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
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1
疫情逐渐过去,随着天气慢慢转暖,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也到来了。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每当清明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祭拜先人,除了祭拜的方式大致相同之外,各地也有一些特色习俗,比如:踏青、荡秋千、插柳等。在我们上海,清明时,除了祭扫先人,吃青团也是一项少不了的“传统项目”。
去年的清明节,我是在外婆家过的,到的时候外婆刚好要做青团,我自告奋勇地要求帮忙。外婆准备了三种青团子,绿色是艾草的,黄色是南瓜的,紫色是紫薯的,每种都是我爱吃的,豆沙馅更是我的最爱。我还没做过,所以先观摩,眼睛像雷达一样,全方位盯住外婆的手,只见外婆先把青团子搓成长条,然后摘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团子,捏扁后装入豆沙馅,手指左捏右捏地收了口,稍微搓了几下,一个漂亮的青团就做好了,整个过程干净利索。
我看外婆做起来很轻松,也觉得不难,便对一个青团子“下手了”,一开始还很顺利,可到收口时,怎么也合不起来,馅料总是漏出来,原来是我馅料放多了,外婆手指翻飞,很快帮我给它做了一个“外科手术”,终于把我的“处女作”拯救回来了。在外婆的指导下,我终于掌握了技巧,越做越熟练,没多久,就都做好了。外婆在蒸锅里倒上水,架上蒸架,铺上纱布,把青团一个个排列上去,白色的纱布上交错排列着三色青团,好看极了,嘴还没吃,眼睛已经饱了。蒸了二十来分钟,美味的青团就出炉啦,自己做的青团吃着格外的香甜,我一口气吃了三个,撑得午饭都没吃多少!
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总是飘着淡淡的清香,那是青团的味道,也是外婆的味道!
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一听到这诗句,我便想起清明节扫墓的场景。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都在农历的3月12,又名踏青节。
早晨,天阴暗暗的,乌云密布,小雨蒙蒙的,被风一吹,似雾却不似雾,似雨却又不似雨。
我坐在车里,看着小雨点缀的窗外。“嚓”的一声,爸爸刹了车,我们到了。大伙撑着雨伞,提着东西,就下了车。到了祖宗的墓前,只见草木覆盖了大部分的空地,爸爸就拿着锄头把杂草都除掉,剩下一些小树根就用手拔,直到变成光秃秃的一片后,才停下。这墓,是太姥姥的,当我们放上酒菜,点上蜡烛时,爸爸已经把鞭炮准备好了,放在墓前,点上火,“噼里啪啦”的声音便响了起来,大家在声响中拿着香,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稍微拜一下,阴雨绵绵,雨大了点,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打湿了墓碑,印着的,是太姥姥慈祥的笑容。我沉思了,想起了太姥姥生前对我的好,念着我对太姥姥的怀念。接着,我们收拾了下东西,又去扫他姥爷的墓。
太姥姥的.笑容,如微风一样温柔,声音如乐曲一样动听。这些回忆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头。
我在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望着窗外栋栋被打湿了的房屋,如同一位老人静坐在那,接受雨的洗礼。
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3
清明这天,人们还要去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习俗自古就有,一直流传到今天。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踏青的热闹景象。这天还是植树的好时节。因此,有人会去插柳,有句谚语说“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这天也少不了扫墓,有人会烧纸钱等迷信活动来求祖先保佑。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有不同习俗,但都是为了祖先的思念。
