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作文教学反思
【精】作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教学反思1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极好途径。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甚至是不知什么是议论文。一提到写议论文,学生就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即便 逼 他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个别学生甚至连议论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构混乱。写不好加上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总结如下: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论述。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用俗话说,这是没有找到论述的'窍门'。实际上,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即分别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的问题。如写《诚信》,就可以写什么是诚信,如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做到诚信。
2、不会论证分析。论证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具体到'如何摆'和'怎样讲'时,却不甚得法。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往往是论点一摆,再紧接着就是 例如 ,或者写上几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结束了。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总之一句话,有论点,也有论据,但水油分离,毫无论味。无非就是观点加材料的叠加。这包括:a.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 特别是从亲身经历中提炼论据;b.有了充分的论据,但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对举,点面结合,详细映衬,古今中外并存,事实事理俱在。于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会揭示材料的内涵。
3、材料积累不够。举例不过那么几个:中国的屈原、项羽、司马迁、张海迪,外国的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即便列举出来也不会多角度寻找与论点的关系,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关心时事、不关注社会。许多学生仍然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因此他们写议论文仅仅是说说大话空话,引几句名人名言,或用几个陈旧得发 馊 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应试教育仍暗潮涌动,学生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作业,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读读政论文了 。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一些专家认为高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记叙文,大力提倡写记叙文。它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有话可说。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因此,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久而久之,学生也认为议论文不会写无关紧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议论文教学。许多教师迫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如速读习惯、作读书札记习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等等。有时为了赶进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 压缩饼干 硬喂给学生,结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行教学,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么 办?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才是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某一程度上看,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议论文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江苏省20xx年至20xx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如06年的《人与路》,09年的《绿色生活》,10年的《品味时尚》,11年的《拒绝平庸》,12年的《忧与爱》。这些题目相对而言,记叙文写作难度要大。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远,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同的地位,重视议论文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从而更好地论证话题。一篇好的议论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对其进行支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积累、挖掘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 论据收集本 , 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库。同时,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分享。也可以让同学们把素材本互相传阅、交流,这样一个同学所积累的素材变为全班同学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杨澜当年放弃央视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新闻传播学,而今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这一素材通过大家讨论,发现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学会放弃、坚持等话题之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素材积累增加了,素材运用方向也增多了。
作文教学反思2
作文就是书面表达,表达什么呢?当然是你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呢?原因很简单,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等等实际上都是表达,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身的信息;书面表达则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和更为细腻、深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不是一件人人都能胜任愉快的事情,它首先要求起码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基本的写作技能。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文学家无不是语言艺术大师,也必然同时是思想家。这里就引出了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谁更重要?如果说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就是交流,那么,毫无疑问,当然是思想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互动都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形式只是工具和手段,古人讲“得意忘言”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说,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心心相印”的话,甚至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当然,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能做到,所以还需要这个“累赘”。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你能培养出来的,这个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
只是由于思考的成果也就是思想必须在物化以后才能更好地交流,才需要语言,需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起来的好的语言,书面语言的要求则更严格一些。事实上,在言语形式的交往中,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言语能力,而是思想!“话语”日益繁荣昌盛,而思想则逐渐淡出,这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奇观。再说,思想可以直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压根儿就不需要外部语言。
总之,如果两者不能兼有,宁可要思想!
以上所说的道理都是极其简单的事实,然而,正像马克思以前的学者总是被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蒙蔽而不能发现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样一个简单事实——马克思正是从这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样,中学作文教学也是弄不明白自己的任务和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一直在黑暗中摸索。
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助人为乐啦,全面地看问题啦,追求坚韧的品格啦,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啦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像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党风、行风、民风、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进入学生的作文乃至高考的考场?
我们害怕什么?害怕学生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害怕他们的思考太幼稚或偏激?然而,他们已经并终将去承受这一切!然而,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再说,他们总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偏激到冷静的过程,这正是人的成长规律。幼稚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假的早熟;偏激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更重要的是,只有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啊!
