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
《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麒麟影业出品的战争历史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雨果·维文、瑞切尔·格里菲斯、文斯·沃恩主演。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1
观影之前,妈妈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随着一声声炮响,我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电影中,列兵多斯因之前少年时的经历,不肯拿枪。面对长官时,他说:“我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营救。我来参军是为了尽我对美国的责任,但我不能拿枪。你们能让我做任何事可不能让我拿枪。”他面对法官时说:“我是来参军的,我有权享受法律的保护。我报的军种是医疗兵,不是步兵……”法官最后表示他对于多斯信仰的尊重:“医疗兵多斯,我同意你不携带武器进入那地狱般的战场。”
我真佩服他的执着。葱段少将口中可以听出他们面对的战场如同地狱,如果他们是为了上帝而战,那么敌人就是为了撒旦而战。但他却铤而走险,不带任何武器走上了战场。
他们刚进入战场时,还比较顺利。但到了第二天,能够行动的人全部撤离时,多斯开始自言自语:“你在哪里,上帝?我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在哪儿,上帝?”此时,他既痛苦又难过,他最好的战友战死了,所有的人都撤退了。但所有的伤员和他仍在战场上。炮火仍轰炸着每一寸焦土。他牙一咬,心一横,再度冲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偏偏这时,日本的扫荡者来了。几名伤员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纷纷被杀死。多斯明白了:只有抢在鬼子前面,才有可能救下伤员。为此,他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用绳索绕在大树上慢慢把他们吊下悬崖。在没有力气时,他就说:“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一天中午,他正要救助伤员时,日本鬼子发现了多斯。他一个骨碌就阴差阳错的翻进了一个大草堆后面的洞里。结果这个洞是直连日军地下通道的!他蹑手蹑脚地走过许多通道,把它们都记了下来。几次与鬼子插肩而过,因躲避及时、动作灵敏额才得以幸免。所以他第二次登钢锯岭时,才能轻车熟路地带领大家把地道炸了个底朝天!
时至今日,列兵多斯地意志和他创造的奇迹仍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是他扭转了二战冲绳战役的局面,扭转了世界的进程!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2
当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广岛,安倍晋三前往珍珠港,二战遗留的历史和道德问题,一步步走向了最后的和解。近几年事关二战的佳片,也开始远离正面战场和著名战役,转而另辟蹊径,像讲述坦克小队作战的《狂怒》,集中营特遣队的《索尔之子》,还有诺兰新片《敦刻尔克》。
以此来看,《血战钢锯岭》选择冲绳岛战役,不仅老派,看上去还有点过时。
但我必须说,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正的二战电影了。
打仗当然要杀人。这部电影却讲一个拒绝拿枪的美国大兵。他投入战场,只为了救人。这是死伤近两亿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戴斯蒙德·道斯一个人的战争。
影片在结构上跟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很像。前半段除了世俗生活,还充斥着操练新兵的粗口,体罚,争辩和审讯。后半段就是血腥无比,残肢断臂乱飞的地狱模式战场。
前后两段,影像风格差异极大,完全是两个世界。你在前半段越觉得老套,老面孔,老生常谈,甚至感觉有点难以忍受。那么,你在后半段遭遇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就会越大——自己都要跟自己打起来了。
《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是这样的:戴斯蒙德和哥哥,还有父母生活在一个美国小城。虽然当时已经是战时状态,但满目的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不去战场,戴斯蒙德可以自由恋爱,打一份安稳工,像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那样,过着舒心的小日子。
但战争毕竟爆发了。
所有年轻人都想为国捐躯,戴斯蒙德也不例外。不过,因为小时候差点失手打死哥哥,还有对酗酒的家暴父亲忍无可忍,身为虔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他,愿意上战场却拒绝拿枪——也就是公然违抗兵役制度。
