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观后感600字(精选20篇)

发布者:杪夏十久 时间:2023-11-10 04:03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精选20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精选20篇)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书记”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静坐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书记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书记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2

今天是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我日夜盼望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们全家驱车前往红旗渠旅游,一路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很快就到了红旗渠旅游景区。

红旗渠是围着太行山人工修建的庞大水利工程,全长1500公里,像是给太行山系了一条腰带。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因为缺水建红旗渠的时候,科技还不先进,没有现代化的.建筑工具,就靠着林县青年和妇女们一锤一锤筑上去的,为了建造红旗渠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下河拔水草充饥,但他们艰苦奋斗,日以继夜工作。从1960年修筑一直到1969年,终于筑城了传播生命之水的红旗渠。走在红旗渠上,我仿佛听到了当年锤石凿壁的声音,听到了工人们高吭的劳动号子。他们筑城的不单是现代万里长城,更是一笔教育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走完红旗渠,我们来到一线天,这里是一个很窄的峡谷,最窄的地方一个人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里面十分阴森,清凉,抬头往上看,一道线的天,怪不得叫一线天。出了一线天,再上几段台阶就来到太行山顶,放眼望去,山下风景尽收眼底,有绿油油的麦田,碧绿的水波,美丽极了!山顶空气清新、甜润,让人陶醉。该下山了,我们要顺着滑梯滑下来,红旗渠的滑梯是亚洲最长的,从山顶直通山下。坐上滑梯还没抓紧,一下子就滑下去了,滑梯时陡时缓,弯弯曲曲,一路惊险刺激,头都吓蒙了。不过,"爽"!

这次旅行,不但让我感受了林县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了红旗渠伟大的历史,还使我知道: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3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在魏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每个党员都被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撼山岳,胆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两省的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这一伟大壮举,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心系百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打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倍受触动、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们将发扬红旗渠精神,踏实工作,用信念和实干精神投入到争先创优活动中,为医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4

周末,学校组织我们去电影院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影片,看过之后,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几个字,并且明白了其中含义。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修渠人名叫石天林,他在六十年代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当年,他不顾个人危险去救困在洞里的同事,而自己却也被困住了;为了修渠而失去了心爱的姑娘。后来,随儿子移居海外,听闻杨贵书记逝世的消息而归心似箭,回到家乡,想要重走红旗渠。

看电影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句让我十分震惊的话“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死去时洗一次”。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后来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石天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打通了给林县人民带来幸福的生命之源——红旗渠,从此,林县人民彻底摆脱了缺水的困难。虽然我们现在有水了,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水源,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以前,我一直以为,红旗渠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不由得就很自豪。看过电影之后,我彻底改变了之前的观念,红旗渠之所以名扬中外,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景点,她的背后是一种时代精神,一种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就是独一无二的“红旗渠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发扬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学生,做文明公民。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5

10月17日,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开播,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电视剧《红旗渠》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苦难的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克服重重困难,穿山凿洞,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在壁立千仞的群山之中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林县人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的热播,对加强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生动实践,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丰碑,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光辉典范。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初心、强化担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成为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成为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的践行者,成为迎难而上、敢挑重担的先行者,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不朽业绩。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6

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7

人工天河红旗渠,虽没有长江的奔流不息,也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但却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今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四年级观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看完之后,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

电影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不畏艰险,与天抗争,誓把山河重修建,通过千里长渠将漳河水引入林县的惊天壮举。

电影中的叶儿说:“林县人一生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人死了再洗一次。”这个细节表明当时的林县是多么得缺水,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艰难。正因为如此,林县人民无论遇到多大的险阻,也要下决心把红旗渠修成。

历时十年,红旗渠在林县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下终于全面竣工。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以说,红旗渠不仅滋润了林县干旱的土地,也滋润了世代林县人民的心田。

电影中身为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石天林,在修渠时救人被困,为了修渠失去了他心爱的姑娘。许多年以后他移居美国,可是忽然有一天他从电视中听到了杨贵老书记逝世的消息,悲痛欲绝,归心似箭。他想趁他还能动的时候,再看一眼家乡和故人,再重走一遍红旗渠。在他心里,乡愁就是他参与修建的红旗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至今仍散发出无限的光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心怀感恩,心生敬畏,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之下,努力学习,为国增光。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8

