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说课稿15篇

发布者:隔壁老胡 时间:2022-11-18 19:34

散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散文说课稿15篇

散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1.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灿烂未来的向往。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口语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句导入。

(二)认识作者

请学生简单介绍课前对朱自清及其作品还有对散文的了解,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画像及简介做以补充。(这样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先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范读《匆匆》一文,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然后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试读这篇文章。最后再展示,让学生毛遂自荐。(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词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

(设计理念: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四)深入阅读课文,用心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看哪些段落给你的感受最深,你仿佛从中聆听到了什么?(读并不只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静思默想会让学生沉浸在书的磁场中,陶醉其中,从而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对课文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2、哪一段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说说你的感受。(这一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理解,就是品读词句,谈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东西,接着在感受加深的基础上再读。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来越深,读得也会越来越好,真正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贯穿整个课堂。)

(五)总结感受,升华理解,感悟道理

1、高尔基说过,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刚才我们就通过阅读用心灵和朱自清先生进行了交流、谈心,同学们的感受很多,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最好是一句格言、警句来总结、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收获,你最想说什么,想一想,写在课题的旁边。

2、请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下的一句话。(老师随即把大家评价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到此为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用心朗读、用心品读、用心诉说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板书设计:

16、匆匆(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 珍惜时间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能从时间的名言、到课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了然。)

散文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语言《云彩和风儿》,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小朋友们开始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生活中的各种自然景观,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诗歌《云彩和风儿》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彩的变化,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美丽清新的大自然中的奇妙变化。儿歌的语言简单有趣,形象突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云彩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云彩像什么,一会儿变成了什么。活动时首先创设“云彩世界”这个情境,让幼儿随音乐进入“云彩世界”参观,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自由观察、交流、探究,通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接着引导幼儿探索使云彩变化的秘密,通过组织幼儿看图片,探索出使云彩变化的是风。然后结合看图片,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让幼儿表演,以此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最后分角色做游戏,并仿编散文诗。这样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大胆地创作,表现,进行想像,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活动推向高潮。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秋季的风儿使云彩千变万化,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讲述、表现云彩的变化。

3、发展幼儿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幼儿仿编散文诗。

《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我把“能讲述、表现云彩的变化。”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幼儿虽然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但由于受到能力、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不敢大胆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把“发展幼儿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幼儿仿编散文诗。”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法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认知特点出发我采用:

1.创设情境法。

2.激发兴趣法。

3.交流讨论法。

4.互动法。

让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具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需要准备以下的内容:

1、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云彩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云朵像什么,一会儿变成了什么。

2、收集各种云彩图片、照片,并布置成“云彩世界”。

3、优美的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中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幼儿随音乐进入“云彩世界”参观。

1.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谈话;小朋友,今天王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好玩有趣的“云彩世界”去玩,看谁最聪明,表现最棒!

2.引导幼儿参观“云彩世界”。

幼儿自由观察,交流图片中、相片中的云彩像什么?(能用动作表现云彩的造型。)云彩有趣吗?为什么有趣?(教师个别指导)

二、探索使云彩变化的秘密

秋天来了,天上的云彩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驼峰……云彩千变万化,非常有趣,那么云彩为什么会变?

三、帮助幼儿欣赏,理解散文诗

(导语:天上的云彩这么有趣,天上的风儿这么能干,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云彩和风儿》。

1.变出示图片边欣赏散文诗两遍,初步感受散文诗的美。

2.结合图片,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

散文诗中,风儿把云彩变成了什么?这些变出来的东西怎么样了?

3.幼儿看图片,边听教师朗诵散文诗。

4.幼儿边欣赏散文诗边自由表演。

这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设计成讲述在前,诗歌在后的形式,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角,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大胆讲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运用画面提供的线索,让幼儿尽情想象,并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做游戏

1.老师扮风儿,幼儿扮云彩,并仿编散文诗。

师生齐说开始和最后两句,教师扮风儿一吹,小朋友就变成各种有趣的云彩,并能将自己创作的云彩编进散文诗中。

2.幼儿自由选角色做游戏,并仿编散文诗。

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创编,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都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创编活动中来,这样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难点。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还设计了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继续观察云彩,并继续进行诗歌创编活动。这里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散文说课稿3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日常活动中发现,幼儿特别喜欢跟同伴分享自己的梦。而梦是非常美妙、神秘的,有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事情,有可能在梦中都一一实现,梦对于小朋们来说,总是充满了幻想与向往。所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大班语言活动《梦》,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环境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根据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 丰富词汇:挠、柔柔的、轻轻的、细细的。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诗歌录音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幼儿初步感受梦的意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这张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师:夜晚这么美,小女孩抱着小熊在床上睡着了,她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小朋友们有没有做过梦?都梦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梦真有趣呀!那肯定想知道这个小女孩梦到了什么吧?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朗诵诗歌,幼儿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2.教师提问: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诗歌里的小女孩都变成了谁?

