一的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在前苏联是国家保险局),对农业保险业务实行垄断经营;保险责任范围为多重险或一切险,保障水平较高;保险实施方式不一,希腊是强制保险,加拿大是自愿保险,前苏联和原东欧国家是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但以强制保险为主。
(二)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
这一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保险组织形式是由联邦政府出资设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农业保险的规则制订、稽核监督并提供再保险,农业原保险业务则全部交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保险责任范围为农作物一切险,保障水平高;保险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但名义上以自愿保险为主,又可称为准强制保险方式。
(三)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和私营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
这一模式有时也被称为民办公助模式,以德、法等西欧国家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充分的政策优惠;政府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农业保险业务主要由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和私营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保险责任范围一般只涉及单一险和综合险,不涉及一切险;保险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
(四)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的模式
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以日本为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不是政府保险机构,也不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而是民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相互会社—市盯村农业共济组合;实行两级再保险体制,即在县级范围内由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为市盯村农业共济组合提供分保,在全国范围内由中央政府农业再保险特别会计(官方)和国家农业保险协会(非官方)为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再保险;保险责任范围为农作物一切险,保障水平高;保险实施方式是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但以强制保险为主。
(五)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国家再保险公司为主经营的模式
巴西为该模式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国家再保险公司是农业保险业务的主要经营者,兼营农业保险原保险和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只经营农业保险原保险业务,并向国家再保险公司分保。
(六)政府和金融抓构等社会力量联合主办、半官方的政府控股公司经营的模式
菲律宾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保险组织形式是由政府和金融机构联合出资设立政府控股的`保险公司,并由其负责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各有关金融机构可为其代理人;保险险种少,涉及范围小,保险责任范围大多较为狭窄,保障水平较低;保险实施方式大多为强制保险,并且这种强制一般都与农业生产贷款相联系。
(七)纯商业化经营的模式
在世界农业保险发展史上,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基本上是失败的,但也有例外:一是西欧国家等多国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单一雹灾风险获得了成功;二是在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前提下,少数国家的纯商业化经营也取得了成功,这以智利的国民保险集团和毛里求斯的糖业保险基金最为典型。其主要特点是:政府不对农业保险提供任何补贴;保险组织形式是商业保险公司,由其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市场化经营;商业保险公司对投保农户(场)严格限定承保条件,并规定较高免赔比例;保险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
三、我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分类与评价
像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农业保险迄今仍处于试点阶段。这一时期的农业保险模式在类型选择上虽变化不定,但总体上由单一性渐趋多样化和特色化。鉴于诸具体试点模式所产生的功效不尽一致,其对我国今后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均具这样或那样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分类
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已试验过多种农业保险模式,从时间序列和影响程度来看,以如下三种为主:
1。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商业化经营的模式。1994年之前,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当时这家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是营利性的商业机构,主营商业保险业务;另一方面又行使着政策性保险公司的职能,兼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的亏损最终由其他险种的盈利来弥补。
2。纯商业化经营的模式。1994年起的随后十年时间里,随着《公司法》的实施和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与农民支付能力有限却希望得到高保障水平的保险服务的矛盾,以及农业保险的非赢利性特点与保险公司的营利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从而导致国内农业保险市场的全面萎缩。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办的农业保险,虽然在公司内划人政策性保险的范畴,但实际上是一种既无国家强制性又未享受财政补贴的纯商业性保险。
3。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内资和外资相结合的模式。为改变农业保险的颓势,在中国保监会的设计和推动下,20xx年10月起我国在若干省市开始了以商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代办、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经营、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险经营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等五种模式为主体的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
(二)我国现行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行农业保险试点模式利弊兼有。政府主办并经营的发展模式的优点最能体现出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缺陷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难以科学构建,总体运行成本偏高,容易造成政府失灵。商业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及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的发展模式的优点是使政府服务与经济补偿两大优势有机结合,缺陷是容易导致商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间权义不分,两者争抢利益但互推责任,最终损害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合作保险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大幅降低道德风险等优点,但存在着组织基础差、政策背景不成熟、风险过于集中难以应付巨灾等缺陷;在纯商业化经营的条件下,虽然商业性保险公司具有明晰的产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及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经营机制也较为灵活,但由于缺乏财税和再保险的有力支持,该模式极易造成保险风险过大,市场失灵。外资模式的推行显然有利于保证国内农业保险市场的适度开放性,有利于引进域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等,但“如果让外资或合资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总之,上述诸种模式或公平性缺乏,或效率性不够,故其中任一单一模式都不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四、我国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路径—以公平与效率为视免
