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

发布者:紫气东来 时间:2022-11-16 07:24

《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关于《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1

手摇串铃,身披破棉袍,奔走于江湖中,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颇具有侠风道骨的赤脚郎中。老残,本名铁英,因喜欢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故号补残。因作者和时代的缘故,小说不免有一股迂腐气,但对于老残这样一个人,我是很喜欢,他为人做事极为潇洒随性,既有绿林好汉的劫富济贫,又有竹林七贤的淡泊宁静,轻名利,重情义。让我想起了带着面具,手持佩剑在空中划出“Z”的佐罗,还有小时候犯花痴的对象红叶大盗。

小说被赋予的时代是晚清时期,也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作者吴研人鸟瞰晚清社会,作者看到的无非是三样东西: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牛鬼神蛇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刘鹗在这群乌合中顺手把清官这一类人物揪了出来,自古以来,写昏官庸官的多,清官一直是被膜拜的对象,譬如说包公,铁面无私的虚拟形象满足了多少年来人们对父母官的幻想,而小说中老残却说(清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原因是“他总觉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所以容易刚愎自用,滥施刑罚。在这些清官的血腥统治下,百姓只能忍气吞声,含着眼泪还夸“清官”,“好官”,所以大凡酷吏的政治外头都是好看的。小说以玉贤,刚弼两个清官为例,引出两段冤残案,刚弼所掌的魏家冤案后因老残等人的介入,得以真相大白,最后几节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这清官之祸不免让人想到商鞅,李斯一派的法家人物,在任时功绩熠熠,可最后商鞅被车裂,李斯被腰斩。清官酷吏的道路以目,庸官昏官的盗贼猖狂,究竟哪一个是百姓最为惧怕的,我们不得而知。现在有的官员更懂得兼容并包,一方面拿着房地产老板的钞票,一方面逼得拆迁户跳楼自焚。身为公务员却践踏法律道德,殊不知这是脱了鞋抽自己的脸,还让别人闻臭。在封建专制的社会,清官祸国殃民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其实无论是清官还是昏官,都不过是帝王的凶器,款式不同,其杀伤力却是相同的,可以说,只要存在极权专制的社会,清官就会变了味,这一点在近代中国得到了证实。

小说成书于新旧社会之交,所以书中竟有阿修罗,福尔摩斯之类的词,在一本古体书中出现,读起来有点好笑。当时教会传入中国,,书中还有一段最宗教的论述,很有意思,“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是相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惟儒教公到极处,佛道两教,就有了偏心,唯恐后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至于西洋教,都是流血成河。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自己所信奉的是儒家的太谷教。书中对女性的描述少了些大男子主义,戏子白妞,黑妞的演奏生动自然,听她唱戏时,“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想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住在深山的玙姑,出口惊奇,颇有林下风范。被迫沦为妓女的翠环,老残不仅给她赎了身,还纳为小妾。

作者刘鹗深受洋务派影响,是个保守的学习西方的爱国派,所以他想抱的还是慈禧的小脚。在文中,他借老残之口,称革命运动为北拳南革,持否定批判态度,在第一章,老残和友人在大明湖观光时看到的一艘快要触礁的船,并提议送上西方的罗盘,有的人说这是西方的代表,因此断定刘鹗是偏向西方的政治派别,这种说法未免太偏颇。充其量说明刘鹗在当时顺应了潮流,有一些思想觉醒。

《老残游记》还有后续,我不想再读了,狗尾续貂的故事太多,就到老残破案这结束刚刚好。

关于《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2

《老残游记》是晚清时的一部社会谴责小说,暴露了晚晴时代封建制度的弊端和阴暗。它是十大古典小说白话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本书的作者刘鹗,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学识广博,在算学、医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作者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创造的人。他的人生事业却是艰难坎坷,充满波折的。本书既是他为国家存亡的担忧,也是他对自己事业的哀叹,刘鹗希望用这本书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挽救国家的危亡。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胡适说过:“《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套用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的描写。”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生动。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刘鹗的代表作。一个偶然机会,有人请刘鹗给《绣像小说》半月刊杂志写小说连载,刘鹗一时兴起,就答应了。他写《老残游记》,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得无趣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1903年起,刘鹗以洪都百炼生为笔名写作的《老残游记》陆续在《绣像小说》杂志上发表。到十三回因故中止。后又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报上,才完全出版。

