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社区工作者观看山海情个人心得感悟

发布者:湖光山色 时间:2022-11-16 07:15

《山海情》昭示了一条真理,作为大众化的电视剧创作,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永恒的魅力、生命力、感染力,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立身之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社区工作者观看山海情个人心得感悟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社区工作者观看山海情个人心得感悟篇一

@基层干部 您的“三心”小妙囊请签收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事务纷繁复杂,青年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时,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群众对我们不信任、不理解、不放心,工作难以开展,自身感到挫败,怎么办?对此,我们需要多一些“信心”“诚心”与“恒心”,收好用好“三心”小妙囊,探索高效解决群众问题的途径。

用好“信心”小妙囊,以自信之心安群众之“忧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电视剧《山海情》中吴月娟的原型人物“福建林主任”林月婵,第一次站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时,甚至难以相信人们可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但她并没有被眼前景象吓退,而是秉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挨家挨户动员百姓走出大山、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此时,基层干部作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一旦畏缩不前,人民群众又怎能看到希望?基层干部只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冲到前线,才能以一往无前的信心感染群众,使群众放下“担心”与“忧心”,汇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共同办大事、下好全国一盘棋。

用好“诚心”小妙囊,用真诚之心解群众之“疑心”。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笔者近期参加了入村摸排疫情防控情况的工作,感慨良多。在摸排过程中,村干部对每家每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群众对我们十分热情,不排斥、不拒绝,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个别群众依然心存疑虑,此时干部耐心十足、情理相融地讲解疫情防控政策的重要性,为之解惑、消除村民“疑虑之心”,从而获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配合。基层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群众不理解的情况,此时基层干部应当沉下性子静下心,讲群众听得进、听得懂的话,以真心实意对待群众,群众必将给予你同样的反馈,如此方可协力配合、共克难关。

用好“恒心”小妙囊,以贞恒之心应自身之“初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三十二年如一日的“守岛英雄”王继才,跨越2000公里持续20多年的福建宁夏“山海情cp”……无不是在以恒心涵养初心。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广大青年干部必须细之又细、实而又实,在处理基层繁杂事务时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提高自身能力需要有恒心、有毅力。一方面,基层干部应当持之以恒学习理论知识,用坚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也至关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才能筑牢为民服务的“初心”。

基层干部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广,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工作为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也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百姓的幸福感。新征程已经出发,我们更应用好“三心”小妙囊,以基层为青春的主战场,让梦想成奋斗的硬基石,勤做人民群众店小二,争当为民服务孺子牛!

社区工作者观看山海情个人心得感悟篇二

心系扶贫“山海情”

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基层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希望的种子洒向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终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剧以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浓重的地方方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变的情感。

因为真实,所以动情。最真实的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它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是将原本发生的故事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那个年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生活在美好生活中的我们,通过电视里的画面是难以想象那条件恶劣地区的艰难困苦,只有到了哪里,晒了辣毒的太阳,吹了冷干的烈风,感受了零下的严寒,才知扶贫干部的艰难不易。正是如此真实的呈现,才让人感同身受,将自己也代入进那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之中,尝尽辛酸苦辣,由此打心眼生出对扶贫干部敬佩之情。

因为真诚,所以动人。广大扶贫干部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那就是如何和群众打好关系,融成一片,彼此交心,使之了解国家政策,支持工作,体谅工作,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能力,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剧中的马得福向村民宣传举村搬迁的政策,迎来的却是村民的冷淡、不理解,后续工作难以展开,这是广大扶贫干部所遇的共同问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的扶贫干部们甘为“孺子牛”,以一片赤诚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实实在在的政策、看的见摸得着的措施、坚定不移的决心,赢得村民信任。古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今有“驻基层扶贫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

因为真干,所以动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满怀信心地预言:“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如今的闽宁,深刻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预言,依靠扶贫干部的真抓实干,发挥“拓荒牛”的精神,打造出特色产业,带动了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闽宁旧貌换新颜,将“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漠变成了“金沙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驻基扶贫干部,要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让他们踏踏实实跟着你干,首先就得要扶贫干部带头干、使劲干,干出效果,干出成绩。“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扶贫干部酿好了脱贫攻坚的“好酒”,撩动了村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已过,但我们的扶贫干部依然活跃在脱贫工作的第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社区工作者观看山海情个人心得感悟篇三

观《山海情》 走乡村振兴路

近日,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这部激起全民讨论的电视剧也落下帷幕。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该剧以丰富感人的剧情、技艺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大饱眼福,也生动再现了扶贫攻坚路上的一个剖面,触动着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同时,让基层干部坚定信念,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奋力构筑基层堡垒,凝聚乡村“战斗魂”。农村党组织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有关经济任务,所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穿针引线作用。只有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保持政治坚定和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基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务实作风和联系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力,始终做到与党中央同心共向,与时代要求同步共进,与人民群众同拍共鸣,凝聚人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同时,更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引擎”,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积极招纳技术人才,提升乡村“兴旺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要不遗余力招贤纳士,要吸引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向基层回流,这就要提升基层人才的待遇问题,以利益激励为后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读书等琐事,彰显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情意,如此他们才能安心创造价值。其次,还要积极培育乡村建设接班人,让走出家乡的有志青年反哺家乡建设,将自己在外界所学知识带回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同时与村民互助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再次,以真心实意的情感关怀,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最后,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把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的重要方式,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弘扬发展大国之风,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绘制发展蓝图,指明乡村“发展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具体谋划和长远布局,就匆匆上马各种项目,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要以准确判断的前瞻性谋划工作细则,不仅要把握各项任务的时间点,确保按时完成;更要留出巩固提升时间,确保工作实效。乡村的发展蓝图就好似乡村振兴宏伟画卷上的一个个“像素”,要以深思熟虑布局发展蓝图。因此,在规划发展蓝图时必须积极考虑发展远景,深挖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旧艰巨,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着各类意料之外的风险困难,唯有先一步发现解决难题,方能赢得发展先机。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更要借鉴以往的优秀经验,确保行动到位、措施有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社区工作者观看山海情个人心得感悟篇四

