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历史典故11个

发布者:骁果军III 时间:2024-12-3 19:45

【必备】历史典故11个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你还记得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必备】历史典故11个,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历史典故11个

历史典故 1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历史典故 2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逐日:追赶太阳。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历史典故 3

墨绖从戎

亦作墨缞从戎。绖,古代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意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语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晋人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秦晋崤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战役经过已如前载。战前对于秦、晋、郑、周王室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继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晋文公重耳卒,谁接替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秦穆公的战略通过袭郑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晋襄公新继位,能不能继续高擎晋文公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过崤之战给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敌不可纵”“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历史典故 4

献媚者现丑

十六国时期南燕刺史鞠仲,为了讨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兴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让左右的人赏赐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赏赐太重,正在谦让,没想到慕容德却说:“你知道跟我开玩笑,难道我就不知道跟你开玩笑?你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我赏你的也是虚数。”鞠仲拍马屁没边没沿,被皇帝狠狠戏弄了一番。

历史典故 5

掩鼻之谗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

【释义】本意指遮掩了鼻子,泛指女人因嫉妒而进谗离间加害别人。

【历史典故】

战国时,楚怀王沉迷于生色犬马,整天和她的爱妾郑袖游宴,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后来,魏国国君为了讨好楚怀王,也为了腐蚀他的斗志,献给他一名绝世美女,楚王非常宠爱。

夫人郑袖顺承楚王之意,也很喜欢新来的美人,她为美人购来衣物,备下宫室卧具,任美人选择,其喜爱美人的程度超过了楚王。楚王知道郑袖不嫉妒美人,很感激她。这时,郑袖对美人说:“大王很喜欢你的漂亮容颜,但不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了大王,就用手掩住自己的鼻子。”美人照郑袖说的办了。楚王见美人一到自己跟前就掩鼻子,就向郑袖询问原因,郑袖遮遮掩掩地回答不知道。楚王一再逼问,郑袖回答说:“不久前她曾说大王身上有臭味,她闻见难受。”楚王听了非常生气。

次日,楚王又召郑袖、美人三人同坐,郑袖事先告诫楚王身旁的人说:“大王今天如有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三人坐下后,楚王让美人靠前,美人又遮掩了鼻子,楚王勃然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当然,没有鼻子的美人再也不能与郑袖争宠了。

【成长心语】

自古以来,君子常常就斗不过小人。小人的卑劣手段层出不穷,而君子要忙于正事,无暇分心与小人纠缠。现实中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小人,对这种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伤害。如果过分地接近小人,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担;冷落了他,又会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怀何鬼胎。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上策。这样,你就不会被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所伤,你的人生也不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波折。

历史典故 6

颐和园的断尾铜牛

颐和园的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桥的旁边。铜牛铸造于乾隆年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铜牛用来象征牛郎,石舫的旁边建有一座亭子称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有一年的七夕节,铜牛突然活了,一步步走向湖中,走向织女,结果沉入湖底再也出不来,有人将此事禀报给慈禧,慈禧命人连夜赶制了一头,还用锁链栓了,结果第二年七夕,这第二头牛也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几个壮汉便上前将它拉住,用尽全身力气,结果拉断了牛的'尾巴。还好此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锁链拴住了铜牛。

有人问,现在颐和园里铜牛的尾巴为什么不是断掉的呢?原来铜牛的断尾被工匠接上了。

历史典故 7

皇家园林为何不见城墙

颐和园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是宽阔的'昆明湖了。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观赏风景的胜地,乾隆看上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建成后,乾隆皇帝并没有在四周修建围墙,也没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不过当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线”以外观赏,不能越过“警戒线”,否则被抓要蹲大狱的。可您知道这警戒线在哪儿吗?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东不设限,当地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游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桥、南湖岛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说谁想来就能来的,否则要付出代价的。

相传,有一个农民喝醉酒,就糊里糊涂走过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桥上去了,结果被抓起来了,就是因为十七孔桥上边是禁区。

历史典故 8

知鱼桥的传说

在谐趣园中共有五座桥,其中知鱼桥最为有名,因为这座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

相传当年谐趣园修好以后,乾隆帝龙心大悦,随即作诗一首,谁知这首诗竟招来了东海蓬莱的.两位神仙。

有一晚这两位神仙夜游谐趣园,其中一仙人道:这谐趣园的景色并不比蓬莱的差,但是显得空旷了一些。说完手中的龙头拐杖朝天上一扔化作一条白龙,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

这件事被一个老太监看到,第二天禀告给乾隆帝,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于是,乾隆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

历史典故 9

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

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历史典故 10

悔读《南华》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询问温庭筠,温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令狐綯遭到轻薄,怀恨在心,上书朝廷,言温庭筠有才无行。于是温终身不得登第。后温庭筠作诗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南华》,《南华经》,即《庄子》。后人因以“悔读《南华》”为学问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陆游《怀镜中故庐》:“从宦只思乘下泽,忤人常悔读《南华》。”(典见《唐诗纪事》、《北梦琐言》)

历史典故 11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长心语】

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这样更容易成功。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这时,暗度陈仓便成了一种易于成功的哲学。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