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6篇)

发布者:温柔老农 时间:2024-4-12 09:52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6篇)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

每到过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自家院子里观看舞龙了!舞龙是要预约的,过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贡品准备好,在家里激动地等待龙灯的到来。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大年初一终于到来了。舞龙的人一到,我们就高高兴兴地跑到院子里观看,龙还没开始舞,院子里的人就激动的不得了。鞭炮响起了,龙也开始飞腾,鞭炮放得越响,龙也舞得越欢!

“哟呵·……”只听领队一声吆喝,龙头抬起来寓意龙醒了。然后身子也一点点地动了起来,随着噼里啪啦的鞭声,龙开始飞腾了。鞭炮燃起缕缕轻烟,巨龙在这云间飞腾。周围的小孩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大人们脸上也都洋溢着快乐。爷爷拉着我的手,在龙的身体下钻来钻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飞起来了一样。

鞭炮声越来越响,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却又止不住那种兴奋的感觉。只见一位身穿黄袍、手持龙棒的老先生走到龙头前,双手作揖,嘴里念念有词,虽然一些句子没听懂,但他那庄严郑重的`样子让我大气都不敢出。接下来,只听他身后的一群人“嘿"的一声,鞭炮越发地响了,满天都是烟花。龙也舞得更欢了,龙头跟随着“龙珠”的人,旋出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弧线,龙身随着锣鼓的节奏,一圈圈地旋转,时而俯冲,时而昂首,场面甚是壮观。

当龙尾和龙头相对时,也就是高潮时,我们纷纷拿出烟、肉、鱼、鸡、鸭这些准备已久的贡品,庄重地放到前面那张大的黄色桌子前摆好。听姥姥说,人们之所以这样敬龙、爱龙,是因为传说龙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灾赐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权势。所以它可以让天下有九年水灾,七年旱灾。但是我们如果敬重它的话,它也可以保佑我们幸福平安。所以人们觉得龙有威可敬,有德可怀,便着意求龙祛祸布福。大人们纷纷领着小孩子们虔诚地磕头作揖,心里默默地祈祷着新年新气象。

“砰!”随着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烟花散开,金色的阳光映衬着,仿佛化成了千万条新的希望坠落下来。刚才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一大堆红布条,说是能保平安。平安谁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一窝蜂地拥了过去。

那条黄色的龙围着院子游走了一圈,又游向别处了,我们当然是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也跟着那条可以保平安的龙走到另一个地方。但不论走到哪里,人们对它的喜爱是不变的,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远不变的。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2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春节的习俗。要知道,过年必不可少的是放鞭炮,但近几年却规定城区不能燃放烟花爆竹。想过过瘾,这里可不能满足你的想法。我只得干忍着,到拜年期,手攥毛票,在老家把这一瘾头给消了。

不知道是在啥时候。好像是在初八那天吧。原来老广场对面的停车场,现在被改装成了年货销展会。展销会更是城里许多老年人的选择,出来的人更是赞不绝口,说那个什么东西实惠啊等等。

腊八这天,粥味也浓浓。许许多多从庙里赶来的老和尚,照例腊月初八来老广场施粥。年味渐渐浓了起来。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前原来带些灰尘,掉了色了的春联也焕然一新了,现在家家户户都上了红,红灯笼什么的。大街上早就忙开了。放上了新春的交响曲,大街上的人明显比原来增加了几倍,小贩们重新排上了摊位,街边什么都有,伴着升天的蒸气,扑鼻而来的是茶叶蛋,炸豆腐的气味。

我们小孩盼盼盼,终于盼来了除夕,这一天原本热闹的大街突然冷清起来,人们把热闹转移到了家中。在这天下午一两点的时候,桌子椅子都已经摆好了,小菜也已经上了,只见厨房里放着各式各样的.食材,一场厨房交响曲也就开始了。不一会大盘小罐堆满了桌子…。‘吃年夜饭咯’奶奶一声招呼,全家就围着桌子其乐融融的坐下开吃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要属那条鱼,新鲜的特别美味。

春节最重要的就是守岁,12点钟的钟声一敲,我们就已经从农历狗年跨到了猪年。

好了,春节年味的梗概差不多就到这儿了,咋样,特别吧!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3

我的家乡寿昌是个千年古镇,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舞龙灯,这是家乡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