有幸能现场观看大型话剧《红旗渠》,可谓此生无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通过这样的夸张来强调其艺术魅力。不,艺术魅力是其直观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广泛传播。

红旗渠,用林县人十年铸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过程的辛酸是不曾经历苦难的我无法体会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浅谈感受。

当一块块祖宗牌位整齐的摆成一排,林县人民不停磕头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直讨厌革命的剧我瞬间聚精会神。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愿意割舍心头肉,错过开头的我不禁深思。原来,修渠得拆掉阻拦的祠堂和房屋。这样的付出,只为“水到渠成”。

“洁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许久的胭脂,然后东家串到西家。”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对水的渴求,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英雄为林县的兴旺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但这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坚定最初的信念。不为什么,只为那些逝去的灵魂得用永乐,让他们的死变得有意义。死有轻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惧。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无情剥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人埋怨领导的修渠举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见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话剧中张贵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诠释了当时中央领导对民生的关注。张贵不畏权贵,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与效仿的。为解决林县百姓温饱,私自动用国库资源,即使领导批评也未曾动摇。以民为本,把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这就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吧!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9

昨天我们班集体去太阳国际看了电影《红旗渠归来仍是少年》。

我感受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与劳动智慧。为了把林县这个缺水的地方变得不缺水,于是决定“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为了造福于后代,许多人不惜代价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了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为了修好红旗渠,他们不怕困难,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也要奋不顾身。

石头、铁锤、水蛋儿、叶儿是这个电影里的主要人物。铁锤和叶儿是兄妹,住在一个村,石头是住在另一个村,两个村曾为了一桶水打架,闹出了人命。从此两个村就规定不准往来,不准结婚。但石头和叶儿是很好的一对儿,但是她的哥哥铁锤始终不同意让他俩结婚,直到有一天,叶儿在修渠劳动中被一块石头砸中了脑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018年,60多岁的石头从国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红旗渠,又见到了铁锤,可铁锤还是不肯原谅他。直到台风来了,他们一起在暴风雨中保护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红旗渠,奋不顾身中他们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又变成了好兄弟,患难见真情,铁锤终于原谅了石头。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了,红旗渠精神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的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我们更应该发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更加闪耀出彩!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0

11月11日,红旗渠集团、红旗渠风景区组织职工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开展了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当熟悉的山水、人物通过一帧一帧电影画面呈现在大银幕时,大家纷纷表示非常地激动和骄傲,红旗渠故事触电大银幕,让红旗渠精神更加生动、立体。

电影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讲述了曾经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石天林,骑行重走红旗渠的独特追梦旅程,再现红旗渠精神的辉煌过去,演绎平凡人生的梦想力量。作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反映红旗渠题材的电影,从筹备到登上大银幕,《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历时四年,泪点、看点、亮点兼具。电影的热映,好评如潮,引发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通过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开凿了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流淌了五十多年,她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进入新时代,一部反映红旗渠精神的电影作品顺时而为、应时而生,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迫切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影片自2016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时间,通过精心打磨、专家论证、实景拍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于2019年10月26日取得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该影片将于十二月份在全国各院线公映。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著名青年导演李正伟执导,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制作发行。该故事片主要讲述了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大国工匠精神,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1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书记”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静坐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书记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

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

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书记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2

看罢国庆献礼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不能不让我们回想起那难忘的岁月,不能不让我们再去品味那难忘岁月留下的艰苦奋斗和战天斗地的牺牲精神,值得90年代的我们去怀恋和追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30午前林县人民正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掘进工具的情况下,硬足用双手在太行山坚硬的悬崖峭壁上挖进去刻出来的“人造天河”。林县人民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付出的代价是何等的巨大呀?

