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精选11篇)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精选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1
十月一日下午,爸爸带我来到了钱塘江第一大桥。虽然以前我们去杭州都从这座桥上驶过,可我从没有仔细地瞻仰过它的雄姿。
明媚的阳光下,大桥显得十分壮观。波涛滚滚的江水中,15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雄伟的大桥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浩瀚的钱塘江面上。我们沿着人行道,走上正桥。正桥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喇叭灯,像等候检阅的仪仗队,站得整整齐齐。我扶着栏杆,站在大桥上,极目远眺,远处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随着波浪时起时伏。
“浩浩,你可别小瞧这座桥,它这‘一辈子’的经历可坎坷了,特别是在1937年抗战期间,这座桥才刚刚造好两个月,就被炸了。”爸爸严肃地告诉我。
“是的,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我们怎会忘记?”
桥下,钱塘江涛声不断,它们和大桥一起,见证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首次设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彻底粉碎了非洋人不能建造铁桥的神话,成为中国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1937年12月23日,日寇逼近杭州。茅以升接到密令:炸桥。形势严峻,为阻断日军的步伐,茅以升和工程师们忍痛设计了炸桥方案。下午5时,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在通车的第89天被毁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炸毁大桥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凝视着由他一手建起又下令炸毁的大桥残影,望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槍炮火光,他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1946年,茅以升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抗战胜利之后,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今天,作为杭州“塔桥景观”之一的钱塘江大桥,更加焕发出深厚迷人的文化魅力。
夕阳的余晖照在微澜的江面上,泛出鱼鳞般的'光彩。我们踏上了回程。透过车窗回头望,这座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铿锵走来的大桥依然那样挺拔地屹立在江上,犹如一位身披金甲的勇士,向人们展示着他的飒爽英姿。大桥,我们会铭记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我们会牢记“爱国高于一切”的民族情怀,我们会继承中华儿女同仇敌忾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大桥,我们一定会让你的明天更辉煌!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2
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我们学校附近就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高大雄伟的鼓楼,饱经风霜的唐塔,书香弥漫的天一阁……今天一放学,外公就告诉我晚上要去一个古色古香的地方吃饭。
夕阳西下,我们穿过车水马龙的中山路,走过灯火辉煌的文昌大酒店和新兴大酒店,拐入一条幽僻的小路。只见路旁挺立着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它的枝干苍老遒劲,树叶遮天蔽日。藏在树阴下的是两排古色古香的民宅,青砖黑瓦,庭院深深。
沿着青石板小路往前走,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宅院的大门口两旁高挂着两个大红灯笼。走近一看,门楣上有四个醒目的大字“文昌食堂”。大门两旁相对立着一对扁形的石鼓,外公告诉我,这叫“门当”。因为古人认为鼓声隆隆,像天上打雷,可以驱鬼。朱红的大门上画着两个威武的门神。一个白脸,头戴虎头盔,身披黄金甲,双手持宝剑。另一个黑脸,头戴虎头盔,身披银甲,双手持青铜锏。外公说,那个白脸的叫秦叔宝,黑脸的叫尉迟敬德。
迈过高高的门槛儿,走进大殿,一眼就望见几根大红圆木柱子撑起高高的屋顶,每根柱子下面都有一个圆圆的石墩子。外公告诉我,这石墩子是为了保护木柱子才安的。要是没了它,地板一旦受潮发霉,木柱子也会跟着发霉;有了它,木柱子就不易发霉,房子的寿命当然也长了。古人可真聪明呀,我想。
听外公说,我的太太婆家就在隔壁的一条弄堂里,我的外婆和我现在一般大小时曾来这儿吃过饭,我的妈妈和舅舅小时候曾来这儿玩过捉迷藏。在这样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吃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当我走出“文昌食堂”,整条古街已经融入夜幕里,只有历史的记忆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3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汇成一部部史书,记忆着五千年的兴衰演变,记忆着五千年的战火硝烟。
掌心的图腾,记忆着图腾文化当时的兴盛。
远古的化石,记忆着人类的演变和进化。
时间在不断流逝,记忆在不断增加,前一秒钟的美好都装进了记忆的宝库。
记忆着远古的时候,周口店人和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大汶口人也学会了人工取火;记忆着河姆渡时期,人们已学会了种植水稻、粟;记忆着五帝时期,人们养蚕织布、制定历法、编书撰字;也记忆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记忆着焚书坑儒……
记忆着唐宋元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本本皆是四库全书;李白、杜甫、辛弃疾、李清照、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安,个个名流千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句句脍炙人口;窦娥冤、三国演义,人人尽知。
记忆着孙中山的伟大革命。从同盟会的成立,到黄花岗的失败,再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些都牢牢地印在脑海里,伴着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
记忆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秋收起义,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成立新中国,这一切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和光明的事迹,中国人民永不会忘怀。
记忆着邓小平的'伟大创新。这一总设计师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创新,从铁夫人手里要回了香港,这一维护祖国统一的事例必将会载入史册。
记忆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重大发展。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这一切一切的记忆,像一幅又一幅的图片,连接起来,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业图。
这一切一切的记忆,又象一砖一瓦,建成了中华民族的美丽大厦。
这一切一切的记忆,也是人民的智慧,共同组成了华夏民族的精魂!