三、分段学习诗歌。

我们一边听着诗歌,一边把梦中的花朵、太阳它们都请出来好吗?

1.师:在梦里,我变成小花以后,遇到了谁?太阳为我披上了什么?

变成白云以后,我遇到了谁?(风)风教会了我什么?变成轻烟以后,我遇到了谁?(雨)雨做了什么?

2.师:在梦里,我开心吗?你们怎么知道的?

四、播放录音,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完整播放录音。

2.师:听完诗歌《梦》,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3.师: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你们觉得哪些地方最美。(引导幼儿用优美的动作来表现梦的温柔)

4.幼儿跟读。

延伸:教师引导幼儿尝试创编诗歌。

师:小朋友们,小女孩的梦美不美?你们喜欢吗?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梦也变成好听的句子,用温柔、甜美的声音说一说。

附诗歌:

梦在梦里,我是多么甜蜜。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朵小花,柔柔的太阳给我披上金色的衣裳。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朵白云,轻轻的风教会我跳舞。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缕青烟,细细的雨给我挠痒痒。

在梦里,我咯咯地笑啊,笑个不停。

不,这不是梦,这是真的!

我们的生活就像像梦一样温暖甜蜜……

散文说课稿4

有趣的影子

一、教材分析(设计意图)班上有一位孩子带来了一张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戏,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

于是,我紧紧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这一事情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地深入,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而且《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这是我选择了"影子"这一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的又一依据。

在活动中,我利用实验比较、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目标确定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

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并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的位置的关系。

3、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1、难点: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2、重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四、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中指出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做了以下准备:

1、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教学活动2、把多功能厅布置成一个光影实验室、投影仪五、教法与学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我主要运用了: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培养幼儿探索科学时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从小就养成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六、教学过程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

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2、引导幼儿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3、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4、延伸活动。

(一)、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首先我设计了玩手影游戏,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等手影。

(让幼儿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这时我可以这样的指导语: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幼儿自由玩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二)、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带领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幼儿寻找影子。

看一看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影子。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阳光灿烂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面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三)、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呢?教师带领幼儿回教室做另一个实验:发现没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会有影子。

这时我就可以用这样的指导语: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吗?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导幼儿带着另外两个问题回到草场上,你发现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阳的另一边吗?(幼儿自由交流讲述)得到: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影子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启发幼儿开动脑筋知道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

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四)、活动的延伸1、在玩踩影子的游戏中,孩子们能充分体验到其中的乐趣,真的是其乐无穷。

让幼儿带着有趣的问题在意犹未尽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这一环节调动了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除了太阳光能产生影子以外,还有什么也会产生影子?

(在这里,其实活动还没结束,我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进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现象。 )

散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这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所选的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1、说课文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2、说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容易产生陌生和排斥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3、说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没发展到一定水平,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4、说教学目标

课标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要求学生,所以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朗读法、提问法、勾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课堂以民主、师生平等对话为主。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师:同学谈自己所见孩子的顽皮可爱的事导入。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刚从儿童长起来的同学,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生: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1)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设计:

“鲁迅先生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

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学生能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能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

师组织讨论: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点拨:①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 ②弟弟也爱鲁迅吗?有感情读一句话,(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生:用横线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读一读这些句子,小组讨论后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突出学习的自主合作特点。)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因为对课文的生疏可能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拓展延伸

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

散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春天的秘密》是一首意境优美、充满情趣的散文诗。

诗歌中淅沥淅沥的小河,蓝天下叽哩叽哩的燕子,随风飘扬的垂柳,农民的耕种的身影等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在孩子眼前展现了春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激发了孩子对春天喜爱之情。

诗歌具有鲜明的结构特点,反复呈现的六段体画面,且每段间首尾相应、内容相同,不仅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而且有利于幼儿的创作与仿编。

(二)幼儿现状分析

大班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乐意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愿意根据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加以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发展,且想象的有意性水平提高,他们需要宽松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丰富的词汇帮助表达表现,具体的活动情境与形式。而散文《春天的秘密》诗中美的意境与语言正是孩子的需要。

(三)目标定位

主题目标:

春天来了,大地绿了,花儿开了,小动物们也出来了,大自然充满了勃勃 生机。《桃花朵朵》这一主题,就是借用“桃花”这一鲜明的春天“符号”,提示教师们要与幼儿一起走进春的怀抱,捕捉春的气息,探索春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活动目标:

