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战国策》的优秀观后感600字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经典《战国策》的优秀观后感6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经典《战国策》的优秀观后感600字1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对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或者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时也采用了游说的方法,想去说服领导、朋友。但是,由于没有去揣摩对方的心态,或者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那么,我的游说往往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说客和谋士,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说服对手?他们所应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能否从中吸取一些营养,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深化。
阅读了《战国策》西周策后,我认为战国时期的谋士和说客,他们随时把握着全局观,再寻找彼此的利益点,从利益点,作为切入点。其实人与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双方能够接受的利益点,从利益点切入,那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牺牲一方的"利益,满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谈判高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战国策》西周篇,韩庆游说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粮的目的。但是,韩庆却没有直接说,而是站在齐国的角度分析齐国如何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这点确实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这点确实是应该借鉴的。我想再阅读《战国策》西周策,也许会有一定的收获和启迪的。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
薛公说:很好。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
韩庆高明游说之处,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为齐国筹划,但是,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这一点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
中国经典《战国策》的优秀观后感600字2
《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期政治斗争最为完整的文献记载,它几乎涵盖了战国时期所有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还涉及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活动。与此同时,它还记述了一大批历史人物,如聂政、荆轲和要离等,以及这些人物对当时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影响,从而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特征。我就《战国策》的价值做一下阐述。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繁杂,但主要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人才重视的政治思想。这一方面表现出战国时期思想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强调了纵横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影响。西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纵横家,如陆贾、邹阳、主父偃和徐乐等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战国纵横家思想的影响。
《战国策》还被当做一部文学典籍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无论是在人物刻画还是在遣词造句上,它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它在《秦策》中塑造了苏秦灵活机变的形象;在《荆轲刺秦王》中又塑造了荆轲的悲壮形象等。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瑰丽多姿、纵横变幻,常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尤其是对于纵横家们言辞的记述,更显得精辟犀利,往往总能一语道破天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在《苏秦始将连横》和《庄辛说楚襄王》等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自古以来,人们对《战国策》的褒奖都集中于文学价值,对其思想的评说则是褒贬不一。这主要是由于它与后世所弘扬的儒家思想相排斥所致。尤其是它主张追名逐利,而且过分夸大了纵横家在历史中的作用,有损其自身的思想价值,但是整体不应影响其历史价值,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去伪存真,学会辨别。
中国经典《战国策》的优秀观后感600字3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是依次分国家编排的,其中记录当时一些的重大事件。
但这之中,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魏策四·南辕北辙》,故事讲的是: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后,便马上赶了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人驾车去楚国,却向反方向走,我问他为什么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啊,可以日行千里’我说:‘你的马虽然好但不能向反方向走啊’他说:‘我的盘缠很多啊’我说:‘盘缠再多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那人又说:‘我的车夫十分善于赶车’我说:‘虽然这几样很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反而会让你离楚国越来越远’如今,大王您的每一个行动都想扩大国界,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但是,如果依仗魏国的强大,兵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从而使得土地扩展,大王这样做的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就是越来越远了,国家土地虽然扩大了,但又有多少百姓会死于战乱之中呢?久而久之,大王又怎么会深得民心呢?那么,您就会离您的的霸业越来越远了。就和那位想去楚国而却向北走的人一样了”。
季梁,他凭着他的口才和智慧,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争。同时他也让许多黎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想:国家也正是缺少像季梁这样有政治智慧,敢于直言,并且有思想的人。同时,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就是《魏策四·南辕北辙》给我的启发,这本书中每一篇都透出古人的智慧。
中国经典《战国策》的优秀观后感600字4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架上无意发现了《战国策》,本来浮华的内心早已不能静下来读这如此经典,覆手放下,却难耐心中的好奇,这部从初中到高中经常在语文书上出现经典著作,而我却从没认真的看过。
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我身上,手捧着书就这样默默的在树下坐着,就着书底的注释,我静下心来慢慢的欣赏着传说中的经典。
天子陨没落而诸侯起,天下并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多年征战,多年割据。智士谋臣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将守士卒攻伐征战,决战千里。前人的智慧,为后世点亮无数明灯。黄口孺子,哪敢听雷电轰鸣?病体樵夫,怎闻得虎啸龙吟?庞涓出山,便名动天下。胜昭阳,辱田忌,封官拜候,却小肚鸡肠容不下同门孙膑,惨死马陵,正所谓以害人始,以害已终。苏子之论,天下绝唱,佩六国相印,为百姓苍生而谋略。张仪去楚而灭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无不震惊世野,谈笑间,决定一国的荣辱。这一刻,我轻轻的合上书,闭上眼,任由阳光已西斜,脑海中无数翻腾,仿佛浮现出那征战的沙场,我一身戎马,手持尖锐,带的对君主的信任,对胜利的热血,愤然冲锋,血染长沙。
睁开眼,日已西沉,怅然这午后的时光过得太快,我只是囫囵一般看完这《战国策》,而其带来的震撼确是无与伦比的。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的莫过于游历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尘世,为那功名利禄而奔赴。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无不为名为利而存在。君不见绿洲不再复,流水不再清,空气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鸟鱼虫兽已无踪影,现代化的节奏太快让世间急剧向前,没有喘息的机会。经常有老师问我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从来只是摇摇头,不语。不是没有理想,只是难以出口,四十五岁之前放开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带着父母妻儿,独居一方。不说出来,是怕别人笑我异想天开,太高估自己。可是理想吗,是我自己的事,又何必到处宣扬。
躺在床上,手轻轻抚摸着《战国策》,其间有太多道理我都无法体会,惟有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来推索。这夜梦回,千里江山,英雄喋血…
中国经典《战国策》的优秀观后感600字5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对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或者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时也采用了游说的方法,想去说服领导、朋友。但是,由于没有去揣摩对方的心态,或者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那么,我的游说往往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说客和谋士,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说服对手?他们所应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能否从中吸取一些营养,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深化。
阅读了《战国策》西周策后,我认为战国时期的谋士和说客,他们随时把握着全局观,再寻找彼此的利益点,从利益点,作为切入点。其实人与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双方能够接受的利益点,从利益点切入,那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牺牲一方的"利益,满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谈判高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战国策》西周篇,韩庆游说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粮的目的。但是,韩庆却没有直接说,而是站在齐国的角度分析齐国如何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这点确实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这点确实是应该借鉴的。我想再阅读《战国策》西周策,也许会有一定的收获和启迪的。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
薛公说:很好。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
韩庆高明游说之处,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为齐国筹划,但是,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这一点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