《老残游记》全书共20回。小说以一位人称“老残”走方郎中铁英的游历为主线,通过老残游历的见闻和作为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老残游记》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形象。“清官”玉贤,这个人自以为清廉,不要钱,但埋在他内心深处的目的,甚于赃官的贪图钱财。玉贤出任曹州府知府“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天天不得空”,群众都畏惧和愤恨他的残忍,道:“这个玉大人真是了不得,赛过活阎王,碰着了就是个死!”。玉贤在曹州府的“功绩”还包括他一手制造了几起冤案。如对于家一案,于朝栋一家因与强盗结仇,被栽赃陷害,玉贤不加调查,不审真情,一口咬定他们是强盗,父子三人活活被站死。民间对此议论纷纷,有人酒后说了句玉大人“好冤枉人”,就被玉贤以“妖言惑众”的罪名罚“站笼”而死。玉贤手下的人见于朝东一家几口“死得实在太惨了”,都动了恻隐之心,下决心要弄清这桩案件,而且也抓到了移桩嫁祸于家的强盗。强盗原不过是想让于家吃几个月官司,结果闹得那么厉害,“都后悔得不得了”。然而恰恰是这个心里总觉得自己是清官的玉贤,唯恐这桩“不照律例办事”而造成的冤案会使他受到上司的责询查办,使自己苦心经营的只为做官且急于做大官的私欲付之东流,竟然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释放了那强盗。后来因为他捕“盗”成绩显著,上司赏识,还被朝廷加官进爵。

小说通过对玉贤、刚弼两个所谓的“清官”滥用私刑、草菅人命的罪恶的描写,得出“清官比贪官更可恶”的结论。作那些表面上所谓事事为民生的官员其实虚伪造作,而对政治有极强的创新意识的老残在曾对们提出改革,让人们将有价值的东西发展下去,但是老残的一番创新思想并没有引起反响,而当老残到山西谋求发展时,他说服了当地官员,却又难过京中大官的这一大关,从而发展受阻。晚清社会并不只是像我们所知道的官场腐败那样,它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现象。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晚清时候的封建政治和那些所谓的“清官”的真面目。对我们学习历史和思想提升方面都起重大的作用。

关于《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3

话说我读完《老残游记》,颇觉得意犹未尽。这时,发现后面还有若干续集,不禁喜出望外。于是又读将过去,看看这老残和德慧生在回扬州路上又会有什么奇闻发生。这一日,老残一行从齐河县便走到了山东泰安境内,泰山脚下。老残游记续篇,大篇幅的文字都发生在这泰山脚下。

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杜甫《望岳》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首诗,将泰山的雄壮、神气描摹尽致。虽然未曾去过泰山,却对那里有着向往。而高中时代的第一篇课文《雨中登泰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当时我的语文老师郑学章先生讲授这篇课文时,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逐字逐句详细讲解。这泰山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在老残眼里,又是怎样?