《纲要》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

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确定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为:

1.通过欣赏、朗诵等理解散文诗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2.尝试运用替换的方式仿编诗歌中的简单句子。

3.朗诵诗歌,了解周围环境在春天的变化。

(四)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欣赏、朗诵等理解散文诗内容,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活动难点:尝试运用替换的方式仿编诗歌中的简单句子。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美丽的诗歌,当然要用最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具体体现了,本次活动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尤其注意画面的连续性,完整感。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获得美的体验。

2.开放式提问法:《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 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所以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们大胆说,乐意说。

3.赏识鼓励法:赏识鼓励贯穿教学的始终,鼓励幼儿的倾听,鼓励幼儿的发言,鼓励他们的创意表现等等,赏识鼓励让幼儿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活动充满了快乐的情绪体验。

三、说学法

1. 欣赏法:欣赏优美的音乐,欣赏优美的画面,欣赏优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都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欣赏中,幼儿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感受。

2.多通道参与法:孩子们通过听一听、做一做、说一说多感官参与,深入理解体验了诗歌的内容与意境。。

3.表演法:喜欢表演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美丽的诗歌,会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用这种自由快乐的方式,更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感受诗歌。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组织环环相扣,分为四大环节:感受激趣(音乐)——欣赏理解(完整欣赏、分段欣赏、丰富词汇)——表现表达(用声音、动作进行表现)——仿编延伸,层层深入。具体说来:

(一)欣赏音乐,感受春天

1、播放优美的春之声音乐,请幼儿欣赏,联想,讲述。

师:春天来了,你们听……

你们听到了春天里哪些美丽的景色?

教师选择逼真、唯美的背景音乐,如班得瑞的清晨等。音乐的运用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流水声、鸟叫声,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倾听兴趣,激发想象,唤起幼儿对春天的经验,情感的共鸣。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眼中的美丽的春天。

(二)播放课件,欣赏诗歌

通过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幼儿打开了一幅美丽的春色图。在教师声请并茂的朗诵中,幼儿尽情欣赏着美丽的诗歌,尽情陶醉于美丽的画卷。

完整地欣赏一遍诗歌,教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朗诵和真诚的赏识激励,激发了幼儿对诗歌的兴趣和朗诵的欲望。

(三)朗诵诗歌,创造性表现

1、逐一呈现画面,请幼儿跟老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设置开放性问题:春天的“秘密”躲在哪里呢?是谁告诉你们的?是怎么告诉你们的?

2、鼓励幼儿加上喜欢的动作与表情来朗诵表演诗歌。

那么美的诗歌,教师和幼儿在朗诵中会情不自禁地自然低加上可爱的动作与表情。这时候,孩子能够投入地朗诵,表情和动作与诗歌自然地相融,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与激情把孩子的兴趣努力推向高潮。

(四)寻找秘密,仿编诗歌

1.设计提问:寻找春天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了那些小秘密呢?你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

2.教师及时帮助梳理仿编的内容,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再复习诗歌的模板,共同把仿编的内容加到诗歌里朗诵。

仿编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教师采取提问的方法,先引导幼儿回顾发现春天里其他的小秘密,并帮助幼儿梳理小秘密的特点,共同把新发现的秘密放到诗歌中去。仿编更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3.播放背景音乐,师幼一起有感情地完整地朗诵诗歌,包含创编部分。

(五)关注体验,拓展延伸

教师:“你们喜欢诗中的春天吗?说说你的感受吧?”把它画出来吧! 活动延伸

请幼儿听诗歌录音,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也可以把仿编的内容画出来。

五、说活动特色

(一)美的熏陶,优化语言、情境、情感的体验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重在感受美、表现美。激发孩子体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以我意在通过音乐、图片、教师的语言、表情等给予孩子美的熏陶。

1.美的音乐带来美的情感熏陶

我选用了逼真、唯美的背景音乐,如班得瑞的清晨等。音乐的运用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流水声、鸟叫声,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倾听兴趣,激发想象,唤起幼儿对春天的经验,情感的共鸣。

2.美的图片带来完整的视觉新体验

本次的课件制作采用了长卷式图片,弥补了多幅图产生的分层感、割裂感,犹如缓缓拉开的序幕,给人以神秘,使孩子的视觉体验更完整,这与春天生生不息的画面不谋而合,展现了一幅美的春景图,使孩子们的视觉受到美的冲突与体验。其次长卷式图片静中有动,部分活动的处理充分体现冰的融化、垂柳的飘荡、桃花羞涩等的动态,帮助孩子对词汇的理解和意境的感受。

