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狩猎者》的观后感700字

发布者:会剃头的兵 时间:2022-11-16 07:26

《狩猎者》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叫山子的十六岁男孩,因为一杆枪,与八路军起了矛盾。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狩猎者》的观后感7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狩猎者》的观后感700字1

盛夏时节,鬼子的一辆军车在山区的树林里遭到我八路军一个连的伏击。一阵密集的子弹过后,一名侥幸的鬼子夺路而逃,但没跑出多远,就被布在草丛中的一个绳扣倒着吊上了树梢。绳扣是一个年龄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布下的。捡起鬼子的枪,男孩子满以为就是自己的了,可八路军战士也缺枪,不少参军时间长的老兵至今用的还是大刀,怎么可能把枪交给一个孩子呢?

那孩子也是倔。在张连长试图用跑步前进的办法也没将孩子甩掉后,“老胶东”大叔的建议让张连长答应把那个男孩留了下来。入夜时分,部队回到营地休息时,“老胶东”得知了男孩的身世。原来,男孩名叫何远山,打小跟爹在山林里学打猎。爹娘在鬼子的扫荡中双双身亡后,何远山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鬼子报仇!部队接到新的命令,在老牛坡一带阻击敌人,掩护八路军机关、医院和山区群众撤退。就在王团长赶过来看望进入大战前准备的连队时,何远山为张连长不让自己参战而随机关撤退和“老胶东”吵了起来。大战在即,面对脾气如此之倔的孩子,王团长的办法是比枪法,打中了,参加阻击;打不中,给自己当勤务兵。没想到在王团长打过的枪眼处,何远山虽端枪的姿势不好看,瞄准还睁着两只眼睛,但子弹却穿眼而过。

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能百步穿“孔”,说给谁谁也不会相信,可不久王团长就发现自己或许是错了,因为何远山不见了。在猛烈的炮火轰炸中,何远山已经出现在一连的阻击阵地。阻击战开始后,黑鸭鸭的一群鬼子一字排开向阵地扑来。激战当前,经验丰富的“老胶东”带着十二个战士摸到阵地翼侧,准备利用树林和山坡做掩护,袭击鬼子。这一招虽然危险,但出奇不意、尤其是何远山精准的枪法给鬼子指挥官的打击,为阻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

然而再隐蔽的袭击也有被发现的时候,当“老胶东”带领的小分队被暴露并很快被鬼子包围。危急关头,“老胶东”把生的希望交给了何远山,自己和鬼子同归于尽。何远山从大雨中醒来,带着为爹娘和雨水中十三名八路军战士忠骨报仇的怒火出发了。从此以后,何远山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日子里,用“老胶东”留下的枪和从泥水里扒出的十八颗子弹,与鬼子斗志斗勇,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A.作为一部动作片,流畅紧凑的特点完全把握住了,靠的是画面语言和冲击力,对白相当简练.

.表演真实,人体中弹的反应,瞄准射击,拉枪栓的动作,敌我突然近距离遭遇的心态,非常专业和真实.

C.注重细节,日军官兵的眼神和军事动作透出的老练专业,山子射击前大拇指沾口水测风向,给影片增色不少.各类道具和烟火化妆也基本是一丝不苟.

D.画面干净明亮,一扫国产电影似乎老用过期胶片的感觉.

E.情节有创新,影片明显有<兵临城下>瓦西里的影子,包括山子学习射击的场景,几乎是克隆,但影片又有突破,瞄准时要两眼都睁,目的是要看到猎物周围环境,更好的保护自己,非常令人信服,包括最后的一枪穿俩,非常精彩.

另外在狙击战术上,也突破了固有模式,过去所看狙击手电影,包括目前美军在伊拉克的实战,先从掩体顶出一个假目标以暴露对方目标都是经典战术,但本片中,这个战术不灵了,双方都明白,都不上当,增加了对抗的精彩性. ?

3.结论

作为一部电视电影,基于投资的限制,场面不是很宏大,子弹飞行的数字图象也不如好莱坞,但故事的精彩和画面的质量,拍摄手法上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导演的认真和诚意可以在影片中看出来,他没有因为小成本的电影电影而粗制滥造,看的出国内的一些导演也在认真吸取好莱坞的优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点值得肯定.

有一个不明白的,就是这部电影为何没有进院线?

从这两年好莱坞的影片来看,似乎已经处于一个高峰阶段的调整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都在尝试,但都难以突破和打动观众久经狂轰滥炸的听觉和视觉器官了,是一个苦闷乏味的阶段.

我相信,只要稍加宣传和推介,这部电影进影院不会死的太难堪,至少比<无极>之类的无聊之作更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有关《狩猎者》的观后感700字2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执着地想要一杆枪,尽管八路军连长劝说缴获的枪只归公,但孩子还是那句“那枪是我先拿到的,那就是我的”,八路军也缺枪啊,没办法,连长只好命令队伍跑步前进,试图甩掉那个孩子,待战士们上气不接下气地停下来时,连长一抬头,发现那孩子竟然跟着来了,他没有喘粗气,那段跑对孩子来说好像小菜一碟。没办法甩掉,在“老胶东”的`建议下,孩子留下来了。原来这孩子叫何远山,今年16岁,打小跟着父亲在山林里学打猎。在一次鬼子的扫荡中,父母被鬼子杀死,他成了孤儿,他个一心想要一杆枪,为父母报仇!