笔者认为,为解决农业保险中出现的“三难”问题,我国应按照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改革取向,对由保监会设计和推动的五种农业保险模式予以改革和完善,通过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多地区共同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混合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主导
我国农业保险总的来说应为政策性保险,依公平原则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保险制度变迁和农业保险产品供给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即,政府应对政策性经营的农业保险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级政府和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应在这个框架内经营农业保险原保险和再保险业务,政府则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较大的财政支持及其他方面支持。实践表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顺利的时期,也是政府的积极参与期。
(二)多层次体系
依地域范围,我国应分层次建立全国性与区域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分别开发相应的农业保险险种,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体系应循序渐进,逐步扩大,从而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业务性质,应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业务范围,应建立传统的种养两业保险与现代的“以险养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资本来源,应建立官资与民资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实施方式,应建立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但以强制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业务承保方式,应建立原保险与再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原保险与再保险又可分别自成独立的多层次制度体系。
(三)多渠道支持
政府可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先进做法,通过制度供给,对农户予以保费补贴和农业生产优惠贷款,对保险组织予以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再保险,对农业巨灾保险基金予以补贴,对农业保险理论研究的组织,予以相关教育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费用的支出补贴等等,通过各种方式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持。市场可以通过企业章程和企业内部业务规则的制定、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共同体的组建等方式对农业保险进行支持。社会中间组织可以通过行业自治规则的制定、集体谈判机制的构建等方式对农业保险进行支持。社会公众则可以通过农产品消费税的缴纳、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和农业保险彩票的认购等多种方式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其中,政府的支持最为关键。
(四)多主体经营
因不同的农业保险条件要求不同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相匹配,而不同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又各有其利弊,故农业保险一般应实行多主体经营。但我国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国内农业保险到底由哪些主体经营众说纷纭,主要有“政府经营论”、“互助合作经营论”、“商业保险公司经营论”、“多主体经营论”等观点,迄今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保监会第三轮混合模式试点所确定的诸经营主体也有相互重叠和疏漏之处。鉴此,笔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应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一个由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社、联合共保体、外资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再保险公司等构成的,但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经营农业保险的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之所以主张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经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一是因为该经营模式具有独特而显着的效率优势,二是因为该经营模式的缺陷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予以矫正或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五)多地区共同发展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各地区协调发展,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且,农业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一项农业支持和保护措施,可以免除削减义务而适宜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开来。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才资源等情况差异很大,从而决定了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绝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为此,构建完整但有区域区别的农业保险体系,促进农业保险多地区共同发展,能使农业风险在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分散开来,还能兼顾各地区农业保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有利于农业保险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实现。
选择的议论文2
我是一条鱼
那片湛蓝的水,便是我的村庄。我喜欢展开双鳍,静静地感受水轻轻流过的感觉。我能感觉到,那水流中跃动着心跳,如此柔和却又仿佛永不停息。我还喜欢在珊瑚丛中等待夕阳,当那个时刻到来,一束束光照在珊瑚上,五彩的珊瑚释放出炫目的光芒,我游在那变幻的光环中,心中充满了神圣。
是的,这就是我的生活,简单却又无比美丽。我曾经以为这便是我的一生了,但是,我错了,在我平淡地游在生命之河里的`时候,上帝送来了我的信仰:一只鹰。
硕大的阴影掠过水底,留下不真实的幻影。我不禁抬头望去,一只鹰自在地飞过。风穿过它的羽梢,它带着一股狂野的气息呼啸而去,啊,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我好像受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诱惑,一个梦想出现在我心里:我要飞翔!
当我攒足了力气,冲出水面时,我并没有感到飞翔的喜悦,只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充斥了我的身体,不管我怎样努力,结果依归如此。
终于,我跳不动了,当我沉入水底时,我感受到了水的脉搏,还是那样沉稳有力。我的耳边响起了一
个声音: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成功,只有走上自己的路,才能走到幸福的终点。
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因为我是一条鱼,我既然选择了生于水中,那样就应该走好自己的路,不一样的选择,面对的也是不一样的环境,珍惜自己的选择,走好自己的路。
选择的议论文3
每一天,你和我都伸手做出一道又一道生活中的选择题。或许,有的选项背后掩着的就是高峰,有的藏着的就是深海;有的代表了希望和未来,有的呢,你在决定下来的那一刻便已经离开。
在当今社会,一波一波的年轻人急着抢着给自己扣上了“选择恐惧症”的大帽子。不但没有任何医生开的证明,就连一个百分之八十都不可信的网络自测表测出的结果都没有,这样的他们偏偏能挺着胸脯向全世界宣告“我就是患有选择恐惧症”,再在以后有谁让自己做某个选择的时候嗔怪地来上一句“你难道不知道我有选择恐惧症的嘛。”那般底气,就好似他们随时可以掏出医生的诊断书拍在桌上一样,怼得人家哑口无言。实际上,从这群年轻人的身上压根找不到什么症,他们有的只是对选择深深的无边的灰黑色的恐惧,就连选出自己的一顿晚餐该吃什么都想不出来,真真令人啼笑皆非。
柏拉图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走到每个岔路口,我们走上的大部分道路可能云淡风轻,但总有那么一两条道路会被全全封死。你我迈开腿时都是会痛的,心里感到泣血般的痛楚,就是怕坚持的是不该坚持的,成了一生的遗憾,是吗?既然如此,我们最好就是等在岔路口永远畏葸不前,是吗?
我们究竟为什么,为什么要面对选择?