我们害怕什么?说穿了,我们是害怕他们思考!害怕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我们掩盖了真相而代之以假象,撤消了真问题真思考而代之以伪问题伪思考,就中学作文教学而言,则是放逐了真思想真感情而代之以形式和技巧的操练。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样一来,学生的心地就变得简单而又清明了,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学生怎么可能与现实完全隔绝呢?由于不会思考,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浅薄恶俗的“文化”照单全收,并如获至宝,奔走相告。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因为他们没话可说,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为什么学生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而是篇篇四平八稳,人人千篇一律,个个异口同声,因为我们早已把他们的思想轮空,然后塞进去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比他们自己更懂得他们应该如何生活并妄图替他们安排好一切。
写作又叫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什么?当然,从语言形式到表现手法到文体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这显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学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承担起这样一个需要几代文人尤其是杰出的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重任。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特定时代的个性,也有历史的和人的共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中学作文教学正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只是我们为了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去思考和思考的结果怎样,才需要物化形式的作文。所谓创造,主要是指表现在作文中的他们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见解: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创造;也只有是自己的,才是创造!
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再者,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
把真相告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文教学反思3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往往视作文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提到作文,许多学生唉声叹气。作文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是每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写作现状精神世界以读促写创造性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xx.08.012
在以高考、中考为指挥棒的今天,不管是上级衡量,还是学生家长,最看重的都是孩子的成绩。语文作为总分比值较大的三科之一,大家都十分重视。面对现状,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诚惶诚恐,生怕误人子弟,于是纷纷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成绩。作为语文试卷中占比分最大的作文,更是让大家谈之哑然失色。对于平时的写作教学更是倾尽心血。即使这样,写作教育在目前的应试教育面前,没有任何新的起色,令教师头痛、学生无奈。我作为头痛者之一,谈谈自己的粗陋认识。
一、令人担忧的写作现状
在几年写作教学的探索中,我看到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既令人忧心头痛,又令人尴尬的教学状况。
首先,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不想写,不愿写,甚至对写作充满恐惧与厌恶,平时只是无奈地写,以应付差事。在这种无主动性、无激情的状态下,写出的东西不是空洞无物,就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写出的文章其中都是虚情、矫情,唯无真情。更有许多人直接抄袭、变改他人文章以完任务,这就形成了写作教学低效率的现实。
其次,语文基本功底欠缺。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写字不规范,字迹不清,字体更是难看。在标点应用方面又认不清哪是标号、哪是点号,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只用一个小点点到底,也有的根本不用标点,因为他们在表达时不懂该怎样停顿。还有在表达方式上十分混乱,这种情况七、八、九年级都很严重。不知叙述要注意六要素,做到有条有序;不知抒情要真实,情景交融;不知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和人物;不知说明该通过怎样的顺序,用哪种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知议论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充分地论证。
当然,除了以上状况外,写作教学还有很大一个问题,教师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文时,只讲析写作技能方面的东西,而不把学生引向现实生活,这样写作就离开了它的基本根基——现实这块肥沃的长鲜花的土壤。这样一来,是教师误引学生写伪文章,写套话、假话,整个文章虚情假意、毫无生机,让语文教师会陷入痛苦的、无意义的、无奈的批阅怪圈。而上级检查竟说批阅详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师批出来的。
二、激发学生激情,用激情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进行写作文之前,教师要先带领大家回忆自己生活的片断,写一些曾经所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等实际情形,这样他们写作的欲望才会被激起,情绪被调起,激情也就产生了。这时顺势引导这些怀有激情的少年,他们就会暴发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有对长辈的敬重之情;有对亲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对同学、伙伴的友情,人世间的情有无数种,我们做为教育者,应引发他们抒写自己对这些情的真实叙写,让他们心中有爱,更明白人人需要爱,需要真情,也懂得在爱中成长,学会给予他人爱,学会在真情中实现人生价值。
大家拥有了仁爱之心,那就会在做事方面凭着明析的思路,怀着纯洁的心去爱人,对老弱病残者产生侧隐之心,从而同情他们,进而去帮助他们。而对于一些行为不良的学生,要唤起他们的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让这些学生有羞耻感,明白吸烟、抄作业等是可耻的行为,懂得自尊;引导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长幼之间,要有辞让的豁达情怀,这样他们会明白怎样去尊重他人。所以,为了培养他们做人的高境界和做事的高水平,我在整个七年级确立了相应的作文,布置了《我》《给亲人的一封信》《给玉树同胞的一封信》《值得尊重/敬佩……的人》以抒写自己做人的准则;布置了《我们是怎样做作业的》《我理想中的校园》《想象未来》《我美丽的家乡》,以叙写自己做事的思路。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会利于学生的读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要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
4.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是,在阅读时可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外,在语文课堂中更需要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这则是语文科目需要努力的另外一面。我一直认为,会做人,会做事,搞学问就不成问题了。因为心正则行会正,行正则路会宽。这样,我们会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写作之路,当然也达到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写作是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世界;创造性地表现社会、自己;创造性地表述真善美的过程。”
作文教学反思4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故事会》等杂志,从而使学生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作文题目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陈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6
