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写作技巧
故事的写作技巧
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事的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写故事的要点:
1、合理分配情节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5、要注意细节部分,不要把该略的留,该祥的去掉
6、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7.内容要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也要想办法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叙述方法上创新一下,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故事,总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如何设定一个故事?
1、最开始要设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设定,因为背景占了主导位置、
2、通过故事北京来设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产生不同的性格、同时也要考虑星座生肖之类的、
3、情节要通过人物的性格表现,行为和环境来设定,不然很容易离题、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对剧情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洞的场所或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个故事、
2、人物、若没有人物,哪能组成一个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线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临时事件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关系要好好地设定、因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总要生活,若人没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要有突出的主题、主题有很多,如和平啦~理想啦~等等、主题就是形成这个故事的原由,所以要好好地选、
5、中心、主题所围绕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围绕着中心来发展的、例如,你选择了和平这个主题,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过战争来争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过爱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很多很多、
6、全故事最重要的一点,意义、若一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意旨,就不算是故事、若一个故事的情节多好,没有一个另读者感动的意义,就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了、
有关于故事写作技巧
1.收集故事的创意。
灵感可能可能在任何时候出现,所以无论去哪儿都要带上笔记本,这样在你有了故事创意的时候就能及时写下。
大部分时候,你只会想到一点小片段(一个能以此为北京开拓情节的灾难性事件,一个角色的名字或样子,等等)不过有时候你会很幸运地在几分钟内想到整个故事脉络。
如果你寻找灵感有困难。或者你需要在短时间内写好一个故事(例如,为了一节课),就学习如何进行头脑风暴,或者如果你什么创意都想不出来,可能会向家人和朋友那儿找找灵感。
经历对于编织好的情节常有帮助。许多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就来自于某些特别事件的经历。
2.从小故事最基本的方面写起。
在你选好一个创意后,需要在动笔些之前铭记小故事的几个基础。写一个好的小故事的步骤是:
介绍:介绍人物,背景,时间,天气,等等。
故事开始: 故事从这里开始发展。
故事发展: 故事伸向高潮或转折点。
高潮: 故事最紧张的地方或转折点。
回落: 故事走向结局。
结局: 在令人满意故事结局中,主要矛盾被解决-或者没有!你并不用按照顺序来写故事。如果你想到一个很棒的结局,把它写下。把故事开始部分延后或提前(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故事的开始),并问“下面发生什么”或“之前发生什么?”
3.从真实的人身上找到启发。
如果你对于理解或找到人物性格有困难,看看自己的生活。你可以很容易借鉴身边人,甚至是你注意到的陌生人的特性。.
例如,你可能注意到有个人总是在喝咖啡,他们说话声音很大很兴奋,他们总是对着电脑打字,等等。所有这些观察组合在一起能形成一个很有趣的人物角色。你的角色甚至可以混合多个人的特征。
4.了解你的人物。
一个故事如果要可信,它的人物就要可信并且真实。要创造一个真实而又有趣的人物可能事件困难的事情。不过这里有一些创造“真实人物”的技巧来让你的故事更受欢迎:
列一个单子,以人物的名字打头,写下你能想到的所有特质,从他们在乐队的位置到最喜欢的颜色。尽可能多地了解你的人物,从他们的主要动力在哪儿到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他们说话带口音吗?有没有什么古怪的癖好?你不一定要把所有这些信息放入故事当中,但你了解的越多,你的人物就会越鲜活,不论是对你还是对读者。
确认你的人物个性不是完美的。每个人物都需要有一些缺陷,一点问题,一点不完美,一点不安全感。你可能以为人们不会喜欢读到有很多缺点的角色,但这大错特错了。蝙蝠侠如果不是边缘反社会人,就不会成为黑暗骑士了!
