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

发布者:看进人间 时间:2022-11-16 21:20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1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正如一条匆匆流淌的小河,流过每个人的身边,知道珍惜的人能从河里捞出无穷的宝藏,浪费时光的人只能从河里捞出后悔和失望。今天学了巴金爷爷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使我对这句名言有了一定的感悟,让我受益匪浅。

《给家乡孩子的信》通过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和无限的希望,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巴金爷爷在信中这样说到。巴金爷爷是如此地珍惜时间,以至于精确到了分秒,我们能吗?时间也许是永恒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它又是短暂的。我们要牢牢记住,时间一逝去,就不复返了,我们从呱呱坠地起,每分每秒都在花费时间,消耗生命。笑,时间从嘴边溜过;跑,时间从脚上跃过;挥,时间从手指缝中钻过……这么多的时间被浪费掉,如果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足以让所有人惊讶。巴金爷爷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是如此深刻,他能让人生无悔,为什么我们不能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夺目的光彩呢?

俗话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是啊,花凋零了,它还有机会重开,绽放自己;但是人不行,人到中年,就再也回不到风光的少年时代了,即使你悲伤也好,后悔也好,时间也不会因此而倒流。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从小就懂得时间的“不易”(逝去易,返回难),因此,他坚持“时时早,事事早”,一生都在奋斗,也奋斗了一生。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伏在书桌前忘我的工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革命家,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作出了卓越不凡的贡献。

相对于懂得珍惜时间的鲁迅先生,我就是一个十足的“穷光蛋”。这“穷光蛋”不指别的,是指我的时光“一无所有”。我是个拖拖拉拉的人,一点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假期的作业不拖到最后一刻绝不动笔,为了“交差”,我是经常深夜“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奋笔疾书,虽说是写完了,但是作业的质量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一行行字潦潦草草,一个个字“龙飞凤舞”,甚至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分辨不出是什么字。为此,我还得付出腰酸背痛、手麻指僵的代价。经过多次反思,我决心“洗心革面、改过自新”,重新感悟时间的珍贵及重要性,现在的我已是焕然一新了。

我们现在的时间,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是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好好珍惜,认真学习就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无悔。我们不能做颜真卿所说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一无是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汉乐府的《长歌行》人人皆知,但是,有几个人是懂得它深藏着的含义和孤楚寂寞呢?我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我们心里有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向巴金爷爷学习吧,学做一个“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学会爱惜我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学会好好学习,因为,希望就在我们身上。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2

翻开李陀,北岛著的《给孩子的散文》,细细品味每一篇优美的散文,感受每一处动人的笔触,沦陷在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触动我心弦的是苏童写的《三棵树》。

树令我怅惘。”是作者对树最深刻的映象。作者在一条没有人行道的小街上长大,许多在小街上的人家院子里都有树,而作者没有院子,也没有树。所以当作者欢喜地挖来一棵苦楝的树苗,却只能悲催地把它种在花盆里,兴奋地把它放在阳光灿烂的地方,最后只能无奈悲伤地迎接它被狂风刮碎的残骸。树也曾让作者感知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当作者搬到自己的新居所,看到楼前的石榴和枇杷树时,他觉得这“两棵树弥补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但“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那两棵树也离作者远去了,作者再一次地感到了怅惘。

鼻尖似乎又萦绕着隐隐约约的花香,怅惘的情绪似乎也随之烟消云散了。绕过一条条街道,顺着香气来到了一个我曾熟悉至极的地方,自从搬家以来我已经很久没来过这里了,可看着你与记忆里别无二致的模样,我依旧欢喜地笑出了声。你枝上的花依旧娇艳无比,花上残留着的露珠流转着阳光,熠熠生辉。你脚下的小草洋溢着绿意,生机勃勃,鸟儿的鸣叫似乎也在为你们真情歌颂。春天来了,我已无数次感慨。

初见你时,你便是这副令我惊艳的模样。没认识过你的我开始细细打量。越打量,越着迷,为你每一片绿叶,每一个花瓣,每一根枝条,每一缕香气着迷。你静静地挺立着,好似在向我微笑。月光柔和了你的容貌,如同一位慈祥的老者。微风拂来,看着窗外轻轻摆弄花枝的你,我的心也愈发平静。你陪伴了我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也注视了你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为你渐渐凋落的花瓣而忧,为你光秃秃的枝条而愁,为寒雪覆盖下的你而怜惜,又为满树绿意的你而欢喜……当发现我触发了被你的一举一动而牵动的条件时,我已得出了我热爱你的结论。