[4]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xx.8
作文教学反思5
写作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技能。写作作为一个认识活动过程,其活动的终结是生成文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写文章之重要
从这几年中考成绩来看,尽管语文老师们花了大量心血,想了许多办法,但目前学生的作文还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立意不新颖,选材不典型,语言不通顺,甚至错别字较多等老毛病仍然普遍存在,作文失分还很严重。作文仍然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到底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让良好的习惯奠定写作基础
从文本出发,逐步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古人学文,先养气,苏辙云: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如果养成了浩然之气,则“文不难而自至”了,养气就是生活实践。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勤记笔记,勤写日记的习惯。让他们把在生活中看到感受到的经典事例写在笔记本上,而且要求他们多看课外书,把课外书上学到的名言警句和优美文章分门别类地摘抄到笔记本,只要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都可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他们在写文章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因为记笔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写日记也同样非常重要,起初要求不要太高,有些学生不会写,有些学生不愿写,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日记上记些什么内容老师不要强求,可以是他们的所见所闻,也可以记他们的内心感受,哪怕他们只写上几句话都行,久了,写得多了,就会有进步,作文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写作活动有兴趣,就能促使他细心观察某些现象,提出问题,潜心思考,保持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提高创造思维的水平,从而写出饶有新意的文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让学生走出课堂,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有心人。老师命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要限制太多,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老师命题时一定要替学生着想,命题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特别是要贴近生活。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这样他们才会有感可发,有事可写。
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我们评价学生作文,总是喜欢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挑毛病,其结果是老师越看越伤心,学生越写也越灰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评改作文时,多表扬少批评,能给高分就尽量给高分,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让丰富的教学指导点燃写作激情
优秀的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某一个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论文又生出记叙,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写作前的指导很重要,指导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作文教学的成败。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激发写作欲望,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如果作文前的指导讲得太多太细,学生就会按老师的固定模式去填词填句,照葫芦画瓢,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模式化,大同小异,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按我的经验,写作前的指导以五分钟左右为宜,主要是帮助学生反复推敲、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
同样,编写写作提纲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了写作提纲,文章就有了框架,写作时就容易做到层次井然,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充分表现中心。如果没有提纲,他们就想一句写一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结果是结构松散,条理不清。编提纲时,一般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写中心思想,再写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每个段落要用到哪些材料,最好注明一下,以便在写作时有的放矢。我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作提纲,有时要求他们把提纲写在作文本上,有时要他们就写在草稿纸上。按照提纲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就是要好一些。
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有了个性再关注就有了个体的自觉。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缓解。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更确实、细腻了。
三、让多样的批改提高再创作的能力
过去人们有一种看法,认为让学生批改作文就是老师偷懒,是老师极端不负责的表现,凡是作文都必须由老师亲自批改才好。其实并不尽然,由老师亲自批改尽管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学生拿到老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只是看看分数,然后就塞进抽屉里再也不理会了,等到下次作文时又是如此。长此以往,他们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则可以弥补以上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每批改一次作文,都有较大的收获,都会取得一些进步。
这便是我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总结,在这里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近几年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许多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我学习。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探索,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希望的。
情感使语言更真实,情趣使文体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刻。作文教学中捕捉学生心理世界的波动,关注学生的内心的微妙变化,让他们自觉参与到作文批改中,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课堂教学。教师此时,让学生主动深入同伴的作文中,带着批改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从阅读中感受身边人的不同情感,从批改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使自己的写作弊端自然明朗了。
用理想审识现实,写作批改把美的做法植根心底,让学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学会思考,自觉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写。
总之,从身边的作文看起,再到自觉创作中去。源于他人,而高于他人是写作的规律。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形成竞争意识,写出语句流畅,感情真挚,令人动容的好文章。
作文教学反思6
“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作为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你会怎样想?
