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5篇

发布者:求真痴者 时间:2024-6-22 00:58

(优)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民风民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5篇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

夜幕悄悄降临,我们一家人来到屋子的后院,准备一边烧烤,一边欣赏那八月十五的月儿。

我一边等着月亮出来,一边吟唱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吃着羊肉串望着天空,心想:月亮怎么还不出来啊,难道它今晚不打算出现了吗?

“大家快看,那带着一圈圈金环的月亮终于从后山起来了!”弟弟大声的说,大家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甜美……

月亮姐姐先是金黄黄的,徐徐的穿过一缕缕青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

“白了,又变白了。”我笑着说。它傲然的、高高地升起了。它圆的.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道道日光。

啊!皎洁的月光,你引起了多少人的想象。

就在这时,爸爸大叫起来:“糊啦,鸡翅烧糊了呀!”我大笑,哎呀!爸爸太沉迷月光了呀!

我,多想和嫦娥作伴,多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那可爱的小玉兔啊……

可你又那么遥远,我多想借大雁的翅膀,在这欢乐的时刻飞向你的怀抱,可大雁也飞不了那么高;我想用长虹架起一座彩桥,去探望你这个地球娇女,可当彩虹出现时,你却不知在何方......

看着这圆圆的月亮,我觉得真的好美,好美……我又思念在香港的爷爷奶奶,此时,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跟我一样在欣赏月亮吗?呵呵,这几不应了著名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吗?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2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3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4

我的爸爸、妈妈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家乡的习俗也不同,那就给你们说一说家乡的习俗吧!

我妈妈的家乡风俗—春节,在春节来临前一个月大家都在不可开交的忙碌着,有的烤腊肠、腊肉,有的买对联,有的买新衣,还有的买鞭炮…

正是过年了,三十初一,全家人包汤圆、吃年饭、看春晚,一到初一的一大早,就有人拜年、拿红包。

我爸爸的风俗—端午节,端午节和春节一样热闹,在一个月前就可以看到赛龙舟的人们在忙碌的'练习。到五月初五,很多人都会来看龙舟。端午节除了赛龙舟,还有人会吃荔枝、龙眼、美味的粽子。龙舟比赛一直到下午二点多才结束哩。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那你的呢!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5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的'时候,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的时候,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6

我们的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7

农历正月半称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

旧时每逢元宵节,各家多吃米粉圆子。小粒无陷者为“糖圆”,大颗有陷如白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

晚间家宴后,外出赏月观灯。

入夜,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到处彩灯游动,处处敲锣打鼓。

当时有首儿歌描述常州元宵节灯市的盛况:“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什么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

据说在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青云坊两侧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妆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扫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现在呢?每逢元宵节我们还得保留晚上吃“糖圆”或“元宵”的习惯,吃过晚饭,还会去街上参加元宵节灯会,猜灯谜。回家还能看元宵晚会呢!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8

我的家乡是在荆州,我相信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吧,我的家乡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城,家乡有很多民风民俗,像关帝庙会、荆河戏、荆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要数“采莲船”啦。

“采莲船”又称旱船,是荆州市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以采莲船为道具,多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表演。民间传说,采莲船是为了纪念蔡状元和观音娘娘坐船筹款的善举而表演采莲船的。

传说,有一个叫蔡状元的人,想为乡亲们做点好事。他觉得乡亲们过河没有桥,就动了修桥的念头。哪知道,桥只修了一半,蔡状元的家产就卖光了,他无可奈何,只好到处乞讨。正月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在过年。蔡状元打着莲花闹,一边拜年,一边乞讨,想讨些钱来修桥。可是,一些有钱的`人家看他像个叫花子,不想让他在自己家门前乞讨,老远就把门关上了。蔡状元一分钱也没讨到,就来到河边,望着半截桥哭了起来。一会儿,河里漂来一只花花绿绿的彩船。人们哪见过这种船,就都赶来看彩船。只见划船的是一位老汉,打着赤脚,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这时,老汉向围观的人边拱手,边说:“哪位公子能用银子抛中姑娘,就把她许配哪位为妻。”话音刚落,一些公子少爷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银子,朝姑娘身上抛。可抛了半天,谁都没有抛中。抛去的银子也都落在了船舱里,险些把船压沉了。原来,船里坐的是观音娘娘,划桨的老汉是赤脚大仙。观音娘娘看蔡状元很善良,才想这个办法帮他募捐修桥。那些公子怎么可能抛得中观音娘娘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蔡状元和观音娘娘的善举,就玩起了“采莲船”。