因为我们想要自己一步一步踏开自己人生的路。
选择不是非要面对的洪水猛兽,而是我们手中握紧的权利。每每为自己选择,无论大还是小,我们都能经历一回美丽的自我重塑。前方是什么路,谁也看不到,但正是这样,我们便更要迈开最坚定的步子往前走。尽管选完了可能会后悔一阵子,但那又怎样,我不怕。若是选到了海洋,那我就看海的广阔;若是选到了高峰,那我便去手摘星辰。能选择,就代表我听得到我心里的声音。
我在生活中几乎每一天都面临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尤其去年步入了中学,自己能做主的事儿突然变多,生活中的选择题也跟着成倍地增加。记得当时刚开学不久,我同时被两个学校的社团录取了,其中的一个社团是我日思夜想做梦都想上的,当时拼命去面试才被选上;而另一个社团不过是我面试前一天才想好要去试试的,不过这个社团报名的人极多,招的人却很少,被招上真是难之又难。就是不巧,学校规定每个同学只能报名一个社团。我想选择社团这道双选题大概是我近来面对的.最苦涩的一道。在旁人看来,被两个社团同时选上意味着自在,想上哪个便上哪个,可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次选择,就代表着要痛着放下其它。我没有为自己做选择的勇气。我问了身边所有人:家长,同学,朋友……但没有真正听取任何一个人的意见。报名截止的那个晚上,我抱着电脑痛哭了一场。
后来我还是选择了第一个我真正想去的社团,只是因为我流泪时,发现了我内心真正的,那么微弱的呼喊。
我们做选择,怕的是“选错”,可生活不是数学题,谁会规定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假如我选了第二个社团,生活中大概会多一些鲜花和掌声,可我选了第一个社团,心里有快乐,大概也是一种赏鲜花般的享受。我认为我从未选错,我就不会选错。今天的我已经不再是刚刚开学的我了,因为我明白不管面前的选择是什么怎么样,我们每人的内心都能悄然发出专属于自己的声音,只要能听从自己的心,便没什么好怕。
能够选择,面对选择,乐于选择。我想和身边所有“选择恐惧症的患者”们说:“我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勇敢起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吧!逃避选择的你又怎会知道,你能爱着高峰,也能爱着深海。”
选择的议论文4
一个小孩子可能会发现——只要日历上的数字跳到了红色方框中,就不用去上学了。
于是,他把所有的方框都涂成了红色。
可是,第二天他还是要去上学。
又或者说,有谁不喜欢夜晚,那他是不是就得跑到威尼斯人里面去欣赏人造天空呢?
我们终究是无法选择生活的——何必要用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呢?
难道说,那些各种各样的生活会像寿司一样,一个一个的在你面前晃过去,任你选择吗?
难道说,每个人想什么就是什么,那流星是不是要哭了呢?
它可不是商品,你看上了就买,不喜欢了就丢掉再买一个。它更没有那什么售后保障——坏了还得你自己去尝这个苦头。你总不会要找天去闹吧。
我们非但选择不了生活,反而只能被它选择。或者,我们才是那没有售后保障的商品。
无可奈何,命运嘛,有几时不捉弄人呢?
它靠什么来给我们选择呢?
它心情好,就让我们一中五百万吗?
它心情不好,就让我们欠下一屁股的债吗?
当然不能这样。归根结底,还是要说到我们本身。
勤劳致富啊。不过,现在聪明人都用脑力,就可以享受坐在办公室里面吹空调的滋味儿了。
没什么东西是免费的。像生活这玩意儿,又怎么可能平白无故的送你一个好的呢?
你以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365天,一辈子几十年,一定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是舒适美好的.生活吗?一定就会有那么几天让你坐上宝马吗?
别认为生活就真的充满了其妙与无限可能——其实我们自己比别的任何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生活怎么样,又将会怎么样。流星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衬托夜晚的星星,许愿树顶多也就是千千万万的大树之一——只是我们的愿望那么美好,想找个实际的东西来时刻提醒自己这不是幻想罢了。
不要认为生活会选择任何人。
选择的议论文5
不知什么时候,公交车上多了几双贼溜溜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一翻口袋却找不到钱付账;不知什么时候,路边多了几个捡到钱却装进自己口袋的人。
也许我们曾径看到过这样的人,也许我们曾径碰到过这样的事,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事今后你会怎样对待这些事。
我曾径在公交车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车停稳了,从站台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车上虽然还不是很挤,可是没有座位了,但是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给这位老爷爷让座。就连刚才还在高谈阔论的人此刻都安静了,装着什么都没看见似地向窗外望。
突然,一个急刹车,老人一下子没有扶稳,眼看着即将摔倒,一位青年立刻扶住了他。车上的人此刻都长舒了一口气,只有一位妇女不屑地哼了一声。此时只见那青年拿出了一个漂亮的钱包,高喊着谁丢了钱包。那妇女下意识摸了摸口袋,大叫道是她的,说着就扑过去抢那青年手中的包。
可那青年把手一缩,说道;“我帮你捡回钱包,你是不是应该给点报酬啊,二十就够了。”妇女无奈,又急于拿回钱包,只得从口袋里拿出二十元给他。刚才还有人给青年竖大拇指,但此刻,更多的是责骂。可这位青年却依然若无其事地和旁边的老人打起招呼,还把刚拿到的二十元钱塞到了老人手里。旁边的人越看越糊涂,就差没亲自去问青年为什么怎么做了。
也许是那位青年察觉到了我们的好奇,就讲述了事件的.经过。原来,刚才刹车时老人的钱掉了,可那位妇女捡起来就塞到了自己的口袋里,熟不知与此同时自己的钱也掉了出来。于是青年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来要回老人的钱。听完他的述说,车内鸦雀无声,良久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和赞美。那位妇女则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下狼狈地逃下了车。
现在每当我回想起这次的经历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赞美这位不知名的青年。他就像雷锋叔叔一样乐于助人,但他用的更多的是他的智慧,另外还有他那颗善良、无私的心。是他的行为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拾金不昧,更是他让我牢记了这条生活准则。
我认为世上本无恶人,因为所有人出生时都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但无论在哪种环境中,我们都应该牢记拾金不昧,以诚为本的生活准则,营造一个更和谐的城市。
选择的议论文6
"渠道"一词来自水利工程学,泛指水流经过的通道。 自从被引入营销学之后,众多学者对于"营销渠道"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定义。这其中以营销界的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最为精确和权威。