吃过晚饭,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聚在镇政府门口。大街上的人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的手拿气球,有的高举荧光棒,翘首以盼,等待起灯。镇里锣鼓喧天,一颗颗烟花接连不断地飞上天空,又“啪的一声”在深蓝的天幕中炸开。有的像一颗流星,有的像张开的笑脸,有的像天女散花……,把夜晚的天空点缀得比白天还要亮堂。

随着一阵阵鞭炮声,“龙”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街上的群众欢呼雀跃起来,耳边不时传来:“来了、来了,龙来了!”不一会儿,五条龙披着五种色彩的龙袍有序地从镇里向我们慢慢地飞过来,威武的`龙头神气地高仰着。龙灯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和礼花,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

跟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寿中操场观看舞龙表演。“五龙献瑞”开始了,五条彩色的龙披着闪亮的鳞片在台上摇头摆尾。先是单龙戏珠,五个耍龙珠的叔叔高举龙珠,时而往右耍,时而往左耍,龙头紧跟着龙珠,一会儿往右,一会儿往左。过了一会儿,几条龙开始缠绕在一起,一下双龙戏珠,一下三龙争霸,一下四龙归海,一下五龙拜寿,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最为精彩的是中间的一条巨龙一柱擎天,另外四条龙在它周围盘旋围绕,只见巨龙左右扭动,上下翻舞,龙头追龙尾,龙尾追龙头,真的是感觉龙在腾云驾雾呢!

听爸爸说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衷心祝愿我的家乡如龙飞天。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4

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那就让我介绍我家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大年初一,我来到了外婆家。早晨,我一起床,吃完早饭,就准备上外公家拜年去。我穿好我的新衣裳,妈妈和妹妹也穿好了各自的新衣裳,准备上外公家去。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鞭炮声一直在我的.耳畔响起,我的脸上不知不觉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到了外公家,已是中午。一进门我们两兄妹就连忙说:“新年好!”外公一听到这三个字,就高兴地摸了摸我们的头。接着外公就去烧饭了,我们也坐到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起电视来。不一会儿中饭就烧好了,我们吃完饭后,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想着今天的春晚会有什么节目。到家后我们立刻打开了电视。今年春晚的内容可丰富了,有迎新年的唱歌跳舞、也有精彩又神奇的魔术。还有幽默滑稽的小品,使我看得如醉如痴,目不暇接。

正在这时妈妈和外婆把年夜饭端到了桌子上,有鸡肉、牛排、鸭爪、芹菜、豆腐……。我看到了菜后,我一个箭步走到餐桌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菜就被我们一扫而光了。

吃完了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度过了美好的一夜,真希望每天都是过年。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5

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无疑是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端午节。传说在春秋战国年间,屈原在楚国被楚王否认,因此楚国被攻破了,屈原十分悲痛,投江自杀了,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去吃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投了粽子。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更多的是吃端午粽,佩香囊,看赛龙舟。

今年端午正逢周末,我睁开眼一骨碌爬起来就看到餐桌上刚出锅的粽子正冒着热气,粽叶上附和着一层水蒸气,水滴一滴滴地滑下来,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宝珠。洗漱完毕,来到餐桌旁,我剥开箬叶后,里面的糯米反衬着光,亮晶晶的,香气扑鼻,咬上去一口,又咸又粘,十分可口,吃完后嘴里还回荡着肉粽的香气。

我拿来一个小布袋,又拿来了一些妈妈特意准备的中药粉,小心翼翼地把中药粉用棉片包住、鼓紧,塞进了小布袋中。我把布袋上一个个拉绳挑断,随后抽出,再用彩色的线缝住袋口,最后在香囊上套上铁坏,把绳子卡在铁坏上,套在脖子上,香味也就弥漫在我身旁了。

早饭过后,我们一家人来到南湖边观看龙舟赛。每条龙舟上都雕刻着五颜六色的图案,选手们的比赛服鲜艳夺目,有的桃红色的,有的青绿色的,有的花紫色……哨声一响,鼓声伴着划桨声开始追逐起来,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朝着终点划去。划龙舟需要每位船员动作有力,节奏一致,不然速度就会慢下来。看!那艘红色的龙舟划暂时领先,船头的'鼓声越来越急,在为队员喝彩鼓劲,船员们划起来整齐有序,不慌不忙,眼看终点在望,可不知怎的,突然船头斜了,整条船偏离了方向,被第二名迅速超上,紧跟其后的绿龙舟获得了第一名。