该剧从井上、井下两个村抢水打架、联姻告吹切人,紧紧围绕“水”,鲜明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使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县委书记阎运德心系人民苦乐。他冒着生与死的风险,带领着林县人民干起了前无古人的大业。他的身上没有半点腐朽的官气,质朴、真诚、亲切,深深扎在普通劳动人民中间,为他们鼓气、排忧解难。未死先立碑、红旗下宣誓表达他为民造福的决心,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二旺深切感受到缺水造成的贫穷和痛苦,他从一场受屈辱的婚姻觉醒并奋起,带头卷起铺盖上坝,在工程进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部表现出坚强信念和聪明才智,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农民形象。在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厂中国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生存环境的愿望,表现了中国农民固有的刻苦耐劳的惊人毅力和降龙伏虎的魄力。

水力学院毕业生刘广泰为了和林县人民一起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干涸的土地,他忍受着母亲病逝、新婚妻子遭车祸身亡的巨大悲痛,仍夜以继H、不辞劳苦,一心扑在工程上,最后不幸因塌方,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水与红旗渠,凝聚着多么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水,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水,联系着剧中几对青年男女纯真的情感,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理想感召下,用辛勤的汗水,用青春和爱情浇灌出千秋伟业,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首血与肉的颂歌,是生命的赞歌。这歌,既悲壮,又豪迈。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3

当看完《红旗渠的守望者》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句蹦到我脑海里的话就是“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我相信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件自己想到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做到,但是在别人的身上却到得到实现。归其原因,我认为是个人缺少一种吃苦耐劳,天道酬勤的精神。

一千五百里的人工水渠,没有动用过任何人工机械,完全靠人力和手工工具建成,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当看完这部纪录片后确实让我为之一振。在那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在那巍峨耸立的长白山中,谁会想到是山中朴实的农民创作出这让世界为之震撼的中国奇迹?而红旗渠它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造福万民的水利项目,它在修建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品质,它给后人留下的`是经久不衰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而任羊成、王文书、郭变花、徐存山等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正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和继承者。

看完《红旗渠的守望者》后,对于我一个即将毕业,马上就要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影响真的很深刻。从高中开始我就一直把“天道酬勤”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踏实、勤奋,就必定会从中受益。但是今天看完红旗渠纪录片之后,我想还应该加六个字“敢想、敢做、敢为”。我坚信没有“想”的前提,就没有付之行动的始起点;没有“做”的欲望,就没有走入成功的基石;没有“为”的勇气,就没有敢为人先的魄力。

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赋予自己灵魂,有了自己精神动力,才能在确定目标后一往无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加深自己文化底蕴,像红旗渠精神学习,努力做,认真做,踏实做,做一名对他人无愧于心,对自己“别有用心”的人。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4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全国上映!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力求打造有情怀又励志的年度燃片,故事横跨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先辈们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细致刻画了当年兴建红旗渠的场景,全民投入、全民兴修的场景十分“激燃”,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

展现国人智慧结晶 红旗渠铸就世界奇迹

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整个故事是围绕一条影响新中国几代人的水渠讲述的。这条水渠叫作“红旗渠”,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有着“人工天河”的美誉。“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1515万立方米”,“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条建国后修建的人工水渠在当初修建时就创造了一系列壮举,“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

这条水渠是在云雾缭绕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当年的修渠民工在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红旗渠之险,可见一斑。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建设的.红旗渠,不仅经受了50年历史工程质量的检验,也为林县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这条让全世界惊叹的水渠凝聚了太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取材于斯,不仅仅想向观众呈现红旗渠的壮观景象,也想要通过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5

吃完饭,我和爸爸照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剧的名字是《红旗渠》。

突然,我被电视中的一幕惊呆了:傍晚,桑老汉兴致勃勃地挑着一担水从外面回家。过门不久的儿媳妇出村来迎。当她接过担子,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脚下一滑,一担水全撒在地上。全家人眼睁睁看着包好的饺子没水下锅。无奈之下,丈夫张大民只好出门借水。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儿媳妇因为羞愧与自责上吊自尽了。看着一家人悲痛欲绝的情景,我和爸爸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知道《红旗渠》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林县。我们的老家也在河南,林县距离我们老家不远。我好奇地问爸爸:“那个时候,林县真的`那么缺水吗?”爸爸点了点头,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水比命贵哪!”

