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和谐的作文汇编6篇
【推荐】和谐的作文汇编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谐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和谐的作文 篇1
早晨,微风中伴着几声鸟鸣,我独自去公园散步。突然这宁静被无情地打破了——汽车的轰鸣声、喇叭声,加上因为一辆自行车不小心摩擦到汽车,两位车主的争吵声,汇成了一首让人不禁皱眉的乐曲,不和谐的音符在耳边回荡。我情不自禁地叹了一口气:“哎!”
的确,由于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几乎每个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汽车,所以大大小小的使人无奈的事件频繁发生:交通堵塞、私家车主因为没有停车位而随心所欲地把汽车停在人行道上、汽车尾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成了雾霾形成的一部分……尽管政府作出了规定和行动,为了制止这些事情的发生,但是结果也只是杯水车薪。
一次,我和爸爸参加“动漫节”,虽然最后到达了目的地,但是,在平常半小时就可以到达的距离,在那天却用了近两个半小时!算下来,还不如自行车快呢。本来是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却成为了一件很累人的事。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交通堵塞等发生,政府实施了“限牌”的规定,以为这样可以有效节制城市的车辆,是更多的人们做到“低碳出行”,但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发生了:当晚,所有的汽车4S店顾客比以往多了几倍,这一规定,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
其实,这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们的素质。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素质呢?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为什么让别人轻松,麻烦自己这类事情,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呢?
和谐的作文 篇2
白居易62岁那一年,身居监察御史的他向皇上提出辞职。
皇上问:“为啥辞职?”白居易答:“当官太累了。”皇上说:“我懂了,给你保留待遇,活儿给你派轻点。”
白居易以退居二线的状态又干了一年。第二年,白居易再次辞职。
皇上不解地问:“按规定,你可以干到65岁,为什么又辞职?很累吗?”白居易坦言:“累倒不累,只是不想干了,想回老家。”皇上也很懂人情:“实在不想干就不干吧,不勉强你了。”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而尽早辞职,这叫“留得余禄还朝廷”。白居易回到老家问儿子:“我们家有多少地?”儿子答:“500亩。”
白居易要求儿子:“卖掉300亩,让百姓去种。”这叫“留得余财还百姓”。白居易让儿子卖了300亩地,留给百姓耕种,他利用卖地的收入,退休的时间成立了一个编委会专门编抄白乐天文集。书编成之后,他将一部分诗集送到东西南北中五座寺庙收藏。所以,白居易的诗是今天保存最全的。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道理:有失,才有得。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廷试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闻知此事,当即奏请皇帝将儿子从一甲降为二甲。雍正问:“你作弊了?”
张廷玉答:“不敢作弊。”雍正皇帝便问:“那么,为啥要改考试成绩呢?”
张廷玉答:“为了天下的公平。天下人才众多,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听从了张廷玉的意见,自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三朝宰相这样做,是怕张家势力太强,敌对面太多,这叫“留得余福还子孙”。一位做领导干部的老兄,边讲故事边读着自己的诗:“蒿易康宅留余名,水满必溢道理清。留得余巧还造化,留得余禄还朝廷。留得余福还子孙,留得余财还百姓。四方和谐乐吃亏,失中有得百年兴。”诗人老兄的创作灵感,来自南宋末年士大夫王伯大所撰《四留余》:“留有余,不尽之巧以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因镌刻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留余匾上而广为人知。
翻译为现代文,大意为:“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气享尽以留给子孙。”
留余,就是能挣一万挣八千,能当副部当正厅,能当第一得第二。总之,凡事讲究适可而止,愿意吃亏才四方和谐,失中看到得才会百年兴旺。
和谐的作文 篇3
风,起于青萍之末,游离于天地之间,洒脱不羁,像自由的精灵。山间一股小小的瀑布,被几块大岩石挡住了去路,于是它气急败坏地对大岩石又冲又撞,累得筋疲力尽。“风,为什么你那么自由自在,不受任何阻碍?”瀑布不解地问。风说:“因为我懂得和谐,与天地万物相容。”
是的,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包容万物,亲近万物,让敌视变为笑脸,使干戈化为玉帛,和谐会让人变得可亲,让生活变得美好,让世界变得安宁。和谐如风,如风般温润,如风般美丽。
曾经的楼兰古国,那是怎样的繁华昌盛,让无数人心向往。但物质的充裕让楼兰人开始忘乎所以,他们大肆破坏环境,恣意透支资源,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之风渐渐淡去。终于有一天,泱泱楼兰沦为一片废墟。青山绿水没有了,楼兰古城不见了,曾经,也只是曾经的辉煌变成了茫茫沙漠。这又能怪谁呢?和谐之风来过,只是楼兰人轻易地放走了它。
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楼兰之痛,围湖造田,毁林种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终于,小小的果子狸带来了SARS,让全国震惊。终于,我们顿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为了那逐渐远去的和谐之风。我们退耕还田,我们种草植树,我们保护动物,我们尊重生命。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胜利了,和谐之风已归来。现在,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百花盛开,百鸟齐鸣。和谐之风,让人感到生活更美了。
感受和谐之风,暖暖的,柔柔的,手越牵越紧,心贴得越来越近。
和谐如风,它吹过广阔无垠的内蒙草原,于是有了蒙古老妈妈无私抚养28个孤儿,和谐营造了孩子们温暖的家。和谐如风,它吹过贫困蒙昧的宁夏山区,于是有了大批热血青年边区支教,和谐点亮了山区教室的灯光。和谐如风,它吹过闭塞落后的西藏,于是有了青藏铁路通车,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和谐如风,它无处不在,生生不息。请让它永远缭绕在我们周围,爱抚我们,温暖我们,因为,和谐将如风般吹开我们眼前的迷雾,让我们看到更光辉灿烂的未来!