不想,随老残行去,却全忘了那泰山之景,竟都将心思集中在“逸云”身上了。甚至于那泰山脚下县长公子的恶劣行径,也成为逸云故事的辅助而已。你道是怎样?原来,这泰山脚的一座“斗姥宫”中,藏了一个高人。如果说《老残游记》中桃花扇访贤一节中,桃花山深处宅子中的女子谈论的是儒佛道三家思想之融合,那么,逸云乃是佛家之巅峰了。

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经历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有研究者如此描述她——从六七岁就进入斗姥宫修行的逸云,在如花的年龄遭遇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严酷的现实让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终归破灭。特殊的寺庙生活把逸云铸炼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风尘尼姑,让她以尼姑而兼妓女的身份混迹于人世的火坑;她无力改变现实,只好把自己的精神归宿投射于虚幻的宗教世界,用虚幻的宗教生活麻醉自己,并姑且拯救自己。

此种评述,似乎有些悲观,有一种研究者自以为是的感觉。其实,从原文中不难看出,逸云已经完成了人生之修炼,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一种修炼吗?不能因为逸云是在尼姑庵中修炼,就把她的修炼归结为“用虚幻的生活麻醉自己”。参悟人生,参悟生命的真谛,是不分地方的。

逸云说法一章中,讲述她所经历的所谓“爱情”那段,无甚可看。讲述悟透生命,得道一节,却颇值得玩味。在焦躁不安的当下世界,我们不妨都来读一读这段参禅悟道的文字,或者对我们的人生有所裨益。

泰山之行,乃是《老残游记》讲述人间故事最后的精彩。及至走到淮安,老残的笔墨便着重在地狱里了。这节描述,淮安勺湖,到有点意思了。我那天也是好奇,百度了一下淮安的地图,没想到果真现在还有勺湖,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在勺湖附近看到了“刘鹗故居”的标志。这倒让我对淮安颇有点神往了。

言归正传,却这地狱一游,看似和人间故事毫不相干,却实实在在就是人间故事的延续。不管是善人、恶人待遇之别,还是地上地下之分,抑或是人间送纸钱阴间之“享受”,其实作者用意都是让人们在阳间多行善事,少做恶行,修炼以得道,得道以成仙。老残不就是如此吗?别的人阳寿尽时,被叫去阴间哪里还有回去之可能?老残,却可在阴世一游,浑身又散发香气,可回归人世了,所谓“善缘发动化身香”是也。

不管这阴阳之说是否真实存在,阳世修美好总归不是坏事,哪怕到了阴间也是真人。

关于《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4

寻踪晚清风土,踏迹官场沉浮,追逐侠客视野,畅饮百态人生 , 《老残游记》和《葬花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状》《官场现形记》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1856——1909 )乃晚清才子,博识甚广,本书深挖晚清社会矛盾,小说直观的展示了晚清的风土民俗,官态时弊。 一个孤胆郎中铁英(老残)的梦境开始,以老残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 蓬莱仙山湖光山色诱人,老残同友前往却发现危船,好心救船反遭暴击,船毁人溺,老残从梦中惊醒,梦之所向,行之所至。老残前往济南观湖光楼阁,泉景水色,在一次出诊时无意结识济南名流,为宫保(官职)赏识,时值黄河水患,欲留老残得治水良策,奈何老残忘却名利,推官辞礼,夜走曹州。曹州扶台玉尊为酷吏,虽清廉却施暴政,苛政之下曹州虽无盗案,却也民不聊生,人人惶恐自危,玉尊所抓盗犯十之七八乃是良民,冤或重刑,衙门十二台牢笼,月月饱满,日日死尸,奈何这玉尊在外官名却极好,宫保欲推荐其升值,老残至此,慨曰:官员无才便是德,妄有才之人,为名利而做官,国乱强盗作案有三四,酷吏做案却有七八,遂修书至宫保劾之。

