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作文合集八篇
关于鲁迅的作文合集八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的作文 篇1
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让鲁迅留下深刻的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的作文 篇2
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位爱国作家,又是一个关心进步青年,同情劳动人民的文豪。
为什么说他爱国呢?因为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的。原来鲁迅生前是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就在学期期间他看了一场电影,电影里演的就是日本人宰割自己的同胞,他认为,医学不能拯救中国,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唤起民众,改变国民精神。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要用笔和墨来参加战斗。他要启迪人们的觉悟,增强人民的力量,使祖国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强大起来。
那又为什么说关心青年同情劳动人民呢?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青年更不计其数。鲁迅先生在世时,他和第第救助一个拉黄包车的车夫,而且鲁迅先生对他们家的女佣阿三十分的关心不让好干重活。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
鲁迅的作文 篇3
这是华东六市旅游的最后一天了,我们来到鲁迅故居玩。
我们先游玩了鲁迅祖居,再游玩鲁迅故居。鲁迅故居里有百草园、三味书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百草园。
刚进去的时候我觉得很荒凉,脚下一粒粒沙子让劳累的我们觉得正在沙漠中行走。通过几条大小不一的通道,来到一个空旷的地方,但这里不像刚才感觉的那样荒凉,而是有点觉得我们在一座种满花草、生机勃勃的山上。
有几棵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几棵树很特别,它结的果实叫皂角。以前那些贫穷人家都拿来洗头、洗身体、洗衣服,洗后就像我们用肥皂洗的一样干净。我和垣禹看见树下有刻字的石头,便在旁边照了一张相做纪念。
听同团的魏晨曦和橙子说我们以后会学到一篇鲁迅写的作文,里面有写到百草园。她们都是小学高年部的,所以比较清楚。
导游说百草园是鲁迅和他同伴童年玩耍的天堂。慢慢的,我突然觉得我爱上了这个地方……
鲁迅的作文 篇4
《药》的故事开始于秋的后半夜:屋外是乌蓝的天,见不到阳光。一些夜游的东西在四处游荡。此时屋内,一个中年男子忽然做起,接着擦着火柴,他的脸在火柴的光下忽明忽暗,甚是可怕。就在这时,里屋又传来一个老女人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少女声音的柔和,也不是青年声音的强壮有力,而有些异样。这个人走向一间黑的屋子,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怪声和人的咳嗽声。
这就是故事的开端,开端就引人进入一种阴暗、怪异、恐怖的氛围中。
接着向下读,文章的环境描写穿插着诡异的色调。
老栓走向刑场的路上吃了好几惊,若是普通祥和的氛围,人一样不会总吃惊,心态是很平和的。他看到有人从他前面走过,回头看自己的眼神像是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读者不禁会想,这哪里是人,分明是野兽。不!野兽不会有人的身躯,分明是鬼。紧接着,鲁迅就写到,老栓见许多古怪的人,鬼似的徘徊。老栓接着走,看到了兵,衣服上有大白圈、暗红色镶边。这或许能与下面的鲜血馒头照应吧!不管怎样,它让我想起了死人用的花圈。老栓看到了一群人的后背,像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如鸭。画面此时定格了,读者不禁觉得文章更加古怪了。
终于到了读者明白老栓意图的时候了。