采莲船一般用竹篾做龙骨,扎成船状,外用各色布块和彩纸糊成,船顶犹如楼阁,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当锣鼓响起时,采莲船便开始舞动起来,一名漂亮的姑娘站立在船内,做出采莲船行进的各种姿态,船外,男的化装成花脸做丑角,手摇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样子赶艄,逗趣取乐,女的手持竹桨在旁撑船并表演各种唱词,锣歇歌起,歌词多是自己临场即兴自编的,尽是恭喜发财、心想事成、健康长寿、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庆内容,而采莲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给点东西呀!因为观音娘娘坐彩船时,为的是募捐,如果不给点东西,就会显得主人太小气!

采莲船是荆州特有的风俗,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荆州来,一定要好好玩一下“采莲船”哦!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句《元日》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过春节时的情景。

春节前,家家忙着准备年货,像牛肉干、香肠、汤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了解了汤皮的制作过程:做汤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里一晚上,第二天,将它和一些盐和香料等打磨成浆,舀一勺放在簸箕四边倾摇均匀后,放在锅里蒸上2、3分钟,起锅倒放就成了一片圆形的软软可口的汤皮,这时的汤皮可以现吃,又可以凉拌,酸的、辣的、香的、咸的,随心所欲地点着佐料。可以卷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开几份。如果将将它分成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晒,它会哂成非常薄的一片硬硬的方块形,有空的晚上,妈妈将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那时的汤皮真叫香啊!远嫁他乡的姑姑最喜欢家乡的汤皮,因为定南才有这样的特产。她说,只要想家了,就想吃奶奶做的汤皮。

春节前,每家每户除了准备年货,还要大扫除。为什么要大扫除呢?传说,掌管人间的灶王要在过年时,将人间的情况上报给天庭。哪些人做过了哪些坏事,哪些人做过好事,一一报给玉帝。但人间有那么多的人,灶王爷哪记得住呢?于是,他灶王就将这家人所做过的坏事全写在他们房子里,用蜘蛛网和灰尘挡着,待时间一到,灶王便会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他们做的坏事,上报给天庭,让玉帝惩罚他们。有些人为了不受到惩罚,会在过年前大扫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习俗中来。因此,这个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过年时,人们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门前放鞭炮,贴对联。上街补买一些遗忘的物品,并开始早早地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孩子们吃过午饭后,早早地洗完澡,换上新衣裳,穿上新鞋子,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大家一齐欢笑,一块追逐打闹。

最开心的'时候到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什么都想吃,可是又觉得肚子不饿,于是东挑西拣的,父母亲也不说什么,因为是过年,这些小节似乎都是可以原谅的。饭后,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晚会吸引全家人观看,边吃边看边笑,窗外已是鞭炮声不断,烟花璀璨一片。

年初二,大家开始走亲访友,当然外婆家是必须去的。我也喜欢,因为外公外婆给的红包更大,还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每个人都会真心地给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岁岁健康平安,虽然天气寒风刺骨,但是人人心里都温暖如春。

春节,一个美好的节日!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0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布依民族一个喜庆的日子——三月三。这个节日让我永远难忘!

盼呀,盼呀,终于把三月三盼来了!

三月三头一天,奶奶准备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光是染饭的材料就有三四种,加上做菜的总共有十多二十种,爸爸、妈妈都上坡种地了。我看到奶奶忙得团团转,虽说是阴雨天,可是奶奶满头是汗!我在旁边只是干着急,总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边看,一边听奶奶讲着三月三的食俗。奶奶说:“三月三这一天,我们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饭,五色表示五谷丰登。五色饭要在头一天做好,因为有色的饭都是用山上植物的`叶或花煮水后分别泡制,然后单独蒸好搅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续也多。”奶奶还说:“蒸糯米饭不单单为了吃,更重要的是为第二天上坟祭奠做准备……”。听奶奶把故事讲完,五色糯米饭已做好了,看着看着,我的嘴角渐渐湿润起来。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背着一块腊肉、一只公鸡、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带上一些炊具、香烛钱纸,扛着锄头,拿着刀,就向我们的坟山走去。来到坟山后,大伯就为大家分好了工。大伯、爸爸负责杀鸡炒菜,妈妈等女同胞负责热饭洗菜,我们哥弟几个负责找柴和烧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饭菜终于摆上了坟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点上蜡烛,烧了钱纸,我们哥姐几个磕了头,放了火炮,爸爸们倒了一碗酒后,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吃饭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顿饭我吃得特别的香,味道就是特别的美。可能是我完成了一个美好心愿的缘故吧!

