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通用10篇)

发布者:笑对凡尘 时间:2023-7-25 03:17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通用10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通用10篇)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1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2

今天我跟妈妈一块儿去 电影院看电影《长安三万里》,令我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更是一个历史课、传承课 、文化课,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唐代的每个诗人 。

整部电影是从高适的回忆中为我们描述了唐代的许多诗人 。

电影的一开始,讲的高适不爱读书偏爱习武,高家枪练的出神入化。最后,高适的爸爸去世之后 ,他变得贫困潦倒,他为了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寻求长安贵人的帮助 ,在路上遇到了年少时放荡不羁的李白,最后他们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

虽然李白家很有钱 ,但是在唐朝的规定中有商人的孩子不能考取功名 ,只能靠有权之人的推举 ,于是李白和高适结对一起去长安投靠有权之人。李白和高适来到长安的黄鹤楼喝酒,看着楼下的美景,李白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结果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后忽然明白自己阅历不足,年轻气盛,于是回到了家乡接着深造。

而到长安的高适跟李白一样也寻求不到别人的'帮助 ,于是在歧王那儿卖艺想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但是玉真公主喜欢琴棋书画 ,所以他说了一句 “终究无法讨妇人欢喜 ”于是回到了老家深造。

电影中的李白性格放荡不羁、豪爽壮志, 被称为谪仙人 ,遇到再难的问题 也不会阻挡他这性格 ,我非常喜欢李白的性格 。

电影中的高适,他虽然出身贫苦,但是一心为祖国效力 :别离荆州、投靠哥舒翰 、驻守边塞、率兵讨伐永王…我非常喜欢高适的精神 !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李白对高适说:"人生如朝霞 ,转瞬及逝!"是啊!他们都有大鹏远大的志向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过后 让我想到了我的生活 ,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有志向,就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

这部电影中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郭子怡、贺知章…各有各的特点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

时代犹如大潮奔涌 ,不断的向前,亦当为大鹏 ,高飞于时代的天空中 !在这一个有极大可能的年轻时代 ,无作所为,老了之后必将留下 很大的遗憾 。如果向前看,来日方长, 未来肯定会有极大的可能 !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3

期待好久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一部动画开启长安盛世。

“诗歌”在这部电影里如影随形,你会看见很多诗人,听见很多诗句,那些刻在我们DNA里的诗歌记忆会被唤醒,你会忍不住跟着吟诵出来,还会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那曾盛极一时的长安,那些个性迥异的诗人们,出现在画面中时,感觉放佛有一道光贯穿过去与现在,它带着我们去看看这些活在语文书里的老朋友们的百态人生。

电影里也为我们展现独属于唐朝的浪漫与悲壮。

李白的浪漫是历尽千帆,仍在处处碰壁的人生中找回了那个幼稚而恣意的自己。仰天大笑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句子时,他仿佛还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少年郎。

高适的浪漫是在歌舞升平中,众人皆醉他独醒,守住了最初立志成就功业的梦想,也把半生坚守在了风雪苍茫的塞外千山。当我们看到满头白发的高适,跨上战马,在险峰和风雪中奋力突围的画面后,日后再吟诵起传唱千年的那些塞外诗,会更有一份感怀吧。

电影前半部分把长安的歌舞升平铺垫的有多肆意,后半部分在战火中陨落的长安就有多悲壮。历史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肩头都是一座山,和长安一同沉浮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岑参高适参战,李白稀里糊涂的“反叛”,杜甫王维被捕,王昌龄被冤杀……

一个最好的时代落幕了,我们到现在也在怀念那个时候的长安,它俯仰于天地间,用它的繁华与包容纳八方来客,尽显气度。

那仿佛也是最坏的`时代。它让一身武艺的高适因为家族没落就受尽冷眼,半生蹉跎;它让才华横溢的李白因是商人之子只能被动的等人赏识举荐,才有可能一展青云,最后只能醉在酒香里,快意恩仇。

在这部电影里,有诗人们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更有他们人到中年的郁郁不得志的落寞,原来我们现在看来如星光般耀眼的诗人们,也曾经历过如我们一般的挣扎,现实对普通人的捶打不分贵贱,莫名的很有些治愈。

高适是看见苦难还会迎难而上的人,他是唐朝诗人里政治成就最高的,他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李白是看得清苦难,却一边挣扎一边逃避,无数次重整旗鼓,无数次被现实打败,只能醉在酒里和路上。他一直在路上,却又好像一直没找准方向,最终差点赔上性命,但李白同样值得敬重。

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被条框束缚,不被周围的眼光定义。

好在,盛世长安落幕了,万千首诗歌留下了,而那些用心在诗句中沾染人生的诗人们,也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留在了书页里。这才有了千年后,我们看电影时的熟悉与感怀,他们早已成为了历史,他们也是我们每天吟诵在嘴边的老朋友。

有点遗憾的是杜甫,他出场时还是孩童,天真烂漫,安史之乱后,电影里对杜甫的着墨不多,但我们知道,此时的他正守着他的草庐,经历着“风卷茅草,褥湿难眠”的人间疾苦,同时他还把一腔对人世的关怀与悲悯留在了诗歌里,希望将来有一部此类老少皆宜的电影,讲讲我们的杜甫,讲讲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家国情怀。