大师认为:"营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或个人".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营销渠道是商品和服务从厂商向顾客转移的通道。 应该说,营销渠道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它有若干成员,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样相互配合,最终实现目标。
1、营销渠道的作用
营销渠道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资源。将产品送达顾客手中,通过这种营销渠道,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营销渠道具体有如下作用:
1.1 流动的库存
库存对于生产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成本。现在竞争很激烈,各大厂商都希望可以通过降低库存来降低成本。厂商生产出的产品是通过销售渠道到达分销商和消费者的,也就是说,商品在到达顾客之前,依然只能算是库存。但是,商品的确已经离开仓库,因此,流动的商品越多,仓库的压力就越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商的成本,为厂商带来更多的收益。
1.2 降低风险
在营销渠道的各个成员中,大家为了更好的生存,必须相互依存。他们会自动形成一条资金流,通过厂商形成批量订货,加快资金流动。同时,成员捆绑在一起,可以增加实力,共同抵御风险,取长补短,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点尤为重要。
1.3 提升竞争力
营销渠道在提升厂商竞争力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息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信息,就会停滞不前。 营销渠道使信息在厂商和顾客之间流动,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更为及时地获取最准确的市场信息,企业在此基础上,可以有足够的依据做出正确的决策,生产的产品才会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1.4 增强谈判力
商品的进货价格决定了商品最终的定价和厂商最终获利空间。中间商越多,谈判的难度就越大,因为,每一级中间商都想获得相应的利润。有了营销渠道的优化,厂商不用去跟每一级的分销商谈判,可以只跟一级经销商去谈。这样谈判的难度和销售成本都降低了。当然,要想获得谈判的成功,还需要增强谈判技巧和心理素质。
1.5 降低交易成本
有交易,就会产生成本,渠道越多,成本就越大。 有了营销渠道的`优化,厂商可以将更多的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使得产品的供应更有说服力。而厂商为了保持其核心竞争力,会降低销售价格,吸引消费者。 为达到这一目的, 会通过降低厂商交易次数来降低销售成本,当然,这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利润。
2、营销渠道的决策分析
营销渠道其是就是一个营销网络, 由单独的成员即分销机构组成。 这些成员都有各自的任务,如果不作为,整个营销渠道就会崩溃。因此,营销渠道的决策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来说,营销渠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决策:
2.1 营销渠道的生产者决策
从企业生产者的角度来说,营销渠道的决策需要跟很多方面打交道。 比如说:企业做广告,建立销售环节,优惠经销商品,建立销售网点,形成营销渠道。这些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另外,中间商的选择,在决策上也很重要。 这种决策也往往反映在对中间商的不满上,因为中间商在品牌推广,商品推销,促销等方面都可能存在问题。
2.2 营销渠道的设计决策
营销渠道应该都要有自身的渠道目标。 这些渠道目标并非会自动形成,需要仔细分析厂商的长期目标。 因为营销渠道对应厂商的战略,一旦形成,不能轻易更改。 因此在制定渠道目标时,需要分析来自各个方面的因素。 营销渠道的成员就包括了各个分销机构,它们分工不同,职责明确。 所以,选择适合的分销机构对于营销渠道的设计也起到了很大的重要。 接下来,就是根据厂商的长期目标来确定具体的渠道方案,用经济性来进行评估。
2.3 营销渠道的中间商管理决策
营销渠道要运作正常,中间商管理也必不可少。 营销渠道之间有时会产生一些冲突,需要靠中间商来进行协调。 同时,厂商也需要对中间商进行监督和激励。 中间商对厂商也会产生不满,比如说:中间商的不作为,对顾客不负责任,对厂商的任务打折扣。 当然,厂商和中间商合作一直很微妙。 环境对厂商不利时,希望通过中间商来开拓市场;一旦市场转好,厂商又想甩掉中间商,获得更多收益。 因此,为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厂商应该与中间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要看中长期利益。
2.4 营销渠道的消费者决策
营销环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营销渠道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而这种变化跟销售终端,也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消费群体往往会追求可以省钱的营销渠道, 考虑到消费者的这种倾向,应该对营销渠道进行改进,比如说:增减渠道成员,或者调整整个营销渠道系统,来适应消费者的变化。
3、提升营销渠道决策的建议
营销渠道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那么,厂商该建立怎样的营销渠道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呢? 营销渠道的组织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一个趋势。 在国内外营销渠道决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界的实际运作,可以进行以下的探析:
3.1 增加营销渠道成员的信息沟通
由于营销渠道的成员较多,它们的行为难免会对企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厂商该如何表达不满呢?中断长期保持的合作关系显然是不合适的,最好通过沟通来交换信息。 因为对于处于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员来说, 加强信息的沟通可以使大家的利益保持一致。
比如:通过广告宣传,品牌推广等手段来维持这种长期合作的关系。
3.2 维护好营销渠道中的大客户