离开你后,心中的不舍如同潮水聚积在我心头,无法宣泄而出。闷久了,总要想办法透气。可是令我透气的生活却没了你的身影,梦境里却总是有你的身影,可一觉醒来,心头的潮水却越来越多。树啊,你又是否在陪伴着另一个人。树啊,你可知道,初见你时,我便知道你不属于我,你那么美好,热爱你的人不只我一个,注视你的人不只我一个。你不是我一个人的树!就像绚烂的烟花,不只为我一人而燃放一样。打开窗,任由风把我心中的潮水宣泄而出,撒在每一抹绿意,每一个生物上,至此我的整个生活都是你的身影。我赞美生活中的每个事物,为生活的.每样事物的发展牵动,我热爱整个生活!树啊,你可知道,为了你我热爱了整个生活!

书中那个渴望拥有一颗自己的树的小男孩长大了,明白美好的事物不属于自己,但在向它投去目光的那一刹那是属于自己的,为你而牵动,是对你最深的不舍与留恋。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3

这本散文集总共收入46篇作品,按作者的出生时间排序。从生于19世纪的大文豪鲁迅,一直到八零后女作家李娟,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白话散文发展的整个历程。在编者之一的李陀看来,《给孩子的散文》要让孩子们打破对散文的定型化想象,展现出现代白话散文的丰富性。

通读这本散文集,我觉得篇目的选择似乎有三重标准。首先,好的散文应该体现出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与发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李零的《史学中的文学力量》和张承志的《杭盖怀李陵》。前者是一篇介绍《史记》的普及性文字,但李零先生却在史学著作中读到了司马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后者则在蒙古凭吊汉代名将李陵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感慨李陵悲惨的命运,而是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其次则是《给孩子的散文》有意跳出散文应写景、叙事、抒情的窠臼,收入了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俞平伯的《记在清宫中所见朱元璋的谕旨》、《傅雷书信: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陈从周的《小有亭台亦耐看》、黄裳的《怀素〈食鱼帖〉》以及冯象的《太初》等文章。于是书信、札记、论文、科普散文等都囊括其中。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偏重于学术性、思想性的作品或许显得有些艰涩,但却能让他们了解到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等待他们的探索与发现。

第三,考虑到这是一本献给孩子的散文集,编选者还有意识地收入了不少表现童年生活的作品。例如新凤霞的《左撇子》、北岛的《北京的味儿》、莫言的《卖白菜》、毛尖的《表弟》以及李娟的《河边洗衣服的时光》等。这些作品或是书写无忧无虑的游戏时光,或是描写贫寒的生活带给孩子的心理创痛,抑或是抒发对逝去玩伴的深切悼念,无不令人动容。如果说书中俞平伯、陈从周等人的散文或许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那么相信这类文字会带给读者一段幸福的阅读时光。

笔者曾在中文系求学多年,期间免不了常常被亲戚朋友押解回家,去给小朋友们辅导作文。我觉得今天的孩子固然存在着语言贫乏、写作程式化等弊病,但病根却并不在文字本身。对于这些年轻的朋友来说,现代都市生活模式早已为他们的人生刻下了既定的轨道,丧失了与充满偶然和残酷的生活本相相遇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文字当然变得呆板、干瘪而毫无个性。因此《给孩子的散文》中那些掉书袋式的晦涩文字,那些对苦难生活的描绘,恰恰可以为今天的孩子提供一个重新看待生活的窗口。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太平顺了,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再增加一些便于消化的养料,另类的文字与异质的思想或许才是真正的良药。

的确,《给孩子的散文》中的46篇文章已经展现了一个足够丰富的现代白话散文的世界,使我们能借此窥见20世纪中国人对于时代的思考与描绘。不过我更希望阅读本书的年轻人不要仅仅止步于此,而是把《给孩子的散文》当作一个窗口,去认识散文世界背后那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与生活世界。正像编选者所言:“散文世界后面还应该有更广阔的知识世界,其中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有现实人物、现实故事……它们才是散文写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在那里散文 下一篇:亲爱的老师散文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