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明文精选5篇250字

发布者:自由知新 时间:2022-11-16 13:07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小时候总是憧憬有个风筝,跟随它飞往梦想的地方,特地精选了5篇文章让大家来详细了解风筝,希望有所帮助。

风筝说明文1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墨子(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也称公输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斗笠、树叶、和帆。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班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说明文2

每个城市区域都有自己的文脉,它不仅是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更是居于此的人们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潍坊古称潍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手工业发达,文化积淀深厚。潍水文化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特色,早在明清两代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扬天下,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会议总部也设定在了潍坊。现在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国人民称为风筝的故乡。潍坊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也是中国的风筝之乡,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享誉中外。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间生活气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都有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

风筝说明文3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於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风筝说明文4

风筝节起源于中国的唐朝,中国的很多城市也依旧有风筝节,其他东南亚各国也几乎都有风筝节。不过历经千年变迁,东南亚各国的风筝节已经不在同一个季节。这些国家的风筝节加起来的话,节日的期限几乎延续全年。中国风筝节主要分布在潍坊、武汉、阳江等地。海外美国、日本等国也有风筝节。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由于年代距今不是太远,有不少的文献资料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明清时期的风筝无论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放飞技艺上都比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清风筝的装饰手法上也较过去丰富。风筝和各种民间工艺开始有机地结合起来。当时的年画作坊还用木版年画来印刷风筝纸,民用纸扎艺人所用的装饰手法和材料也多样化起来:有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在音响装置上也有发展,除过去的响弓外,“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在沿海一带,还有用葫芦、白果壳做成哨子,个数、大小不一地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周围几里均能听到。明清时代,许多文学家、画家还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画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晚年时画了许多风筝画,并题了许多风筝画诗,据后人统计有30多首。在杨家埠和杨柳青年画中也有以放风筝为题材的。当时,许多文人也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朋友,并认为这是件极风雅的一事。这其中以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琴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对风筝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据传在这部书中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

近代,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风筝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开始普及,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促进了风筝这项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项活动家中来。

风筝说明文5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在碧草如茵的大地上,在宽广开阔的广场上,到处可见放风筝的人群,放眼望去,那深蓝的天空中,“雄鹰”凌空展翅,奋力翱翔,“彩蝶”随风飘摆,翩然起舞,“巨龙”腾空而起,直冲霄汉……每一只风筝都是精美的艺术品,都凝集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我国是风筝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制作工艺。曾多次举办国际风筝艺术节,使这古老的文化大放异彩。

我们中学生继祖国优良传统,培养动手的能力,制作风筝是一个很好的训练项目。那么,怎样用现有的普通材料制作出精美实用的风筝呢?

要做风筝,首先要扎架,这是风筝制作的基础,也是制作的首要环节。一般有条件的地方,扎架要用竹蔑,这种材料质地坚实,柔韧性强,很便于弯曲,绑扎。如果一时没有竹篾,可以用芦苇杆代替。

风筝架的结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制成多种形状,或三角形,或菱形,或蜻蜓蝴蝶形等。、由于风筝在空中时控制平衡的需要,风筝架一般都制作成轴对称的图形。这样不仅重心稳定,而且便于控制,能保证风筝正常飞行。

风筝架的制作很简单,只需按照设计好的形状把竹篾之间需要连接的地方用风筝线绑牢。对于那些复杂的不易一次成形的结构,可以把它分解为若干个三角形,这样从局部入手,拼接成形。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