历史的记忆,是一道久不褪色的炫丽!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4
兴盛与衰弱,辉煌与惨淡,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苍桑在来去轮换,而历史所记忆的,从来都是充满深意的。
——题记
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以丰富的想象,敷演了张继在落榜的不眠夜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张继虽然失去了原本期望中马蹄轻疾衣锦还乡的荣耀,历史却记住了他那晚的失意忧伤,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于是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世人依然在吟诵那晚他写下的诗章,却无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欢喜。
历史也是有记忆的么?如果有的话,历史为什么不记住金榜题名的风光状元,而选择铭记一个名落孙山的落魄士子呢?我们回首历史时可以发现,原来历史本身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但他忍受着耻辱与痛苦,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执著,实现了当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誓言。他用自己饱经沧桑的双手,完成了《史记》这一旷世奇著,给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已成流传千古的佳话。他用全部精力编写的《太史公书》以及他在诽谤和嘲笑中磨砺出的坚强与刚韧,都被历史的记忆深深地镌刻。
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一代又一代的文官武将随春秋代序,又有几个能被历史所铭记呢?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东平仅仅为官七日,有着清风一样的政绩,却处处受人排挤。他穷途无路时狂饮烂醉,放声号哭;他对待他人时爱憎分明,擅用“青白眼”;他处在强权乱世时清正高洁,从不曲意奉承。他乖张的行为与率真的性情如赤子般明快单纯,也同样被历史的记忆清深深地铭刻在其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谪贬到黄州一方窄窄的水土。他的政敌窃笑着,看他不羁的灵魂如何消沉,看他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那个三月的.一天,苏轼在通往黄州郊外的途中,恰巧遇上一阵雨。面对突如其来的料峭风雨,他依然且行且歌,从容不迫地跋涉在泥泞中。是啊,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不测风雨的他,不也是从那锁定周身的阴冷无情的目光中,从那灭顶而来的流放异地的谕旨中,从那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如梦魇般的日子中气定神闲的走过来了吗?现在面对眼前的萧瑟,怎么能不达观从容呢?这一幕印在了在历史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历史的记忆如铜制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声,足以穿越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历史所铭记的,不仅是司马迁尽心竭力创作的《史记》,更是他坚强刚韧的意志;不仅是阮籍清廉的政绩,更是他坦诚直率的品性;不仅是苏轼由感而发的《定风波》,更是他达观从容的作风。所以说,历史记忆的选择,必定是深刻而睿智的。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5
霜月沉浮,光影流离。我乘驾一叶记忆的扁舟,通往历史的的激流,去寻找先辈们对自由永恒的追求。
记忆深处,历史是对人性自由,理想自由的永恒追求。
石阶上,碧绿的叶片摇曳着送来丝缕沁凉,雄浑的蝉鸣声入耳,使整座读书台都为之撼动。我抬头便望见那眉宇轩敞,英姿显映的少年李白。他手中的诗卷正随着衣带的下摆而翩然若飞,那挺拔飒爽的躯干,那高昂远视的头,直令人迷醉于俯仰之际,感染于他所注目的.青天。
李白自幼年便在此台阁学书作文,铿然作响的石板路上也曾留下过他滔滔的才思。抚摸过坚厚方拙的石桌与石椅,闭上眼,似觉历史的回声满载着盛唐时的琅琅诵诗声。伴着夏日清凉干净的空气,记忆也逐渐明晰与澄澈,李白人生自由得无法复制,唯不知那如椽巨笔是否撰尽千古华章,狷介心性有无羁绊曲折仕途。
读毕后人对他的评价,也件诗仙、行者、侠客都不是真实李白。透过历史的倒影,他始终是那“明朝散发弄扁舟"永恒不拘的背影。
记忆深处,历史是对民族自由、国家自由的永恒追求。
伫倚林外池旁,圆明园的断碣残瓦拼凑不出历史真实的图景。细雨霏霏,朦胧露雾中仿佛仍在幽泣当年战火,昔时硝烟。灰石青壁,毫无美感的堆叠,徒留依稀可见的镌印花纹随尘埃分裂,颠倒。古木苍天、恍若荒芜故园,记忆潜藏苦悲屈辱的深处,再无造访人烟。
遥忆世纪前,脆弱的圆明园无力招架联军熊熊的火把,颓然圮立,唯余沧桑。压迫与宰割同时又激起多少儿女的家国情怀,为着自由砥砺奋进,又书写了多少抗争的华章!