一眨眼就到了傍晚,爸爸变戏法般变出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还配有黄酒,据说这也是江南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我们一家人围在餐桌旁吃着饭,聊着天,分外温馨、热闹。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6

在我的家乡——嘉兴,过春节的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特有的美味在等着我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软软糯糯的甜蜜——印板糖糕。

以前,我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在春节里做糖糕?后来才知晓:“糖糕”这两个字代表了大家对明年的美好期许。“红糖”表示来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糕”谐音“高”,表示来年生活节节高!

又到春节前夕,奶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大米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倒入盆中混合,再放入一定量的红糖,分次倒入热水搅拌均匀。好了,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家中的“大力士”——爷爷。只见爷爷的双手在盆中翻飞,不一会儿米粉就变成了光洁漂亮的粉团。

和粉团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印糖糕了。做糖糕的印板每家每户都会有2~3个,多数还都是祖传的。在春节,做糖糕的时候都可以和邻居之间互相借用。现在的糖糕印板比较少能买的到,所以那些有着古老图案的印板特别“吃香”。都要预约的呢!我家就有3个印板,“如意”、“双鱼”、“铜钱”。在印糖糕前,先要在印板里撒点面粉,摇晃印板使面粉均匀的分布;再拍掉多余的面粉,这样粉团就不会和印板黏在一起了!我拿起一块粉团,用力的按在印板上,可是要怎么让“它”出来呢?用敲?用抠的?正当我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时,奶奶笑着拿起印板,一手托着糖糕,一手用力地在板凳上一敲,糖糕就乖乖地从印板上拓了下来!我按着奶奶的方法,再试了一次,“嘿!”糖糕真的乖乖下来了!一眨眼,一大团的粉团就这样做成了一块块糖糕模子了。我忙去洗了手,往灶台里添柴,让火烧的再旺一点,盼望着可以早点吃到锅里的糖糕,想想都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锅里的热气咕咕地直往外冒,空气中渐渐地弥漫着一丝丝的甜味。好甜啊!奶奶说:“可以了。”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掀开锅盖,哇!锅子里的热气一下子涌了上来、再慢慢散开,厨房立刻变成了仙境一般。这时,糖糕也在这渐渐散去的热气中闪亮登场!躺在竹篾上红褐色的糖糕闪着光,仿佛在召唤我!我拿来筷子,夹起一块“如意”,都来不及吹几下,就往嘴巴里送。那红糖甜蜜的味道,粉团又软有糯的`口感充盈着我整个口腔。怪不得会广受大家的喜爱,真是回味无穷啊!

这就是我在春节里的甜蜜。当你摸到那些印板的手柄早已包上了一层层厚厚的包浆,变得圆润光滑。那因为敲打而留下的点点印记,你就会觉得小小的印板糖糕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我们一代代,一年年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希望!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7

说到火锅,大家一定不陌生。身为半个四川人的我,更是吃过不少火锅。那种鲜美的汤汁,配上新鲜的食材,可口的蘸料,想必没有人会不爱。

火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烹饪方式,老少皆宜。古代称火锅为“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的“咕咚”声而得名,西汉博士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这便是火锅的萌芽。到了商代,祭奠时就要“鸣钟列鼎”而食。就算是火锅的雏形。后又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演变,到了宋代,火锅终被正式记载了下来。元代,火锅流传到了蒙古一代,用来煮牛羊肉。清代,火锅甚至变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火锅特色即为边煮边吃,现吃现烫,油而不腻。锅本身又有保温效果,吃时食物仍热气腾腾

四川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用料多种多样,颇受大众欢迎。从“山珍”到“海味”,从“飞禽”到“走兽”,可入火锅的`食材可谓数不胜数。一句话,凡是能吃的均可在火锅中烫食。

《易经》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化成天下。”火锅的文化底蕴十分重要。火锅采用“煮”这一单一的烹饪手段来处理各种不同的食材,同样使他们变得鲜美,因而火锅真具有包容性。“火锅”一词是炊具、盛具、吃法、技法的统一。这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的“和谐性”。