人们会把人物和问题联系在一起,像是真实的一样。当考虑缺陷时,你不必让你的人物有什么大的,古怪的问题(但是你也完全可以这么做)。对大部分人物来说,一些你了解的问题就足够了。例如,这个人物可能容易暴怒,害怕水,孤僻,不喜欢被人群包围,抽烟太凶,等等。这些可以在发展中更进一步。
5.控制故事的跨度。
一本小说可能横跨几百万年,包含多个维度的次情节,多个地点,还有许多次要人物。一个小故事的主要事件应该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几天甚至几分钟),而且通常你只需要发展一条情节,2到3个主要人物,和一个地点。如果你的故事跨度更大,可能需要写成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
6.决定让谁来讲故事。
关于谁来讲故事有3个主要观点: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或“她”)。在第一人称的故事中,故事里的一个人物来讲故事;在第二人称的故事中,读者变成了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而在第三人称的故事中,一个旁观者来讲故事。 (第二人称的方式很少被用到)
记住第一人称讲故事时,只能讲出他们知道的事情(被限制在他们能看到或被他人告知的事情中),而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则既可以知道每件事并能窥探每个人物的内心,也可以被限制在能被观察到的方面。
你也可以混合运用。例如,你可以在这一章中使用第一人称,在另一章中换到第三人称,或者甚至采用多个人的角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 之后被黑泽明翻拍成了同名电影。
7.组织你的思路。
在你准备好了故事的基本元素之后, 有必要列出一个时间表,以便帮助你决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发生。
你的故事应至少包括介绍,开头,发展,高潮,回落和结局。你可以画出或写一个很简单的说明,来表达在每个阶段发生了哪些事情。这样做能帮助你在写故事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你可以轻松地做改变,这样你在写整个故事的时候就能很平顺了。
8.开始写作。
决定于你的情节和人物是如何充分展开的,实际的写作过程可能只是简单地选择合适的表达。
但是,通常来说,写作是费力的。你可能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了解你的人物和情节,但是没关系-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会告诉你它们需要什么的,即便是被你写进了角落里。再说了,总是会有第二稿的嘛!
童话故事写作手法
一、记叙是基础,童趣是特点。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作为记叙文类的童话,当然也是以之为主要表达方法。那么,教学中不管是一般记叙文(以下简称记叙文),还是童话,都应当抓住记叙这个表现形式。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无疑这是教法与学法的基础。
在故事《小珊迪》中,作者记叙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不幸的小孩的悲惨遭遇。作者刻划了一个过早地挑起生活重担的小男孩。故事以卖火柴为背景。以“叫卖——成交——负伤——还钱——探望——夭折”为线索展开情节。作为记叙文,小珊迪的故事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要以记叙的事件为基础,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调动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一个场面一个场面地去再现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图景。理解了文章中的记叙和描写,使学生身历其境。他们必然会把小珊迪的遭遇与自己的幸福生活作比较,于是就理解了主题。
记叙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铺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以记叙为基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披文以入情”。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对表现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就使语言形式的分析与思想的感受统一起来。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卖火柴”和“找零钱”这两个重点情节的记叙来刻划的,因此,抓住“记叙”这个基础,就把握了记叙文的教法与学法的基本特征。
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同样是记叙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不幸小孩的悲惨遭遇。但作者是采用“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手法。不是直接记叙令人心悸的生活场景,而是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放在临终前的幻觉中。记叙仍然是基础,但作者不愿意直接展现那冷酷的人生画面,使小读者望而生畏,而是在文章里倾注浓浓的童趣,描绘一幅幅令小读者神往的绚丽画面。诚然,记叙还是基础,但在童话教学中处理这个基础的方法就和记叙文不同。它要求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激发“童趣”,从而进入“童话世界”。大年夜—一哪一个小孩不向往这个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那样充满无穷乐趣的日子?至于那香喷喷的烤鹅,美丽圣诞树上的新年礼物,温馨的家人团聚,如此等等无不吸引着童稚的心,纯洁的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住“童趣”这一特点,就是要“以趣激情”。在弄清作者讲的是谁的、怎样的故事的同时,应该充分理解小读者的心理特点。分析的过程,要自始至终使他们沉浸在年节的乐趣中。教师要引导小读者入情入境,使之趣味盎然。在这篇童话中,童趣的启迪集中在“神奇的火柴”上。在那避风的墙角——擦亮那神奇的火柴——大年夜孩子们所向往的一切应有尽有:那神秘的夜空——一颗流星把它划破——唯一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在微笑中离开这残酷的人世。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地把沉浸在乐趣中的小学生拖回到课文所反映的严酷的现实生活中,就让他们分享那年夜的幸福。不要一语道破——这是假的,是幻觉!——即使是悲剧的最后一幕。
总之一般记叙和童话的分析,都应以记叙为基础。童话教学应在这个基础上激发童稚之心,用他们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社会,把握童趣这个特点。
二、理解是基础,幻想是特征。