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4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我们一家准备去挂亲。
姑姑他们大清早就来了,我们先去小卖部买西,要买塑料纸、纸钱和红蜡烛。
在差不多九点的时候出发,先去菜地。我和大哥把塑料纸拿跟棍子勾起来,再把棍子扎进泥土里。然后放鞭炮,把红蜡烛点燃放到墓碑前,腊肉、鸡、酒摆前边,最后燃烧纸。我们小孩子要把手心合拢,奶奶他们唱保佑,大家排成一排在火前面拜一拜。
去下一个目的地,还是像上回那样重复。这次我不用扎棍子了,在观察墓碑上的`字,有一些看不清。我想起之前我和闺蜜走山路,看到墓碑就赶紧跑,好害怕,现在想想都好笑。
回到家,吃饭时,爷爷奶奶会盛两碗饭放在桌上,用筷子往最近的菜碗上架起来,还说是“下姥姥”。之后要拿煤球在走廊上放着,把红蜡烛点燃放到煤球洞里,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这样以后再把饭倒进电饭煲里。
这就是我的家乡邵阳挂亲的风俗。清明节有这样一个风俗真好,似乎不会感到寂寞了。
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5
淅沥的捣碎了微云霞光,氤氲在寥的天幕间。
夕曛在天际处漫游,让灰霾的天空中出现一抹亮洁。行色匆匆,现飞黄漫天的铜纸,白影闪动的圈层。妈妈拎着一袋灿眼的纸,指间流出一个又一个元宝。厨房炊烟袅袅,青糕甜腻纸味儿扑面而来,备好酒菜工具。就是登山探望了。
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妈妈边念叨边扫着周围“您最爱洁整,我给您打理的舒爽点。”
见那一个个银色流入锅中,火苗兴奋的`迎合,糊蘼和着回忆欲渐飘远……“爷爷,您为什么抱着那个元宝不放呀!”“你爷爷我啊,那个年代穷,哪像现在呈现的繁荣盛世啊!”“那爷爷你是不是贪财呀!”爷爷轻拍了一下我的头“小兔崽子,你爷爷我话还没说完呢!不跟你计较了,元宝啊,可以祝福别人的,我天天抱着它是为了给你们们祈福呢!神不神?”一次啊,我把爷爷的大元宝拿走了,爷爷追着我满院跑,边跑边喊“娘你个腿的,你给我站住小兔崽子……”思绪回拢,看着银花花的元宝。我赶急似的冲上去,想着爷爷的诉苦,一张慈祥的脸浮于眼前。心灵的祈祷,将怀思的念心展出。既有人们诚于心的愿,也是离于世的思。
夕曛即将没入寥时,妈妈整装好了一切。碑前的梅子酒飘香入喉,青糕软糯,爷爷笑口常开。
立于这美仑美奂的叠嶂处,敛望亭瞳沧桑的老人,素手轻拭,一滴清泪何时零落……
清明节家乡的风俗作文6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清明节的来临,让人们做好春游的准备与做青团的材料。人们怀揣着不同往昔的心情准备过节。清明踏青是我最喜爱的习俗。
今天我们收好书包,开始了春游,来到了湿地公园。起初我们在明湖的健身跑道上散步,路边会有几棵“竹外桃花三两枝”,水上有几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见到鸭子正在抓蝌蚪,于是我们见机立马和鸭子抢食物。当我们已从鸭子嘴里抢了不少食品,我们便来到了专门抓蝌蚪的地区,我们决定抢走鸭子的“夜宵”,最后我们抓走了许多的蝌蚪。不知为何,我的弟弟良心发现,决定放生一些蝌蚪。在我弟弟看来他放走的是生命,在我与朋友眼里,放走的`是心血。
我们后来找了一个风水宝地,我们在那享受了青团,在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环境下吃着青团,别有一番滋味。清明还有吃寒食的习俗,而青团的来源就是因为寒食节。古人有云,寒食节当天不能生火。所以前一天,人们就会准备好寒食,而青团就是其中一种。青团,贵州称为寒食粑,其做法为将艾草煮起来,直到艾草煮出翠绿色的汁水,将艾草从中捞出,再将这汁水倒入面团进行揉合。当面团与汁水合二为一后,分成几个小团,煮熟之后就成软糯弹牙的青团了。
清明节的习俗让我们体验到了春回大地,悼念逝去的亲人,让我们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