鲁迅是怎么写的呢?他先写的刽子手。一个浑身黑色、眼光如两把刀,手中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他不像是人,简直一个地狱使者。黑白红三色给读者超强的视觉冲击,尤其是滴血的鲜红馒头,再加上黑衣人,昏暗的天,鬼影似的行人,不得不使人心起寒意。
老栓终于到家了。读者的心似乎也该放下来了。可接下来。对烧馒头吃馒头的描写又让人心中一震。
碧绿的荷叶包上鲜红的人血馒头。怎么想,怎么让人不敢恭维。平常都说红花绿叶美,可鲁迅笔下的鲜艳的红绿搭配着实让人吓了一跳。烧馒头的火焰是红黑色的。红色与黑色此时显得如此渗人,让我想到什么“黑风老妖喝人血”之类的故事。
不一会儿,馒头弄好了。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味。香味到可以理解,革命者的鲜血嘛!可奇怪的香味就让人心生怪异。红白馒头变得乌黑,打开它的心里窜出一道白气。如果这是个童话,我肯定会想,白气里说不定会窜出个妖怪,出来作恶;要不然就是一个神满足别人的一个愿望。不管怎样,这里的馒头窜出的气总让我觉得奇怪,和小栓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奇怪。
迷信害人,神也不会可怜小栓。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也不能治肺结核。结局是悲凉的。
故事的结尾,鲁迅安排小栓的母亲和革命者的.母亲一同出现,多么戏剧性的一幕!鲁迅对死尸的描写很吓人:宛然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又是馒头,尸体像馒头。读者八成在想,但愿自己在吃馒头时别想到这个比喻。
革命者的坟头开出了红白的花,圆圆的排成了一圈。这让华大妈和夏夫人都大吃一惊。这里或许是鲁迅对这个曾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特殊关怀吧。“这花不像是自己开的”一句又营造出些灵异气氛。坟地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枯草如铜丝,还有令人倒胃口的乌鸦。这样的场景如同《父与子》的结尾对坟地的描写一般。但屠格涅夫一句“不管埋藏在坟里的是怎样地有罪,长开坟上的花朵却用它们天真的眼神安然的望着我们”。简洁的话语就让读者心生感动与温暖。但读《药》的结尾却没有这种感觉。鲁迅让两位母亲都悚然的回头,都害怕的回头,望着箭一般的乌鸦飞走,画面永远定格于此刻。两个肌肉紧绷的面颊,四只惊恐万分的眼睛,微张的嘴
鲁迅的笔就在这种恐怖氛围中停止了。《药》的文章底色就是灰暗的,诡异的。而且文章总在出其不意间出现恐怖景象。如黑衣人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突然拿出鲜血馒头。日本的恐怖片之所以吓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出其不意:夏夜的凉风吹拂着小A,小A安稳地睡着。突然,一个鬼出现在窗外……我想有哪位导演再想拍恐怖片,可以看看《药》,相信定会从中找到灵感。
我想《药》之所以把文章底色定成“鬼片”风格,是因为故事本身是悲凉的。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真的很寂寞,很悲凉。他的死没有唤醒民众,反而遭来鄙薄。而旧时的民间迷信真的好愚昧,本身也诡异。人血竟然能治肺结核?可悲的是相信它的民众更愚昧。文化的落后让鲁迅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批判,批判得那么有力深刻,直指人性中的阴暗。
鲁迅的作文 篇5
那一天,下着鹅毛大雪,阴云密布,忽然眼前一黑,又一亮。就来到了一百多年前的绍兴。
我便想起了鲁迅,所以我马上就找百草园,一会儿,我就来到了百草园这时,鲁迅正在和几个小伙伴捉鸟,我便不去打扰他,因为我知道我大叫一声的后果是怎样的。我便静静地看着。但是,就在我眨眼的时候。听见了一种声音”吧嗒“这时我就知道鸟被抓住了,这时我便大叫:”太棒了“这时,鲁迅发现了我,他居然摆出一副并不奇怪的样子,这使我感到奇怪,我便问他:”你是小鲁迅吗?“他回答:”是的,我是小鲁迅,那你是谁?到我家干什么?“我说:”我是来自2015年的小朋友,我非常想和你做朋友,我是想来看一看你家的百草园。“小鲁迅说:”好的。“
我们就这样进了百草园,这时我们在说:”这是你们的百草园吗?为什么这么小,还不如我们学校的一个小小花园呢!“小鲁迅说:”这可是全城最大的了!“
我又说:”我们可以去三味书屋吗?“
小鲁迅不假思索地说:”可以。“我们路上说说笑笑,一会儿就到了三味书屋。
我不禁感叹道:”这还不如我们教室!“
小鲁迅说:”啊!你们的教室有这么大么?“忽然眼又前一黑,又一亮。我又来到了现在的世界。
鲁迅这一次见面,使我知道了他们那一个时代的生活!