营销渠道中,大客户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二八原理",厂商应该建立一个专门为大客户服务的机构。 服务大客户的要求是很高的,负责人应该由企业高层担任,素质要高,知识面要广,可以满足大客户的需求,和大客户在各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 另外情商要高,"关系营销"的重点是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而且这种信任绝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上的刺激。仅仅物质利益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更加需要的是要给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与服务 ,这样才能和大客户建立起共同的目标。
3.3 虚拟网络下的营销渠道决策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厂商和顾客之间直接沟通和交易的模式,也就是直销模式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它的发展,使很多传统的营销模式受到冲击,甚至有人认为,中间商将会消亡。 虚拟商场的出现,使得商圈的范围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理论上,它的商圈是无限的。 当然,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但是也不是唯一的。 毕竟传统的模式有它存在的必要,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比如:理发,美容,用餐等。 顾客除了享受产品,还需要购物的环境。 另外,网络的安全问题,顾客的心理防御等还需要改善。
3.4 优选营销渠道的中间商
在营销渠道中,中间商也有较大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中间商之间会由于利益的冲突产生矛盾,以至于影响厂商的整体利益。 厂商可以重点培养部分中间商, 并且与它们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兼并、联合等方法提高集中化程度,对其他的中间商是一种制约。这样,厂商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增强企业实力,通过产品差别化,提升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度。
3.5 营销渠道决策中顾客地位
营销渠道中顾客是一切的起点, 作为新型的需求拉动型渠道模式,可以降低成本、增快速度、完善服务。企业在进行营销渠道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顾客的因素。在设计营销渠道时,要精心准备,谨慎选择,不尽要考虑顾客行为,还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城乡的差异等因素,这样可以增强营销渠道决策的科学性。
3.6 提高营销渠道的效率
提高营销渠道的效率是渠道决策的重要目标。渠道的管理和建立是长期的,环境却在变化,为了应付这种变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增减中间商和销售渠道。 经营不善的中间商要及时删减。 有时,原有的营销渠道需要调整,改进,甚至重新建立。 厂商通过广告宣传,直接控制营销渠道来影响市场和顾客。同时,厂商对于物流、信息交流等也要进行不断革新,提高营销渠道的效率。
综上所述,营销渠道的设计并不容易,营销渠道的管理更加需要我们花心思,因为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营销渠道决策的科学与否取决于渠道能否高效率运行,刚开始建立的渠道应该考虑充分,如果草率建立,再要改正的话难度很大。 营销渠道成员很多,而且相互独立,有着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要想管理好营销渠道,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想办法让渠道成员在获取各自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减少矛盾。
在新常态背景下,外部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的进行渠道的革新,提升渠道的效率,做出更好的决策。
选择的议论文7
选择是一种成长
成长就是一种选择,这是我引用张厅长在全省名师名校长网络平台开放仪式上的一句讲话,张厅长在讲话中说:名师也是一种选择,其实何止是名师,在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曾经有过选择,而且很多选择有时是刻骨铭心的。
无奈的选择
小时候家里穷,而父母又都是农民,在他们最朴素的认识中,那就是当官有权,当官最好,所以在92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时,父母怎么也不同意我也不愿意报考师类,那时高考师文类与普文类是分开的,而且是提前报志愿,那时我的目标就是当一名警察,因为那时戴大盖帽的,那上面有国徽,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但是第一年我以超过师文12分却不够普文高中中专的分数落榜,到了1993年,我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艰难选择,报普文,我怕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输不起,报师文,我却又极不情愿,好在那年师文类可以加报军校,所以我又毫不犹豫地报了中国公安大学。那一年我高考分数超过普文重点线24分,但是93年高考录取在泰安,我只身一人去体检时才发现,选报这个学校的人太多了,而且从陪同的很多车来看,那时能用车送学生去参加体检的家庭在我直观的印象中看都是很有背景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想到了我的命运,所以那次体检就在泰山脚下,但是体检完后,我都没有兴趣爬一爬泰山。
从泰山回家时的感觉与我几天前听到高考成绩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我是带着一种很不情愿的心情来到烟台师范学院上学的。而且一直到大二,我都在专业课之外学习法律,那时我的目标就是考研。
如果说上大学报志愿,是我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选择,而第二次的选择可以说是十分地无奈而又失败。到了大四,三年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已经让我喜爱上了这个专业,而且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评批史更是让我难已释手,记得大四刚开学,我必须为自己的考研定一个位了,法律不是我所学专业,而且我自己也开始对中国文学感兴趣了,而考研还有半年的时间,如何舍弃,曾让我痛苦过很多次,曾经有无数个夜晚,我都在用各种方法来给自己的命运作赌注,而无数次我都用各种方法推翻这种赌注。
最后,我报考了杭州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但是可以想像,我没有考上,于是又是带着失望我走上了中学教师的岗位。
因为老家是菏泽,实习时很多老教师都劝我不要回来,所以我选择了离开,来到了济宁邹城。刚来邹城时,我举目无亲,以至于在邹城工作五年后,才遇到了第一个自己认识的人。
无意的选择
很多年后,当我回想自己的这些经历时,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把我推到了名师这个平台上?
