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中国近代史题材电视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1
最近,我终于看完了海外版68集电视剧《走向共和》,这是我读研时就牵挂的一部电视,2003年首映时,我正在读研二,可惜没等看完,中央一套就停播了(原因存在争议),以后忙于工作,一拖再拖,直至这两年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彭平一主编的内部参考资料里多次提到此片,我想我该好好地完成这个心愿了。虽如此,由于这段工作太忙,我只能利用晚上稍有的空闲,每天看个一两集,直至两个月后,才终于看完。现在的感受,已不是当年读书时的那种激动而又挑剔的心情,而是有了较多的沉思与理解。
此片有三个地方让我特别感动,记忆深刻。一是李鸿章(王冰饰演)去世,慈禧太后(吕中饰演)接到急电后伤心无比的悲情流露,伴随着深沉的音乐响起,李鸿章临终遗言也一字一字蹦出,那种坚毅果敢、鞠躬尽瘁、实心任事而毫不顾身后名的忠肝沥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王冰演得太好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李鸿章的本来面目,希望不会有太多的人再对他诟病不已。
第二个场景是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静坐家中从容被捕的情节,还有之前他诀别梁启超时说的那一席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各国变法,无不流血,流血方能唤醒国人。死有何难,活着继续我们的事业,那才是真难。卓如,我为其易,君为其难,拜托了。”伴随着激荡凄婉的音乐,他的绝命诗也慢慢道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虽然梁启超后来将此诗改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经有些学者论证)似乎更为大气,更有影响力,但我对电视能尽可能地还原真相的情节更加欣赏,其魄人心魂的力量丝毫不减,而我的眼泪也喷涌而出。
场景之三是宋教仁遇刺的情节。他一直不相信有人会暗杀他,可实实在在有这样的人,他为推进民国议会选举、缔造共和而付出的满腔热血只剩下无尽遗憾。黄兴愤怒地一遍又一遍说着:“钝初,我要杀了他们,我要为你报仇……”孙中山(马少骅饰演)刚到日本,听到噩耗立即回国,并要求克强不要把灵堂撤了,他在钝初的灵堂前守了几天几夜,反复看钝初留下的《临时约法》修订稿,不停地痛哭自责:“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你……”他以为革命成功了,袁世凯接受了共和理念,是个新人了,就放手让钝初组建国民党参加国会竞选。他错了,宋教仁用他的生命再一次唤醒了孙中山,也再一次唤醒了我们的革命党,唤醒了我们的民众。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要进行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不把专制主义完全推翻决不罢休的继续革命的重要性。宋教仁惨烈的逝去,黄兴眼睁睁瞅着革命挚友离去的满腔愤怒,孙中山的反省与痛悟,又一次让我泪流不止。
此剧还有很多地方触人心弦,如徐锡麟起义后的慷慨陈词,孙中山剪辫时的血肉模糊,黄一欧告诉孙中山其父黄兴去世的消息时,孙中山与宋庆龄的悲痛欲绝的哀伤之情,最后一集孙中山身穿中山装作的意味深重的演讲……很多很多的情节,我真想反复咀嚼。每一集都拍得很精彩,虽然并非完全忠于历史,但它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历史剧应具有的那种深厚的历史感、时代感和荡人心魄的人文情感。我很庆幸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近年来,“电视湘军”已走在全国前列,湖南电视台自拍的几部电视剧反响都不错,如《雍正王朝》、《恰同学少年》等。湖南近代史上出了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应该拍出更多优秀的电视作品,来激励我们现在的湘人继续奋进,因为书籍的力量已经远远比不上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了。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2
看历史类的影视剧,特别容易产生上帝视角。这些历史人物的事件功绩早已著之史书,我们很熟悉,就很容易觉得这人真好、这人是坏蛋、这人不过尔尔,但我们有这个资格吗?人是很复杂的,我们凭什么仅凭几件事就一句话总结一个历史人物?面对历史,我还是谦卑一点吧,我努力把自己放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想象我是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如果是我面对那些事情我会怎么处理?由此假设,我感受到一点他们的悲欢困苦,也似乎经历了一次“物质决定意识”“人是受限于历史的”的体悟。
这篇文章仅以电视剧剧情为准,若有与史实出入的地方,不过分讨论。因为剧情很长,引用的一些台词是我的记忆约写,大意一样,但不一定是原话。
