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作文

发布者:地理人小智 时间:2024-6-2 07:35

【精华】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作文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作文1

20世纪五十年代,祖辈身处的时代,很多很多的人被饿死,吃饱成了当时的一种奢望。

20世纪七十年代,父辈身处的时代,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吃得饱,吃得好成了一种向往。

21世纪二十年代,吾辈所处的当代,大约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浪费,吃竟成了一种负担。

这是关于共和国的粮食记忆,也是我们一家三代有关粮食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与养育我们的粮食,共同写下属于时代与个人的故事。

饥饿与奢望

“我像小丫头这样大的时候,天天饿肚子哦。那时候可都是限粮的,我们天天粮食不够吃。为了能填饱肚子经常吃野菜,很多人最后连野菜都没得吃,都饿死过去了。”这是奶奶经常说的话。

小学六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去奶奶爷爷家吃饭的。那时,他们的餐桌似乎也与一般人家的餐桌无甚差异:七八盘菜,鱼肉荤素搭配,香气扑鼻,色泽诱人。后来我知道,这是老一辈人与孩子们在一起时,饭桌上才有的真实的模样。

上初中了,爷爷奶奶家就更是去得少了。今年疫情期间,爸爸很担心爷爷奶奶因为节约惯了,常常一个口罩多次使用,又怕爷爷免疫力差,不让爷爷去医院买药——因此爸爸隔三差五给他们送东西。那次,我也跟去了,碰巧看到爷爷奶奶在吃饭,而餐桌上却不比以往的一派富足丰盛的景象,反是显出一丝的冷清:两碗饭,一盘炒菜,一小碟的腌蒜头,仅仅如此。我想,这才是老一辈人餐桌的真实模样——平平淡淡,清汤寡水。而我们在平时看到的,只是他们为了疼爱我们晚辈而做出的改变,而他们自己日常饮食生活起居的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直没变。

在祖辈们记忆中,饥饿根深蒂固,经历吃饱竟是奢望的时代,他们对粮食的珍爱也许只有他们这一代人才真正懂得。

果腹与向往

父亲曾跟我讲述他的'童年时代关于粮食的记忆。那时候大部分的人都能填饱肚子了,但用来填饱肚子的并不全是大米或小麦,而是一把米加一些红薯、土豆。它并非是当下营养学专家口中的“五谷杂粮健康食品”,它只是单一的用来填饱肚子的口粮,而且几乎天天不变。

母亲诉说在她还是孩子的时候,粮食局在她稚嫩的眼里是神圣高大,不可侵犯的,因为那个地方是养活人们的地方。她还说,每次跟着外婆去粮食局买大米的时候,都要踮起脚抬头仰望坐在高高的高脚凳上的那个粮站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一斤两斤的粮票从窗口递进去,小心翼翼地把粮票塞到他手中,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装大米的麻袋紧紧套在出米口。伴随着一声“粮食5斤——”,白花花的大米终于落到了麻袋里。“落袋为安”之后,外婆和母亲还要仔仔细细地在米袋子附近四处来回搜寻检查一番,生怕有一粒米掉落在地上。

在父母的童年时代,在吃饱饭心满意足之余,是否也曾有足够的想象力去向往美食的N种吃法呢。

富足与浪费

我们身处的当代,共和国已走过71周年,在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全面地迈向小康,吃饭已经不再是问题。但是生活富足之后,如影随形的便是惊人的浪费!

据官方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粮食产后的损耗和浪费总共要超过1100亿斤,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而在这大规模的浪费之中,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占比最大,高达400亿斤。殊不知,倒进垃圾桶的剩饭剩菜,却是那些贫困地区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人工耕作逐渐被机器取代,但浪费粮食的行为却也仍是十分可耻的。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更是对贫困者的凶残行径。

在吾辈所处的时代,应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珍惜每一粒米、每一口菜、每一滴水。为社会,为他人,也更是为了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如果任此铺张成风,浪费成癖,终有一天,会回到“食不果腹,路有饿殍”的年代。

时代依然滚滚向前,希望很多很多年后,我会向我的孩子,向我孩子的孩子讲述我小时候有关勤俭节约的粮食故事。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作文2

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的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还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许多的历史人物都以勤俭来修身,他们不仅在国家事业上勤劳,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如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自己的过错。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是由于尧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

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自古就有许多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以勤俭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勤俭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天在宫廷上用重金请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赏,并且整天大肆兴建乐宫,乐队,造成黄金流失,最终导致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国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还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说,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很难。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的。它强调要自觉保持节俭,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商纣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制。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能力。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的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我国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得开灯,洗手间的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的耗电量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了2.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单位的的电脑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如果这样浪费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为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忘于奢靡。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阶段,所以都很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不糜费财物,认识我们崇尚的美德。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