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通用8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通用8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描写了19岁的美国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不足一天的时间,比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1
李安导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正式宣布中国内地定档11月11日,与北美同步上映。作为暌违4年的潜心之作,李安导演再度突破自我,使用超越现有电影技术的120帧/4k/3d格式拍摄,为世界带来从未体验过的银幕观感,与观众共同见证电影新纪元的诞生。影片将于当地时间10月14日在纽约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11月11日,内地观众将可以与全球同步观赏到影片真容。
1不是想拆掉电影天堂的篱笆,只是想把边界再向外扩一点
李安导演透露,拍摄更高帧数电影的想法从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就已酝酿:“拍少年派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3d,第一次接触数字电影,拍了之后就感觉24帧不行,看都不能看。同行导演在看24帧格式3d的时候,都感觉不对。”电影拍摄使用24帧/秒并非定规,而是在当时技术水平限制下“最便宜”的选择。李安导演举了个生动的例子:“我常常想24帧就像是天堂乐园的一个栏杆,出去了大家就都不知道怎么办。”以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起点,他毅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电影最终的样貌尚未正式走到观众面前,但对于这部新作,李安肯定地说道:我一直想说我没有疯狂,这个是可以做的,而且做出来真的'很好看。”技术的进步并非建立在颠覆历史上,作为致力于保护传统电影技艺的影人,李安导演诚言自己只是向世人展示了电影未来可能的方向:“希望有更多同行来一起探讨怎么做。我并不是想拆掉天堂的篱笆,只是想把边界再向外扩一点。”
2如果不拼命,做电影就没什么意思
李安导演从影24年来,一直在突破自我,这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采用的技术前所未见,作为“探路人”的李安,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煎熬。面对拍摄中的种种“不可能”,李安表示:“有一个梦想很重要,一直坚持一直要求,有些不可能的事情就会发生。现在对我来说,拍困难的电影我没有兴趣,拍不可能的电影才能提起兴趣。做电影就是要拼命,不拼命,做电影好像没什么意思。”除了处理技术上的难题,李安还要面对来自片商的压力。李安笑着讲述了与片商交涉的故事:“当时片商跟我商量,别拍60帧,做不了的;我就回答道,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不拍60帧了,片商很开心,坏消息是要拍120帧的,但是一般电影是24帧,电视是30帧,120帧是所有的倍数,什么都能放,就把片商‘骗’过去了。”超高规格的技术也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力求真实,大部分演员素颜出镜,剧组的化妆师也都替换成了营养师,为了好气色所有演员都要“食补”。为了达成这一“不可能任务”,从导演到演员再到整个剧组,所有人都体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身心洗礼。”
3拉着李淳做军训,他表现得很可爱
李安的小儿子李淳也出演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媒体见面会上,当李安导演被问道与儿子的合作感受时,李安说道:“因为是自己儿子,也怕被人说有私心,他压力也很大。但是父子一起工作很愉快,感觉蛮好的,他表现也很好,非常可爱。”李安也现场爆料:“其实我是真的拉着他做军训的,我们请了海豹突击队的教练,进行了好几个星期的魔鬼训练,挺可怕的,但李淳很卖力,全程坚持了下来。”
4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个行业,通常会接受善意的折磨
身为坐拥诸多电影奖项的国际大师,年过60的李安导演并未享受荣耀带来的安逸,而是勇敢地向艰难挑战。导演谈到拍摄时的痛苦:“没有人可以求教,受到了很多打击,问题接踵而来”、“每个镜头都会拍好几次,一天拍不了几个镜头”、“到后期的时候,大家都很可怜,像是拉着手一起喂狮子,大概这样折腾了一年”。技术上的难题并不是李安导演最忧心的,沟通上的瓶颈才是李安最苦恼的事情:“跟片商打交道是最难的,只能连哄带骗,要找到让他们相信的理由。”但是对于这种痛苦,导演和团队似乎“乐此不疲”,李安笑言:“在片场就会一直要求、一直摸索,我喜欢对工作吹毛求疵的人。”如果怀抱着电影梦想,再大的困难也只会被当做一种乐趣,折磨也变得可以接受:“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个行业,通常会接受善意的折磨。”
5初衷并不是要拍一部反战片,而是想探讨军人这个族群除了技术之外,《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片题材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此李安导演强调:“现在有人会觉得我拍了一部反战片,这其实不是我的初衷,我想讲述的就是军人。”李安导演进一步阐释道:“军人这个族群,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陌生的。人们想象中军人做的事,和实际上是不一样的。”谈及电影中的士兵角色,李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军人被告知如何在战场上生存,却没有被告诉如何在战争后生存。我觉得军人身上都有一种宿命感,就如同拍电影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宿命。”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2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本·芳汀同名小说改编,被认为是伊拉克版“第22条军规”,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七名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机缘巧合的成为伊拉克战争的国家英雄,被邀请至感恩节全美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恩和其他的老兵又被布什政府重新送回到了伊拉克战场。电影版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比赛那一天,战争的部分将通过闪回展现。
