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为话题高一作文

发布者:彭泽先生 时间:2022-11-16 11:24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以孔子为话题高一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以孔子为话题高一作文1

悠悠历史,漫漫古迹。我走着,想着,也曾“山重水复疑无路”。幸好尤为烦闷急躁之时,有《论语》相伴,确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动。自那时起,“余益慕圣贤之道矣”,圣贤孔子之谆谆善诱,便一点一滴的,在我心里缠绕成河——溪水潺潺,白莲出淤泥而不染。

“一箪食,一豆羹,仁在其中矣。”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评《诗经》,道“思无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实乃绘事后素。于我心中,孔子之言行难掩高雅。他的高雅,源于“勿忘我”。他“勿忘我”的境界仿佛欲界之仙都,清清淡淡,从从容容。当我置身《论语》这片浩瀚深邃的大海,我能嗅到水底激荡着勃勃朝气的特有清香;我能看到或来去匆匆,或悠哉游哉,或形单影只又或是呼朋引伴的人们;我能触摸到、感受到这篇汪洋的.虚幻与真实,美丽与哀愁。蔚蓝,宝蓝,黛绿,层层叠叠,忽隐忽现,终待此时,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期待,我期待着,每日与书中的圣贤孔子闲谈,聊聊平凡之余微妙的不平凡;我渴望,我渴望着品尝生活之冷暖,紧贴入世许久,稍能常怀高雅的纯洁心灵。孔子的话,平静而深刻;孔子的心,安静而安定。

高雅于心,即不愧于自然,不愧于真我。有时我会心生艳羡,我会滋生欲望,我会任性骄纵,我会恼怒失落,但我时常想起——我们应当高雅于心,就像孔子所行所教。高雅,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更是多种尊重。当我怨天尤人后,我常感到后悔——不怨人,反之向内求,理当成为我们所追所寻。

生活很波澜壮阔,生活很平淡无奇,一切于你心中肆意演绎。“水知道答案”,高雅的心明白生活的真谛。当我莽撞地同他人争论时,但闻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敲响了警钟,钟声飘了很远,很远,若有若无,哀哀长鸣。无论如何,在做自己的你也成为了他人——勿妨碍他人,这真真正正是做人的底线吧。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早晨,我依着树荫,贴着绿叶,一品清新;夜晚,我坐看满天繁星悠荡、扑闪,幻想着手可摘星辰。高雅的心,能体悟到高雅的人,高雅的生活。

我感激着我的幸运,孔子他教会了我高雅于心。清风徐来,舒爽,舒心……

以孔子为话题高一作文2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以孔子为话题高一作文3

人人接触诗,同头诗、绕头诗、数迷诗、拆字诗等。我们天天读诗,背诗,我们读《诗经》,我们读《论语》《大学》。

小时候,我们背诵《咏柳》,幼儿园时,我们背《静夜思》、背《春晓》。小学一到三年级时,我们背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而四到六年级,我们开始接触古诗75首,《论语》。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又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学而第一,你没有学而,你便做不成大事。正如孔子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改之。这句话体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无论什么人,他身上定有一些优良的品质,我们要去学习他的好的品质,从而改进自己的缺点。反省自己的短处,见人不善就引以为戒,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宽广,有过人的肚量,而小人则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我们做人要和君子一般坦荡荡,和君子一般心胸宽广。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出自《论语·子罕》,军队中的将领是可以改变的,但是,男子汉的心志是不可能改变的。长平之战时,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说:“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如流水一般飞逝,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孔子他一定从苍苍芦中走过,纵目万里霜天,他看见水中的“伊人”,他看见了苍寂中的一缕情意,于是他吟咏:“薕葭苍苍,白鹭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孔子是圣人,他和现代的哲学家们不同,哲学家们不再去乡村,去乡居,而是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喝着猫屎咖啡,他们不再深有体会,而是无端空想。也许,孔子便是这样成为那百分之一的圣人的吧。

以孔子为话题高一作文4

孔子,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都明白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经过《论语》的记载,能够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进取、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一个故事:子路以往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当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立刻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当立刻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当立刻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一样,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这就给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迪。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到达仁德的必经之路。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能够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欢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欢乐,孔子不但好学,并且到达了乐学、善学的境界。异常是孔子觉得自我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能够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礼貌礼仪之邦“的盛誉。

以孔子为话题高一作文5

冬天将尽未尽,我走近孔子。

当车窗外向后跑走的建筑有春秋战国时的味道,当小小的黄包车上都印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眼时,我微笑,我走近孔子,我对他的解将不只是历史课本上几行枯燥的.文字。

走近孔子,我走进孔庙。自汉至清,代代皇帝都来祭拜他,为他“为政以德”的告诫,为他“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唐宋元明清,数座不同时代的牌坊巍然而立,将我们从现代引到古代。铮琮古琴,千年古柏,我们走进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心境。各代皇帝在此立的碑,_时尽被销毁,只完整地保留两块。有人遗憾,有人咒骂,但他们毁掉的只是千年来压在孔子身上的一些无谓的赞美和所谓“荣誉”,孔子周游列国,一生未被认可,又怎么会在乎这些?我想,孔子留给我们的是思想,是境界,而并非这些后人所刻的大石板。孔庙,原是孔子生前所居住的三间茅草屋的所在地,现在被各代君主所建地如此规模庞大,他去世后没几十年就开始年年有皇帝来祭拜,他的待遇甚至比皇帝还高。但想孔子一生清贫,周游列国无数次被拒之门外,他的“仁”,他的“一介草民的思想”却在他死后被发现,被无限度的升华。

走近孔子,我走进孔府,这是孔子后代的居所。看着偌大的宅院,听着孔子后代所享受的待遇和种种官衔,我思考,孔子留给后代的恐怕并不是他的思想和境界,只是待遇,只是享受。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世间能有几人?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对于孔子,我们永远只能知其皮毛。然而孔子的思想已经名扬海外,多少发达国家一直沿用孔子的思想,多少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怀着虔诚的心来祭孔。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孔子而骄傲。多么想在杏坛下,在桃李旁,席地而坐,听孔子讲学,讲着一本又一本厚重的竹简,讲着他对世间的理解和梦想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礼”的社会。

至此惊觉自己文笔的枯竭,对于孔子,我读不懂,读不完,自然也无法诠释。我无法走进孔子,我只得走近孔子。

一本《论语》,一杯苦茗,不需于丹,也无需跋涉,便走近孔子。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