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观后感受和启示

发布者:贴牌人生 时间:2022-11-16 07:18

山海情用故事和真情打动了群众,让观众们身临其境,追得津津有味,深感闽宁镇脱贫的艰辛和基层干部的工作不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海情观后感受和启示_山海情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作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山海情观后感受和启示篇一

读一读《山海情》里的工作经

近期电视剧《山海情》在央视热播,鲜明的角色,朴实的方言,真实的情感,获得广泛共情。西海固人民群众,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克服困难,把贫瘠甲天下的“干沙滩”变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作为基层公务员,我从剧中看到了艰苦奋斗的真实、为民服务的真情,更读懂了初心使命的真谛。

读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经。无论是移民吊庄,还是整村搬迁,面对村民的不解和抱怨,作为村干部的马得福总是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耐心细致地作通群众的工作。在他的心里始终坚守着“带着村民过上好日子,不能一直受穷”。“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工作中,我们要像马得福一样,践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经,善于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困。沉下身子、扑下心思,用脚步丈量每一寸乡土,用举措化解每一道难题,用行动带动每一个乡亲,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读读“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经。菌菇种植专家凌一农为了帮助群众脱贫,推广双孢菇种植技术,与群众同吃同住,全程指导种菇过程。销售渠道不畅,甚至自讨腰包,也要帮助群众坚定种蘑菇的信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要像凌教授一样,不摆花架子、不喊空口号,杜绝撤摊子、甩包袱的心态,坚持实事求是、久久为功。把人民群众盼的、急的、忧的问题搞清楚,把工作中的矛盾、短板、弱项弄明白,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实锤敲,多积尺寸之功,确保善作善成。把民生大事办成利民好事,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读读“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奋斗经。西海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感动:从吃救济的贫困户到甩掉穷帽子靠双手拼搏出新出路,每一处都能看见梦想发光的样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接过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接力棒,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心系国家、攻坚克难,跑出发展加速度;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出发展新格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增强能力谋事创业,走出发展新道路。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漫漫征程,惟有奋斗。”我们应当用心念好《山海情》里的工作经,做脚下有泥、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基层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职尽责、勤勉奋进,成为群众幸福路上的一盏灯。

山海情观后感受和启示篇二

山海同路 共诉真情

随着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中国完成了一个美好历史篇章的翻页。此时热映的《山海情》,不仅仅是讲述黄土地上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的扶贫历程,它还是一场引领我们回归大山的寻根之旅。这部剧将当年那段扶贫岁月的喜怒哀乐演绎得酣畅淋漓,扶贫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遇到“问题人物”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但就是这样简单而又真实的故事,才充满了人情味。

扶贫最先扶思想,敢做敢为当为先。剧中当凌一农教授坐着三八大杠的后座,揪着得宝的衣角,呛着漫天黄沙带来了蘑菇技术,却被村民笑话。能赚钱都想弄,要垫钱又都缩回去了,贫困的乡民对于一丝一毫的花钱都不敢尝试,越穷越保守,越保守越穷,这就是制约发展的“小农思想”,但经历过一番生死回来之后的马得宝,却有着这样的勇气。而蘑菇换来的千把块钱真正地冲破了他们的思想,政府下发了扶贫无息贷款,村民们也都纷纷开启了大棚种植菌菇之旅。这让我不由联想到脱贫攻坚的每一位驻村干部,为了打消乡民的疑惑、顾虑、不信任,他们远请专家、近访乡贤,排查情况、摸底调研,真正的实干赢得了信任。做事冲在前面,拿自己当排头兵,带着村民们一起走,这才是干部。

扶贫其次畅通达,四通八达是关键。“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常喷涂在墙壁上的宣传语,但却真真切切反应了交通的重要性。交通的不便利带来的是当地生态脆弱,产业发展缓慢、单一,是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的闭塞,是村民的蘑菇滞销和被压价收购的无奈。先修路通电通水,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提供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所以在扶贫路上,我们不断在建设交通,干部们哪怕只有铁镐、铁锤,也要带着村民遇山开山、遇水劈水,凿出一条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才能打通乡村的“财路”。

扶贫长久看教育,坐吃山空要不得。白崇礼校长,他是村里唯一的读书人,他应该保持着自己的体面,斯斯文文用言语、用文字批判。可他却做得不像读书人,他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受尽了家长嘲笑与冷眼,也在所不惜。只因他知道退学不是结束,退学是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握的开始啊!他努力去改变下一代,他信奉的理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希望的就是下一代能拥有自由选择命运的权力。我们的脱贫工作就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的成功不会以放弃任何一个人为代价,脱贫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都将并肩前行。

听到大西北悲怆苍凉的曲调潸然泪下,回顾那个筚路蓝缕、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峥嵘岁月,内心汹涌澎湃、热泪盈眶。山海情,满是官民情、兄弟情、师生情!