慈禧掌控清朝近半个世纪,她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重用洋务派,缔造了“同治中兴”。从这些事实看,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但还政光绪,开始维新变法后,触及到她所代表的贵族官僚的利益,慈禧又发动戊戌政变,致使变法流产。站在清王朝的角度,慈禧没做错什么,她始终以维护大清统治为原则。但站在全民族的立场,慈禧所代表的旧势力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它的腐朽、专制已不被大势所容,这个矛盾不可调和。无论什么力量都无法抵抗生产力,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被迫出逃,写满了软弱。待李鸿章和谈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回京,开始了清末新政。慈禧编练新军(袁世凯由此崛起)、发展商业、修建铁路(詹天佑京张铁路)、废科举、办新学、派留学、改官制、修法律,但这一切简陋的现代化又加深了列强剥削和人民的负担。逆生产力而行,不过苟延残喘。
假如我是慈禧,我是一个在封建时代成长起来的女子,且长时间在宫里为妃,小心讨生活。面对八大臣专权,我不一定能杀得了;面对列强,我不一定能收复新疆;面对慈安和奕訢,我不一定能牢牢把握掌控权;面对几次与洋人失败的战争,我不一定还对清朝统治有信心;面对光绪,权力欲本盛且掌权日久的我,不一定舍得归政;面对戊戌政变,我不一定有勇气正视自己的问题,开始清末新政……所以,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见识有限思想有限的前提下,她很厉害。
李鸿章处处受掣肘,他得深入贯彻“只要是太后的事,就没有小事”,得联合醇王,得讨好李莲英,得防备翁同龢使绊子,他还得和各国公使斗智斗勇,接受自己的北洋不团结,发展实业、忍受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和国人卖国贼的辱骂。他给自己带上沉稳的面具,却几次被气到骂“他妈的”,他一身大才,却陷于沼泽里,挣脱不得。这是由当时的愚昧、自利、腐败的社会条件,和他本人的术、作为既得利益者维护少数人统治而与生产力为敌共同决定的。后继无人,是他和荣禄内心共同的悲哀。
(题外话:每一个男人都曾是少年,都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尤以中国男人最优秀。中国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是他们直接创造的,民国是他们主导建立的,日美是他们为国捐躯打退的,新中国是他们用鲜血铸就的。祖国的苦难他们一个不落地背在肩上,哪一个苦难都不曾压垮他们,中国男人极勇敢、极坚韧,他们一丝一毫都不比白皮黑皮差,他们完全配得上中国女人。中国男人承受了很多,我希望每一个他们的伴侣都明白,他也曾是少年,应该被呵护被温柔相待,他应该被允许有自己的天真、幼稚、孩子气和自己的喜好。不要高高在上好像全天下男人都欠你的一样,性别是你应该被保护照顾的原因,不是你掩盖自私嘴脸的倚仗。那些仅因为一张皮和一个生殖器就委身于人,还因此炫耀的人,知道你们是多么的愚蠢和不知好歹吗?)
如果李鸿章让人敬佩,那袁世凯就让人恐惧。是的,我怕袁世凯,怕极了,他做到的一切我都做不到。他是个军事能力强、政治擅变通、善学习、擅笼络人心、脸皮极厚的演技派,是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乱世枭雄。我刻意关注了他的言行举止,发现他心里有鬼的时候,从不正面回答问题,比如“共和这么好,谁人不拥护?”“别人不理解,你应该是懂我的啊”“你怎么会这样看我,我身经百战,会走这样的臭棋?”;遇到不懂不理解的事情而有求于人时,他就不再接话,而是恭维或自谦一句“我不如先生啊”“先生真不是普通人啊”;面对有使用价值的下属,他极会做姿态,“来来来,咱们都是一家人,这样吃显得亲切”“这玩意,还是你们留过洋的人玩合适,来,擦一擦”“皙子啊,你这个宪政专家,可得帮帮我啊”“卓如啊,我是特意请你来帮我的啊”……袁世凯不懂民主好吗?不知道人心向背吗?他知道,可他过不了自己那个心魔,他就是想要万臣来服的无人可挑战的权利。他的一生,从未把民心看得多重要,他顺的不是天下大势,而是当权者的意愿。他以为北洋在手,天下我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碾压一切,他如果看到抗日抗美会不会呆若木鸡?可就是这样一个人,首鼠两端、反复变节,也有内心柔软,他的两次落泪都是面对英子,总的来说,他对得起她。他对于其他人是个坏蛋,可对于她,却是坚实的依靠。人很复杂,有时候我们很讨厌一个人,可他并没什么原则性的不好,可以换角度想想,必然有这么一个人,他在这个人面前是无害的,他也是别人的自己人。这样想想,能看开好多。
袁世凯准备称帝前,徐世昌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北海、南海、中南海,慰廷啊,这可真诱人啊,就是个叫花子,在这儿待上几年,也想当皇上,更何况天天守在这儿。这里的石头啊,匾额啊,亭台楼阁啊,真叫人做梦啊。”人这一辈子,思维量是恒定的,他对身外之物的关注会占用一部分思维量,那对世界的思维量则必然被削弱,无论是对世界的感知还是对自己的诚实。
孙文去拜见康有为的时候,我想,哦,这就是孙文啊;孙文剪辫子被打得血肉模糊的时候,我想,哦,他是该怎样;广州起义失败后,我想,哦,也没多厉害嘛;十次起义,屡败屡战,我竟然当作寻常……我凭什么?若是我是孙文,一个书生,当着清朝还在的时候,我敢嚷嚷革命吗?大家都主张君主立宪的时候,我能坚持共和吗?逃亡国外,靠哥哥嫂子养活,我还能不遗余力发动群众坚持革命吗?我能形成自己的理论吗?袁世凯专制后,我再次逃亡,还有信心进行第二次革命吗?面对祖国的积弱积贫,或许我能,也或许不能,但我想,我总归该是他们的一员。
袁世凯面对孙中山,不堪一击;蒋介石面对毛泽东,不堪一击,盖因为“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之就是人民,是生产力。他为我们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毛主席在他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呢?该干点什么?
