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观看摆脱贫困观后感感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摆脱贫困》,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解读中国脱贫攻坚,展现这一非凡壮举和人间奇迹,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观看摆脱贫困观后感感想5篇,希望大家喜欢。
摆脱贫困观后感1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同志于24年前,也就是1992年,在他离开宁德两年以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彼时习近平同志才35到37岁,这些思想和观点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对照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摆脱贫困》一书中所体现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和为民情怀,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和朴素文风。
这次到党校来学习,一个多月来系统重学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在经典读书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又重读了习近平同志的《摆脱贫困》,在认识上有了更深的领悟。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科学阐明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原理,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摆脱贫困》则是一部集中反映青年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开展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专著。正如他在书后《跋》中所述:“在这本书中,我只提供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说:“《摆脱贫困》记录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的深邃思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我认为从实践的观点来看,青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有五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书中写到:“邓小平同志今年的南巡说过这样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就大力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行动。”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地方工作,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他带头以身作则,倡导“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时至今日,仍然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法宝。
二是在实践中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项南同志在为本书作的《序》中说:“这些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在书的《跋》中也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29篇、12万字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习近平始终把经济建设当着最大的政治,把消除闽东贫困作为首要任务。书中写道,他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挂满了各种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但唯独看不见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就说这“值得打个问号,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他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他强调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要振兴林业,扶贫时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要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要辩证地分析新形势下闽东的财政经济,要更加开放地抓好畲族经济,尽快脱贫。他说:“实践不断给予明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强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最充分体现。”在《跋》中,他写道:“对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三是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习近平在书中写道:“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他说,他把全书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他说“扶贫要先扶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他用邓小平的话勉励闽东的干部,“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用插队落户时看到的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来启示大家发扬前仆后继、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致死不渝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他教导大家,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要有功成不在我的水滴精神,“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是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青年习近平同志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脉搏,身上洋溢着革故鼎新、昂扬向上、敢于创新的锐气、智慧和勇气。
四是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习近平在书里写道,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他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专门著了一篇文章《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文章中他首先提出命题:“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之后他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党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能不能、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说“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他说“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当年他三进地处偏僻、不通公路的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共商脱贫大计,至今仍让群众感怀感念。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彰显了习近平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是在实践中提高修养。习近平同志年轻时就深刻思考了为官治政之道,他提出“为官四要”。一是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他说“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并无好坏可言。但为官是有好坏之分的。因此,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二是为官之理在于讲求奉献。他说“想通过当共产党的官来发财,党纪不容,国法不容。”“当官要负责任,古时候说‘无官一身轻’,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他说“既然来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持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就是要维护公正,伸张道义。“寸心不昧,万法皆明。”习近平强调,领导者要有修养。一要有党性观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二要有度量。“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无所谓个人之名利。”要从党的使命、从历史实践的过程来思考这个问题。三要有气节。他认为,“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所应有的品质。”一个人在原则性问题上必须讲气节。四要诚实。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事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敢于坚持真理,遇事不随风倒。五要有气魄。“领导者要培养气魄,提高工作自由程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恩格斯所说的,深入实际,获得对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习近平在书中写道:“共产党人的修养不是靠面壁坐禅获得,而是靠实践的积累、升华;共产党人的成功不是靠神仙上帝赐予,而是实践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重温经典,重读原著。《摆脱贫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富有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灼见真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就像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正如尤权书记说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所展现出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典范。
摆脱贫困观后感2
以前我在市县一线岗位,大多数时间都是忙里忙外、大会小会,成天工作事务连连,甚至于节假日基本都搭进去了。也曾想多读点书,多充点电,可就是不知道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参加工作几十年,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那时的读书学习,多是翻阅文件和领导讲话。读书的目的也很现实,要么是为别人写讲话,要么是自己要讲话,基本上属于“临时抱佛脚”一类的。
调入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后,发现大机关、新岗位不完全是靠经验吃饭的地方,过去的一点所谓老经验、老底子在这个岗位上都显得十分苍白,明显感到思想、能力跟不上,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读书,成了我角色转型的基本动作。有一次,我向领导去汇报工作,他把正在研读的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推荐给我。我当时觉得领导推荐读书,就是工作任务。带着任务,我几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读后感到如同一泓清泉,甘之若饴,如同平品一杯醇酒,闻之欲醉;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户,清风拂面,醍醐灌顶!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本书跋中的自我评价:“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更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木,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带有时代的烙印,所载之事、所述之理,我们很多同志都曾经经历过,所以读之十分亲切,悟之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党性的光芒。特别是书中阐述的诸如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四下基层”工作作风等等透射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给人以深深启迪。
信念愈坚,信心愈足。信心源于坚定的信念。这是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习总书记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和十足的底气。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知其愈深,谋事愈远。这是书中多篇文章都折射出的全局观、高视角。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爱之愈切,耕耘愈深。这是贯穿全书的浓浓情怀。正是对闽东这片土地爱得深,习总书记当年主政闽东期间,精心耕耘不做半点虚功,脚踏实地不求功必在我。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发展理念,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发展理念落实到位。
思辩愈邃,行动愈健。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基本方法论。书中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改革、发展、稳定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扎根愈深,力量愈劲。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这个伟大命题。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习总书记当时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
本书没有编年式地记录习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经历,但是透过文字可以看到,早年作为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坚定的信仰,深沉的责任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历程;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的博大情怀和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正如本书序言所说:“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生动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提升工作水平。
浅读有得,应予分享。年初,我郑重地向秘书处提议,这本好书给办里每个人发一本,胡斐他们很重视,迅速落实,前不久,《摆脱贫困》已经到了我办每个人的案头。我充分相信大家会认真悟读。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让《摆脱贫困》照亮我们的心窗!