小小的火锅也有这么多的学问,这这种种文化特色,个个深入人心,使人无一不惊叹民族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8

说到浙江德清,最著名的就是新市小吃了吧,在新市小吃中,最具特色的就属梅花糕了。

一提到糕,人们脑海中往往就会浮现出那种扁扁、糯糯的糕,但梅花糕偏偏就是那“糕中奇葩”。为什么说它奇葩呢?首先,梅花糕,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如梅花,不像其它糕一样为正方体、长方体。其次,在梅花糕的表面有红、黄、绿等各种颜色的丝,颜色十分鲜艳,比那些清一色为白、黄色的糕好看多了!就算是冲着它的样貌,那也得去尝一尝。

相传梅花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色泽诱人,便故作品尝,发现其入口甜而不腻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

我品尝过梅花糕,它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梅花糕外焦里嫩,软绵的口感,浓缩的甜香味、热乎乎的夹馅流连齿间。这糕顶着纯白色的六角“脑袋”,没尝过的.人绝对看不出里面还有豆沙馅。它的“小脑袋”上还戴着一些红红绿绿的“头饰”,甚是好看!我咬了梅花糕一口,软软糯糯的糕填满了一嘴。我继续向豆沙进攻,我咬了一大口,糕中就会流出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这时就赶紧去舔,爽滑无比,还带着梅花淡淡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芳香中明朗起来。

新市梅花糕展示着独特的江南特色。如果你们有空走近新市,一定要感受它那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发现它蕴含着的江南味道!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9

在美丽的大草原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盛开的白花”,这就是牧民们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征,它的形状亦有圆满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语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满智慧的牧民们为了生活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房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高10-15尺,由哈那(支架)、天窗、椽子和门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决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个,面积有600平方米左右,远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仅方便建造与搬迁,而且还具备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细细观察蒙古包,看着这白色的帐篷以及包顶天蓝的图腾时,仿佛正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们那辛苦的游牧生活,我的内心一度震撼。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虚传呀!

蒙古包虽然没有客家民居的壮观,也没有傣家竹楼的别致,但却也因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体验!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0

泱泱华夏,悠久的历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饮食文化也拨动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弦。

嘉兴,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江南小城,尤以粽子、南湖菱等特产闻名。嘉兴的粽子极具特色,有咸有甜,软糯适中,有着江南特有的玲珑之态。嘉兴的农村常在端午前后包粽子,农妇们先洗净粽叶,包出一个类似小三角状的形状,然后在里面加上糯米和馅儿,最后再把粽子用线缠住,当裹粽线打成结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启程的一刻。接下来的时间,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腾声,醉人的粽香,牵动着每一个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绍兴,与嘉兴相隔不远,但在饮食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绍兴人不像嘉兴人那么喜甜,他们更爱霉”物。绍兴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为气候和湿度的关系,绍兴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许多霉”物:如霉干菜,霉豆腐等。其中还有一种我认为和霉干菜相似的食物,称作霉笋干。当地人先把煮好的笋切成条,然后放在大竹匾里进行照晒。霉笋干做成后,密封储存就可以了。霉笋干可以做汤,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谓百搭之物。

无论是嘉兴的玲珑精致,还是绍兴的因地制宜,我都将细细品味,它们都是我的家乡,都承载着我浓浓的乡情!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1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且只说茶,就种类繁多。比如:龙井茶、普洱茶、莫干黄牙……真是数不胜数。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德清特有的,“茶中奇葩”——烘豆茶。

在《史记》中有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下渚湖周边,洪水泛滥。于是大禹封汪芒氏为防风王,前来与百姓一同抗洪。但抗洪期间,防风操劳过度,身患重病。当地的百姓用烘青豆、腌制的陈皮和野芝麻泡茶给他喝,结果很快大病治愈。但是大禹听信佞臣之言,误杀了防风王。后来得知实情,后悔不已。于是为他建造庙宇,塑像立碑,歌功颂德,供世人瞻仰。所以烘豆茶又名“防风神茶”。