如今,我们全家搬离了河南,生活在有“鱼米之乡”的江南。这里到处都是水。但从我的记忆时起,就从来没有感觉到缺水。

爸爸让我查查世界水资源的状况。我打开电脑,一组组数据让我触目惊心: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而我们所能饮用的淡水更是少之又少,仅占总水量的2.8%。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水是生命资源。但目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年,约有100多立方米的自来水被用来冲马桶。水的污染现象也不容忽视,每年约有300—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

看着这一串串数字,《红旗渠》中那撕心裂肺的一幕仿佛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节约用水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不要让《红旗渠》中桑老汉家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6

观看了康宁导演执导的电视剧《红旗渠》,林县人民在大灾大旱的环境下,那种敢想敢干敢成热火朝天的画面,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那股子干劲深深震撼和折服。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伟大的`壮举给了我很多感触。

我们要有“敢想”的精神。对于单位当前机构改革完成,正是处于面临着职能转变、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单位同时挂牌有中央、省、市三级防汛物资,放眼整个西南片区在硬件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上也有相当的优势,如何把优势转化为对外看齐的新标准、对内建设的新动力,这是所有干部职工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运营管理标准,提升现代化仓储管理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切切实实的一道难题,要树立跻身全国前列的优秀防汛仓储单位为目标才是我们发展和成长的动力。

我们要有“敢做”的魄力。一个单位在树立正确的目标后,更要有身先士卒的带头人和领头羊,现在很多干部职工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工作,“只要不犯错就是最大的成功”是很多人所思所想,也恰恰是导致单位很多工作进展缓慢甚至胎死腹中的原因,年轻人工作没有动力、活力,单位就是死气沉沉一片,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要肩负起冲锋人的角色,有困难我们上、有危险我们抗,只有敢于拼搏勇于担当才能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来。

林县人民用壮举激励着我们,把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变成了现实。当代的我们,在汲取前辈力量的同时,更应该奋发图强,站好我们这班岗,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7

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红旗渠,红旗渠的一些景点都让我记忆犹新,其中就有一个景点,那就是红旗渠的景点。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全家人来到了红旗渠,我们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长长的水泥马路,这条马路是由很多的小石铺成,马路边种着许多花花草草,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我想,大自然真美,这条路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过马路的,这条路的两旁种着许多树木,一些是松树,另一些是柏树。这条路的中间有一条小路,这条路很窄,一边是泥地,一边是水坑,走路就像走路一样,走着走着就不想去上学了。

我们到了红旗渠,我们一进大门,看见一条很长的小路,小路的两边是一片绿色的植物,我们来到小路的另一旁,看见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的两边种着很多的花花草草,草地上的花花草草都在微风的吹拂下,在舞蹈呢,有的小蜜蜂在花朵中间飞来飞去。这条小路的两边有很多花,这条小路的一边种着许多花,这条小路的一边种着树,一边有许多的小树,还有一些是花。我们走到了小溪边,这条路的两边有很多的树,我们走到了一个大大的花的前面,就闻到了一阵清新的.花香,我们走到了一个大大的池塘的前面,这条小路的一边种着一个大树,大树的两旁是一个小池塘,这个大池塘的旁边还有一条小路,大树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塘,池塘的两边种着花花草草,我们来到了这个大池塘的旁边,这个大池塘的旁边还有一个大花园,我们来到了这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里还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这个大花园的旁边还有一个花园,这里有一个小池塘,那个小池塘里面种着许多的植物。

我们到了这个大花园就开始走了,走的路上,我看见了几座房子,里面有许多的人,我看见了一座房子,房子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水池,水池的后面有一个大池塘,水池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鱼缸,鱼缸里的鱼都很多,水池的旁边种着树,树很高,树的旁边还长着许多的花草树木。

这个花园真的好美呀!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8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已经在12月6日全国上映了。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影片凭借震撼的剧情与细腻的情感,在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收获无数掌声与泪水。