从《山海情》里看扶贫干部的变与不变

最近的热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贫困地区,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一个个优秀的扶贫干部、技术专家攻坚克难,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从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奋战在一线的无数个扶贫干部的身影,看到他们的“变”与“不变”。

变化:从经济发达的福建,到荒凉贫瘠的西海固,挂职海吉县副县长的陈金山和全国知名农业专家凌教授,不远万里助农扶农,在他们扶贫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变化:穿着更接地气了,副县长刚开始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说着一口文绉绉的福建话,到后面则是运动服、中山装,轻装从简适合下村行走;说话更加通俗了,扶贫干部从一开始的书面语到后来群众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从别人都听不懂的福建话到会说点当地方言;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了,从物资帮扶到后面的集体移民、技术教导、劳务输出扶贫政策的变化,也反映着扶贫干部工作方式的创新灵活。

不变:脱贫致富的道路千山万水,前赴后继的基层干部千千万万、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他们千变万化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执着与坚守。

咬定青山不放松,扶贫初心坚定如磐。“使命扛在肩,初心坚如磐”,扶贫干部和专家们面对无数的困难,从未想过退缩,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们前进的精神之钙,是他们前进路上不竭地原动力。从吊庄村的代理村支书马德福到后来的马镇长,身份地位一直在发生变化,但初心、使命一直未变。“静坐常思己过”,从农村成长起来的扶贫干部只有经常叩问初心、审视工作,才能从“回头看”中坚定方向,调整工作方法,才能对得起支持自己工作的“父老乡亲”。

直挂云帆济沧海,吃苦耐劳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干部要“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做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条件艰难的西海固正是历练广大扶贫干部的基层舞台。整村移民、整村通电、种植双孢菇,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乡村干部马德福的坚持下,都迎来转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广大青年干部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才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留取丹心照汗青,关心百姓始终如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凌教授心系百姓,在双孢菇种植期间住在菇棚里忍受酷暑,为的就是让村民掌握自力更生的技能,后来他又去了新疆,造福新疆当地的百姓。心怀百姓,胸怀天下,不因外在条件退缩,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广大基层干部应该像榜样和时代楷模学习,真正“俯首甘为孺子牛”,经常入户走访,了解百姓困难,解决他们生活的难题,亲近百姓,百姓自然也会信任干部、感恩基层干部的付出。

一部《山海情》里有无数基层干部群像,“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基层干部像山一样意志坚定、像海一样涵养当地风土人情、心怀对百姓的挂念,定能走山闯海,获得百姓认可!

社区工作者观看山海情个人心得感悟篇五

漫漫扶贫路 浓浓“山海情”

近日,由孔笙导演,黄轩、张嘉益、闫妮等主演的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豆瓣评分稳定在9.4,已坐稳目前扶贫剧评分之冠的宝座。作为一名工作两年多的基层干部,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打开了这部剧,之后便被这代入感强、贴近生活、真实还原的故事深深震撼,被故事里人物的吃苦精神、服务意识深深打动,为大山那边的“宁夏”人和大海那边的“福建”人创造的奇迹深深折服。

“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1997年初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移民吊庄”工程。《山海情》的故事就是从涌泉村开展吊庄移民工作讲起的。那时他们过去面对的,是“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是一个宽广平整、没有大山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移民过去,意味着他们要自己挖土、自己找木材,自己搭建房子,自己在那片还没有人烟的土地上开辟一番新天地。但是他们选择了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相信在东西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可以走出穷山沟,走向新生活,选择了向那个鸟儿不飞、草儿不长的地方进军!

“走咧,走咧!走远咧!越走越远咧”。随着情节的发展,对口扶贫工作的开展,麦苗去福建电子厂打工,得宝留在村里拜林教授为师学习种蘑菇,看上去就像歌里唱的,穷苦的日子“走咧,走咧!走远咧”!而实际上,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村民有认知局限,这些难题,并不会因为有了新的工作机会而改变。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来“双孢菇”需要迈过科技关,村民出资建棚需要迈过风险关,蘑菇滞销时候,得福不惜搭上“仕途”也要现场戳穿谎言,请求领导支援。所有这些难过的关,会让人知道,路途虽遥远,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弃,就是有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事情做成了。

“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扶贫干部的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福建对口帮扶干部、专家、企业家的无私奉献,是西海固人民把根扎在更辽阔地方的勇气,更是国家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平整土地、保墒增收等政策的加持,让闵宁镇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当初追着撵着逼村民走出大山的张树成书记因公殉职;凌教授在教会村民种蘑菇后离开,所有人捧着自己晒的枣、抓的鸡赶来送行;任职期满要返回福建的陈金山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对着闵宁这片土地望了又望。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国的脱贫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代人来来走走,几代人凭借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实现的!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