远眺故墟,郁郁葱葱的青草弥漫一片,缺残的廊柱、石碑、拱门,灰暗中带着苍白。在历史的大浪中淘洗尽后,对自由的向往潜滋暗长,从未如垣墙断却。
圆明园永远地睡去了,中华民族真正地醒来了。
浪漫,是李白对自由的注脚;反抗,是民族先驱对自由的注脚。物换星移,尽展风骚的当代,又怎敢忘怀漫天昭示自由的繁星?
记忆在历史深处。明月愁肠竟难抒怀,待朝阳既起,可否以史为鉴,承继那永恒的追求?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6
日子黄了,心中的希望绿了;记忆淡了,心中的浮尘少了。时间似那坚韧的利斧,在我们的心中劈下深深浅浅的痕,那留下的不是伤痛而是刻骨铭心!
历史的车轮碾过五千年的峥嵘岁月,时间留给我们的是那车辙中飘荡而出的一腔爱国之情,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那家世的和平奋不顾身地献身沙场,只为换来国家安宁,时间不会使国之英豪的名字磨灭,他们的事迹将永垂不朽,时间使中华的记忆更加深刻,时间让中华儿女的情意更加绵长。
生活,的确是不完美的,但留给人的却往往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项羽走了,没有留下帝王霸业,甚至连一抔黄土也找不到,但他留下了英勇的战姿,留下“楚河汉界”的诚信,留给人们深深的敬佩与痛惜,这样的人生不也很好吗?
诸葛亮走了,没有留下蜀国的兴旺,留下的也许只有一座祠堂,但也恰如厚厚一本《三国演义》中最耀眼的明星,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嘴里,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里,这样的人生不也很精彩么?
孙中山走了,没有留下一个民主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却带走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英名,这样的人生不很远大么?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向前流走,高尚的民族精神永不褪色。时间不会使民族记忆风化,因为它记载了中华儿女五千年追求和平奋不顾身的伟大和坚决,历史的记忆助我们分辨妍美丑,善恶对错,在时间的冲刷下它必定熠熠闪光,再放华彩!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7
2024年8月5日,杭州采荷一小钱江苑校区511中队开创小队的队员冒着酷暑,来到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文一大院,用镜头探访50年代的筒子楼“鸟枪换炮”后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新容颜,拍摄最美杭城的历史记忆。
这里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5幢苏式建筑,曾经一度破旧不堪。不过,现在这个小院子变化可大了:队员们走进改善后的院子里,只见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楼房坐落其间,绿树成荫;名为“文一大院”的院落墙上还写着“集体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为人民服务”等标语,留下了历史的些许记忆。
队员们热情高涨,寻访院子里每个角落的.历史,面对镜头自信满满的展示着自己,与历史来一个亲密接触。拍摄期间,在该院子居住了三十多年的王阿姨还给大家讲述了“文一大院”的前世今生,每个队员都听得津津有味,并时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王阿姨深入交流。
最后,队员们参观了修缮后的筒子楼内部,这个改造提升后的筒子楼,内部已一应俱全,与现代化的小区相差无几。居住在这儿的居民们说,是庭院改善改变了他们的环境,提升了他们的居住品质。
这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一大院,是杭州改革开放四十年变化的缩影,蕴含着杭州深厚的文化元素,是杭城最美的风景。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8
面对三千年惨白的历史,我执一只彩笔,要为它涂上应有的色彩。
——题记
秦·血红
提起这杆蘸满血的笔,我想应该涂在秦长城上吧。“不够”。一个声音穿破时空在我耳便响起。我愕然。他说:“是整个中国”。
回首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六国人的血泪,乃在历史的天空中滴淌。无数的战争。无数的徭役,让六国人看不到希望。他们的眼中没有亲人倒下后,看到鲜血汇聚成河的绝望。
更有那焚书坑儒的悲剧,无道的秦,你不只在让儒士们流血,更是在让三千年的文化流血。
唐·白银
面对这段历史,我毫不犹豫的图上了银白,于是一个影子在这银白中凸显出来渐渐的清晰了……。