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接受写作文的任务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怎么把孩子们这种畏惧作文的情绪排除掉,让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我也就此做了许许多多的尝试。
一、借我慧眼,挖掘素材
学校大力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布置教室的时侯,我、大队辅导员、美术老师一起忙忙碌碌地用各色彩纸、手绘,剪贴出许多漂亮的图片,如黄色的卡纸做成树叶型书签,折上立体的折痕,贴在评比栏。贴上大红纸的剪贴双鱼,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刺猬也上了墙。我在这一栏里还请美术老师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出了漂亮的美术空心字“春意正浓,雏鹰争飞”,字在整个评比栏里贴成两个斜排,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而展示栏里,我用许多绿色卡纸建成的大树叶拼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地上有许多立体小草,还有红的、黄的,充满卡通意味的小蘑菇。图书角因利就简,就用黑板前的小壁橱,整理后放进学生拿来的书本,并贴上了醒目的话语“知识在这里融汇”。把教室弄得格外漂亮。学生看到我们课间在教室进进出出,视线早就被吸引过来了。再看看那些精美的图画,漂亮的版面,还有充满激情的话语,他们一个个欣喜不已,觉得教室里美观了。每个栏目前,驻足良久。
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布置教室的意义,问问他们有什么感受,倡导他们积极争章。孩子们从这里看到了很多值得记录的东西,在日记中不仅写下了教室的变化,还悄悄写下了自己的争章目标。
阳光体育活动,接力赛上孩子们奋力拼搏后,带着他们再回忆一下赛场上的热闹场面。“啦啦队的怎样热情喝彩的?”“参赛队员中谁不小心掉棒了?”“谁健步如飞,跑得极快?”“谁跑步的时候还左右看看,生怕别人追赶上来”……透过我的眼睛,把我所见引出轻轻松松的谈话,带着孩子们在脑海里重新回放画面,他们就能写下更多精彩瞬间,让我惊喜连连。
你看,看似平平淡淡,不足以记录的日常生活,只要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拥有慧眼,一定能找到什么精彩的亮点,写出好文章。而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睁大眼睛,找到精彩的瞬间,作为写作的素材。
二、尽我所能,变难为易
A、结合课文学习,利用课后练笔记下生活点滴。
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后,我问学生:“咱们平时和同学、朋友是否也会有误会或是矛盾呢?有矛盾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太多了!”“那大家也来写一写,怎么样?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噢!”
的确,争执、吵吵闹闹和之后不带丝毫扭捏地好。这样的小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让他们写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争吵或者与别人之间的友谊。是一项格外轻松的任务了。在这样极其直接的命题下,他们往往会学习课文,结合实际,写出不同凡响的小文章来。
B、善用选择模式,写下得意之作,
《蟋蟀的住宅》一课我带学生欣赏了多媒体课件中漂亮的画面,让他们对照品读文字描写的蟋蟀的住宅。课后,我布置学生三选一做选做题。
1、请你当一回游客,写写你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请你当一会导游,向别人介绍蟋蟀的住宅。
3、评一评蟋蟀的房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这样三选一的文题,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表达的范围更清晰。比起单一的写作或评论更容易让学生动笔。
三、尽我速度,及时讲评
每次收上学生的日记或是作文,我总是及时讲评。说说这次谁的最有新意,谁的写得内容具体,谁的结合了生活实际,是真实的文章。同时每一篇被表扬的文章,我都会让他们的作者为自己在“班务表扬”中添上一笔财富,作为他们的辛勤劳作的收获。学生受到了表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激情会持续下来,创作的欲望就越来越强。
优点不突出的孩子,我会找出来读一读,让全班同学帮他们想一想该怎么修改,如何润色。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来。“我觉得他的文章整体的来说还不错,若是把动作在写细一点就好了。”“那一句话改一改会更好……”
七嘴八舌之后,气氛活跃极了。集思广益,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每个人的思维也得到了提升。现在,很多孩子能够非常中肯地提出很有意义的建议或是具体的补充内容。被帮助的孩子在听到这些的时候,通常也会激动不已,跃跃欲试地想把自己的文章再改改,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竞争力。
四、竭我所思,花样翻新
“天天写作文,太忙了。”“没东西写了,好烦哦!”学生的怨声一出,必须想办法克制这种情绪蔓延。
我买了很漂亮的厚本子,拿进教室,发到每个组里。“干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发这么漂亮的本子?”孩子们不断质疑,不断猜测。“这个本子是专门用来写作文的。”“哎,又是写作文。”他们叹气。“不过,这有点不同哦。”我故意卖起关子来。
这种本子是一个组一个,让学生写接力日记的。每人一周写一篇。后一个作者要对前一篇文章进行点评。孩子们的家长也参与进来,一起欣赏孩子们的作品,一起点评,并写上自己的话。老师最后写上评语并打上等级。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欣赏到别人的佳作,好的地方可以借鉴。因为有家长、老师一起点评,他们的写作与欣赏水平提高就更快了。
两个月过后的某一天。
“同学们,我们近来作文越来越有进步。老师有个金点子,想给大家一个惊喜,你们愿意做吧?”