我们应该记住邓世昌“兄弟们,开足马力,撞沉吉野号”,谭嗣同“总要有人死才能唤醒民众,你们活着,继续我们的事业”,李鸿章“王爷,你还年轻,一辈子还有很长,一旦签了字,就是历史的罪人,还是老臣来吧”,被清朝官员恐惧为魔鬼的徐锡麟“我不仅要杀恩铭,还要杀良弼、杀端方、杀铁良、杀载泽,直到把你们这个腐败的阶层全杀干净”,张之洞“有的事,你争了大半辈子,就是争不来,可终于来了,竟发现于人于己,毫无益处”,孙中山“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我们要记住中国从不缺英雄,记住英雄,相信崇高。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3
长达五十九集的《走向共和》昨天终于看完了,我能欣赏到这样好的电视剧首先要感谢三哥鸿德的推荐,这段时间因为既要熟悉新车又打羽毛球,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虽然我非常爱看这部连戏剧,有时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应该讲我的欣赏效果不是很好,但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多年来难得一见的非常好的电视作品。
如果说到《走向共和》后我最大的反应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就是“气愤”。坦率的讲我从慈禧“辛丑事件”之后要“立宪”开始我气愤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不下来,我在这里也不和谁去争论慈禧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我生气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太后在二十世纪初都能要立宪,都能废除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有些人在说“议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可以想一想从二十世纪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呀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个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4
央视《走向共和》已经播完,应该说,这部作品还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教育片,片中对某些人物,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位,使得老题材有了新观点。
李鸿章、慈嬉太后、光绪皇帝、袁世凯、孙文、宋教仁、黄兴等人物的特征表现如此强烈是该片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个女士在网上这么说:看这电视看的,我都有点爱上袁世凯了。不过,我觉得,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孙先生。
孙先生少年浪荡于会党和国外,对封建专制制度是极度痛恨,把建立共和民主的中国定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受尽贫穷流浪之苦,历经10次起义失败、第一次大革命成果被窃、二次革命失败等,始终坚持不泄,革命到底,以致临终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醒世遗言。
孙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民主理想支撑着他,一生如一日,为实现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奋斗到底。
孙先生的革命意识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我是个有过失败爱情婚姻的人,看完了《走向共和》,看完了孙先生的革命经历,使我对追求爱情有了新的认识。
有关走向共和电视剧的个人观后感5
八国联军侵中华,是听得不能再听的故事,老得不能再老的桥段。自打小时候起,就从教室里、书本上、大人的言语中、各种媒介都能够获得这个故事的版本。当然,基本都是缩略版,主要是说洋人们怎么烧杀抢掠,怎么肆意侮辱中国人,怎么不是人。慢慢才知道,义和团如何被利用和出卖;德国军队曾经一直打到了河北山西交界处的娘子关;大清国民们对联军的入侵并没有想象中的反感。
这样的入侵,对于经历了四千余年改朝换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帝都的人们来说,简直是小儿科了。这级别,充其量只能算作当年的北方蛮子兵临城下,洗劫一空。除了那些死掉的倒霉蛋外,与活着的人似乎关系不大,该干嘛干嘛。
你看,北京城里卖豆腐脑的、卖烧饼的,谈论起这事儿来,像在谈论火星上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着急,一点儿也没有义愤填膺、满腔热血,要上阵杀敌的样子。叫从小被正统教育的愤青们,非常不解,然后斥责那些人们是愚昧的草民,活该被奴役。
我开始相信,八国联军进京城时候那些普通市民的反应,深刻体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生存哲学。那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天下乌鸦一般黑”。自打秦灭六国以来,这统治阶级的事儿,与咱小老百姓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们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关心老婆孩子热炕头。你说这不对吗?我觉得很对。千万不要希望所有的人都整得跟愤青似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理性人。况且,真要愤青们上场了,恐怕还是缩头乌龟多。
家国家国,很多时候是有家无国。人民没有权利,无所谓国。家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所以帝国的统治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们始终抱有一种旁观心态。因为这个国,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嘛。
所以当西方列强把中国当做一个国来看待,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发现,与中国打交道,不是搞定政府就可以的了,要看人民买账不买账。可回头一看,人们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感觉自己像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呵呵,如果我是他们,一定会气得暴跳如雷。然后中国又那么大,要完全搞定,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哦,对了,东洋人曾经尝试过,结果大家都知道。
就这样,我们的国家形成了一种很奇特的景观。改朝换代不影响这个民族的人们自生自灭。这就好比大伙儿在看一出奇长无比的大戏,戏台上的戏子们换了好几拨,台下看戏的人们看得累了,厌了,开始自己找乐子,嗑瓜子、打麻将、织毛衣,懒得看台上一眼。偶尔一瞥,哦,刚才换戏班子了,瞅瞅,唉,跟以前一样,没啥区别,自己继续找乐呵。
你瞧瞧,这样的人们,你怎么把他们消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