3.美的语言带来美的听觉冲击

在活动中教师运用柔美的声音细如述说,引人入胜,运用丰富的表情动作感染幼儿。语、音、画三者合一,使幼儿对散文诗深入理解,进一步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激发对春天的喜爱。

(二)多感官参与,突破了教学活动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采用了多感官参与法,来突破重点与难点,主要运用在分段欣赏中。 如河水淅沥淅沥的流着,为了让孩子感受“淅沥淅沥”我让孩子再次倾听流水声,通过音乐帮助幼儿理解原来是河水在细如述说的说话;在理解桃花红着脸、抿着小嘴时,我通过让幼儿学做动作来感受桃花羞涩、含苞待放的样子;还有采用了语言提示、总结法,帮助孩子理解词义,体会意境。孩子们通过听一听、做一做、说一说多感官参与,深入理解体验了语言美,意境美。

(三)开放式提问,追求语言本位目标的达成

《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 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所以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们大胆说,乐意说。如春天的“秘密”躲在哪里呢?是谁告诉你们的?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又如春天来了,桃花是怎么说的?谁注意到了它的表情、动作?它为什么红着脸、抿着小嘴等这些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的回答此起彼伏,他们都愿意说、喜欢说,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幼儿通过讨论、思考、表达,有效理解内容。同时,我还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如最后提问“你们喜欢诗中的春天吗?说说你的感受吧?”使活动达到高潮。

散文说课稿7

《瀑布》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如下: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特点,教程设想如下:

音像感知——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掌握方法——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这首诗特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叠叠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设问:

(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训练和作业布置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散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处理

《外国散文两篇》选自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我觉得这两篇外国散文情感丰富,文质精美,艺术性很强,适合引导学生精读、如果仅仅拘泥于教材单元教学要点,从"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层面上去让学生自读,是不能充分发挥这两篇美文的熏陶作用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课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学,安排2课时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我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领悟"美"的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3、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其中,目标1属情感目标,目标2,3属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我力图贯彻"四主三性"的教学思想,"四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创新为主旨;"三性"就是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力争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让学生诵读全文,品味文中写景精美,情感浓烈的语句;对于重点句段,我让学生质疑,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我又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机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两篇散文的比较鉴赏),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都提到了"美"。教学本课,我就把探讨什么是"美"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领悟"美"的内涵,然后,再通过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范读,更有学生的诵读,在诵读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师生的共同质疑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两篇散文读完后,我还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两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加以比较,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最后,我又出示了两篇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在学生读课文前先介绍作者茨威格,接着再介绍托尔斯泰、我想,把对托尔斯泰的介绍放到读了课文之后,学生对坟墓的"朴素"和"美"有了感知时再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说辅助课件

教学本课时,我用Powerpoint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限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声,色,像中受到课文情境的感染,还是十分有用的。

散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考散文阅读《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讲评课。

学生做中考散文阅读题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将这节讲评课定位于从中考散文阅读中探究散文解读之法。

一说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精读评价是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这篇散文4个小题主要考查了整体感知(考查文意理解、作品结构思路)内容分析:(信息筛选、作者目的)。作品鉴赏:(写作手法赏析、体会作用)独特体会:对阅读材料的个性理解这几个考点。

二说学情

初三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知识容量的扩充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在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四个目标:

1、对知识点查漏补缺。

2引导学生学会解答散文试题的常规步骤。

3.教学生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评讲7题、10题)。

4.教学生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的方法(评讲8题、9题)

学生读散文时很多同学都容易弄懂“写什么”却不易弄懂“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和“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其中“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确定重难点后利用大家集体回忆和现场做题的方式落实1、2两个目标。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中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据此我采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该法课堂教学容量大、展示的知识体系直观明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点评互动法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系统论原理、优化原理、迁移原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达到学生与文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以暴露、知识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整合提升。

寻根溯源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虽然考试素材取自课外但解题方法一定会源于课内,指导学生掌握课内文章与阅读素材的联系。引起学生重视平时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触类旁通法各类试题都是依据课标拟定的对同一类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举一反三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五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分析素材(考点、题型、答案)及根据小题得失分情况统计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找出典型错误答案和出色的正确答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散文的相关知识。

(二)概述训练情况、创设情景导入讲评(2分钟)

介绍本次训练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点名)、最低分(不点名),并介绍成都市近3年B卷考试的散文阅读评价情况,引出对散文知识及考点的复习。

(3)散文部分知识点及常见考点盘点(6-8分钟)