当时工作的是一个新建的学校,学校叫邹城市实验中学,因为刚建,当时来到邹城下了汽车后,问三轮车夫他们都不知实验中学在哪里。但是因为是新校,所以校领导与老师之前关系非常融洽,而且正因为是新校,所有老师都必须用自己的实力与成绩来给自己定位,所以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大家都在努力地工作着。
所以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成长环境。那时语文组一共四位老师,三位老教师,就我一人是个小青年,他们看我比较顺眼,所以也给过我很多支持,也给过我很多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用他们的作风带好了我。记得那时的语文办公室,从周一到周日,晚上从来没有空过。有一位仲老师,后来他去了教研室,曾经带着我为学校办校报,腊月二十八了,我们还在忙碌,他妻子要他年前把该串的门串完,但是他没有时间,结果气得他对象把一把钱在他面前撕碎,当他看到他十岁的儿子把这些钱一点一点沾起来时,这个三尺汉子在办公室里哭了。
就是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在我最重要的前三年,我牺牲了无数属于自己的时间,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记得20xx年结婚时,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给了老家,在单位只请了两天假,回了一次老家。我儿子是20xx年7月15日生人,7月9日高考时,我妻子还在高考考场上。
如果说人生的前二个选择都是无奈,那么为师的选择却是无意。但就是在一种良好的无意识中,我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做起,先后做过班主任,团委副书记,年级主任。也就是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我也从普通的校级优质课开始起步,渐渐走向了县市全国级的讲台。
无悔的选择
随着出去机会的增多,我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教育还是一个如此重要如此深刻的事业!如果说以前的教学很多是在懵懵懂懂中的选择,是很大的偶然的话,那么今天当我在这个平台上书写自己的人生计划的时候,我想我已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而且是无悔的选择。
自从孩子上学后,我才切肤的体会到学校一个老师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曾像毕淑敏一样可怜巴巴而又非常无助地看着我的孩子走进了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我的孩子在那里要渡过一个又一个的怎样的生活,有时我都感到非常害怕,害怕我的孩子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害怕我送进去的是一个活灵灵的小孩,出来时是一个消极怠慢的男孩!曾经有无数次,看到孩子从教室里高兴地出来,我自己都高兴都来亚于孩子!这时我才意识到,每一个把孩子送到我手下的家长,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期待我的教育!
所以我想,既然我接受了别人的这种托付,我就要交给别人一种信任。既然我担当起这个名师,我就应尽我应做的责任。
对孩子,我们就是一个引领者,一个教育者。而作为孩子,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并不能由此而认为这些孩子坏了,无可治了。其实教师的职责就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进行引导。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前的很多想法,曾有过一个时间,我一直认为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面对学生,面对学生一些过激的行为,我们作老师的也不是圣人,我们也有不能忍受的时候。记得我在我的博客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生在我办公室里大喊大叫”,而对这样的学生,我一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机遇,遇到可以理喻的学生时,我们的教育就很成功,而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学生时,不是我们不教育他,而是他不给我教育他的机会。
而现在站在这个平台上,我突然有了这样一种想法,什么是老师,当一个学生顽劣得别人都认为不可调教时,我们却让他温顺了下来,并且听从于我们的想法,这才是高明的老师,就像那些高明的训兽师一样。这是我做人师的第一个努力的方向。
第二个我要做的是,做为名师,我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而我的成长也将要为别人提供一种环境。一种可以供别人参考供别人在迷茫时可以参照的样子;二是用我的学习与工作带动别人的前进。为此我想把我的个人发展五年规划规划如下:
总体目标
1、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并力争在一线获得大量的教育教学实例,通过这些实践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力争站在自己之外看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教育教学的活标本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每周评课一次,在本学科范围内每月上示范课一次。对于县市级讲座及示范课将根据县市两级教学安排进行。
2、将通过山东教师教育网、济宁名师工作室指导、培养本地区及所在学校的其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并担任3—5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任务。
3、利用个人名师工作室,每学年提交不少于10篇公开课教案、课例视频、文稿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名师导教”等活动,对公开课的备课、听课、评课活动进行拓展、延伸,并承担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跟进指导任务。
4、结合省教研室所开展的课题,进行“语文三维目标实施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并展示课题研究全过程。至少撰写5篇以上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论文并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不少于10万字的反映个人教育思想、教学主张和教学特色的学术性总结论文或专著。
选择的议论文8
常言"天才来自勤奋",韩愈又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觉得也只是说了一个方面,我不敢说这是疏漏,但我在这里补充一句,选择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近日,我常常反省自己,我所走过的路程还算努力吧!不论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属于那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属于那种不怕苦不怕累,忍辱负重的人,可到而立之年没立,到了不惑之年仍迷惑不解,也看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这才豁然醒悟,方向错了,努力也是白费劲,有时会适得其反。周围的人因方向选择的错误,几年,十几年坚持下来,只会弄得千金散尽负债累累,更有糟糕者,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人出发点本来就是损人利已的或者是损人不利已的,错,我所见所闻的人,他们有很多出发点是很不错的,有的是为了富一方百姓,有的是为了长远的共同致富的`发展。他们有宏伟的蓝图,他们有瑰丽的梦想,他们有不凡的报复......但是由于他们的选题,没有科学的论证或者不符合本地域的人文自然条件,造成了一错再错,愈坚持愈错,愈努力愈错。方向错了,努力不如不努力,努力只能造成陷得泥坑更深,不如及时调整方向,悬崖勒马,从头再来。
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及时调整方向,与时俱进,就会一直向前。人生就象汽车的方向盘,走不同的路就要选择不同的方向,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遇到泥泞的路段时,该倒车还得倒车,该回头还得回头。