和谐的作文 篇4
和谐是什么?顾名思义,人人拥有平等,拥有尊严,拥有独立和自由。和谐是对秩序和法律的敬意;是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平凡人生迸发的创业的激情;是和平卫士的奉献和承诺;是对大自然的珍惜呵护。和谐就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和谐是每个人都有的。自觉。善良。和平都是和谐的成员,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从一个人的动作细节中闪着金色的光芒。但是,有时和谐正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却察觉不到。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都可以找到
赛场上裁判员公正的哨子;为疲劳的父母端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坚决斩断假恶丑的正义之剑;没有污染的土地都代表着人们和谐的景象。
有一天,我和朋友共同制作一只小木舟。我是很用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制作小木舟中去。而朋友却没有完成。一向粗暴的我却冷静下来。我思索着:可能是他有什么比制作小木舟更重要的事吧。我没有责怪他,仍然改良我的小木舟。
我开心极了,而朋友却疑惑不解地问:晨爽,依照你的性格来看,你为什么不责怪我呢?面对他的疑问,我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我庄重地说:如果我当时就责怪你,肯定会对你的尊严和自信心造成伤害。我当时责怪你,你还会做出这么美丽的小木舟吗?这和把一个新生的婴儿扼杀在摇篮里没什么两样。一个婴儿,我们可以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可能他的前途很美好。但是如果扼杀他他等于认定根本对他不抱任何希望。朋友听了恍然大悟。
和谐,一个令人熟悉的词语,却包含着很多深刻的含义。它是指挥车子的红绿灯;是反对制造核武器时的辩论词,也是裁判公平的哨子。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的家园吧!
和谐的作文 篇5
在莺歌燕语之间,桃红柳绿;在炎炎烈日之下,枝繁叶茂;在飒飒秋风之中,落英缤纷;在皑皑白雪之上,红梅独开。伴随四季更替的脚步,让我们聆听和谐的足音。
和谐是雄鹰搏击天空的勇气,和谐是新芽破土的.生机,和谐是清泉流淌的旋律,和谐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串串脚印。
听,和谐的足音穿过山间,穿过小溪,感受自然的气息。一片麦田轻轻荡漾出层层涟漪,呼吸着泥土的气息,视线走入农家小巷。狗吠声渐强渐弱,一群群孩童打闹嬉戏,天真的笑脸。老人们围坐一堆,有闲聊的,做农活的,还有端着小凳晒太阳的。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露出慈祥的笑容。大人们穿过阡陌小道来到田里收割丰收的硕果,那是喜悦的笑脸。透过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感受到淳朴的气息,那便是和谐的脚步经过的美景。
听,和谐的足音穿过校园,感受莘莘学子的朝气。一声声球响充斥着操场,学生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面对朝阳,向往未来的光明。教室里朗朗读书声,读出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感受文人气息,感受科学的魅力。青春洋溢在他们的成长里。在校园里,他们学会成长的坎坷艰辛,学会扬帆起航奋勇直前,学会胜败得失要从容面对。在生活的旅途中,能够向着标杆勇往直前。他们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他们认真学习、努力奋斗,他们用几年光阴感受生命的意义,学会用和谐的脚步向前迈进。
听,和谐的足音穿过繁荣街景,走向生活的殿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在生活的五味瓶里,品尝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跌倒了再爬起来,失去了再继续努力,是我们学会的人生哲理。我们高歌着未来的梦想,拥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和毅力,创造辉煌的前景。我们感受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一直努力拼搏,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感受和谐的足音伴随我们一同前行。
生活中的和谐是一道跨越天际的彩虹,我们伴着欢乐、青春和希望,走向和谐的彩虹,听那和谐的足音与我们一同成长。
和谐的作文 篇6
这篇习作从“和谐”这个宽泛的话题中,合理分析出“寻找和谐”这个比较易于把握的角度,认为“和谐”基于“诚信”“友善”。但该文在思路、材料、结构与语言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文章二、三段追忆童年时代,以今昔对比显示生活中和谐美的缺失,引出对“和谐”美的追寻,然后进入正文——“追寻和谐之美”,有繁冗之感。
2.习作只强调“诚信”与“友善”的重要性,没有论及两者与“和谐”的关系,使材料与中心脱节。
3.在语言表达上,开头部分作者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一定的抒情色彩,后边的内容则是比较平实的议论,缺乏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