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之作:丰子恺《美与同情》
名家之作:丰子恺《美与同情》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家之作:丰子恺《美与同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家之作:丰子恺《美与同情》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了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 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赏析:
内容主题
美与实用的区别:以树为例,博物家、园丁、木匠关注的是树的实用价值,而画家关注的是树的姿态,即美本身。由此引出美的世界与真善的世界价值标准的不同,强调美是脱离实用目的的,如枯木、怪石于实用无价值,却是画家的好题材。
艺术家的同情心:指出艺术家的心对世间万物都有热诚的同情,能将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在画中撤销,与所描写对象共鸣共感。这种同情心使艺术家能描绘出各种人物和事物的灵魂,强调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儿童与艺术的本质:赞美儿童是最富于同情的,他们的同情自然地及于万物,能注意到大人注意不到的事,发现大人发现不了的点,从而得出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人类本来也是艺术的、富于同情的,只是受世智压迫,这种天性被阻碍或消磨。
感情移入与艺术体验:介绍西洋艺术论中的 “感情移入” 之说,说明人们将感情移入美或艺术品中与之共鸣共感就能体验到美的滋味,而儿童的生活中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最多,进一步强调艺术能让人们重返如儿童般幸福、仁爱与和平的世界。
写作特点
善用比喻和举例:如以树为例,形象地说明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在阐述艺术家的同情心时,通过诗人听见子规啼血、秋虫促织等例子,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家将同情心推广到万物的情境。
对比鲜明:将画家与博物家、园丁、木匠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作对比,突出画家所见是美的世界;把儿童的同情心与艺术家的同情心对比,强调儿童的同情心更真切自然,也表明人类在成长过程中艺术天性的变化。
语言平实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平实的语言把深刻的艺术道理和人生感悟表达得真挚动人,如描述儿童对事物的同情行为,“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儿童的纯真与艺术天性。
艺术价值
美学价值:提出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即美是脱离实用目的的,是对事物形式、姿态的欣赏,丰富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去发现和欣赏美。
人性启示:强调艺术家的同情心以及儿童的艺术本质,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对万物的同情,不要被世俗的功利所蒙蔽,对于人性的回归和心灵的净化具有启示意义。
艺术理论贡献:引入 “感情移入” 之说,为理解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体验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