现在孩子们都挤到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学习的料,都一味地逼着自己的孩子学习,而把自己孩子的天赋、特长抹杀掉了。爱迪生,如果没有他母亲的支持和欣赏,那世界就会少一个大发明家,自己不愿上学而完全靠兴趣自学。自己干事,也分不清自己适应干什么,而是见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上项目也是一哄而上,结果造成产能过盛,没有盈利便纷纷倒闭关门,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现在就在人生的最低谷,我仰视一切,我敬重所有,因为我没有资格骄傲。我的失败,缘自方向选择的错误,高考时报专业,也不知自己喜欢什么,也不分析专业未来的前景,只是盲目地崇拜,在我之前所在的高中唯一的一名女生去的学校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工作后,也不及时调整方向,说的雅些是执著,说的俗些是倔强或者是顽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本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方向选择对了,就会少走弯路,及时调整方向,就会化险为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不离不弃,及时调整方向,坚定信心,我想我的人生定会有灿烂的那一天。
选择的议论文9
现实往往是:先选择活着的人,经常是只能选择活着而无法选择活着的方式,而不少先选择了活着的方式的人,其中一部分,赢得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另一部分人,则连可持续活下去的可能性都快没了。
每个人,肯定是要先保证活着的状态,然后才有可能去考虑其它问题,但有时候,人经常要在死里逃生之后才能重新选择活着的方式。
每个人,肯定都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活着的方式。
另外,社会上存在一种铁律,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而能者多劳的人,肯定也是越来越劳,只是在多劳的背后,却很少伴随多劳的相应回报。
因此活着的方式就开始变得讲究起来。
少劳多得甚至不劳而获的活着,已经变成了不少人的迫切追求,甚至连笔者本人也在梦想着这种好事能降临到自己身上。
越脏越苦越累的工作,所能得到的回报也就越低。当一大堆谁都不愿意去解决的难题摆在眼前时,那些敢于挑战并能胜任的人,不见得能拿多少回报,只要看看这类工作的工薪表就一目了然。
因此活着的方式的确很重要,重要到只要出现一个选择错误,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能干是一回事儿,能力是另一回事儿,“能干”和“能力”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能干”意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则泛指获取的本事。
能干的人,有力量付出,有能力的人,则有本事获取。因此能干的人大多很贫穷,有能力的`人则大多富裕。
换句话说,能干的人善于解决别人制造的难题,有能力的人则善于为别人制造难题。
贫富分化的社会惨象都是那些有能力的人制造出来的,而能干的人,则会在如此激烈的贫富分化中“保证完成上司交给的任何任务”。
活着的确需要讲究方式,能干的人大多以为可以多劳多多得,但实际上往往都是多劳少得,有能力的人,则大多少劳多得,甚至严重地不劳而获。
正因为这世上有很多不劳也能获的人,所以就相应地要多出很多多劳少得甚至多劳不得的人。
不劳而获是因为社会体制有问题,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特色主义,抑或大资本家控制下的伪民主主义,其实内在本质都一样,让一部分人不劳而获,让大多数人多劳少得,甚至不得。
“贡献”说,基本上都是不劳而获阶层所发明的诈世的玩意,他们害怕等价交换,因为他们无法用等价交换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的贡献,掠夺也就无从谈起。
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变成了能干而贫穷的人,对于利益集团而言,能干的人,正如能干的牛马,是不配做人的。
而不能干的人,却有的是敛财的能力,他们可以选择最舒适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选择最奢侈糜烂的生活内容,甚至,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还经常要搞出各种社会丑闻方才罢休。
安于贫穷的人,只会越来越贫穷,而乐于做事的人,更容易被事务给累垮!
选择的议论文10
爱与恨是一种无形的,使人陷入后不可自拔的一种感情。
爱使人伤心。有一个叫任思琪的女孩,为了爱不顾一切。他从初一开始喜欢上了一个叫张柏军的.男孩。可张柏军喜欢上了任思琪的哥们李晓静,任思琪开始不知道张柏军喜欢她的哥们,他以为张柏军喜欢的是自己,因为每次张柏军都冲他笑。可直到有一次任思琪看到李晓静跟张柏军在一起谈谈笑笑。这时任思琪脑中一片空白,她什么也不敢想,甚么也不敢做。从此以后任思琪开始讨厌李晓静,渐渐远离李晓静。
恨使人疯狂。恨使任思琪越来越疯狂,她每天闷闷不乐。她每天都在想如何报复李晓静,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他那天晚上拿着把小刀,趁人不注意捅了李晓静一刀。李晓静躺在了地上,血顿时不止。李晓静被送入医院,不过幸亏没有生命危险。
爱恨使人疯狂。
选择的议论文11
历史的星空,因为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哪个人物,他们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出了无悔的选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陶渊明一生的选择,亦是无悔的选择。这选择意味着一生要在贫苦与平凡中度过;但是这对于陶渊明来说是无悔的选择,虽然贫苦但一生傲骨正气犹在。
居里夫人的人生选择是投入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冒死提炼,反复试验,追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执着?不过是因为这是他们做出的选择,他必须要走到最后。为了自己的选择——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反观现在的我们,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装备齐全却毫无作为。梁启超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手握时代接力棒的我们,更要作出自己无悔的选择。
要学项羽,破釜沉舟,有的.时候需要选择放手一搏;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有的时候要选择忍辱负重;要学曹阿瞒,海纳百川,有的时候要心胸宽广,厚待他人……
人生的道路只有一条,要想做出无悔的选择,就要有高尚的品格。
选择的议论文12
也许,人生有太多的选择。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央,也许你会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但你最终面临的还是选择,没有人会带你去走哪一条路,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必须果断、不后悔、斩钉截铁,否则,就会误了你的前程或是因走错路而使你叹息不已。要知道,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你。
人生的选择太多:
选择生,就意味着你眷恋这个世界;
选择死,就意味着你必须摒弃生命;
选择爱,就意味着你懂得付出;
选择恨,就意味着你不会理解;
选择开始,就意味着你敢于冒险;
选择结束,就意味着你已经疲惫;
选择勇敢,就意味着你曾受过伤;
选择逃避,就意味着你不敢面对;
选择理想,就意味着你对自己有信心;
选择成功,就意味着你必须经历失败;
选择宽容,就意味着你的矛盾将会和解;
选择妒忌,就意味着你的心灵已被扭曲;
选择放弃,就意味着你很软弱,或是有自知之明;
选择堕落,就意味着你丢掉了生活、爱心与自信;
选择朋友,就意味着你珍爱友谊,找到了一面真诚的平面镜;
选择敌人,就意味着你学会竞争,明白了人生有太多的无奈;
选择成熟,就意味着你已长大,有理智,也偶尔会麻木不仁;
选择单纯,就意味着你很纯真,容易受伤,也容易感受幸福;
