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好人好事:收养孤残儿11年
社会好人好事:收养孤残儿11年
导语:大小便无法自理,被遗弃三次瘦得皮包骨……54岁的何翠花清楚记得5个孩子的各种成长细节,11年来她是深圳社会福利中心5个孤残儿的“妈妈”。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据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深圳何翠花的“模拟家庭”:离职收养5名孤残儿,已经11年
适用话题:爱心、温暖、社会和谐、无私奉献、关心弱势群体、社会正能量等
54岁何翠花是5个残孤儿的“妈妈”,坚持当模拟家庭妈妈11年。大小便无法自理,流口水不止报废六个围兜,被遗弃三次瘦得皮包骨,看见生肉直接抓起来吃、让开口说话花了两年,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教了三年才会唱,舍不得离开故意在领养表上打×……54岁的何翠花清楚记得5个孩子的各种成长细节,11年来她是深圳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简称“福利中心”)5个孤残儿的“妈妈”。
30多年前,何翠花从老家广西柳州到深圳务工,后在深圳成家落户,膝下有一儿一女。2006年6月,何翠花离开工作了10多年的幼师岗位,加入福利中心模拟家庭项目,领走5个不超过7岁的.孤残儿,其中两个智力低下,三个脑瘫。
润物细无声,11年的爱悄悄改变着5个孩子。见人问好、会做家务、饭前洗手、文明过马路……2017年4月27日,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在这种模拟家庭的养育下,残孤儿在自理能力、行为习惯、语言发展、社交礼仪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依恋情绪。
该工作人员表示,模拟家庭的成功,离不开“妈妈们”的爱心;今后,福利中心的模拟家庭有望从现有的10个扩大至25个。
作为模拟家庭项目坚持最久的妈妈,何翠花说,她早已把5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们今后能自力更生。
据《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06期刊载的《“模拟家庭”:“福利院儿童”社会化的新路径》一文,当前,我国存在以下几种孤残儿的教养方式:集中供养型、助养型、代养型、领养型、家庭寄养型和机构形式的家庭照顾型(即“模拟家庭”模式)。其中,
“模拟家庭”是指具有部分家庭功能的近似家庭,它是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无“家”可归的儿童之“家”,是一种救助、保护“福利院儿童”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