烘豆茶是用烘豆、陈皮和芝麻等,数种香料配制而成的。但主料是黄豆,它的制作可不简单。首先是要把皮剥开,在乡下有一句俗话:“谁家剥黄豆,大家都来帮。”大家一起剥,速度可是快了好几倍哩!在家剥好的黄豆,用水煮熟。最后把熟黄豆放入圆形竹匾上晒干,用炭火烘上几日。那黄豆从黄变绿,香喷喷的烘豆也就烘好了。制作一杯烘豆茶也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东风”是什么呢?哈哈,是一只精美的杯子!一只金边白瓷杯,好似一朵绽开的花儿。不同的人家,杯子当然也不一样,但都令人赏心悦目。杯子中,碧绿的茶叶,青绿爽口的烘豆,橙红色的胡萝卜干和金灿灿的陈皮,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彩色画卷。捧在手里,水不烫,温温的。呷一口,水中带着咸咸的味道,伴随着几声嘎嘣声,烘豆,陈皮和芝麻的香味儿,蔓延整个口腔,舒适感传遍全身,沁入心脾。正所谓“茶不醉人人自醉”。

现在,人们吃的都过于油腻。但是只要喝上一杯香喷喷的“烘豆茶”,就能把人从迥异的当代拉回朴实无华的从前。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2

“黄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诗句中的“白玉”和“玉珠”形容的是德清有名的美食——洛舍鱼圆。

洛舍鱼圆美味爽滑,柔绵而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但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相传于楚文王时代,文王第一次吃鱼时,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吃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圆,文王吃来觉得香鲜可口,完全不用担心鱼刺会卡在喉咙里,连连叫好。从此,将鱼肉制成鱼圆成了荆楚一带的风气,慢慢蔓延至了江浙一带。

我的外婆是一个洛舍人,我有幸看到了鱼圆制作的全部过程。

外婆先从菜市场买来一条鲢鱼,外婆说:“买鱼可考究了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约四斤左右的鲢鱼最适合做鱼圆。太大了肉质粗糙,做出的鱼圆不够鲜美,不细腻;而太小了,可以做鱼圆的肉就很少,肉质太嫩,粘稠度不够,做出的鱼圆数量太少。”鱼买来了,外婆沿着鱼背切开,将鱼分成两半,把其中一半固定在木板上,再用锋利的刀,把鱼背和鱼尾上的'刺剔下来,把肉刮下来,剁成肉泥状。肉泥装在一个大容器里,慢慢分批次地倒入1。5倍的水,用手搅打成粘稠状,再把它捏成圆形,冷水入锅烧熟,这样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鱼圆就出锅啦。

它们白嫩宛若豆腐,口感如凝脂般丝滑,轻盈如浮萍般漂浮于锅中,垂涎三尺的我连忙捞起一个放入碗中,一阵阵鱼香萦绕在鼻尖,一口咬下去,极富弹性,略微咀嚼即化,我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了六七个。

洛舍鱼圆果真名不虚传,味道如此鲜美,我一定要传承外婆的好手艺,到时候欢迎大家来我家品尝哦!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3

乡味是怎样的呢?是简单的酸甜苦辣咸吗?确乎不是这样的,或许满盘的珍馐食之无味,一樽清酒却有独特的滋味。幽幽古越大地之上,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依山傍水别有风情,它有着一番从古至今特有的味道——乡味。

小城是特别的,青翠优柔的莫干山,浓浓的文化底蕴早已和在其中,只需在此闲坐,品上杯“莫干黄芽”,百种风味就跃然而起,那浓浓的清香浸入肺腑,一种说不尽的清爽感洋溢着。青山绿水,沙沙的竹音共鸣于耳畔,一栋栋古老的别墅镶嵌在大山之中,再呷一口,惬意贯穿了全身,恬静使之回味无穷……

重重的大山绵延起伏,竹林更是随处可见,绿色的竹海一望无际。这绿海似的大宝库为农家新增了一道独特的佳肴——笋。不同品种的笋,它们的吃法也是不同的。油焖笋的做法适合鲜嫩的早园笋,它在热油中经过一番爆炒后变得有劲道又独具笋的鲜味儿。肥大的冬笋加冬菜相煮最合适,酥软的笋中饱含了冬菜的汁水,菜味与笋味融为一体,吃起来比大块的红烧肉还有味。细长的马鞭笋和自家腌制的腊肉熬汤是绝配,奶白的浓汤叫人喝得停不了嘴。