选择泪水,就意味着你很痛苦,或是在表达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感;
选择欢笑,就意味着你很幸福地在向别人传达喜悦,或是在掩饰;
……
生活中,选择可以选择的一切,就意味着你必须付出;而你选择付出,就意味着你终有回报。
可,也许,人生的太多选择不能选择。过,就过了,昨天的一切,也许有期限,但回忆却没有终点;长大,也就长大了,童年里的再多美丽,也只能被卷进时间的漩涡里,谁也不能挽回。太多事情,它们的选择,也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也只能是回忆了。
这么多的选择,构成了人生。人生,也就因此而充满刺激。宛如一场电脑游戏,由你选择怎样玩,可时间加在上面,这游戏就不能存盘,不能重启;又如一场考试,全是选择题,可要求颇为严格:规定时间内答题,还不准修改……但不管这是游戏还是考试,随你怎样玩、怎样答,都没有个是非对错。人生百态,大概也就是这复杂的游戏、各异的答卷吧!只要你的'人生绝对精彩,那么,你的选择就没有错。当然,没有谁的人生是绝对精彩的,那么,你就不必去在乎一个选择的对与错、是与非。又也许,哪一个选择都对,或是都错呢?;;;也许,人生中的选择太多,我们无法记清每一个选择,或是印象最为深刻的那一个。所以,当有人问你哪一个选择对你影响、你最为期待时,也许你可以选择像球王贝利那样回答:“是下一个!”
选择的议论文13
人生在世有许许多多的选择,我们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与二之间你只能选一个,你又该如何选择呢?
今天,刘老师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个词语:快乐、友情、亲情、健康、金钱、自由、资源。这七个词语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刘老师说:“必须要依次划掉,最后只留下一个!”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看到了这个词语,我不禁喃喃自语:“我不想选!我不想选!”后来我想了想,觉得金钱乃身外之物,没有了它不一定就不快乐了。想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划掉了它。
第二个被我划掉的是“自由”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即使你失去了自由,不能随心所欲。但是你有家人朋友的关爱,你也能收获快乐,这样也不算是坏事。鲁迅也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以我选择了“自由”。
在剩下的词里面,我划掉了“资源”、“快乐”还有“健康”,因为我觉得它们都没有“亲情”和“友情”重要。亲人和朋友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希望,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这一刻,我要做最后的抉择了。让我在“亲情”和“友情”中选一个真的很困难。我的脑海里不禁回想起朋友关心我帮助我的.样子,回想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同时我又想起家里父母对我的爱和感受到的温暖。经过几番挣扎和思考,我下了一个决定——我选择亲情。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是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长大。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思索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选择的议论文14
最近,我的同学抱怨自己的家人强迫自己选择不喜欢的理科。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想法:“选择文理科是自己喜欢重要还是今后的发展空间重要?”现在的一部分大人选择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但不在乎孩子的心情。我能理解大人们的乐趣,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我们没有像成年人那样丰富的社会经验,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我不想早点计划未来,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大部分现代孩子的权利少得可怜,甚至限制了应该喜欢什么兴趣。生活在到处受到限制的生活中,和笼子里的家禽有什么区别?我们的青少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希望能为自己期待的未来而努力,但最终还是被迫选择自己讨厌的道路。父母的意愿不能违背。就像拥有否决权的俄罗斯一样,一票否决了乌克兰的抗议。
那么问题来了,为了创造好的未来,逼迫孩子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学业真的好吗?
我好事。从最根本的角度来看,会伤害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学习的兴趣,对监护人产生抵抗心理。其次,父母认为给孩子的美好未来真的能让孩子接受并享受吗?看过这样的对话,记者在采访有钱人时问:“你很幸福吗?”富人摇头说:“不幸福。”记者又问:“为什么?你这么富有,生活那么羡慕”富人回答:“但是我不开心!从小,我的父母为我规划了一切,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控制中,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我相信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更好的未来。”但是,这种不愉快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因此,我希望青少年有权规划自己的未来。我们想要的是“自己的美好未来”不是“公认的美好未来”。
选择的议论文15
西方思想从康德以后发生了“诗性转向”,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始,各门学科都调整了视点,力图从艺术阐释入手进入本学科领域,最初的理由是宗教起源于神话,可神话并不是教义,而是艺术作品。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如结构主义语言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几乎就是从诗歌研究起步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的质疑中,毫不留情地讨伐了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灌输的“要追求真理必须走出感情魔障”的论断最终让人失去了“本真”的“此在”,让人无法聆听到神圣的声音,直至丧失了最安全最可靠的“家园”。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血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血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血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死。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杀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杀”与“他杀”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死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死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死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破产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杀?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杀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死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血: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