李安认为战争带来真相,比利·林恩在他所在的小队的.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他们也一起见证了真实。
李安说原著比较偏政治,但他展现的比较多的是对比利·林恩的同情,战争没有什么好说的,它就像全球气候变暖,是显而易见的糟糕性问题。而这种同情,会因影片带给你设身处地的感觉而得以增强。
占电影极大比重的对话场景中,传统的正反打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演员的大特写,这种大特写对话的3D效果冲击力极强,甚至超多了大场面对人的震撼力。
这部电影的摄影力图贴近演员拍摄,试图传达一种亲密无距离的感觉,整部电影几乎很少出现中景,除了大远景就是大特写,演员在前景中的位置被放大了,电影还在很多地方实验性的用一些主观镜头来表现比利·林恩内心的感觉,这也是李安电影先锋实验的一部分。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3
我出了电影院,挤上地铁,感觉路人的一颦一笑都非常不真实。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我被色彩极其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挤压,幻象好像都变成了真的——这是一个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感性观众对120帧技术最直观的感受。我在看完第一时间给好朋友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大型PTSDVR体验。我跟着男主角在礼炮轰响的一瞬间回到伊拉克的战壕里,跟着他死死扼住死敌的咽喉,跟着他抱住牺牲的上级掉眼泪。最后等我回到真实的纽约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虚幻了,完全像一个刚离开战场的老兵一样审视这个庸常得的世界。很久以前看的《拆弹部队》里,男主角站在超市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物质丰盈不知所措,我估计我走在大街上也是带了一副和他一样苍白可怕的表情。
这是一个十九岁的男孩的故事。因为家庭的变故需要穿上军装,他去到陌生的国家,听着长官的指令,把枪指向那些陌生的阿拉伯面孔,男人咆哮,女人哭喊,孩子吓得跑开,他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因为一个偶然的镜头成了国家的英雄,在那同时,他曾经最信任的人正在他怀里慢慢死去。他看到手上的鲜血,有战友的,有敌人的。他那么年轻,却已经饱经风霜。
家人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参军的意义,他们还在把他当做孩子一样保护。只有姐姐说,别卖命了,回家吧。
可是回家了能怎么样呢?去汉堡王打工?去社区读书?缴税,付保险费和医药账单,谈恋爱,结婚,带小孩,看着他长成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大人……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面对他无法挣脱的平庸和窘困,面对失望,面对悲伤,面对无能为力……
起码在扣动扳机的时候,他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曾经的上级说过,他们所为之奉献的,不一定是国家,不一定是上帝,是任何大于自身的东西。
在达拉斯的体育场,在那个本应让他光芒四射的半场秀上,他看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是捧着热狗汉堡的肥胖男人,是喜欢挑衅的保安,是被训练着快乐或悲伤的拉拉队员,是在国家主义的宣传下已经充盈在了每个人心中的荣誉。国歌响起,他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观众们热泪盈眶,可是一切粉饰太平的喧嚣都让神经已经极其脆弱的他想到战场,想到他即将回去面对的死亡。
这是你的国家,把你像木偶一样随意操纵的权力机构。这个充满了虚假的`感动,繁华浮夸到化成半场秀的烟花猛一下炸裂的地方,你把它的标志印在胸前,为它出生入死,你甚至没办法轻声表达自己对它的不满,尽管你知道从小的教育都让你学会了要一心为它好。
这是你的人民,他们为了私欲四处奔忙。假装理解你的人,讥诮你为政治工具的人,说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只是因为你身上制服和胸前奖章的人。
所以你说,你还要为它付出一切吗?
他说是的。对他来说,现在他的一切就是部队了。他选择爱他的战友,选择把枪口对准可能是平民的异国男人,与此同时他选择离开蔓延到家庭晚餐桌上的政治争端,离开因为一场意外摇摇欲坠的家,离开平凡生活里所有琐碎的失败的可能。没有人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也没有人是完全自私的。他的选择或许二者兼有,可是谁能指责他呢。
毕竟他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孩子,一个为了保护姐姐参军的孩子,一个甚至没到年龄在自己国家合法饮酒的孩子啊。他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他将为他早已认识到的无意义付出全部的青春。他以后的人生里,每一刻都无法逃离爆炸,硝烟和鲜血。他会去屠杀,并在之后无数次的自我审视里回忆起那些消失在他手上的生命。
然而他认了命。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了就必须继续面对的人生。
没有人可以逃脱生活。我们只能回到生活中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4
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19岁男孩比利林恩与战友从战场回到国内参加巡演,并最终决定又回到战场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家庭的困境,青春的懵懂,战场的残酷,政治的虚伪,商场的压榨等都在李安导演出神入化的拍摄才能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历经苦闷、彷徨、困惑、挣扎、纠结后,在逐渐认识到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以后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个19岁的比利林恩,终于获得了成长。
这是一个反思战争的故事,一个尚未踏上情场却先被推上战场的男孩,不但要在战火中面对死亡的威胁,还需要思考投身于战争的意义。母亲狠狠地敲桌子,让他突然意识到枪声;舞台边突然炸开的烟火,让他下意识的躲避,以为是敌人在开火;即使周围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们依然神经紧绷,甚至会因为一句玩笑就会勒住路人的脖子。战争摧毁的到底是什么?