他从碎叶城走来,一路狂欢,一户高歌。银色的衣衫灿烂了整个盛唐。他又从繁华绮迷的宫庭走来。依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清新脱俗,于是盛唐的历史变随之变得白银发亮。
还有他银白的梦,尽管乃伫足于俗世。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仙界,携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了。
宋·靛青
我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泛波于宋王朝的眼部哦浩渺之中,眼充斥的都是清新的靛青。
是雕栏绮窗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青涩。更是江南雨苍中那位撑着油纸伞伫立的.清新。是月照轩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清苦,更是“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清凉。
这段充满硝烟与屈辱的历史,总能看到你灰工种流露的点点淡青。
元·橙黄
铁蹄下的土地被铮铮的汉子踏得轰轰作响。于是历史的指南针开始旋转,一只铁骑上的民族她进了中原大地。元王朝开始了。
总觉得橙黄是元朝的象征。在强烈的黄色中中有不泛点滴点清凉,这边是粗犷与温柔的结合体。就在那一年代,粗犷豪迈的塞北便与温柔浩渺的江南融合了。
带着胡曲的豪放;加点宋词的婉约,在那个强盛的年代,那个文人没有出路的年代,元曲诞生了,于是又是一星升起,接着便又是灿烂了中国的文学卷轴。
三千年的历史都被我涂上了我心中的色彩。望着历史的天空,我笑了,我哭了。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9
历史中的尘埃,总是被掸去。璀璨的明珠照耀了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光彩。
一个国家的历史,响彻了一个国家的永久的警训。它虽然是一份存留在过去的记忆,但是却总是能给人一份真实的触感。我们常常思索,在过去里寻找现在的踪影,希望能给自己现在一个方向的指导。我们在历史里寻找安慰,寻找同情。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也在塑造自己的历史故事,我们把自己回想在历史的美好中,仿佛那一刻时间会因为自己而改变一样。可是终究读古书三千,终不过一纸浮华。我们在历史的世界里的自己,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兵法三十六计,谁能运用如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国家变化,不过是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概括。每一个朝代的更迭仿就像是一朵浪花的翻滚,里面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似乎总有几个天之骄子在里面运筹帷幄。可是却从来没有人能改变时间长河的流逝。我不知道是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觉得似乎都不对,时也,势也!非人力可改。英雄不过是顺势而生,顺势而去的。应该退则修己身,进则安天下。
如今的社会或许并不需要我们有多少作为,或许我们想的越多,迷乱太多,给别人的伤害也就会更多。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建功立业的追求。所以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自己。在历史中寻找自己,它一份安然恬淡,修身明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想更高处看去的远方。我读着王羲之的兰亭序,得到一曲的流觞曲水的'奏响,在这种琴音回转中。仿佛看到了一份轻松自在的存在与生活。或许是幻想太多,也是不能得到吧。我又在醉翁亭记里,看到一份携与众人的快乐适然,醉翁的酒总是让人喝的久远,有一份对山林之乐的体会,有一份随太守之乐而乐的趣味。四时仿佛如此般没有逝去过。我又回到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悠然的南山下,每日在田里劳作,带到月亮升起方回。就像是曾析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今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忙乱,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着我们的作为,似乎不能停留的前进,只能在得到后,赶紧奔向下一次的得到,在这个世界里,你停下了便只有一次一次的不断被遗弃的。