笋这东西产量很高,一挖就是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单靠烧着吃是肯定吃不完的,所以大部分的笋是要进行腌制或烘干的,以便保存。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日日吃笋,年年吃笋,可是从来没有厌倦过。这大山的馈赠也是祖辈的言传身教所得,无论如何,“乡味”就这样永远凝固在人们心中了。

近十年的发展将山脚下古镇的“土”味淡化了许多,但我仍能记起儿时的味道。小路尽头,老店里的点心风味依旧,古朴的门楣,虽然只有五套简单的'桌椅,客人却是络绎不绝。我独爱店中的小笼包,它的面皮是很有劲道的,但又不失松软,肉馅的滋味更是纯正,油而不腻。你只要轻轻咬一口,透过面皮淡淡的清香,肉汁奔涌入口,真是鲜美无比,再细细嚼上几口,肉馅与面皮水乳相融,更加回味无穷,吃完一个,忍不住又想再吃一个,的确是百吃不厌。

无论是茶的清香,笋的鲜美,还是小笼包的纯正,这一切都是乡味儿,它胜过一切调味料,胜过一切山珍海味。路边的小摊不见了,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消失了……许多东西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了,但家乡的味道依旧徘徊在心头,可能这就是真正的乡味吧!儿时的美味已渐渐离去,我似乎又想去寻找这份已经逝去的味道……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4

“乾龙灯会”是家乡德清的一种民俗活动,每逢元宵节,人们舞起龙灯、喝着龙灯酒相互庆祝,给新年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

想知道“乾龙灯会”是怎么来的吗?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乾元境内,听到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便登岸观望,只见几条彩龙上下飞舞,众百姓呼声连连,掌声雷动。得知百姓正欢度元宵佳节,乾隆皇帝龙颜大悦,提起御笔,钦点“乾龙灯会”四字。从此,“乾龙灯会”这一民俗佳节一直流传了下来。

记得小时候,我住在乾元,就在每年表演舞龙灯的广场旁边。每到“乾龙灯会”那一天,我都特别地兴奋,一大早听见广场上响起准备的锣鼓声,我便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大人带着我到广场去。我们总是早早来到广场,占领一处最佳的观看地点。人们陆续从四方聚拢,等到表演开始时,整个广场已经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

“咚咚咚、咚呛”,喧天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表演开始了。整个广场好像已经醒来,舞动双臂,跟着节奏移动脚步呢!青龙、黄龙、桑叶龙…各种色彩的龙在广场上飞舞起来,在观众们的掌声与喝彩声中舞动着身体,展示着庞大威猛的身躯与绚丽的舞姿,那威武的龙头高昂,洋溢着得意的笑容。龙从广场这边舞到那边,观众们的喝彩声跟随着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童年的我被那不断旋转的龙吸引着,陶醉其中,好像自己就是那条色彩绚丽的龙一样,在空中飞舞,尽情舒展身躯旋转、跳跃…我闭上眼睛,不禁跟着节奏哼起小调。这种飞翔的`感觉可真好啊!在舞龙者的舞动中,龙游出广场,飞过街道,穿过小巷,舞动在田野、天地间,舞动在人们的欢声、笑声里,整个乾元都沉浸在欢歌笑语中。

“龙”是中国的吉祥物,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老百姓奉之为神明,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自古以来,在节庆、贺喜、祝福、祭神等场合,都有舞龙的仪式。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舞龙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着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腾飞、旋转、跳跃等动作。舞龙可不是件轻松的活,穿、腾、跃、翻、滚、戏、缠,这些模仿龙的动作及造型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精通,而且,舞龙是个团体项目,需要团队中每个人互相磨合、默契配合、齐心协力才能让一条生气勃勃的龙展现在观众眼前。

“舞龙”这项民间传统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让这些民族文化之花一起绚丽绽放,中华大地一定会永久焕发出勃勃生机!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5

凉风习习,在一条古老的小巷里,有一个小小的糖人铺子,传来阵阵吆喝声:“卖糖人喽——又甜又好看的糖人——”一位白发老人坐在一间狭小的铺子里,边叫卖着,边专心致志地做糖人。