一般记叙文和童话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再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对小珊迪形象的理解,应首先从分析小珊迪“求卖心切”的原因,来理解小珊迪纯朴的性格;再从分析小珊迪“人穷志不穷”,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派弟弟送回“找头”的事迹,来理解诚实的性格;最后,再从小珊迪临终托弟(孤)怆然逝去的不幸遭遇来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样,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应该经历“披文入情”的过程。但童话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抓住“幻想”这个特征。固然,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字词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作为记忆表象贮存于大脑中)。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可见“启发想象”是一般记叙文和童话都应该重视的教法与学法。但童话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童话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种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现的。是借幻觉写真情的。而儿童的幻想往往有明显的直观性、虚构性和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因此在童话的教与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幻想的这个特征。当教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时,就要遵循幻想的规律,使这些幻象同样出现在小学生的脑际,使他们身历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脑际会出现此情此景是有其现实生活基础的,因此要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产生一丝的热。这就是小女孩在墙内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的原因。而对描写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借以产生想象力:小女孩双手拢着“火”,因而感到一丝的温暖。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都会围着火炉,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炉。再次,把语言文字——记忆表象——想象的画面(幻象)重叠起来,引导理解文章的主题:火柴灭了,投在墙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灭了。那短暂的温暖不可能奇迹般地救活这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引导学生从幻象中回到现实生活:她正想把脚也伸到“火炉”边烤一烤,但火柴灭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呀!
把握“幻想”这个特色,使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理解童话内涵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幻象”就是“假”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感染,无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罢了。
三、结构是基础,反复是特色。
记叙文多以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情节。作用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可采用顺、倒、插、补等叙述顺序。可用总分、并列、递进、转折等形式安排题材。因为布局谋篇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在一般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剖”结构,从中获取理解信息,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小珊迪为什么苦苦哀求要人买他的一盒火柴?个中“原因”,文章开头并没有一语道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么一个情节:小珊迪没有及时送回“找头”,“我”感到“上当”。小珊迪的弟弟送来“找头”,“我”才知道小珊迪的不幸遭遇,看到了穷孩子诚实的优秀品质。这时才点明原因:为了养活弟弟。再层层递进,在“结局”阐明主题。
而童话在结构上大都采用“反复”的手法,其情节似乎凝结在一个点上,反反复复地强化表象,沿着同一路子,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
卖火柴的小女孩连擦三根火柴,看到三个幻象,小学生的想象的路子是:寒冷——想得到温暖——擦燃火柴烤火——似乎坐在火炉前——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饿了——想得到食物——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好象看到烤鹅——好吃呀!于是烤鹅就填满了葡萄干;想吃呀!于是烤鹅背上就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向她走来——真要动手拿刀叉吃——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圣诞树幻象的出现和消失过程也一样。这种情节上反复的特色,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加以利用,第一次幻象兴灭,教师可详加启发,第二、三次幻象兴灭过程就可以半扶半放,让学生沿着同一想象的路子展开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除反复以外,一般记叙文的其他结构文章的方法,同样在童话的教与学中也要加以利用。当小女孩看到流星时,她想到奶奶——“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死去了。”奶奶在世时,对她的疼爱立刻充满了她的整个身心,她投身奶奶的怀抱——她知道火柴灭了奶奶会不见了。于是她擦燃整把的火柴(文章的情节这时跳出了反复),和奶奶一起飞向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了。——结尾余意深长地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小女孩死了,嘴角上依然留着微笑,手上握着没有燃尽的火柴梗。教师凭借这个结尾,把学生带回现实,跳出以上三次反复,引导理解“微笑”为什么留在嘴角?“火柴梗”为什么没有燃尽?使学生既能“入书”,又能“出书”。
以分析结构为杠杆,获取理解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又是一般记叙文与童话教学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