时遇以曹州县官,与其辩进退,出治盗之良策,寻退世江湖高人以威名震盗。老残回省城路过齐河县,巧遇黄河冰凌,无法渡河,住店之时又遇见省中官吏,交谈欢悦,吏要二妓,与老残弹唱取乐,此二女却泪如涌泉,诉其故,原来黄河大水,家破人亡,为生计去青楼为娼,吏欲赎之,却是官名在身难以现身,老残只好代为效劳,吏有心,却也成全老残一桩没事,嫁为残妻。 此事之后又道齐河冤案,大户贾家一十三口被灭门,唯有一女幸存,原来此女与外人有染,自残全家,却嫁祸给已故哥哥的嫂子魏家,案情重大,省府派酷吏刚弼审案,刚弼自持,重刑魏家妇女,女不忍其父受刑,签字画押,即等凌迟,老残闻之,夜信宫保,祈明官重审,不日,明官白公半日断冤案,其后老残又助县官巧擒元凶,遂携妻游走江南。

念今日时政,名曰法制,实为人治,官僚吃喝嫖赌比封建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冤案非一把手批示,难以昭雪,与封建又是何等相似,虽无酷吏,却有暴政,官员为盗,乱国乱政者十有。古之翰林之学士,虽未愚忠却深悟孔孟之道,书生意志,乃属初生牛犊,而世下文人墨客莫不是拍须溜马,剽窃抄袭,丹心孺牛之辈何其罕见。

《老残游记》中妓女有言:文人在妓女面前作诗非怀才不遇,即风花雪月,想今日文人官报作唱莫不是大唱赞歌,拍须求职,为政者却也沉溺其中,何如娼妓?此乃粪青偏激之言,可做笑谈。

关于《老残游记》小说的观后感800字5

《老残游记》是一部颇具读书快感的小说。薄薄一本小册子,二十来回篇目,读完之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小说吸引读者之处,有的在情节,有的在语言,有的在环境氛围塑造,有的在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老残游记》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则在人物的描写。

老残是一个浪迹江湖二十多年的老郎中,不图钱财也不沉溺于美色,没有什么特殊嗜好和理想,仿佛人生的乐趣就只有四处走走与看看。当然,这样的身份,也是作者为了叙事需要而安排的。不求钱财酒色,故能随遇而安;身有几样本事,走到哪里也都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交际广泛,便处处皆有故旧照应;和官场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不为官场所累,又能在必要时借助政府的力量;性格温润平和,走南闯北“吃得开”,古道热肠却尽力而为,终不致成为晚清的愤青。

种.种对主角身份的安排和描写,将一个洒脱自由的江湖人形象建立在了我们心中。而同样的翠环这个角色也由作者之笔活跃于纸上。翠环这个女子,也是有些意趣的,看她十三回里对于做诗的议论,一段警世真理,偏从天真混沌大字不识的妓女口中说出,别有一番大俗大雅的味道。这样一个女子,若能调教出来,给铁兄作一风尘小侣,倒是好看。只是老残似乎对她并不太上心,成婚后教她认字,大约也不很认真,所以翠环上泰山时仍是文盲或半文盲。不过,翠环的好处在于天真烂漫,倘若一经刀斧变成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模样,只怕连本来那点味道也丢了。

老残和翠环这一段,很有“江湖味”。“江湖”这个词,原是出于庄子的“相濡以沫,相嘘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缘到了便在一起,缘尽了便各自分头走。翠环还多少有些恋恋难舍,老残却似不大在意,或许因为本就没有上心。他们两人,不像夫妻,不像朋友,不像情侣,倒像是人生路上,搭伴走一程,同路便合,岔路便分,谁也不曾真对那个人动过情。

整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一句描写是“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这段描写着实奇妙,古往今来描写人的眼睛有多种比喻,但把人眼睛描写成水银的却是第一次见,但却又十分具有画面感,仿佛一读完自己的眼前就有一双圆润发亮的眼睛。

续书篇末写到了阴司地狱,第七回里,老残对申东造说,“先往东昌府访柳小惠家的收藏,想看看他的宋、元版书,随后即回济南省城过年。再后的行踪,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了。”数月之后的人事际遇皆无法预计也不做考虑,未来的一切好似有计划却又好似手中沙般把握不住,最后心如清风,卷沙而走,这样朦胧而又随遇而安的人生状态也不错。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