糖人,从宋朝开始流传至今,是传统的特色工艺品,也是一样别致的美食,它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这位老人做的糖人十分精致,有“孙悟空”,有“猪八戒”,有“嫦娥,”有“女娲”,这些糖人有的是名著中的人物,有的是神话人物,也有一些是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形态各不相同,但各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点鲜明,各式各样的糖人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就像那个美丽的“嫦娥”,小巧的脸上五官一个不少,生动的表情配上柔顺的黑色长发,很难想象这正是用普普通通的糖做的,因为它看上去更像粘土。“嫦娥”穿着精致复杂的古装,衣角向上扬起。在“嫦娥”的衣服上,用糖浆画着“壮观”的花纹,她的手指比作兰花状,似乎就在我们面前翩翩起舞,充满仙气,令人陶醉其中。一想到这么精美的糖人是由一双长满皱纹的手做出来的,你就会不由自主地驻足赞叹。

白发老人眯着眼睛,皱着眉头,弓着背,正揉着一团又大又黏的糖。糖的颜色很多,白的、红的、绿的、黄的、紫的.……糖人制作过程中,是不会用到色素颜料的,而是用传统染色方法,如:绿色的糖里加了少量的蔬菜汁,黄色的糖中含有胡萝卜汁,红色的糖则用了草莓汁染色,每团糖都是非常安全健康的。老人先把一大团糖分为两小团,然后,在其中一个团上谨慎地捏出鼻子和耳朵,接着,又小心翼翼地刻出眼睛、嘴巴和一些细节的小地方。看老人一笔一划地刻着,想到老人这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糖人,我不禁心生佩服。这难道不是老人对传统工艺——糖人的喜爱与尊重吗?老人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就为了带给人们快乐与甜蜜,看着他饱经风霜的双手灵巧地制作糖人,我觉得是他高超的手艺和传统工匠精神,才把这样的手艺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人们买糖人,并不在于吃,而是留作纪念。穿过历史的风雨,糖人来到我们手中并不容易。它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都值得我们思考,让我们学会珍惜与珍藏它,珍藏这个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瑰宝。

我也喜欢糖人,喜欢它的精致外观,喜欢它的可口味道,喜欢它的文化内涵,喜欢把它紧握在手中,快乐地到处奔跑。我佩服那位坐在窄小铺子里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做糖人的白发老人……

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 16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同时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一地又有一地的风俗,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多样的风俗习惯。而且每一个民族的特色都不同。民风民俗也是每一个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也是这个民族的特别之处。

我们民族的节日有很多,如:春节、除夕、元宵节……春节的由来是关于一只叫“年”的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有一只“年”的兽。“年”头上长有触角,凶猛异常。它常年在海底,只有到了春节这一天才会上来伤人性命。这时,一位老人在门上贴了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一抖,叫了一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于是“年”就飞快地逃走了。第二天正月初一,人们见他安然无恙,从此这个办法就传开了。正月初一,一大早大家串友问好。于是这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过春节一般要吃年糕、饺子、荷包蛋、福橘、花生……家家户户要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过春节的前一日,也叫除夕。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日子,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那天晚上,孝顺的'孩子要守岁。因为有人说,守岁的时间越长,可以延长父母亲的寿命。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灯火通宵,孩子们忙碌的准备放水灯的材料。他们在里面放了许多蜡烛,再拿到小溪边放在水中让他自己依靠水流动的力量而向前。而孩子们在岸边默默地许着自己的愿望。有人说,水灯漂得越远,自己的愿望就会早日实现。放完水灯孩子们就出去玩了,而大人们在家中聊聊家常。到了一定时间,一串串烟花飞到了天空,五颜六色的烟花像菊花一样在天空中开放。真是美不胜收。吃元宵,闹元宵,这元宵节也是小孩子们最容易长胖的节日之一。在这天里父母亲都会杀肥鸡、肥鸭烧好丰富多彩的夜宵。那馋嘴的孩子们就会多吃,多吃就会长胖。过春节、正月初一、闹元宵、是过年的三个高潮。这三个高潮热闹非凡,会让你久久的难以忘怀。

我们民族的节日真是热闹非凡,在这些节日里我们能大饱口福了。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