山海情观后感受和启示篇三

心系扶贫“山海情”

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基层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希望的种子洒向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终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剧以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浓重的地方方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变的情感。

因为真实,所以动情。最真实的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它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是将原本发生的故事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那个年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生活在美好生活中的我们,通过电视里的画面是难以想象那条件恶劣地区的艰难困苦,只有到了哪里,晒了辣毒的太阳,吹了冷干的烈风,感受了零下的严寒,才知扶贫干部的艰难不易。正是如此真实的呈现,才让人感同身受,将自己也代入进那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之中,尝尽辛酸苦辣,由此打心眼生出对扶贫干部敬佩之情。

因为真诚,所以动人。广大扶贫干部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那就是如何和群众打好关系,融成一片,彼此交心,使之了解国家政策,支持工作,体谅工作,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能力,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剧中的马得福向村民宣传举村搬迁的政策,迎来的却是村民的冷淡、不理解,后续工作难以展开,这是广大扶贫干部所遇的共同问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的扶贫干部们甘为“孺子牛”,以一片赤诚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实实在在的政策、看的见摸得着的措施、坚定不移的决心,赢得村民信任。古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今有“驻基层扶贫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

因为真干,所以动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满怀信心地预言:“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如今的闽宁,深刻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预言,依靠扶贫干部的真抓实干,发挥“拓荒牛”的精神,打造出特色产业,带动了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闽宁旧貌换新颜,将“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漠变成了“金沙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驻基扶贫干部,要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让他们踏踏实实跟着你干,首先就得要扶贫干部带头干、使劲干,干出效果,干出成绩。“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扶贫干部酿好了脱贫攻坚的“好酒”,撩动了村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已过,但我们的扶贫干部依然活跃在脱贫工作的第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山海情观后感受和启示篇四

《山海情》中的“变”与“不变”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时候,就得换个法子活。近日,一部讲述上世纪90年代,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群众一步步建设家园、走向小康、摆脱贫困的电视剧《山海情》火了起来。该剧以直观真实的画面,反映了生活在“贫瘠甲天下”西海固地区的人们,在“吊庄移民”政策指引下,迁移到有灌溉条件的荒地上开荒种植、发展产业,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硬是把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时代在变,但是“得福们”的美德没变。“人不是树,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中,一头在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山海情》里有一个“大刺头”李大有,搞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一出比一出过分,刚开始去吊庄带着吊庄户逃跑、去了金滩村经常吵着要回涌泉村、因为灌溉麦苗不见放水带着村民打群架、为种蘑菇的事闹到儿子离家出走,一桩桩、一件件令人着实生厌,使人觉得这是一个自私自利、爱走极端、冲动莽撞的人。时过境迁,当金滩村村民告诉他其他村的人给枸杞熏硫磺可以卖出高价,让他也这么做时,他坚定地说不熏,他相信一定会有人吃得出他们的枸杞没熏过硫磺,会有人抢着买他们的枸杞。李大有的这个反转不禁让人意外,他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刺头,怎么就变善良了?仔细想想,其实像李大有这样的人,他们的本性并不坏,就是爱冲动,遇事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环境在变,但是“得福们”的理想没变。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使至塞上》,其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的“萧关”,就位于西海固。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西南边,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年平均气温3~8℃,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30℃,气候极端;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但是年蒸发量可以达到1000~2400毫米,水资源及其缺乏,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庄稼很难生长,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为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西海固开始施行“吊庄移民”政策,将不适宜生存的山区贫困人口,搬迁到经济、社会、自然开发条件相对好的平原地区,同时在迁入地修建水利等设施,使其具备农业条件和生活条件。“得福们”历经千辛万苦整村移民、整村通电、整村通水、种植双孢菇,看似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塞上处处是江南”美好未来的期盼中艰苦奋斗,最终在戈壁滩上开创了一个新家园,收获了青山绿水的西海固。