吃过饭,我唱着老师教的《三月三》歌儿回了家。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1

清明节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是清明节,我依然想念您!

虽然我今天无法赶到外婆的坟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今天我们很多亲人都特别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参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寿,去给外婆扫墓,插亲。感触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做晚辈的都是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有时候或许还觉得他们多滤了。随着我慢慢长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从小我最喜欢外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里是个很平常的人。她对我特别的好,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我周末从枝江赶到那里吃,记得有几次我很小的时候,她偷偷给我吃东西,其实吃到的东西已经坏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妈妈还会怪她!不可否认,外婆很偏心,她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我一个外孙。按道理说应该喜欢的是孙子啊,可是她从小就特别疼爱我,常常也会引起妈妈的话语。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协商要离婚,问我跟着谁?我当时很迷茫,我说我想跟着我外婆过日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离弃了我,我的外婆不会!虽然最后没有如愿,但是我还是在心中有个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过来跟着我住!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外婆被查出来是癌晚期,我悲痛欲决!

总是等到我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曾经答应外婆要陪她坐飞机去上海玩的@!

我亲爱的外婆,您在天堂还好么?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题记

在中国,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但各个地区过同一个春节,风俗便不同。我们新疆的春节,便别有一番风味。

新疆的春节大约,是从腊月三十开始的,在这之前的几天,人们要准备年货。

好在这一天为儿女们,准备上一桌好菜,无论如何,儿女们都会回家,即使回不来,儿女们的心也是在家里的。

在腊月三十一这天晚上,大部分家人会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享受这难得的'时光。

“5、4、3、2、1……”没错,这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跨年。每当这个时候,人们便会倒数,迎接新年。父母们还会给小孩发红包。

大年初一,本来一个宁静的早晨,却被一阵阵鞭炮,吵醒。人们纷纷起床,准备吃饭。一般情况下,大年初一,这天早晨是要吃汤圆的,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团圆汤圆圆的。饭后父母开始把干果拿出来,摆放好。然后开始做饭,这一做便要到下午的三四点钟才能吃饭。

饭菜可丰盛了,有香肠和红烧鱼,海鲜,丸子等等,除了这些吃的真的他还有个特点——热闹。一般是男人或者长辈们开始互相敬酒;女人和孩子们开始吃饭,聊天,谈天说地。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后来的十几天我们俗称“走亲戚、拜年等”。相互串门,孩子们时不时还能拿到红包,我们到别人家去的时候,他们总是摆上好酒好菜迎接客人,若是别人到我们家来时,自然也不例外。

院子里布满了初一放的鞭炮,是不可以扫掉的,必须要在正月十五之后后扫掉,提前扫掉会把一年的好运扫走的,这是习俗。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以前的人们会放孔明灯,看花灯,而现在我们一般吃元宵,接下来:低头看手机,成为手机的奴隶。

如今的春节虽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年味儿”,却多了几分当今社会的气息,冷了身边的人。

这是新疆的春节。地区不同,人不同,“年味儿”自然也不同,你们家乡的“年味”呢?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今天,就让我带着你走进我的家乡,领略一下那历史悠久而传统的习俗——捣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必吃的食物。捣年糕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村里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从米缸里取出来,浸泡在水里,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彻底湿透以后,再把米捞起来过滤掉水分,晾一晾,然后才把这些米送到磨坊里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个特制的桶里,放到锅里蒸,待到厨房里的蒸气弥漫着米香时,米粉已经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进木槽里,用木杵用力地捣,使木槽里的米粉变成膏状,再用力,使那些膏状物从一个方形的小口里挤出来,钻出长条,像是一条巨大的蚕从蛹里爬了出来。边上的'妇女手里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来,期间还要给它不断地翻身,等年糕完全变硬之后,就可以装入袋子里保存起来了。

家乡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刚成型时,还冒着热气,黏黏的,撒上一些红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变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有人喜欢吃咸的,放入榨菜丝包起来,这样吃甜丝丝,咸滋滋。

捣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4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的时候,他为了检阅自己的军营,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

篇二:家乡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