鲁迅的作文 篇6
近日重读鲁迅先生小说《呐喊》、《彷徨》,无意间想起中学语文、历史教科书中的一句话“《狂人日记》(选自《呐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可否认,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狂人日记显示出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觉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唤醒民众麻木的神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艺术价值而言,我个人觉得,“狂人”形象比不上鲁迅先生后来创作的诸如祥林嫂、孔乙己、陈白光等,根本原因在于“艺术真实”不足。
按照苏式文学理论的观点,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就是日常生活中人物活动的一种集合式的拼凑。这种说法是从写作对象的角度强调了创作素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在我看来,小说的“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现实的客观事实,不必强调对现实生活完全真实的展现,而在于艺术创作的“真实”情境能否让读者更容易地、更自然地从“此时”过渡到“彼时”。但在我看来,如果一篇小说的真实性不足的话,其实是割断了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不能引发读者心中的“波澜”,无法产生自然而持久的震撼或回味,那么其艺术价值应该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短篇小说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在“真实性”上就处理得很好。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直接把读者“拉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环境之中,让读者“置身其中”进行真切而自然的感悟,在体谅作者“局部変形”的苦心之后明白了写作的关注点,从而引发对生活中类似问题的反思。
《狂人日记》的“真实性”就太过强调客观。在开篇的时候,作者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精神病的患者,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很不正常,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前提,读者在感受的过程中就难以拉开现实与“艺术现实”的距离,很容易产生一种“刻板偏见”。既然“狂人”是一个疯子,那么他的行为就是有精神障碍的,看出字缝中的“吃人”是必然的,极其符合医学中“迫害妄想症”的特征。那么如果不知道创作背景的话,这篇小说的主题其实无法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也就削减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真实其实是建立在作者对于情节的保留和情感的限制的基础上的。不必将所有的情节全部交代完,也不需要将情感肆意的宣泄。小说家应更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将一个“艺术真实”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拉着读者走进故事,让读者变成一个与创作对象有“亲密”关系但不交流的“隐形人”,在看与听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触动。
《祝福》首先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普通的小镇,可能除了设施没有现代社会这么完善之外,其余的生活方面还是有很多的共性。“祥林嫂”则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乡下妇女出现,她命不好——死了丈夫,为了生存只有出来帮人做活,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这就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生活故事。但当我们进入到这个情景中的时候,才发现空气中似乎还有些“不一样的味道”。祥林嫂是她前夫家“所有的”,就必须由前夫的族人安排生活,所以被卖到贺家坳。虽经历波折,祥林嫂却也迎来了生命中短暂的“春天”:丈夫能做,儿子听话,但“命”似乎又来捉弄她,丈夫和儿子的先后离世让她又回到鲁镇。人们愿意听到倾诉自己的身世,也愿意赔上眼泪,甚至有人关心她死后的生活;在尽量不伤害她的情况下养着她,让她生活下去……平常的情节,正常的人事,祥林嫂却死了,非正常死亡,无人知道死因……为什么?我们会自然地探寻答案,进而就发现了那个在空气中弥漫着的阴森的魔鬼“陈腐落后的思想”。我想,当我们的灵魂“逃离”这个外表祥和的“人间地狱”时,应该心有余悸吧?
“艺术真实”让我们在小说和现实的世界中自由的穿行。毕竟在这个日益物化的世界中,标榜“主义”并不是小说的职责,让我们得到心灵的触动,发出真实的感喟或许正是小说的要义。
鲁迅的作文 篇7
一张消瘦的面孔,两道锐利的目光,表情极其严肃,无丝毫笑意。每当提起鲁迅这个名字,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张脸,一幅我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 我读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以鲁迅而命名的,使得我从小就对鲁迅有所了解。鲁迅先生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我很小就读过他的很多作品,譬如《祝福》、《药》、《孔乙己》。他写的作品,对人物、背景等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读着他的作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早就在幼儿园,就听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鲁迅的名篇。那时的我,听是听了,但是不懂得思考,只是纯粹地听。现在把这篇文章重新倒出来,再仔细的咀嚼一番。先生童年的纯真与快乐让我羡慕不已。轻轻的闭上眼睛,百草园可口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三味书屋严厉的教书先生,书桌上清晰地刻着的“早”字,一齐涌了上来。
然而,先生的一生并非都如童年那般美好,鲁迅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阴晦黑暗的时期。人民看见无辜者的血从刽子手刀尖流淌而下,却仍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用血裹着的馒头治病、想尽办法去吃别人的肉!
鲁迅震怒了,他放弃医学举起了笔。他要登上思想舞台,用文笔向旧思想挑战,以一个斗士的形象发出了深深的《呐喊》,人民心中沉睡已久的新思想终于被唤醒了。鲁迅仍旧要用笔战斗下去,驱赶迷信和愚昧,振兴中华民族,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去奋斗!
鲁迅先生的一生有许多被后人敬仰的名著,读他的作品往往有点苦,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只有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思考,才能读出其中的优美之处来。可以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他自己一生的写照。鲁迅早已逝去,但他的灵魂永远在天边微笑,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我轻轻闭上眼睛,仿佛又看到鲁迅从古城绍兴的远处走来。鲁迅的精神在人们的心目中永垂不朽!
鲁迅的作文 篇8
到了,到了,我们到了鲁迅故里。看着那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眼前便浮现鲁迅——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
跨过高高的门槛就是德寿堂,再往前走就是书房,原来小时候鲁迅就是在这个书房看书的。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 这里原种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因此得名。
走着走着,忽然我眼前一亮,啊,原来是三味书屋。书屋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的牌子。走进去,我们看到了一张陈旧的书桌。这书桌极其普通,但却蕴涵着特别的含义,听导游讲,这是因为鲁迅因故迟到后,受到私塾老师的批评,在书桌上刻下这么一个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眼前不由的浮现出鲁迅一笔一画的刻字与勤逸学习的画面。然后我们又去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游玩的地方……
最后,我们买了包孔乙己当时吃的茴香豆,离开了这座文化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