生活在变,但是“得福们”的奋斗没变。“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一天三顿吃洋芋、三兄弟共享一条裤子、上级发的“扶贫鸡”吃得只剩最后一只,再到一口水窖加一头驴就能换个女孩做媳妇,从吊庄村跑回到涌泉村的村民,他们都坚信,自己不会被饿死,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出,“啥奋啊斗的,我奋不了斗不了,谁能奋斗谁奋斗去。”《山海情》就是以这样直观的画面,将扶贫工作的困难性尽展观众眼前,有的人“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沉默了,越品越觉得不是滋味”。但是,却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始终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放下福建优越生活条件的扶贫干部陈金山、大学教授凌一农等。在戈壁滩无怨无悔地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在面对村民的不解和屈辱时,凌一农教授自己掏钱补贴村民销售蘑菇的钱,在遭遇压价的蘑菇商贩威胁时,他挥拳出击,纵然被打裂了肋骨,也没有低头。在凌一农教授的身上,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

山海情观后感受和启示篇五

《山海情》里忆吾土吾乡

百年风雨砥砺,世纪沧桑巨变。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等等,这一切的变化,无一不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最近,为献礼建党百年,一幅恢弘的荧屏长卷正迎着2021年的新年朝晖铺展开来。《山海情》这部影视剧也正在热播,这部剧背景中的闽宁,从戈壁变绿洲,一批批扶贫干部的坚守和努力看得我泪眼婆娑,一幕幕往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回忆的卷轴由此展开。

发电机到长明电。小时候,家里通电还是靠人工发电,一到夜里十一点就停电,家里人就要点起蜡烛来照明。若是遇到恶劣天气,那自然也是要摸黑的,儿时,遇到大风天,西北风吹得窗户作响,奶奶会抱着我围坐在火炉旁,给我讲着他们初来新疆的故事。1999年,家家户户通了电,再也不用人工发电了,发电室的李爷爷也下了岗,但是他很高兴,他说,“这样下岗,早下几年我也愿意!”

压井水到自来水。我们家那儿风沙大,土地盐碱化严重,当时井里打出来的水都是红褐色的,不能直接饮用,澄上一晚上之后,桶底堆积上一层厚厚的白碱,长期饮用,牙齿上会结有黄褐色的斑,家乡人一口的黄牙,就是饮过家乡水的最明显印记。2004年,连队的广播站开始广播,下周一开始通自来水,当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汩汩流出,我用手捧着喝了好几大口,现在仍依稀记起那时的味道,甜!

土泥路到柏油路。上学有多远,小的时候没个概念,只知道每天上学都是几个连队的小伙伴结伴同行。披星戴月的摸黑上路,在太阳露出山头的时候能走到学校,又长又窄的羊肠土路,我们要走1个小时左右,走过田埂,翻过水渠,小小的肩膀上还背着大大的书包,要是碰上下雨下雪天那就更是寸步难行了,耗时更耗力。2010年,再回到家乡时,发现土路早已不见,笔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从学校再到家门口的距离也不过是二十分钟左右,我暗想,要是这路早几年能修好,我不知能多睡几个懒觉。

柴火炉到电暖器。柴火炉子,可能现在很多小朋友都没见过,但我小时候,家家户户就是靠这个来取暖,小小的炉子,要承担温暖整个家的“重任”。这种小火炉“能量”有限不说,风险系数还极高,每年冬天连队中煤毒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14年,家里开始忙乎起来,说是要通暖气了,父亲把旧铁炉子清出了家门,恭喜它光荣“下岗”,母亲一面清理煤灰一面开心地说,“这房子要重新粉刷一下,煤烟熏的屋子里灰蒙蒙的,以后通上暖气,房子里只会更亮堂!”

地窝棚到住宅楼。九几年的连队里还是稀稀拉拉的破土块房子,一刮风,黄沙漫天,风沙吹到脸颊上,割得脸生疼,迎着风走路,都会觉得喘上不气来,整个连队荒凉又破败。我父母那辈他们都住过地窝子,那个下面顶着四根棍,上面盖着芨芨草的地窝棚。到我这代好些了,住上了土块房,顶棚是用报纸糊出来的,每个深夜都能听到顶棚上窸窸窣窣老鼠跑过的声音。这样的房子陪我渡过了整个童年。2015年,我家连队的房子变成了畜牧小区,连队的房子也置换成团里的住宅楼,我还记得搬家那天,奶奶一步三回眸不舍的看着曾经的家,对我说,“我还没想过,我能活到住楼房的一天。”

忆往昔时内心风浪起。如今,作为基层干部的我在多个岗位上辗转,未瞧见森林却识得树木。这个百年变革中我是受益者,我希望在下一个百年历程中,能在人生最华彩的阶段像剧中马得福同志那样活过、梦想过、追求过、沸腾过。以后我们再谈论理想和信仰,亦不是遥远的词汇。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