对,战争摧毁的就是人性。大兵与普通民众之间难以跨越的心灵鸿沟,赤裸裸的呈现了战争对人性的破坏与毁灭。
战争与人对决,到底谁是胜利者呢?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5
再看了一遍比利林恩。
不能用言语表达我有多喜欢这部电影。
林恩或许有ptsd,或许没有,我认为他只是不想抛弃自己的战友。当所有人都在拿他最糟糕的一天来当作一个褒奖,他对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兴趣,他认为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们。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擅长说别人想听到的话”。在本土,在商人,在工作者眼里,他们只不过是用完就可以晾在一边的士兵,士兵不能妨碍他们挣钱,妨碍他们工作,你被用完了就应该回到自己的岗位上,这是林恩感觉到不被尊重的时候;在刚认识的拉拉队女孩眼里,他是个英雄,他只能是个英雄,当听到林恩有回归的想法,女孩的眼神或许深深伤透了他的心;而唯一在乎他的家人们却因为对这场战争有不同的见解,甚至不能完全的以他为荣,矛盾的姐姐,对他不理不睬的父亲,这都使得他对于自己产生了强烈的疑问。
而他们士兵,其实没有选择。他们甚至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热血的为国捐躯的好男儿,而林恩更是为了逃避上诉而进入的军队。对于军人,他们不能决定战场在哪,只要上了战场,就没有对错。林恩选择回归,是因为他觉得队友需要他,只有自己的战友能够互相理解彼此,这不是对战争对错的批判,这是每一个小小人物能做的.唯一选择。既然在这个国家没有人尊重我们,那我只能回去战场,努力让我的队友不会丧命在异乡的土地。
这部电影不反战,不批判,不讨好左,不讨好右,它只是在表达一个士兵这一天真实的经历,真实的选择和个体无可奈何的哀伤。
为什么那么喜欢,可能这个故事那种忧伤的内核吸引了我吧,那种跟世界的格格不入反映出强烈的现实,实在是太喜爱。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6
这部片子,如很多专业影评人说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什么120帧之类的。太多演员对着镜头直接讲话的地方,让你觉得导演好像在扯着你说听我的!还有战场的地方调色太过鲜艳,像广告,反而让电影的真实性削弱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内核,还有李安想表达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一群涉世未深懵懵懂懂的少年,比利林恩更是。他可能也搞不清楚自己最初踏上战场的原因。当他们无意中因为一段录像成名之后,大众喜欢他们,但仅仅是作为英雄的形象,没有人喜欢士兵,他们只喜欢英雄。拍电影的商人觉得这是一个值钱的故事,拉拉队队长喜欢带勋章的英雄,但喜欢的也不是比利林恩。姐姐觉得他不想毁掉自己的形象,而宁愿毁掉别人的国家,她理解战争,但不理解士兵。当他们不知所措地站在表演台的时候,烟花的爆炸声都让他们害怕,让他们想到枪声。比利林恩在家里吃饭,因为母亲拍了一下桌子,他激动地差点站起来,他们都因为PDST变得一惊一乍的。比利林恩孤独彷徨地坐在看台上,坐在他不熟悉的战争以外的正常的世界里,却没有归属感,只有战场和军队像个家。
他们说士兵粗鲁,没有人喜欢粗鲁的士兵,他们在场地玩橄榄球的时候被嫌碍事,在表演完不知道退场的时候被驱逐。好笑的是,是人民,国家 战争造就了他们,他们只是服从命令的`军人,像班长说的,他们只是杀人机器。而他们凯旋归来时,大家却让他们变成绅士,变成表演者,变成英雄。记者不断挖掘所谓的战争的真实,光鲜亮丽的西装人士表扬他们,给他们勋章,对于比利林恩来说,对于B班的士兵来说,都显得那么荒谬,那是他们人生中最悲惨的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班长,比利林恩被迫第一次近战杀敌,看着敌人死去的眼睛,他只有恐惧,而记者却让他谈感想,大家说他应该以比为骄傲。大家都在表扬他生命中最悲惨的一天。