诚意十足 导演力求还原真实修渠人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自上映以来,凭借其对修渠人真实细腻的`刻画,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眼泪。片方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那个年代修渠人的艰辛,并能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伟大。

回溯影片创作起点,导演李正伟始终在为这个目标努力。而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也不负众望让大众看到了最真实的修渠人。影片开始时的河南小调配上“叮叮哐哐”的凿石打铁声,每个人标配的帽子、大棉袄,灰扑扑的脸上带着那个时代纯真质朴的眼神……这些声音效果和细节刻画,一下子把观众带回了那个年代。

真实故事改编 现实比电影震撼百倍

爱美是每个姑娘的天性,电影中叶儿在收到雪花膏时说:“人们都说我们林县人一生只洗三次脸,这香脂我能用几回啊?”,观众在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不由得心里一酸,也都期望着这个姑娘能过上天天洗脸用香脂的日子,可惜天不遂人愿,叶儿最终没有等到那一天。

今天林州人民的好日子都是当年千千万万个像石头,像叶儿这样的修渠人冒着生命危险一锤子一锤子人工挖凿出来的。电影中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剧情让观众感动、哽咽甚至心痛,很多观众表示:“原来我还不够了解红旗渠,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红旗渠,知道了修渠人这群平民英雄!”。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19

红旗渠,一条人工天河,虽没有长江的奔流不息,没有黄河的磅礴气势,但却是林县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林县人民的精神。红旗渠是林州的象征,也是林州人民的骄傲。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准备修渠,将山西漳河的水通过这条渠引到林县来,改变林县“十年久旱”的现象。电影中的叶儿说:“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人死了再洗一次”。由此可见,当时的林县有多旱,百姓的生活有多苦。这也是为什么林县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修建红旗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硬着头皮勇往直前的原因。历时十年,红旗渠全面竣工,漳河的水顺着红旗渠流入了林州,滋润了林县干旱的土地,也滋润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田地。

电影中,当年担任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石头已随儿子到了国外生活,儿子在国外成家立业,有了孙子和孙女,看似一切都圆满了。可当他看杨贵书记去世的消息时,他无法忍受内心的悲痛,本就年迈的他因极度的悲痛进了医院。出院以后,他想回国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想回家乡再看一眼红旗渠,他想在自己还能动之前再看一眼家乡和故人。在他的眼中,乡愁是自己亲手修建的红旗渠。

他老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红旗渠,没有忘记自己曾并肩作战的故人,可他没有等到叶儿,叶儿也没有等到能每天洗脸的`那一刻,或许这就是老人内心最大的遗憾了吧。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但最本质的还是奉献与牺牲。为了修建红旗渠,有八十一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这崇高的精神。影片中的冯技术员虽是外乡人,但他仍为修红旗渠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有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我们应把红旗渠精神铭记于心,我们都应学会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我相信,某天我们一定可以笑着面对世界。

红旗渠观后感600字 20

影片《红旗区之归来仍是少年》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观看之后,我的内心澎湃不已,再次为林县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所鼓舞。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要向最美奋斗者致敬,向老一辈修渠人学习,在新时代,我要把这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下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苦干,无私奉献,做红旗渠精神的实践者,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前进,再前进!感动!为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动,为爷爷们共同奋斗,经历生死和沧桑的友谊感动,更为现今红旗渠精神仍在一代代人中传承感动。“宁愿苦干,也不愿再苦等。”这是林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这样的决心需要创新、团结、奉献和牺牲来实现。老一辈红旗渠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们的决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想,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应该趁着年少,趁着当下,不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篇四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要弘扬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立身、立业、立言、立德,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60年前,“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景象,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景象,60年后,当我们再次回首历史,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震撼、感动,以及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壮怀激烈。影片《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当中李市长讲的一段话,我感受最为深刻,她讲到“我们天天都在讲红旗渠精神,我们天天都在研讨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有一点,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就是奉献和牺牲,这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的宝贵精神,危险时刻,我就应该冲在前面,出发!”今后我将用这段话时刻鞭策自己,牢记红旗渠精神,做一名优秀的党员,做一名优秀的红旗渠人。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