如果没有前半段的耐心铺垫,《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恐怕与神无关,而是与精神病有关。戴斯蒙德会更像一个在战场上吓得不敢拿枪冲锋的懦夫,一个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击溃的疯狂新兵。哪怕改成120帧的心理活动,也难以颠覆观众的战争观。
前半段还讲述了戴斯蒙德喜欢爬山。他无意中救下了一名陌生人的生命,他直通通地跟姑娘示好求爱……看似俗套无比的陈词滥调,却给后半段流尽鲜血的战场增加了深厚的合理性。他充沛的体力,他牢固的信念,还有他执念的性格。这些东西,在爬上了钢锯岭后,缺一不可。
还有一名父亲遭受的战争创伤,它也深深伤害到了家人孩子。戴斯蒙德跳进了战争,却希望母亲和孩子能不再哭泣,摆脱该死的噩梦循环。
光有动机上的合情,剧作上的合理,影像上的默契,依然解释不了大多数人对《血战钢锯岭》的本能质疑。上战场不杀人,这怜悯同情心,比圣母还白左了,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真人真事加持,《血战钢锯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结果,《血战钢锯岭》还真有人物原型。这下观众就能明白顿悟:英雄来自普通人,而平凡人也能焕发出神样的人格光辉。
这部反战电影,比以前的反战还反战。
它根本是把钢锯岭的战场,当做了《圣经》里的一则故事来讲述。戴斯蒙德目睹杀人,却拒绝自己拿枪杀人。戴斯蒙德不仅救自己人,连日本兵也救。这确实是万中无一的案例啊,比超级英雄电影的主角光环还BUG。
同样关于救人的《萨利机长》,后来者很难用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去模拟正常人在一架飞机上的心理反应。人们都明白,踏上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然而,当你发现自己生命岌岌可危,那么,是个人都会打心眼里呼喊一个救世主。没有呼喊的,绝对是因为来不及。
好在救世主并不远,他也是一个人类。
戴斯蒙德连救75人当然伟大,但他也是一具血肉之躯,会中弹负伤,退下火线。
战争把好端端的人类,变成面孔狰狞的非人。和平时代的人们也接受这样的世界观:容许自己的身心意识彻底转变,去赞美战斗英雄,去宣扬辉煌战果。戴斯蒙德则把战争与和平都放在了一个脑容世界里头:他在和平时代救人不杀人,他在战场上也是救人不杀人。
《血战钢锯岭》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马力克《细细的红线》,士兵神游于战场。他们参与着战场杀戮,也对战争本质存疑。他们身在现场,却神游于另一个世界。伊斯特伍德借《父辈的旗帜》镜像版的《硫磺岛来信》,成功把日本敌人当做了人来看待,而不再是面目凶暴语言不通的魔鬼化身。
如果战场双方都是会疼痛,会流血,会呼叫的生命。那战争的存在意义,就等于摧毁人类生命。那些子弹和炮弹打中人体的惨象,预示着每一秒钟都在死人。
那不是数字。那是生命。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3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 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 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 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 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4
我观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观影中我震撼不已,观影后我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为我们描述了战争的烽火岁月:二战时美军与日军在冲绳岛上展开激烈的战斗。美军虽然装备精良,可日军拥有100多米高的钢锯岭,它成了阻碍美军进攻的天然屏障,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开始了。美军进行了数次冲锋,但都无功而返……
多斯,一个信仰教会的青年,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像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的热血参了军。与众不同的是,他参军不是为了杀人,而是拯救战场上的生命,多斯是个虔诚的教徒,他相信杀生是罪过,所以他坚决不碰枪,这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也让我惊讶: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怎能不拿枪?这更使得教官恼火万分,多斯也被战友嘲讽为“傻瓜多斯”。此后他竟然宁可冒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一番周折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临时军医,我不禁疑问:就他那身板能顶住战火吗?!
