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民俗民风的作文集合九篇

发布者:玉石中承 时间:2023-2-15 01:38

【热门】民俗民风的作文集合九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俗民风的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民俗民风的作文集合九篇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1

上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云南石林旅游,正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火把节。

热情好客的彝族导游举着小红旗对我介绍道:“古时候有个魔王的堡垒久攻不下,于是改为羊群火攻,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退绑上火把,驱羊进攻,果然大获全胜。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日就要耍火把庆祝,因此就有了火把节。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出现几颗星星。我看见年轻人们迫不及待地抱着一捆一捆的柴火,架在空地上,准备篝火。

晚会开始了,几个小女孩唱了一首民歌的开头,一唱完,全部的人都唱了起来:“咿咿娜给哟哟——哦都丽娜。”在场的彝族人民和我都穿着充满花纹的名族传统衣裳:一些壮汉和小伙子们普遍穿着颜色深沉的衣裙,宽大的衣袖上有着斜线和纹路;美丽的少女和妇女通常在头上围一块头巾,衣服的颜色艳丽,花纹是许多个月亮。男女老少们唱着欢快的民歌儿,一齐翩翩起舞,像纷飞的彩蝶。旁边的游客,也随着他们的音乐手舞足蹈,我也不列外,跟着音乐的节奏跳了起来,“咿咿呀呀”地跟着他们唱起来。随着欢乐的歌声,大家都点燃了手中的火把,我也好不胆怯地将火把点燃了。在歌声中,一个粗壮的声音叫起来:“大家一起把火把聚拢在一起!”所有人都将火把举起来,这个火团极其刺眼,黑夜被照的如同白天,火光找的每个人的脸上笑嘻嘻的。

火把熄灭了,这片空地在一起沸腾器来——人们把手在火把上的灰烬涂抹,再涂抹在自己、好朋友、家人的脸上,意思是让他人健康平安。一阵涂抹后,我和妈妈都变成了“包青天”。整个空地都充满了笑声。

多么快活的节日啊!云南的民风民俗就是这么有趣。望着那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心里乐滋滋的!

“火把节”是彝族人的'一个传统节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让我来讲讲吧!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说的:古时有个魔王残酷迫害百姓,群众无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垒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绑上火把,驱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庆,由此形成了“火把节”。但姐姐是这样说的: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吃过饭以后,差不多天黑了,火把节欢庆开始了,一位吹笛子的长者站在所有人的中间,这位长者可以算是村里比较有本事的人,因为吹笛子的手艺只传授给他的儿子没有儿子就传授给他信赖的人,在这位长者的旁边有一堆篝火,大家围成了一个圈在一起跳“踢脚舞”跳了好一会儿舞,人们拿起了火把在篝火上把火把点燃了,人们举者火把在田野上跑,我看见点点星光和点点火光,火把每到一个人身旁都要围着火把绕代表着吉祥、平安,大家都盼望秋天能有好收成,从他们的笑容中看见了他们秋收时的样子。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

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体古孜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2

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度过了紧紧张张地腊月30日,终于迎来了20xx年的春节。对了,为什么要过年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只大怪物,名字叫“年”。“年”在除夕那天总是会出现,并欺负一些人家,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家都受到了“年”的袭击,只有那些门上挂着红窗帘和门前生着火,十分热闹的几户人家没有受到袭击,应此人们知道了“年”就怕这三样东西,于是每到除夕人们便用这三样东西把这只大怪物赶走了,久而久之,便流传下来成了习俗。

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吃完了团圆饭,便和弟弟一起跑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放起鞭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老鼠炮,它一边飞一边还发出了“吱吱”地声音,好像在上天之际还想呼唤同伴一起去天上偷东西,把我们逗得笑死了。

放完了鞭炮,我就和亲戚朋友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精彩的表演让我心情十分开朗,有相声、有小品、还有魔术……十分好看,比如,那一个叫“我忍不了”的相声,这是讲一些不文明的事,然后那个人看了连声叫忍不了,可是他却以不文明的形势提醒别人,当时,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一个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3

腊八节这天家家都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以往我们家都是买腊八粥,去买时没有,所以我妈妈今年要在家里煮腊八粥。

妈妈叫我把红豆、黑米、花生、莲子、红枣……,洗干净,放在盆里,对不起,我忘要把米和干果分开洗。

开始做,妈妈说:“要先在压力锅里放大半锅水,等水开,把米和干果放锅里,过几分钟放里一把芝麻,等水开再过二十到三十分钟,就可以吃。”

腊八蒜,就是把蒜放入咸菜坛里,把醋和一些水(水不要放太多),放里一些花椒把这些放作料得水烧开冷凉,倒入咸菜坛里封上口放在外边。到。大年初一吃饺子时捞出来,酸酸辣辣的可以让你多吃几个饺子。

今天,我给你说的中国习俗你学会吗?以后我还会给你们一起说一些中国的习俗。拜拜!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4

元宵节,是一个温馨,充满爱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有些特别的习俗,这也要从一个传说说起……