又有鬼子来扫荡了,要求部队在老牛坡一带阻击敌人,以掩护群众撤退。连长命令孩子随群众撤退,但孩子不服从。大战马上来了,恰好团长也来了,看到这孩子如此倔,他想用比试枪法的办法让孩子服从命令--打中了,参战,打不中,给他当勤务兵。没想到孩子睁着两眼瞄准,子弹穿眼而过,但没人相信。

大战开始了,孩子不见了。孩子在在猛烈地炮火中一路狂奔向八路军的防御阵地,只好将他救了过来。这是一场相当激烈的恶战,鬼子太多了,老胶东带领十几个战士从侧翼袭击敌人,孩子也跟了过去。一个战士被击中了,为了一杆枪,孩子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够那只枪,被老胶东及时阻止,并将自己的枪给孩子用,他指挥孩子开枪,孩子精准的枪法给敌人很大的打击,但最终敌人还是发现了隐藏在此的八路军,黑压压的敌人向老胶东他们冲来,所有的战士都光荣地牺牲了,只有孩子幸存下来。

在大雨中,孩子醒了,他有了自己的枪,并找到了子弹,十八发。为他的父母,为这13名战士,他开始复仇,把鬼子当猎物,时刻记着他爹的教导,可以说是弹无虚发,一个个鬼子倒下了。在与鬼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孩子聪明绝顶,他竟然不相信敌人用帽子当脑袋的障眼法,抛出水壶让鬼子上当。这中间还穿插一个小姑娘与她母亲,特别是小姑娘被敌人抓去绑在树上,设下圈套诱他前去营救的场景,让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孩子最后一枪打死两个敌人,枪法异常精准!

有关《狩猎者》的观后感700字3

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一部国产电影,电影介绍简短,没有提到演员和导演,且格式是DVDRip.Xvid的,而大小有700M。

一部国产且没有知名演员、没有什么知名度的电影能够得到如此厚待(格式要求高,文件大,一般是好莱坞大片已经国内大导才享有的),所以我估计这部电影一定是精彩的,于是就下载来看。

搁置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翻出来看完。

看完之后,只能说赞,一部小制作电影能够有这种水平,确实令人惊叹。打开百度搜索这部电影,发现网上有的也都只有赞誉。

纵观整部影片,个人感觉和网上的评论差不多,那就是作为一部动作片,本片流畅紧凑的特点完全把握住了,靠的是画面语言和冲击力,对白相当简练,完全没有国产片的那种拖沓,慢节奏,也不像当下流行的韩剧那样充斥和影片无关的旁支情节。

这部影片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是亮点,开篇是我军八路的一个连在阻击一辆鬼子军车,通过这里引出主角——一个16岁的小孩何远山。在这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片断,连长为了甩掉这个倔孩子,命令连队跑步前进,当大家气喘吁吁地原地休息,满以为已经把小孩给甩掉地连长却发现小孩气闲笃定地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们,有点网络小说的味道(其实本部电影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

接下来的,就是团长和小山比枪法,团长一枪命中头盔的正中心,但是接下来的小山却是一枪穿过团长所打出的枪眼,继续网络小说的味道。

当然除此之外,个人觉得这里的处理非常得当。小山和团长比枪,如果团长赢,小山得和团长一起随部队转移,小山要是赢了就留下阻击鬼子。通过这样得处理,团长的面子保住了(不管怎样也是八路军的团长,岂能输给小孩子),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小山转移,完成保护平民百姓的使命。但是主角小山也不能说输,所以他通过之后的“失踪”来表明。

在这一段也刻画出小山与众不同的打枪习惯,双眼瞄准,拿他的说法是可以看到猎物以外的东西,这一点在后面多次保护他的性命。

再之后的亮点,也是网上总结出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在小树林里,小山第一次接枪的时候,连续射杀鬼子的指挥官,机枪手,这一点上是非常刺激人心的,也证明了小山拥有前面所说的子弹穿过团长所打枪眼的枪法。

虽然在这段,鬼子的指挥以及机枪手连续被射杀,但是终因敌众我寡,最好胶东大叔带过去小分队除了小山全部牺牲,于是这就引发了一个“报仇”的故事。小山拿起一把枪,十八颗子弹,他要射杀十三个鬼子。

当他找到第一拨敌人时,我在担心他会不会一口气杀十三个,然后导致自己的死亡或者被捕时,电影处理得非常成熟,充分体现狩猎精神,干掉三个鬼子之后,全身而退。

接下来遇到第二拨,这里出现了一个高潮。鬼子军官绑了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妈妈被鬼子杀死,在临死之前托小山送小女孩到肖桥。看片尾的演员表,小女孩的母亲是蒋雯丽演的,看着也像),准备诱杀小山,这一段的非常精彩,就不多说。