“当然愿意!”他们答。
“我宣布:我们班办一份班刊,专门登录同学们的优秀作文。每一期班刊专门由一个人办。她就是编辑。谁的稿件被编辑采纳,老师就给予奖品。怎样?”
“好啊,好啊!”
两个星期之后,第一份班刊面世了。这是我指定的班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孩子办的。她用清秀雅致的文字、清新唯美的画面给了我一份超常的惊喜。她给班刊拟了一个梦幻般美好的名字:“七彩的童年”。上面有自己的佳作,同学的优美的文字,还摘抄了一首小诗。刊头上写还上了很有意义的编辑寄语。
家长会上,我让家长们欣赏。后来过塑装饰后,拿到教室亮相,同学们一片赞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的同学相继申请,办好了不同题材的六期班刊。内容、形式各有不同。没有班班刊的同学积极投稿,也有奖励。他们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我认为做一位教师,就要做一位有思想、有头脑的教师。只有教师不断努力,发挥我们无穷的智慧,花样不断翻新,孩子们才会乐于跟风,才能兴致勃勃地学,快快乐乐地写,并竭尽所能地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作文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感知情境——启发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
一、精心引导学生感知情境,丰富表象积累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出具体的情境和氛围,必须引导他们经历从“感知情境”到“描绘情境”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言的情境,前一个指的是“实境”,即人、自然与社会;后一个则是“虚境”,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感情过滤创造出的情形与境界。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多姿多彩的世界是学生感知的直接对象,学生在感知事物前应蓄情于臆,即在感知事物之前要有一定的情绪准备,在感知事物中要融情于物,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画面、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将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写作对象中。
2、引导学生注重表象积累。表象是人脑中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画面)。为了有助于这些“画面”积累,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种方法。(1)、“画面”描述法。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感知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文字的描述。(2)、绘画或照相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最有特色的场景、人物勾画出来。如我在指导学生描写人物肖像时,就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形真而具体的写作场:请四个组各选一个同学上讲台来充当描写对象(模特),当堂成文,限时二十分钟。这个写作情境马上唤起了学生的新奇感,愉悦感,同学们写作热情高涨,通过反复地观察和比较,然后自己从四个人中选定一个从外貌、神态、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进行描写。在这个写作场中,认知与情感相互渗透,以情启知,以境务实,学生的心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写起来顺心顺手,不到二十分钟,大部分同学就完成了长达四百多字的肖像描写的片断作文。这种情境的创设克服了学生肖像描写时千人一面的弊病及刻板式的公式化描写,学生的作文中观察描写各具特点,展现了学生写作方面的潜力。
二、通过课堂练笔,训练想象能力
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或阅读资料作为写作素材,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进行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意念形象。
训练举例:针对班中不少学生对茫茫宇宙兴趣浓厚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课外赏读想象奇伟的李贺《梦天》诗:“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走如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然后联系20xx年10月15日作文。
2、进行扩展性想象训练。即让学生根据一首诗或一篇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点等,在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
训练举例: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内容丰富,意境开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让学生根据它展示的画面,借助各种描写手段,运用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绘,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鲜明生动。学生写作兴趣盎然,传神而又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和画面所表现的意境。
3、进行延伸性想象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这种类型的想象训练多放在情节性较强的记叙文中,因为这类文章常常巧妙安排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命运,在客观上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驰骋想象,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
训练举例:《项链》历来以构思新颖著称,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锻炼写作能力,我根据《项链》结尾的悬念把它作为延伸性想象训练的材料。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方法很多,还可从对比想象、假设想象、逆反想象等方面进行。
三、精心设计“命题”,指导情境作文
1、规定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画面或暗示一种情境。如看图作文,画面往往是“特写式”的,只是反映事物包孕的某一瞬间,它“含不尽之意于画外”,留有景物和人物的许多空白点,因此,为学生作文创设了能够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指导学生写看图作文《伞中情》(一位穿红裙的小姑娘给雨中的盲人送伞)时,我引导学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想象:从静态的画面中想象动态;从外表想象内心;从动作想象语言;从平面的无声处想象立体音响;从特写式画面想象全景式的事故。这种情境,学生平时有所感知,有着表象积累,一旦入情入境,便会插上想象的翅膀。
2、虚拟事件。假设一个学生常见的事件,让学生成为“事件”中的一个人物,设身处地进入角色,合情合理构思情节,言真意切表达情感。