学生回忆以前讲过的有关散文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散文相关知识点及常见的考点。(目标1)

(4)练习评讲(20--24分钟)

1、真题再现(6分钟)多媒体展示练习素材和失分情况最严重的第7小题,学生现场再做教师有意识提醒大家用刚才所复习到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用投影展示三个同学先前练习时和现在练习(优生1个、中等生1个、后进生1个)的答案,(同时下发学生做过的练习题)请他们看这次的答案和测试时的答案有何异同。(目标2)

教师引导指出解读散文的一般步骤

一、初读文本弄清写什么

二、审清题意再读文本弄清为什么写

三、结合问题局部探究弄清怎么写

四、紧扣题意规范作答

2、习题讲解(14--18分钟)(目标3、4)

A结合习题7的讲解,老师讲析把握散文主题的常用方法经阅读分析,本文适合用“从材料入手概括”。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文章的主旨:文章描述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抒写了作者从杨木桩生命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感悟和启迪。

主旨分析出来后,对第7题进行解答:

第7题: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本文的标题其实就是用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第9小题失分较多,重点讨论第9题“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描述了杨木桩的成长历程时,也融进了我的态度及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要分析文章的前后关系我们不妨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得出第9题解答。

内容上:杨木桩成长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我思想情感的变化(由漠

视杨木桩到喜爱杨木桩)

结构上:开头的抑为结尾的扬做铺垫

这样结尾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首尾相扣,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的模式:明确的判断+具体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所起到的内容上的作用+这种手法所起到的结构上的作用。(注意语句要连贯流畅)

3、引导学生分析失分原因,知识储备不足的加以补充,答题不规范的加以训练,非智力因素丢分的要杜绝如看错题、答漏题、书写失误等。

(5)拓展延伸我来做考官(5--10分钟)

请同学们利用这篇阅读素材预计20xx年我市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考点出发自拟3--5个题目(当堂拟一个,余下的作为课后作业)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感悟等方面入手命题。对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检验学生在讲评后有没有收获同时也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完后同学间相互交流并向老师推荐一两个进行全班交流点评。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再次强调散文阅读评价的关键点,鼓励大家树立信心探寻规律,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结语

阅读评价年年翻新,试卷讲评各个不同,恳请各位指正,谢谢。

散文说课稿10

一、活动内容选择

本次活动根据大班多元智能创意主题活动《冬日暖洋洋》中真温暖主题生成,在冬季选择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选材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季节特点。

二、具体活动目标确定

冬天里,围巾就是每天都能用到,每个小朋友都有围巾,但就是一般孩子都就是家长代劳,所以确立目标1:尝试打围巾结;另外,围巾除了保暖外,还有打扮自己作用,为了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确立目标2:乐于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打扮自己;由于幼儿尝试动手打围巾结,所以必须人手一条围巾,四十多条围巾,很好教育机会,所以确立目标3:观察各种各样围巾,这也就是对幼儿观察能力一种培养。

三、教材分析及幼儿分析

本次活动就是一个综合活动,它涉及到了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三个方面,对于我们这个地区来讲,围巾在冬季比较常见,但就是围巾也包括冬季保暖围巾和秋冬防风沙、打扮自己纱巾,幼儿自备了各种各样围巾进行系围巾和观察围巾,教材选择适合大班幼儿水平及特点。基于我班幼儿喜欢动手操作,所以这一活动很适合我班幼儿。

四、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重点就是观察不同形状围巾。通过与同伴选围巾对比观察,教师细心引导一步一步得以突破。活动难点在于尝试打围巾结,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教师首先请小朋友想想妈妈平常怎样系围巾或妈妈怎样给你系围巾,再动手试一试,请个别幼儿展示围巾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引导幼儿可以大胆想象,设计出自己认为更漂亮围巾系法,从而突破难点。

五、准备工作

根据活动需要,在活动前发动了幼儿园和本班幼儿带了各种各样围巾并展览在班级前面,保证人手一条还有剩余,便于幼儿选择,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物质准备。在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关于围巾系法幻灯片及舒缓音乐作为背景。我还选择了比较有活力音乐作为围巾展示音乐,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为了鼓励幼儿展示,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奖状,为了烘托颁奖时热烈气氛,特意配了颁奖音乐。

六、过程及相关策略

开始由班级前面展示围巾,直接引出举办围巾展览会,请幼儿参加。选择自己满意围巾进行观察、与同伴围巾进行对比,幼儿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围巾花纹、形状、颜色、质地、款式、厚薄等方面不同,既然有这么多围巾,就给幼儿一个表述自己喜爱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