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秋风乍起时
又是秋风乍起时
这个题目是我读高二时候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题目。是一个命题,自定题材的作文。许多年以来,我一直对这个题目很有感触。这感触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感觉这个题目就是有一种意境在里面蕴含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的景色:秋风瑟瑟,行人匆匆。行人不再汗流浃背,而是身着深色的长袖衣服形色匆匆。风刮的树叶刷刷作响,树枝摇曳,偶尔飘落了几片无法经起秋风洗礼的绿叶…………
看到这个题目,这样的景色就会浮现在我的印象里。
而今每到秋风乍起的时候,我在这个印象里增添了,给出这个作文题的老师形象。
给出这个题目的老师叫孙振法。记得孙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口头语。每句话最后总是带一个“吧”字。有好事的同学计算了一下,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孙老师说了一百六十八个吧字。统计数量是否精确没有人去考究。但是,的确是孙老师的吧字创造了一个记录,导致全班人惊诧。
或许是感觉统计这个吧的数量是对老师的极大不尊重吧。语文科代表把同学统计吧的事情向孙老师汇报了。在第二次语文课上孙老师认真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从那之后彻底改了说吧这个口头的习惯。
高中的时候,我对写点东西极为有兴趣。就组织了一批爱写点东西的同学搞了个文学社。还编辑了杂志《笋芽》。当时我依然决定让孙振法老师担任了我们的指导老师。记得孙老师给我们的小杂志写了一个评论。评论的详细内容我已经在记忆里模糊,但是我记得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寸有所长,尺一所短。古人用兵器力求短小精悍。从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短小精悍这个词语是来自古代的兵器。孙老师主张我们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用简短的文字把文意蕴涵在字里行间。孙老师并不主张用华丽辞藻做文章的铺垫。或许正是孙老师这文风,让我在至今的作文中,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心把意蕴揉进了字里行间。
高中毕业后,第一次见到孙振法老师是已经是离高中毕业九年后的一九九七年。那个时候我已经做律师。那天,我正坐在办公室里。门口出现了孙振法老师的身影。我慌忙起身迎接孙老师。本来以为孙老师就是来找我的。了解得知,孙老师的夫人在下班的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去世了。孙老师是来咨询处理有关后续事宜的。孙老师并不知道我已经做了律师。我给孙老师做了认真的解答和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当时,并没有过多的谈论别后的师生情谊。毕竟孙老师的心情那个时候很不好。
这次见面后,再也没有见到孙振法老师。
直到若干年后,一次与同学一起谈论到孙老师的时候,才知道后来孙老师也身故于交通事故。仅仅剩了孙老师的孩子。同学们都很叹息。没有同学知道孙老师的孩子现在在什么地方。
而今又是秋风乍起时,在天国夫妻相聚的孙振法老师,您好吗?
不知道,您是否能够感受到每当这又是秋风乍起时,我一定会想到这个您一九八六年秋季写在海阳市第六中学十七级三班黑板上的题目。看着那秋风中摇曳的枝叶和行色匆匆的人流,我说不出来秋天是收获还是人生凋零。
又是秋风乍起时,一种复杂的心情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