多斯的第一场战斗开始了,几天后他所在的队伍登了岛,在黎明发起了冲锋。在舰炮的掩护下,一群英勇无畏的士兵爬向了钢锯岭。刚上岭,他们便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有的士兵还没来得及找掩体,就在“哒哒哒”的机枪声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横飞,除了枪炮声、轰鸣声,就只能听到士兵的凄惨叫声,这让我看得惊心动魄,暗想: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哪!而这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却轻而易举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在惨烈的战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亲眼看着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里现出了泪光,他被熏黑的脸忍不住地抽搐着。虽然很恐惧,但多斯还是鼓起勇气,冲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助伤员。看到战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着泪为他们治疗,心中默默地祈祷。乱石嶙峋中,尸横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抢救自己的战友!在日军强劲的反击攻势下,美军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与被抛弃的伤员,我真为身处险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还在搜寻伤员。他用生命编织成保护网,把一个个战友送下了钢锯岭。好几次他险些被敌人发现,虽然自己也负伤了,但他还在想:让我再多救一个!
让我再多救一个!他将平常嘲笑他的战友送下了山崖;让我再多救一个,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军官送出了敌人的魔爪;让我再多救一个,他从死神怀里抢下了70多条生命!看到这儿,我不能自已,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这么一个普通人的信念顽强、坚韧的使人难以置信。
战斗胜利了!多斯也体力不支了。在废墟中,他被惊诧不已的战友们救下了钢锯岭。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许是坚强与虔诚塑造了多斯,又或许,是多斯证明了坚强与虔诚。
我思考着:在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看似难以逾越的钢锯岭,也有很多的烦恼,但是如果拥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战也只能是过眼烟云,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与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救下这么多人,也许因为我是个‘傻瓜’吧,但我总相信,我能再多救一个!”90多岁的老人多斯笑着说。在这平和而坚定的叙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5
一开始,梅尔·吉布森先把观众推入了地狱。战场上的残酷画面让人不得不带着沉重、庄严的心情去观看。
接着,镜头推向远山、树林,故事从男主人公的童年开始。
这第一个场景是在家乡。
这一段主要是做铺垫,讲了信仰,从小时候的兄弟之情讲到了长大后的爱情,给观众喂了一颗糖,甜甜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场景是在训练营。
看到这里,真的是满满的男性荷尔蒙扑面而来,挡也挡不住。
所有的男性气息,似乎在这里都能感受得到,玩笑、无厘头、性的直白、冒险、力量、争斗。
其中最引人发笑的就是那个裸体肌肉男。梅尔·吉布森加了一个这样的人设真是绝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到了战场上,他的胆量和身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影片中,最让女人流口水的应该是萨姆·沃辛顿扮演的队长葛洛佛。我差点以为这是年轻时的吉布森。形态真的是太像了。
所以说,最性感的男人不是裸体肌肉男那种,也不是说话快准狠的霍威尔中士,而是葛洛 佛这样有着磁性嗓音,说话不紧不慢的,气质沉稳的男人。真的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第三个场景就是在战场上。
这一场真的是太令人揪心了!不多描述了,自己看图感受一下。
在这一场,故事的主人公多斯发挥了不抛弃的精神,不给伤残者划分等级,努力去救治每一个人。最后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75个伤者。
同时,他也用自己的“柔情”打动了“刚烈”的伙伴们,并以此精神为美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说,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去征服。
永远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平,拯救每一个人,即使在战场上也不能忘了初心,只为战争而战争。战争背后对和平、柔情的向往才是我们所真正追求的。切勿舍本求末。
同样,战争片也不是为了重现“暴力”,如果你只看到了这些,这部片子一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当然,《血战钢锯岭》成功还是在于细节。梅尔·吉布森的艺术表现手法真的是令人叹服。
精彩的细节之处真的是太多了,这个需要自己去看去感受。
在此只说一个细节,梅尔·吉布森用多斯第一次从钢锯岭下来后在阳光下冲洗自己的这一幕,将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真实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而在我心里,这个也是梅尔·吉布森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