正月十五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把“夜”称之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元宵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说吃汤圆、赏灯、猜灯谜等许多习俗。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做汤圆是元宵节最让人兴奋的'事情了吧!开始,我认为做汤圆太容易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还挺难的。让我来说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吧!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糯米粉,些许芝麻,一点面粉,适量的水,还有猪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里磨成芝麻粉,加少许糖,再把大块的猪油放入慢慢搅拌均匀。真没想到,磨了十分钟,我就感觉手臂酸得就快断了。接下来,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个大大的球,再发酵30分钟……

哈哈,一切准备就绪,我们要开始最关键的包汤圆的环节!这可是最难,并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们把芝麻馅放入摊平的汤圆皮上,一边转一边将汤圆皮裹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子。我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说:“是你包的芝麻馅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没问题啦!”我恍然大悟。看来奶奶做汤圆的经验已经炉火纯青了。这下子我连续成功做了五个,一个个堪称完美。最后,我们把做完的汤圆放到锅子里煮十分钟。煮熟后,我们一起开心地品尝起来,真的太美味了啊!

这就我们家乡的元宵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但让我学习到了制作手工食品的经验,也让我们一家人在元宵佳节,其乐融融,欢聚一堂。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5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

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牲口节的起源,据说与中国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从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贫困,被迫去给财主放牛。这天,财主想起“马不吃夜草不肥”的说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长工们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们又累又饿,而财主却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气愤不过,指挥伙伴们偷来杀牛刀,大家一齐动手,杀牛的杀牛,烧火的烧火,不一会儿,一头活牛变成了一堆喷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时,打着饱嗝的伙伴们发愁了,牛少了一头,财主定会变本加厉惩罚大家。朱元璋低头沉思一会儿,指挥众人将剩下的牛肉藏起来,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让一个小伙伴回去报信,谎说牛钻到地底下了。待财主随着小长工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发现黄牛真是钻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见牛身,只露牛尾。他气急败坏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谁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两声,财主只拉出一条牛尾巴。后来,财主又命人挖地,结果什么都没有挖出来。他垂头丧气,自认倒霉。事后,伙伴们庆幸没有受罚,一边吃着剩下的牛肉,一边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响。从此以后,人们为感谢耕牛,就把农历七月十五当作“牲口节”,意在感谢它为穷人谋福,希望它重新转世。 中原是农耕地区,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劳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劳动,人们把农历七月十五专门奉为“牲口节”,足见人们对牲畜的重视以及牲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6

我爱内蒙古——内蒙古民俗文化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7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8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今天,就让我带着你走进我的家乡,领略一下那历史悠久而传统的习俗——捣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必吃的食物。捣年糕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村里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从米缸里取出来,浸泡在水里,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彻底湿透以后,再把米捞起来过滤掉水分,晾一晾,然后才把这些米送到磨坊里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个特制的桶里,放到锅里蒸,待到厨房里的蒸气弥漫着米香时,米粉已经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进木槽里,用木杵用力地捣,使木槽里的米粉变成膏状,再用力,使那些膏状物从一个方形的小口里挤出来,钻出长条,像是一条巨大的蚕从蛹里爬了出来。边上的妇女手里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来,期间还要给它不断地翻身,等年糕完全变硬之后,就可以装入袋子里保存起来了。

家乡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刚成型时,还冒着热气,黏黏的,撒上一些红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变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有人喜欢吃咸的,放入榨菜丝包起来,这样吃甜丝丝,咸滋滋。

捣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9

我的家乡寿昌是个千年古镇,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舞龙灯,这是家乡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

吃过晚饭,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聚在镇政府门口。大街上的人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的手拿气球,有的高举荧光棒,翘首以盼,等待起灯。镇里锣鼓喧天,一颗颗烟花接连不断地飞上天空,又啪的一声”在深蓝的天幕中炸开。有的像一颗流星,有的像张开的笑脸,有的.像天女散花,把夜晚的天空点缀得比白天还要亮堂。

随着一阵阵鞭炮声,龙”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街上的群众欢呼雀跃起来,耳边不时传来:来了、来了,龙来了!”不一会儿,五条龙披着五种色彩的龙袍有序地从镇里向我们慢慢地飞过来,威武的龙头神气地高仰着。龙灯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和礼花,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

跟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寿中操场观看舞龙表演。五龙献瑞”开始了,五条彩色的龙披着闪亮的鳞片在台上摇头摆尾。先是单龙戏珠,五个耍龙珠的叔叔高举龙珠,时而往右耍,时而往左耍,龙头紧跟着龙珠,一会儿往右,一会儿往左。过了一会儿,几条龙开始缠绕在一起,一下双龙戏珠,一下三龙争霸,一下四龙归海,一下五龙拜寿,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最为精彩的是中间的一条巨龙一柱擎天,另外四条龙在它周围盘旋围绕,只见巨龙左右扭动,上下翻舞,龙头追龙尾,龙尾追龙头,真的是感觉龙在腾云驾雾呢!

听爸爸说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衷心祝愿我的家乡如龙飞天。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