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禁忌大全
中元节的禁忌大全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禁忌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元节的禁忌
禁忌一: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禁忌二: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禁忌三: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中元节禁忌四: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禁忌五: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禁忌六: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禁忌七:游泳
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禁忌八: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禁忌九: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禁忌十: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禁忌十一: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禁忌十二: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禁忌十三: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禁忌十四: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禁忌十五: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禁忌十六: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禁忌十七: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禁忌十八: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中元节禁忌十九: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禁忌二十:吹口哨
吹口哨是招孤魂野鬼的信号哦!湘西做法事就有这种说话。在<<西游记>>中也有说,不过是海螺。地藏菩萨管辖的怨鬼大门的口号。
禁忌二十一: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禁忌二十二: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禁忌二十三: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禁忌二十四: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禁忌二十五: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禁忌二十六: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禁忌二十七: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禁忌二十八:忌乱拍他人肩头
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诸多禁忌,族繁不及备载。其实,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灵验与否,至少也能求个心安。
有人习惯随身带着开运避邪物品,像带着庙里求来的护身符、佛珠,或粗盐、糯米等避煞物;十字架或者具特殊能量的矿石等。
当然,这些禁忌都只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
中元节出门应该注意什么
一、中元节这天祭祀的食物不能吃了,以免惹怒鬼混,尤其是小孩子不懂事,看到他人祭祀的食品可能就会吃掉。
二、中元节这天不要在家里挂风铃这样的物品,因为在风水上,此类东西招阴气。
三、中元节这天也不要穿的过分艳丽,像大红大绿颜色的衣服,都容易招鬼混。
四、中元节这天晚上不要出门,最好早早的睡觉为好,因为这一整天的阴气都非常重。
五、中元节这天阳气弱,所以小孩和气场弱的人不能靠近河边和湖泊。
六、中元节这天晚上尽量不要照镜子,以免见到不该见到的东西。
七、中元节这天祭祀的时候不要拍照,这不仅是对祖先的不尊重,而且易拍到不吉的东西。
八、中元节这天不要讨论鬼神,因为据说中元节这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
中元节的习俗
1、祭祖
民间相信,家里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天回到家中,看望子孙,所以家里人要在这边准备好食物、酒水等用来祭祀祖先。
当天晚上,家里的儿女子孙都要回家参与祭拜,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保佑自己平安幸福,并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2、放河灯
在历史上,南京“鬼节”的活动很隆重,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就会在秦淮河沿岸放花灯,据传起码要放一万盏灯,意在为先人引路。相比其他习俗,放河灯习俗更受年轻人喜爱。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3、放焰口
南京的大街小巷、街村,都要举行“放焰口”的活动,请和尚、道士做道场念经,放焰口对于鬼道来说,等于是无限制地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
如果是在传统鬼节举行的“放焰口”,一般法事规模都比较大,场面也比较隆重,因为这种有固定日期的施食科仪往往没有特定的斋主,而是针对普天之下的各路幽魂,为他们施食赎罪,祭炼祈福。
4、说唱文化
白局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现在濒临绝迹。每到上元节的时候,南京的街头民间艺人将会组织一两百场的白局活动,以中华门的西街口为第一台,然后沿着外秦淮河,一桥、一街口都会有一台白局。一般来说,白局的最后一台设于当时的“骂驾桥”(在现今的白鹭洲公园附近),民间艺人搭台打擂,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
民间曲艺“莲花落”旧时广为流行,以打竹板伴唱,内容多为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等,南京人特别在中元节要唱它。
5、做茄饼
中元节,南京人祭祀祖先,最常见的食品是什么?是茄饼!另一本南京民俗着作、民国潘宗鼎先生的《金陵岁时记》(南京岁时民俗开山之作)记载:“吾乡届中元节,人家祀先,取茄子切成丝,和面,用油煎之,曰‘茄饼’”。
茄饼也就是人们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制作茄饼的习俗是除南京以外的地方没有的。
6、夜来香
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说:“游人恒集清凉山驻马坡一带,购夜来香以归。当时物贱,夜来香数十朵,以铜丝串成柄,只索青钱二三枚耳。”可见,当时中元节晚上去买夜来香成了一种习俗。夜来香的流行,给鬼节“中元节”添上一点别样的温情。
夜来香又名夜香树,原产热带,叶片呈心形,边缘有绒毛。每逢夏秋之间,当月上树梢时它即飘出阵阵清香,这种香味令蚊子害怕,是驱蚊佳品。
7、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习俗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在七月设醮普渡的习俗。民间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后一天都要进行拜祭。
8、祭拜普度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初一,是私宅开地门的日子,需要祭拜。这一天鬼门初开,诸鬼来到凡间,就当是放暑假吧。祭拜有大祭和小祭,大祭就是做一桌丰盛的菜,小祭就是简单买点水果饼干。不管怎么样,都是表达一份敬意。
鬼月的第二天,即七月初二,是公共场所开地门的日子。商号、衙门等单位祭拜都是比私宅晚一天。祭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月平安度过,别出什么灵异事件。
鬼月的第十五天,即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即鬼节,按民俗应当祭祖,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候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上街。这一天的黑夜(清晨和深夜),鬼魂大聚会,阴气最盛。同样道理,第二天,即七月十六,公共场所祭祀。
鬼月的最后一日,即八月初一之前一日,叫做关地门。这一天是众鬼放完假期,重新回到地狱的日子。我们要善始善终,在这一天,也要祭祀,为的就是剩下的日子保平安。如果当年有“开地门”祭祀,这天不能不祭。如果当年没有“开地门”,这天就不用祭。
鬼月设有普渡节,各家按照私宅片区划分,依照前人传下来的祭祀的日子,设宴普渡众生。道光年间之《金门志》卷十五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已经没有了公祭。,家家户户都在做私祭的同时,也在分担公祭的义务。
这一次祭祀就完全是出于善意。因为沦为鬼道,乃因为前世犯了恶念,今世在鬼道中受难受罚,刀山火海,以赎罪愆。更有沦为饿鬼者,喉咙狭如针,一世内不能饮食。又有孤魂野鬼,中元节无人祭祀,寂寞凄凉。所以,得为人道的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块后,还需要奉献爱心。如是,则善道不灭,亦可感化其属,劝其向善,早日超脱苦海。所以,不是简单地吃吃喝喝的。
9、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10、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11、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12、跳天灯
广西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13、抢孤
有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抢孤”是中元祭祀活动中台湾所特有的活动。但在中国旧时民间也有过.中元节期,旧时往往有设坛延僧道斋孤之俗。其坛上除锣鼓丝竹之外,要放水果包子。这本是用以祭祀、施舍孤魂野鬼的,但斋蘸仪式结束时,僧道将其抛下,众人争抢,故称。俗说已婚妇女抢到可得子,小孩抢到则一生平安。
14、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中元节的由来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一般不会将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农历七月报恩月,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道教中元节源出《大献经》,佛教盂兰盆会源出《佛说盂兰盆经》。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七”,在我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其实,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期定在七月十五日。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道教的斋月斋日是古灵宝经最早受佛教斋月斋日的影响创造的。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重要日子。每个月十五日都重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现象。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道教中元节的玄都大献仪式就是《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七“功德品”所列举的第八种功德——供养仪式。《大献经》借鉴了《佛说盂兰盆经》供养僧人可以度亡的做法和观念,将佛教盂兰盆供养仪式改编为道教玄都大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