外媒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除了拍摄手法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他们认为这部电影的结局让比利林恩重返战场承认了战争的正确性。但是这不正是最真实的士兵最真实的战争吗?战争早已让他们适应不了正常的生活,很多退伍兵人都会有心理上的后遗症,美国百分之十七的流浪者都是退伍兵人,其他的退伍士兵也很少能从事光鲜亮丽的办公室工作,大家说我们爱军队我们敬重军人,大家却都不爱和普通人一样害怕战争的年轻人。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战争给这群年轻人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创伤,只不过没有人愿意承认。从这点来看,李安想表达的恰恰是反战的思想,而不是承认战争的正确性。最后一句,比利林恩这个演员的眼神戏真的很戳进心里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7
多么不费力的情节,毫无悬念的纪录片,从一开始便猜到了结局。娓娓道来,急缓有致。比利近距离流泪满面的特写,近到可以透析情绪弧线的拐点,久久于脑海盘桓不去。
一如既往的李安,“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他不可能不回去的,可是我们还是要思索这个问题,想知道他发生了什么。基本上他的决定不是决定,而是一个了解,对他的'命运本身的了解。”令人心疼的是,有时候的选择,也是别无选择。
看着这个少年伴随成长阵痛与挣扎的经历,像周围爱他的人一样,我们为你祈祷,我们为你骄傲。
因为一段在伊拉克战场近身肉搏歹徒、舍身相救班长蘑菇的视频,比利一夜成名。“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却颇有讽刺意味。从枪林弹雨的危险战场,再到歌舞升平的喧哗中场,一祯祯画面从这个少年的眼前浮现,而他与蘑菇在菩提树下谈论因果的场景,却是全剧最凛冽的真实。蘑菇说:“我们天生就应该在战场上。”无需质疑和迷茫,他们已经无法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结。一句命中注定,掺杂着无比绝望的的东方宿命。
“我差点带着你跑掉!”那个拉拉队美少女的巧笑美目,撩拨着初开情窦少年英雄的内心;曾经遭遇死亡边缘的姐姐凯瑟琳害怕失去自己的弟弟,亦是百般阻挠他回赴战场。他涉世未深,却困惑于战场与现实的脱离,困惑于因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战争洗涤。看似是全美的盛名英雄,却背负着蝼蚁之命而已。
火树银花下,少年比利在看台上的泪眼分外鲜明。
电影的最后,当比利坐在吉普车上,恍惚看到业已牺牲的班长,看到那象征智慧、破除障碍的印度象头神神像的时候,我开始相信,比利真正做回了自己。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观后感 8
Blliy的小组做了一件在战场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事。很小,因为战场上生死之事本就寻常;很不堪回首,因为看着敌人的血从脖子下流出来的场景实在触目惊心。但这就成为了所有人眼中至高无上的英雄。政客、商人逢场作戏的赞美,中场秀上盛大得浮夸的表演,在一切五光十色的浮华中,Billy的身影显得那样单薄。他似乎是场中焦点,但事实上只是一个伟大的噱头,中场休息过后的伊拉克战场上,新的英雄会出现,新的中场秀会再次上演。
看过片子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们会费心费力的为了这样一个浮夸的大戏卖力的表演。毕竟在这之后无论是为这场秀殚精竭虑的幕后工作者还是焦点Billy都未必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当石油大亨趾高气昂的表示“你们在为我们打仗”时我们后续就可以明白,大概没有人为是纯粹的所谓“爱国心”而赞美,他们或许都有一个世人皆知的目的或者根本事不关己。在镜头前声泪俱下的.商人要塑造他的美好公关形象,要用他们的故事赚钱;“海碗杯”需要他们吸引观众,让纯粹的商业运作看起来更有业界良心和家国之情。突然想起《爱在黎明破晓前》的一段话:“当我说想做作家,他会说记者;说艺术家,他会说电视节目主持人……他总是把理想变成可操作的赚钱工具,但这经无可厚非。”人们总会吧理想中的变成有利可图的。爱国可以成就一位企业家,一次盛大的中场秀,而当他对人们又唾手可得的利益时,人们会嘲讽,不屑一顾。观众席上的人们不在乎他们保家卫国,反正与我们的现世安稳无关;中场秀的工作人员不在乎士兵们因常年征战害怕爆炸烟火声,因为那是我的工作。妨碍我的工作?哼,找死。
甚至Billy来到战场上也是因为他姐姐,爱国或不爱,只是一项任务而已。
当精神层面上的本心被实利替代,当每一个盛大的秀、每一个笑容都成为了目标性极强的工具,当即使这样我们也去宣扬我们本已经丢失的东西时,这世界就是一场大型的黑色幽默中场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