处理了这几个鬼子之后,本片到了最后的高潮,小山以一敌十,射杀一只小分队,虽然最后依靠的是手榴弹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有那么一些夸张,但是绝对过瘾,且在片尾听到那一声枪响绝对可以让你有一种大片的感觉。

有关《狩猎者》的观后感700字4

盛夏时节,鬼子的一辆军车在山区的树林里遭到我八路军一个连的伏击。一阵密集的子弹过后,一名侥幸的鬼子夺路而逃,但没跑出多远,就被布在草丛中的一个绳扣倒着吊上了树梢。绳扣是一个年龄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布下的。捡起鬼子的枪,男孩子满以为就是自己的了,可八路军战士也缺枪,不少参军时间长的老兵至今用的还是大刀,怎么可能把枪交给一个孩子呢?

那孩子也是倔。在张连长试图用跑步前进的办法也没将孩子甩掉后,“老胶东”大叔的建议让张连长答应把那个男孩留了下来。入夜时分,部队回到营地休息时,“老胶东”得知了男孩的身世。原来,男孩名叫何远山,打小跟爹在山林里学打猎。爹娘在鬼子的扫荡中双双身亡后,何远山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打鬼子报仇!部队接到新的命令,在老牛坡一带阻击敌人,掩护八路军机关、医院和山区群众撤退。就在王团长赶过来看望进入大战前准备的连队时,何远山为张连长不让自己参战而随机关撤退和“老胶东”吵了起来。大战在即,面对脾气如此之倔的孩子,王团长的办法是比枪法,打中了,参加阻击;打不中,给自己当勤务兵。没想到在王团长打过的枪眼处,何远山虽端枪的姿势不好看,瞄准还睁着两只眼睛,但子弹却穿眼而过。

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能百步穿“孔”,说给谁谁也不会相信,可不久王团长就发现自己或许是错了,因为何远山不见了。在猛烈的炮火轰炸中,何远山已经出现在一连的阻击阵地。阻击战开始后,黑鸭鸭的一群鬼子一字排开向阵地扑来。激战当前,经验丰富的“老胶东”带着十二个战士摸到阵地翼侧,准备利用树林和山坡做掩护,袭击鬼子。这一招虽然危险,但出奇不意、尤其是何远山精准的枪法给鬼子指挥官的打击,为阻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再隐蔽的袭击也有被发现的时候,当“老胶东”带领的小分队被暴露并很快被鬼子包围。危急关头,“老胶东”把生的希望交给了何远山,自己和鬼子同归于尽。何远山从大雨中醒来,带着为爹娘和雨水中十三名八路军战士忠骨报仇的怒火出发了。从此以后,何远山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日子里,用“老胶东”留下的枪和从泥水里扒出的十八颗子弹,与鬼子斗志斗勇,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有关《狩猎者》的观后感700字5

《狩猎者》改编自小说《抗战狙击手》,和小说一样,突出了主人公是个神枪手(小说中叫萧剑扬,电影中叫什么忘了),导演对于原著有比较大的取舍,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很好的突出了主人公这个神枪手和日本侵略者做抗争,也表现了小说的意境。《狩猎者》完全是表现一个主人公(当然和原著小说有关),从头到尾镜头就是跟着他一个人在走,剧情也是围绕他展开的,可以说是一部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

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时期的山区,那里活动着我们的八路军游击队,影开场鬼子的一辆军车在山区的树林里遭到我八路军一个连的伏击。少年何远山用“下套”的猎人式手法抓住一个正在逃跑的日本兵,与是他自然的拿起那支三八大盖,但追赶而来的八路军们却认为这是他们的战利品,双方僵持,连长以未到年纪为由拒不收他参加八路,于是他一路跟随着这支连队。小小年纪的他心中也许对抗日的意义还不能理解,但他知道他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杀了,他要枪来报仇。就这样,他半正式的成为连队中一位小成员。在那个年代,武器对于八路军战士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于是小山子一直没有机会拿枪,而连长也从未把他当作真正的作战人员来看。一次任务中,连长带着队伍伏击敌人,队中老兵“老胶东”带着由十几人组成的阻击队去拖延敌人的进攻,把小山子视为自己儿子的老胶东和其他队友全部牺牲,新仇旧恨让小山子铁了心的要报仇,于是他拿着步枪带着18粒子弹踏上了复仇之路。。。 山子总是在为他的梦想奔跑:杀鬼子报仇!为此他吃尽千辛万苦,在常人无法想象的困境中克服了孤独、寂寞,其中也不乏恐惧,毕竟他还是一个孩子,但是在亲人被杀害的巨大仇恨下,他只有一个意念“报仇雪恨”,这是他的精神支柱!这又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呢?为自己的梦想奔跑,即使在最恶劣、最恐惧的环境中!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