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回家》800字观后感

发布者:最后的骑士 时间:2023-11-7 01:39

《爱回家》800字观后感(精选5篇)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因为看电影而哭过了,而一部〈〈爱.回家〉〉,却让我哭的淅沥哗啦,被婆婆那人间真情所感动,更是为成佑从对外婆的不屑到依依不舍的感情升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爱回家观后感,欢迎查阅!

《爱回家》800字观后感篇1

开片一系列欢脱的外孙视角的转场镜头,通过运输工具的减速(火车-大巴-班车),把节奏带到了缓慢宁静的乡下。外孙的态度反倒是逐渐应激(旁若无人玩游戏-睡觉-推搡乘客)。这种人对环境骤变的抵触情绪,在外孙身上表现的鲜活与敏感。

外婆的角色一出场就是失语的,其形象仅仅通过女儿与外孙的言语与反应来投射:“脏”,佝偻,贫穷,视力孱弱,寡居,守家务农。同时外婆的角色也是无表情的,绝大多数场景里,导演并未给出外婆表情的特写来填充对白缺失的空白,只有大段的远景,背影,动作特写,肢体特写。甚至外婆这个角色本身在很多场戏里都是失踪的(下雨天失踪,搭车时失踪)。但是影片在编剧阶段成功的地方就是:外婆瘦小身躯的每个元素,都成了祖孙俩接下来互动的关键结点,比如外婆的视力,外婆的鞋,外婆的簪子,外婆走路的动作,外婆的手语与制造声响来交流的方式。同时在导演层面上来看:外婆的形象被分解到全片里,人物的弧线呈现扁平化,观察者就是外孙。这种散点式的形象冲击,遍布外孙的主视角里。

整片里,外婆是以一种导演着力为之的“无语化”的苍白形象示人,这种声音的上的留白与形象上的去特点化,让人反思回忆到底会怎样改变一个人的面貌,而一个人的存在形式到底该如何确认。外婆到底是如何让别人明白她简单手语的?外婆又是怎么表达心意的?外婆又是如何影响了外孙?开放式的问题不再眼高手低,而是把解题的线索布满了全片。

台词本是意蕴丰满指向明确的,外婆这个角色剔除了台词,削减了表情的存在,反倒让动作与肉身成了明确的存在形式,外婆默默无声,但是处处关心他人。这是导演在剧作上的创意与设计,也是文本在感情上的落脚点。外婆内心世界从未被正面展示过,外孙在分别时难舍难分,但是却一言不发,他前一晚替外婆写下了收件人为外孙的信:这种代言,看上去是外孙期望失语外婆回应自己的感情,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外婆本要在心底对外孙说得话呢。外孙终究学会了失语外婆的语言,他选择以无声的卡片与手语向外婆告别,这种心照不宣的再见,通过交换珍贵的宝物来建立默契,外孙送给外婆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卡片,而外婆送给外孙什么呢?无声的结尾处,外婆走在回家路上,速度很慢,慢到好像要走回记忆里去。

《爱回家》800字观后感篇2

韩国的,少有的没有爱情成分的电影。贫寒的山沟里,却有如此美丽的老人和故事。

7岁的城里孩子,被单身妈妈寄送到只有8户人家的山沟里,77岁高龄的哑巴外婆家里度过暑假。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多雨的季节,同样地催人眼泪。没有悲伤,只有感动和深思,娇气变懂事的孩子,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佝偻老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催泪弹,仅仅那一举手一投足的手势足以让人痛斥心扉,老人、好人一生平安长寿!

