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观后感700字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观后感7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观后感700字1
《聊斋志异》是一本记录狐狸、怪物、鬼魂等奇闻异事的书。全书共491个故事,我的这本只剩250个。聊斋里的故事都很扣人心弦,也有很多故事很精彩,看完了之后我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其中好词好句很多,让人受益不浅。作者写的文章全部都很细腻、贴近情感。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名叫《山市》。《山市》写的是: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把自己比作孙禹年公子相当于这件事是他自己看到的了。因此说他写文章细腻。山市其实就是海市蜃楼,因为以前的人科学不够发达,还不懂这个道理,以为是鬼神造出的,所以又称鬼市。
在这个方面,我要加油!有机会,我要把491个故事全部读完!
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观后感700字2
古之书,今之著作,在时间中慢慢流淌,在传承中越发光芒,我读了许多的书,有介绍革命者的红颜,也有趣味横生的格列夫游记,但是,我今天读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古代野史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这本书看似荒诞不经的笔法,却道出了古代的人情世故,人间冷暖。它所记载的是并不真实,却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许多的感触,当我读到这一则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书生,他非常的喜好读书,但是却因为正直的文风,每年都没有考中进制,而且他还有个坏习惯,就是在没有考上的时候总是要借酒消愁,所以他也培养了喜好饮酒的坏习惯。他每天都将书准备到一个纸蒌里,等第二天放在阳台上,将阳光打在书上,把书的异味都去掉。
这一天晚上,他突然听到房间中有什么异响。刚开始还以为是屋子里的老鼠在乱窜呢,但是后来他发现这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而且好像不是从屋内发出来的,是从房顶上传过来的,他走出屋门,仔细的一看,原来一只狐狸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书呢,他不仅读的声音很高,而且很动情。书生一见大喜,连忙把他引进了家中,酒肉款待,从此之后这位叔和狐狸便成为了挚友,从此,相依,相伴,相依相随。当书生死去的那天,狐狸还在他的坟前动情的哭泣呢。这则故事虽然短小精悍,也有些荒诞,但是却道出了世间最美好的,人与动物那真挚的情感。
聊斋志异有些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个不真实的故事,但是思想品德精神内涵却是令后人,难以深入挖掘的,他在这一个个荒诞无聊的背后,蕴含了多少心酸的往事,他在这一幕幕辛酸往事的时候,又蕴含了多少历史的沧桑?在这荒诞不经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段历史,一段段情感,一段段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大美文字!
《聊斋志异》真乃一本奇书!
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观后感700字3
起初,看到冰心奶奶写的一篇文章《忆读书》中这样描述∶《聊斋志异》故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很有帮助,从那时起我就对《聊斋志异》充满好奇……
刚读《聊斋志异》时,我只是在意书中作者的文笔。那时我只是为提升作文水平,我开始注意文章的优美句,《聊斋志异》吸收古代白话小说长处形成拉独特的简洁优雅的文言风格。从故事结构上看,情节曲折离奇,布局巧妙,使我兴味盎然,爱不释手。
后来读《聊斋志异》时,我好奇蒲松龄怎么会写这些鬼,狐,妖,神,这本书有怎么会被流传,在我看来《聊斋志异》根本就是蒲松龄的白日梦,我认为真正有学识的人一定不会相信这些,这本书根本不切实际,后来我搜索资料时才明白作者一生深陷科举考试之中,屡试不中的挫折及随之而来的贫苦生活使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不满,并对科举制有所质疑,但它又深受传统价值观和家风影响,始终无法割舍对“金榜题名”所抱有的那份希望。他常常有意无意的将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期盼投射到作品当中
读到最后时,我开始回味《聊斋志异》以前的故事,我开始思考,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思考,我开始总结蒲松龄的传奇一生,后来,我认为《聊斋志异》不就是对社会中吃大鱼大肉的贪官批判,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厌恶
清人邹弢在《三借茅笔谈》中这样描述《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每临晨携一大瓷缸,中贮苦茗,具烟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成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
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观后感700字4
近期读完了《聊斋志异》,内心的感触很多。
首先说说作者蒲松龄。他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作者在书中主要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书中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的奴才,从而象后来的吴敬梓那样,根本否定这一制度。但他对那些只以功名利禄为念而醉心科举的人物,是有所认识和批判的。 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试之后的醉卧中,梦见自己中了进士,殿试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骤起扑打,结果摔倒在地。作者用这个醉梦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这类士子。《续黄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宫之后,听见术士说他有宰相之分,便兴高采烈地说:“某为宰相时,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 于愿足矣。”后来在梦中作了宰相,却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权奸。 作者最后也用地狱惩罚了他,并说:“闻作宰相而忻然于中者,必非喜其鞠躬尽瘁可知矣。”
相反,作者对那些不肯向科举制度低头、不屑“易面目图荣耀”的士子,则给予热情的赞扬。 《贾奉雉》中的贾奉雉“才名冠一时,而试辄不售”。 后来他“戏于落卷中集其羽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竟中经魁”。 可是当他回头来看这些文章时,却“一读一汗”,自觉无颜见人,终于“遁为丘山”而去。
看完这部书,不禁感叹故事的精彩,和作者的聪明才智。作者在多个有趣的故事中又暗中批判了清官以及科举制度的腐败。这部书值得一读。
古代小说《聊斋志异》的观后感700字5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讲的是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如《小翠》中,王御史有一个儿子叫元丰,可是儿子很傻,到十六岁时还分不清男女,一直没有娶到妻子。王御史整日因为儿子的事忧心忡忡。后来,有一位妇女领着一位少女来到王家,说愿意让少女嫁给元丰为妻。她叫虞小翠,16岁了,整天欢声笑语,哄着元丰玩。其实她不是凡人,只因为她的母亲受过元丰父亲的庇护,让她来报恩。她治好了元丰的病,悄悄地离开了。文中的小翠是一个美丽的善良的小狐仙。她虽非人类,但是懂得知恩图报。
蒲松龄还写了许多反映政治方面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追求公理,讲公道的愿望。《促织》写成名受官府逼迫,为缴纳供皇帝玩乐的蟋蟀,竟将为此而死的儿子灵魂所变的勇猛的蟋蟀献给宫廷,形象地写出百姓一命,不抵皇帝一区区玩物的残酷现实。
蒲松龄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对官府胥吏压榨残害百姓的不公现象多有目睹,并深恶痛绝。他一生贫困潦倒,又做了三十年的乡村教师,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著作极为有利。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有几个。,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最后,还是以作者的一首诗为结尾吧:姑妄言之故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给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