摆脱贫困观后感3
东九县市,是福建比较贫困的地区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艰难。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历来就处于一种弱鸟的境地。习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让“弱鸟”先飞起来。
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探索出了闽东的两条路:稳住农业、发展工业。
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要的是抓大农业。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工业上主要是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两者一手抓,不可偏废。看准效益了,速度还是加快些好,这样闽东才能尽快缩小同其他城市的差距。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要抓住时机上项目,不要盲目反对铺新推,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盲目上项目,这是短期行为。
脱贫攻坚战是一个长久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这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让我们所有人一起来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脱贫攻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
摆脱贫困观后感4
《摆脱贫困》一书,共29篇,12万字,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至1990年的重要讲话、文章。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运用到赤石乡的具体工作中,实现“__年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启迪。我谈三点体会:文章定制服务电话:4000-121-855
一、产业发展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我赤石乡近几年因矿业市场不断萧条,几乎处于一种“老、少、边、穷”的弱鸟境地,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就靠农业。围绕赤石大桥旅游开发,立足乡域优势,科学地选择特色农业产业是我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前两年中,我乡已初步发展“烤烟、稻田冷水鱼、红薯干、高山有机稻、芦花鸡养殖、脆冠梨”等产业,基本实现“一村一品”发展趋势。下步,我们将在培育科技新农民、提高产业质量、调优产业结构、拓宽销售渠道(含电网销售)等方面狠下功夫,变产业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让“弱鸟”羽翼逐渐丰满,造好“先飞”条件。使全乡6个贫困村、509户1628人未脱贫人口都能在__年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如期保质摆脱贫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二、党组织队伍要有"滴水穿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指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任何事业的全面成功,都需要有一个接一个好班子的带领和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我作为赤石乡党委书记,已接过赤石乡发展接力棒,就必须把赤石乡的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等事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担当起来。今年是支村“两委”换届年,配强配优支村“两委”班子和加强新一届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与素质教育将摆在首要位置。培育乡村两级干部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精神,引导群众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排除“等、靠、要”思想,找准脱贫致富的增收之路,切实发挥党组织在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作用。按“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扶贫工作要求抓好贯彻落实,让全乡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共92个项目能精准落地,并发展好一批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群众增收快的产业,实现精准施策有实招,脱贫攻坚见实效。
三、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要有“四下基层”的作风。习总书记1990年在农村调查中提到: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截止__年底,我赤石乡6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距小康新村建设差距很大。增收渠道单一,以烤烟税费返成、土地流转、山林承包等为主,缺乏强大、稳定、可靠的多样性收入来源。特别是巩桥、广江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仅为2万余元,其它4个村的集体经济实力也令人担忧,在4-6万之间,刚刚“温饱”界限区。贫困村脱贫“摘帽”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为此,乡村两级干部要充分发挥“四下基层”作风,静下心,沉下去,通过爬山越岭、走村串户,开展各项调查,了解各村一山一水,一村一情,再结合各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聚群众智慧,制定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规划,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多形式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更多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身边的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电网改造、环境整治等等公共“微建设”,提高广大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满腔热情继续做好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等工作,为建设“五个宜章”贡献一份力量。
摆脱贫困观后感5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