3、因事造境。创设一个合情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具体可感的文章。如让同学们根据“调座位”一事,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凡事都需要个原则和校准”;有的同学认为“做任何事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认为“做人不能太自私”;有的认为“凡事都应该换位思考”一场热烈的人生大讨论就在这种轻松的环境里展开了,同学们的热情如汩汩泉水,写出来的文章见解独到、有理有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总而言之,情境作文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心智,还能让写作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写作成为学生主动乐意做的事情,满足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求。
作文教学反思8
与孩子们一同成长,亦或聆听专家新理念,还是观摩名师授课,都让我们享受到教育的喜悦,体会到教育的温馨,我们的心灵在三尺讲台上得到净化。在聆听、交流、探索中我反思自已的教学实践,深深感悟到: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才由段到篇,怎样让学生将文章内容写具体,不让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畏惧情绪?我认为习作教学应走向生活。
一、生活中积累——观察。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只有从观察生活入手,只有积累好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有内容可写。
如:第一单元习作“介绍家乡的景物”,我带学生走出校园,观察了家乡的桃园、梨园、田野。。。。。。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家乡的美。观察后,马上让学生将看到的美说一说,在学生口述过程中,我再指导学生先整体(远)再部分(近)的顺序有条理地描绘,于是我又引导孩子们看成看春天想其它季节中给自己留下和深刻印象。如:果园中果实成熟后的景象,田野里的秋收,夏日里农村孩子们的嬉戏。。。。。。不同的孩子生活片断各不相同,家乡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学生们能不爱自己的家乡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大多同学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按一定顺序介绍自己的家乡。
又如:第二单元和习作。我首先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对周围的环境展开调查。学生从多渠道了解到自己身边的环境情况,让学生说自己看到的现象,也可说清楚你是怎样获得这些资料的:有听到的,有看到的。。。。。。生活素材积累好了,我们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针对身边环境污染,我们该怎么办?任期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因材料齐全,感受到环境被污染的害处,都想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出一点力。我见时机成熟,就鼓励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写出自己在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或将自己调查过程写出来,学生能将自己和真实感受和想法写出来,写完后同桌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还提升了习作的趣味性,让学生增加倾吐的欲望。
只有在活动中积累了素材,孩子们才能在习作中充满热情,写出自已的新发现,新感受。
二、提炼生活------积累
“在工作中起作用的常常不是材料,而常常是技巧”。在习作教学中,我领悟到高乐基这名言的内涵:当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了一定材料后,仅仅只与教师交流是不全面的,怎样让学生获得一些技能使自已的文章更深动有趣呢?我们教学中应学会开放评价空间,突现活动的过程性,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相结合,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技能。
教材第三次习作“向别人介绍自已”,第四次习作写一写自已的本领,第五次习作写一写父母对自已的爱。这三次习作都与“我”有密切关系。在习作前,我引导学生观察,抓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以便积累写作的材料。为了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不趋于流水帐,我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想一想,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积累的哪些好词佳句能更准确地反映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文本中体会积累,在体会积累中习文。
如在教习作之前,学习《画杨桃》一文时,我有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及其它同学的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学生在评价交流中能感悟到怎样将句子意思写得深刻,怎样使句子更深动。上完文章后,我设计了一次活动——老鹰抓小鸡,指导学生观察整体活动的气氛,再抓住一个人的动作,神态进行观察,最后说一说人群中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的场面描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难了一些,但孩子们写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别有韵味。获得了一些基本技能,在后面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学生在介绍自己时,学生都能很好地用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反映出童真与童趣。
这样将阅读教学有效地参与到学生的习作活动中来,从而转变以往的教授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合作与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在文本中吸取长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他们写作质量。
三、梦幻生活——想象。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我们老师就是要做点燃火把的火种,才能更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
第六次习作是写“未来的。。。。。。”,第七次习作写自己的特长,第八习作写清楚假如我会变,你想变什么?由此可看出编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孩子们的世界更神奇,让孩子们的梦想更炫烂。在指导写此类习作时,我先让学生展开想象,再将自己和想法在全班交流,最后鼓励大家大胆想象,以不同方面写一写自己的梦想,不要让别人帮自己想。不想别人所,而是要自信地说:“我的想法更神奇!”最后,学生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玩具、兵器等都展开想象,想象各异,课后我们又在全班汇编,给大家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生有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不正是成功的完成了我们的习作教学目的么?