历史在不断走着,我们不能停下脚步的,或许我们未曾改变过历史,但是我们如何去得到自己在历史中,总是让我不断地思索与找寻。即使是痛苦又如何?或许在某一天找到的时候,阳光明媚。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10
回望历史记忆,加速时代征程:亘古时代,人类步行出浩渺的历史荒漠,开创文化新纪元。从固定于石壁上的壁画,到烽火城台、飞鸽传信,再到光纤运输无数零与一……人类记忆从石壁上走出,历经画卷书籍,而后化作数据匿于网络引擎,等待着下一次召唤。
毋庸置疑地说,从原始竹简记事到网络引擎搜索,人类的记忆方式经历了重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被人类熟练掌握,以往记录山河的画卷变成了电子地图,书阁中厚重的经文竹简变成了网络文献,想了解人文风俗也可只在引擎中搜索关键词……引擎的出现让人类记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时代。
拥有引擎加持的人类记忆,大幅度地提高了“回忆”时的速度。郦道元曾说三峡涨水时用船只运送皇命也要半日,徐霞客三十余载才踏遍神州大地写下游记,郑和下西洋更是漫长的旅程。然而进入引擎时代,只需输入关键词,按下“搜索”按钮,在毫秒之间,无论是千年前的幽婉神话、还是大洋彼岸的风土人情,都能尽数展现在你眼前。唐代的“大案牍术”是利用上万文籍整理出来的数据库,耗人耗时,操作十分复杂。而现代引擎利用“大数据”连接海量信息库,就像升级版的唐大案牍术。可以说,搜索引擎的出现,使人类记忆跨越了地理交通的阻碍,按键的瞬间,千古往事便顷刻间飞越至你眼前。
与此同时,搜索引擎令记忆的储存更加可靠和安全。秦始皇焚书坑儒让诸多珍贵文献著作葬身火海,成了全人类历史永久的遗憾。然而,若是在有搜索引擎的时代便不会无法挽救了。引擎后连接的是覆盖全球的信息库,联网之后一切都有备份。因为笔误英雄沦为枭雄、被人诽谤清名毁于一旦的事将大大减少。引擎连接的人类记忆将会变得更加真实坚固,更大程度地还原记忆中的风貌。
引擎搜索不仅只为个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它加速的不仅是某个人的记忆速度,更加推动了全人类的记忆进程。我们应当合理地利用引擎搜索,让数千年前的`丹青不再蒙灰、让文人骚客的词作不再沦为沧海遗珠,让全人类的记忆加速,让每个人都领略到这浩渺记忆壮阔动人的魅力。
引擎加速后的记忆不再只是已逝的过去,更是可以把握的现在、可以为之借鉴的未来。
历史硝烟的记忆作文 11
我的家乡坐落在中国东南部,青山绿水,常年安详而宁静。而在每个“4.19”,在县里的一座名叫警钟山的山上,总会有浑厚的钟声,伴着警笛,划过苍穹,响彻全城,打破闲适与宁静。这一天是县里的空袭日,已经七十七年了,飞机和炸弹的轰鸣早已不再,而那警笛,却从未远去。
警钟山我去过很多次,见过四季的风景,大多无一例外的沉静。我见过那钟,像极了古时候庙里的古钟,而表面已有许多的锈迹。钟声传递这一个时代的力量,穿越天际,穿过山上的.密林,直抵人的心底。
仿佛是一首不散的悲歌。
我们的脑海里海闪动着那个时代的记忆。那是命运多舛的祖国,那也是十四年的艰苦卓绝,八年的前仆后继。我们是远离战争的人,或许不清楚战争的残酷性,却深刻明白铭记历史的重要。我们没有亲历战争,没有目睹战争,但在白发老者浑浊双眼中的泪水中,或许能对那个年代有所感悟。
我俯下身,拾起历史的遗物。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在那个烽火遍地的岁月里,我看见,一条巨龙,睁开浑浊的双眼,以一种深沉的姿态,慢慢觉醒。我仿佛能看见,二十九军的将士,在长城上用大刀击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在上海,我仿佛能看见,淞沪战场上的中国军人拿着落后的装备,即使付出巨大牺牲任不退半步,用血肉之躯打破日本军部“三个月侵占中国”的荒谬预言;我仿佛能看见,飞虎队的官兵,以绝对的劣势勇猛的扑向日军。
那是个有太多故事的沧桑岁月。我面对这往事,轻轻叹口气。现在我有幸能看见,这条巨龙,开始觉醒,以一种庄严的姿态俯视脚下的土地。他身上的伤口不断的愈合,但已成了永久的伤疤。他眼神里露出自信,在他的子子孙孙万众一心的努力下,他跃跃欲试。那是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
中国已不是以往的中国了。社会的日新月异,使我们共同见证了龙的苏醒。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用以激励,不可遗忘,需要更多人不断传承下去。曾经我们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惨绝人寰的历史是任何人都不可以轻易抹去的。时间会带走历史的亲历者,带不走的是伤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如同那每年都会从上顶上传来的警笛,时刻提醒我们。那是历史的伤痛。勿忘国耻,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