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说明文5篇精选300字

发布者:贴牌人生 时间:2022-11-16 13:07

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服饰的材质、款式也多种多样,服装,是衣服鞋包及装饰品等的总称,多指衣服。在国家标准中对服装的定义为:缝制,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产品,又称衣服。体现了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服饰说明文1

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鉴略.三皇纪》:“袭叶为衣裳”;《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氏 始衣皮”;人类最早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配饰、包、伞等。古人用来遮羞,而今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断进步,服饰的材质、款式也多种多样。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鉴略.三皇纪》记载:“有巢氏以出 ,袭叶为衣裳。”;明代罗颀《物原·衣原第十一》就有:“有巢始衣皮”的记载,以上记载是说有巢氏 [1] 最早教民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1 .佩玉之饰。指玉器的彩色衬垫。

《周礼·春官·典瑞》:“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郑玄 注:“服饰之饰,谓缫藉。”

崔颢《卢姬篇》:“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佩玉生光辉。”

2.衣服和装饰。

《汉书·张放传》:“ 放 取皇后弟 平恩侯 许嘉 女,上为 放 供张,赐甲第,充以乘舆服饰,号为天子取妇,皇后嫁女。”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倅问妇人服饰状貌,乃其亡妻丛涂寺中也。”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 唐 代宗 朝,令宫人侍左右者,穿红锦靿鞾。是转效贱妓服饰也。”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 休勒 年约四十岁……他的华丽的服饰和他萎缩的外形极不相衬。

服饰说明文2

服装,是衣服鞋包及装饰品等的总称,多指衣服。在国家标准中对服装的定义为:缝制,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产品,又称衣服。

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当时古人将一些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穿在身上。人类最初的衣服多用兽皮,而裹身的最早“织物”是用麻和草等纤维制成。对社会来说,服装已经是遮体、装饰的生活必需品,不仅仅为穿,还是一个身份、一种生活态度、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表现。

服装有保健、装饰和工业用途三方面作用:

保健

服装能保护人体,维持人体的热平衡,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服装在穿着中要使人有舒适感,影响舒适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纤维性质、美容规格、坯布组织结构、厚度以及缝制技术等。

装饰

最开始出现的服装主要以遮羞为目的,经过时间的发展转向了功能性(实用性)继而更注重服装的美观性,满足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影响美观性的主要因素是纺织品的质地、色彩、花纹图案、坯布组织、形态保持性、悬垂性、弹性、防皱性、服装款式等。

工业用途

防静电服装是防止衣服的静电积聚,用防静电织物为面料而缝制的,适用于对静电敏感场所或火灾或爆炸危险场所穿用。使用的防静电织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纺织时,大致等间隔或均匀地混入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属或有机物的导电材料制成的防静电纤维或防静电合成纤维,或者两者混合交织而成。

人会为了功能性与/或社会性理由而穿戴衣物。

衣物能够保护身体,也可以传递社会讯息给其他人。

衣物的功能有保护身体来抵抗强烈的日晒、极度的高温与低温、冲撞、蚊虫、有毒化学物、武器、与粗糙物质的接触——总而言之,就是抵抗任何可能会伤害未经保护的人体的东西。人类在设计衣物以解决某些实际的问题上已经展现了高度的创造力。

服饰说明文3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 [1]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中国服饰之代表 [2] ,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汉族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华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服饰说明文4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如领子有交领右衽、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服饰说明文5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1]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服饰说明文5篇精选300字相关文章:

★ 民俗风情说明文5篇

★ 布娃娃说明文5篇精选

★ 潮州说明文精选五篇

★ 笔袋说明文精选五篇

★ 人的说明文精选五篇

★ 笔盒的说明文5篇精选

★ 母亲节作文300字说明文五篇精选

★ 说明文400字精选五篇

★ 手表说明文精选五篇

★ 关于网络的说明文5篇精选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