四、美化生活——修改。
在习作教学中,我始终教育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次习作后,我都坚持给时间让学生三改:
(一)自主修改,此环节分两步,第一步是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指在将自己的意图梳理清楚;第二步再让同桌共同修改,在这一步生生互动,能很有效地减少三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修改后的习作,语句是基本通顺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修改的重要性。
(二)评点后修改。教师评改学生的习作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实情,肯定文中的亮点,并坚特在每一篇习作中只提一、二点有针性的修改建议,这样中年级的孩子乐于修改,并且修改的目的更明确一些。在肯定中孩子的习作兴趣得以膨胀,修改的兴趣也强烈了,学生可结合教师的评语自主修改了。然后我们集中点评全班中有代表性的习作,教师可直接给评讲文润色,告诉学生修改的方法,用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结合点评体会,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也结文章润润色。
(三)欣赏中提高。学生的作文一步步在修改中完善,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我们还需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将自己本次习作中最满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大家评一评。在欣赏展示中取长补短,在修改中提高写作质量。
这样,让学生在回顾中收获,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习作中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与自强心,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让他们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美好!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素材,获得写作技能,展开多姿的想象,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让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口述心声,就不会害怕写作了。
作文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观察、感受、所得付诸于语言文字。作文教学要遵循“从学生生活出发,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关注生活的意识,能文从字顺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习作。这一单元紧紧围绕“作家笔下的人物”铺展开来,使学生感受了各具特点的鲜活人物形象。本次习作要求“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对于写人,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捕获人物特点的,正是自己心灵的感动、激动,甚至冲动。因此,只有那些平时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的孩子,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怎样让学生找到足以激发自己表达欲望的素材呢?这是我在执教这次习作指导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这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好多学生都害怕作文,一提到作文,他们就“头疼”,不知从何下手。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并且乐于表达?这就得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先玩一个“人物竞猜”游戏,学生的兴趣便来了。我让学生听我的语言描述,猜课本中或生活中他们看到或听到的人物。因为感兴趣,学生听得很仔细,也因为我的语言描述中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外貌、工作等鲜明独特的特点,所以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所指的人物来了。我顺势追问他们猜对的秘诀,渗透成功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为这节课的作文指导奠定了基础,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兴趣,获得初步感悟。
2、确定写作内容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校长曾经强调:作文教学要注重六个“重要”,其第一重要就是:写什么永远要比该怎样写重要。因此,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后,我揭示了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读第七单元的习作提示,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自主审题,在学生汇报时及时点拨。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审题的技巧,突破审题关,从“习作对象、习作要求、修改要求”三方面明确本次习作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说写训练有效结合是写好作文的妙方
我们的好多学生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写”起文章来就不怎么样了。因为“说话”在生活中再普遍不过了,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而“写”的实践的机会就很少了。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
这节作文课,在学生明确了写作要求,回顾了课文中写人的方法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篇范文。这篇范文是以我们学校一位高部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教职工——华姐姐为写作对象的。我让学生读范文,思考范文运用了哪些写人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很好的强化了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人方法,而且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就能积累写作素材。
在此基础上,我分三个步骤训练学生的表达。第一步骤是“我会说”,设计梯度提示“我印象深刻的人是 他(她)的一个特点是 ,我准备用这个事例来表现他(她)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表述出来。学生回忆、描述的过程既是平时观察生活、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也是用“嘴”作文的过程,接下来只需将语言稍做组织润色即可成文。这样,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拨评价,稍做选择整理,就可用笔说出来,也就找到了“下锅之米”。进入第二个步骤“我会写”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