也许今晚我们一起看电影的三个小时,也在哥哥和弟弟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在某一天,遇到某句诗,他们会愿意跟着诗人和诗句走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4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仍然被其故事内容和精美的画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适弃守云山城为开端,通过老年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们的深厚情谊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画面一转,演出高适利用计谋巧妙夺回云山城的故事。

整个故事体现出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转千年的经典魅力,通过对高适一生经历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适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诗人的层面,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边塞诗人中的“边塞”的.重量。他胸怀国家,抱负远大,一生都在追求保卫国家的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有为国贡献的理想,并不懈努力。万万不可玩物丧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5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6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7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今日观电影《长安三万里》,虽评论两极分化,其中有些许史实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见,这是一部极符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片。

电影由一场战争贯穿始终,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战争。唐肃宗年间,大唐为平定安史之乱,引狼入室,大开国门引吐蕃军入中原。战乱平定后,吐蕃恃战功而骄,而连年战乱后的唐王朝亦无力再抵挡这支虎狼之师。一时间,吐蕃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边关的一场生死之战。

影片分双线进行,一线即为解长安之围,另一线则是以高适的一生为视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

虽说此片全程以高适的视角记述,但李白作为线索人物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年少时相识,到李白扬州得意,高适长安折戟;再到高适还乡,李白失意,高适从军;再到李白长安成为翰林,高适辞去军中事务归乡;直到最后李白误投永王,兵败被俘,高适隐忍十载,终成大器。整部电影都仿佛在说明一个道理,年少轻狂者,终为红尘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难行远路,唯有隐忍不发者,积淀终身方有一飞冲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来,此片从头至尾除了有几分贬低李白的形象,认为其就是一个整天沉浸在自己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内核中,还是极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全片的内容其实都是相扑运动中“以虚御实”思想由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过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给高适的仅仅是一种相扑技巧,以假动作骗过他人,以虚力巧解蛮力,是一种类似四两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后才揭露出,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对单的'技法,而是足以运用到军事上改变整场战争的运筹帷幄之法。从一开始的弃城而走,到诱敌深入的按兵不动,再到雪夜行军的百里奔袭,最后决胜千里的奇兵支援。这些计策不仅骗过了所有观众,令无数前期看似无用的准备最后一线串联,甚至骗过了高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一致命的实招藏在无数后手与虚招中,与最后一举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其讲述的道理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外,其中人物与场景也处处可见传统色彩。从人物上身偏长,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与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辙。而憨态可掬的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饰与妆容更是可见历史功底,桃花妆,金钿,折花妆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贯穿其中的诗词,虽然有一些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通过诗词,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盛世大唐。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电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8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9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当我读到这些快炙人口的诗句时,不禁对这些唐代诗人产生无限的敬佩。于是,我和爸爸走进了电影院,观看《长安三万里》。

这个故事是由高适的记忆讲述而来的。高适出生于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其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年轻时家道中落,二十岁的他,便远离家乡,闯荡京城。彼时就已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的诗句。

而在去长安的路上,他与才华横溢,兴趣相投的.李白相遇,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他们不久后就离别了,因为高适要去长安,而李白要去扬州,他们还约定一年后在扬州再见。高适在长安想投奔权贵,却屡次碰壁,流离失所。于是高适写下“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怀才不遇的他来到扬州,李白带他认识了王昌龄、杜甫、孟浩然、张旭等一众才子名士......他们都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李白终于厌倦了这种生活,踏上寻仙问道之路。

高适转身跃马而上,奔向塞北,准备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生活后,他也终于明白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带着遗憾离开了军营,回到了旧时宋城商丘,在此继续勤学苦练,等待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经过二十余载,高适经人推荐入仕,任封丘县尉。而他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选择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当了掌书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哥舒翰兵败被俘,高适奋力杀出重围,追随西逃的唐玄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高适不远万里来寻,使唐玄宗十分感动,即提拔他为谏议大夫,随驾同往成都。从此高适仕途一路亨通,十年十升,节节向上。最后,他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了唯一凭军功封侯的诗人。

纵观高适的一生,从一介布衣书生到拜相封侯,他是大唐诗人中的唯一一个。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纵然暂时的落魄,也要保持初心,勇于挑战坎坷的命运,做一个自信、积极进取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小学生10

观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真是让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爱饮酒作诗。

有气势奔放的诗人——高适。高适:704年-765年,与岑参并称“高岑”。气势奔放,奋发进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安禄山起兵造反,使唐朝发生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那时老百姓们真是赶驴的赶驴、逃跑的逃跑,黄鹤楼、王孙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为平地。

那时的高适便英勇地开始偷偷反击,最后高适趁机把安禄的营帐团团围住,先放一把大火将他们的帐篷点着了,又将一大堆雪从高处往下扔,而且还连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树干一起滚下去,把安禄山的军队打得毫无反手之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

穿越千年的历史,让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长安的繁华、黄鹤楼的高大、李白的洒脱,高适的英勇、王维的高冷……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心中却充满了自豪、热血以及感动。……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