这部2002年推出的电影,当初的“国民弟弟”如今也长成小帅哥了,而那位可歌可泣的老人,如今是否健在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位一辈子没看过电影的老人却主演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电影,她不是明星,她仅仅是在演绎自己的生活和对亲情的期盼。

村口通往外界的路。佝偻的老人,满是皱纹,肤色干枯。屋前的山路。水稻。放在柜子里塑料袋包起来的糖果。小孩帮老人穿针。夜厕需要大人做伴。老人间的友谊,街头相见,说的云淡风轻,死前再见一面。

倒是第一次见识还有驼背老人专用的背担。

高龄独居的外波,永远佝偻着背,行动颤颤巍巍,面无悲喜,看透了孤独寂寞。

为报复外波不给钱买电子游戏机电池,公然踢碎瓷罐、偷偷扔掉外婆补好的鞋,偷外婆插头发的首饰去换电池。想吃时髦的肯德鸡,外婆拿东西去换到鸡并且杀好、煮好,不满而任性哭。为了在女生前面子,不与驼背的外婆坐同一趟车。这是一个极度自私、任性、顽劣、虚荣、无教养的小孩。

更可恶的是小孩那17岁私奔出去的单身母亲。对上不孝,对下教子无方。

“外婆如果你病了,就来一封空信,我就会知道是你,我就会尽快回来。”扭转一些对这小孩的印象。

落幕之后,佝偻的背影,走回山里的家,让人心酸。

观影中想起《金色的池塘》里的外公外婆与外孙,然而细节已无多少记忆。

《爱回家》800字观后感篇3

看到小孩子不懂事做坏事的时候,就会很生气,哎呀好气啊这死小孩子小坏蛋真坏啊。看到电影里的外婆不论孙子再怎么折腾,都尽自己所能去满足自己的小孙子。孙子想要吃炸鸡了就去买只鸡,带他去下馆子自己只是坐着喝水,孙子想要吃巧克力派就算自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会想到捡了包装壳去问,还会大半夜地吹着风守在门外陪孙子上厕所。庆幸小孙子最后也懂得了外婆的爱,看到他晚上不睡觉给外婆的针全串好了线,教外婆写“我生病了”“我想你了”的时候,眼睛就没崩住了。还好啊,外婆没有白疼他,真是看不得前半段小孩子不懂事那么折腾啊。

边看的时候就边想起自己很小的时候,暑假也是经常被爸妈送到外公外婆家。可是我又是那种特别认生的人,经常是老妈一走,我就开始在外公家哭。有一次外公偷偷把我叫到他的小摩托旁边,他从摩托车后箱里拿出一袋他刚在市场买的果冻,跟我说这些都是我的,咱们不跟别人(我的表兄弟姐妹)说。之后外公就会每天都拿上几个给我吃。还有有一天一大早,外公说你不是想家了吗,就开着他那辆小摩托载着我,迎着清晨的海风,突突地开了半个多小时把我送回了家。

这件事情我一直记着,想起来觉得小时候的自己也是坏,每次去外公家为什么都闹着回家呢?长大之后也没有问过外公,现在也没有机会了,不知道外公会不会烦小时候那样的我。

小孙子跟外婆分别后,一定会想念外婆的。

《爱回家》800字观后感篇4

那天一个教育公号推荐韩国电影《爱回家》,就找来看了,很有感受。这个片子讲了一个岁的大城市小男孩在偏远的乡村和年迈聋哑的外婆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来自大城市的小孩在乡村生活由自我到关爱他人的转变。秉承了韩剧一贯的温情风格,加上“外婆”的聋哑,整个影片台词不多,几乎都是通过画面来展现人物。

看完这个片子,体会最深的是“最大的教育是不教”。聋哑的“外婆”对无理自私的“外孙”开始的淡漠完全包容,尽着自己卑微全力的努力让“外孙”吃的好一点,即使“外孙”完全不领情。“外婆”无法开口教育“外孙”,但是最终“外孙”被真情感化,自然地领悟并开始关爱“外婆”。相反,如果有一个人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地在耳边唠叨,让你如何如何,一定会激起逆反心理。即使一时听从训导,也是迫于外力不是发自内心的。内心的感悟和成长才是教育的真谛。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强调“自然教育”也是这个意思,要让受教育者自己体会感悟。

分享: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