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书笔记

发布者:最后的骑士 时间:2023-2-24 02:33

弟子规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弟子规读书笔记

弟子规读书笔记1

最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很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我读完后的感受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处,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为我们高兴,我们也会更快乐。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计较小事,这样人会变得快乐。

弟子规读书笔记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泛爱众”字面解释很简单,就是要广泛地关爱大众,关爱众生。虽然短短三个字,要想做到实在不容易。在当今社会,能够广泛爱大众的人,必须是品行一流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种广泛爱众生的人,必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远大抱负。而爱大众的基础,一定是能具足孝道的人,没有孝心的根基,“爱众”就是幌子,就变得流于表面。孝亲是爱众的基础,它们又是一体的。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够对自己的老人关怀到极致,才能把博爱的力量传递出去,传递给身边更多的老人。同样,能够对孩子关心,继而辐射天下所有的孩子,这种爱的宽泛性才能建立起来。

在我的印象里,最有影响力的是我敬仰的周总理,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回忆周总理的访谈记录片,片中那些朴实的农民,当记者一提到“周总理”的名字,就会潸然泪下,甚至痛哭流涕。时隔周总理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人们,能够在提到名字就会当场痛哭的场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都说时间能抚平一切,而受到无尽恩泽的百姓们,还会因为伟人的名字而动容的,实在闻所未闻。他的感染力,在那个时代,早已渗透到人民血液中,成了人们割舍不去的.记忆。记得周总理年少时就曾发下读书立志的大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里饱含了周总理的家国情怀,那种悲天悯人的胸襟,虚怀若谷的品德,是他成就大业的基础,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真实写照。

“亲仁”字面解释就是亲近、依止道德高尚的老师,善知识,乃至仁人志士,君子,圣贤,高僧大德等。这个“仁”字蕴意很深。中国文化“仁”是一个核心思想。但应声明,仁学不仅仅是儒家的专利,比如中医学,在古代都叫“岐黄、杏林”等,其实中医是针对西医的叫法。“岐黄“这个词我没有进行考证,但我觉得它的渊源很可能出自于《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中的“皇帝”与“岐伯”曾针对养生与修道,做过深层次对话,或许出于无限尊仰,后世就把医之道说成“岐黄”之术,也因为“皇帝”问道,乃开后世爱民先河,也体现了医学“仁”的思想。还有“杏林”,这个词背后也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叫“董奉”的医生,他常年为人治病不计报酬,只要求为人治病,若重病被治好,家属需在其后山上种植五棵杏树,若病轻被治好只需要种一棵,这样十几年后,后山上已种植了漫山遍野的杏树,暖风习习,疏影摇曳,煞是好看。“杏林”从此成了医家的代称。可见,医道的宗旨是救死扶伤,广行善道的。而医术称为“仁”术,还可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些许端倪。左边一个“单人”,右边是“二”,其实,“二”为阴阳分判,天地分形的相状。加之人立其中,所以医家的仁学仁术,也是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反过来看,孔子以“仁”作为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的标准,是有其深远意义的。而我们要亲仁,就是亲近最高的道德,亲近最有品德的人,乃至亲近古圣先贤留下的最渊博宝贵的经典。

“有余力,则学文,”是指在其品行方面做得很好,尚有多余精力,可以学习文化。这里的文化,在过去儒学体系,应该是学问和技艺,《周礼》中讲到六艺,分别是: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计算)。当然,这还主要指儒家学问。其实从其他体系探讨学问的话,可以升华更多复杂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科,分工比过去不知细致多少倍了,所以这个“学文”,在今天看来,也可以演变成庞大的技术知识。从总叙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老祖宗的文化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就是说把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以此类推,最后面的,是抉择中可以先放下的。而通观总叙,我们发现“余力学文”是最后一个陈述的,也就是说,古人和现代人对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有不同理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沿袭近代西方教育的理路模式,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恰体现在这个关窍上,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而现如今,才华、技艺的展现更占重头戏。现行教育中,专才的培养力度远远超过德育的培养。这是我国不能回避的一个现状。看看那些分数决定一切的教育模式,我常思索,这和市面上卖罐头的批量生产何其相似。人才在批量生产,批量加工,批量分流,批量包装,批量销售,感觉只有这样,中国才可成高才生的生产国。可是试问,中国出过多少诺贝尔奖?中国近现代出过几个真正的思想家,几个大哲?中国的思想源动力在哪里?在思考这个过程中,我突然认识到,“德才兼备”,和“才德兼备”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一个字眼的调整,却让人们在教育方向的重心上,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中国为什么罕见大思想家,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思想家需要品德给养,需要修心,需要察照,需要内省,需要坐忘等功夫,没有这个心的升华,单靠“脑”这个工具,是不可能出大德大师的。一个有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试问,他会把自己的才学引向何处?世界的战争从未止息过,而那些靠头脑运营世界操纵天下的人,为这个世界带来的动荡和不安,已不再是什么秘密。在此,学习《弟子规》的过程,让我不得不进行一次厘辩。

弟子规读书笔记3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一部分内容,感觉很受启发。其中有几句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到别人对你指出错误就生气,别人表扬你时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靠近,良师益友就会离你而去。这句话让我想起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

暑假里我每天都要练习几张毛笔书法。有一次我刚刚写完了一张,感觉写得非常不错,就炫耀着让妈妈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扬。可妈妈却说:“有几个字写得不工整,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东倒西歪,没有写出字帖上的'味道,再接着练习。”我一看妈妈不但不表扬反而批评我,顿时火冒三丈:“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呀,有本事就写一张比我还好的字来!”妈妈听了非常生气,就又批评了我几句。我更加气恼了,就怒气冲冲地跑进自己的卧室,重重地把门摔上,不理妈妈了。可过了一会儿,我就开始后悔了,不该对妈妈那样说话,惹妈妈生气,感觉自己很不懂事。

今天读了《弟子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听到别人的表扬,应该态度谦虚;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也要虚心接受,只有这样,你的良师益友才会多,你才会更加进步。

弟子规读书笔记4

今年寒假,学校要求我们背《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我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我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当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一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此刻我得好好收拾收拾,坚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可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明白自我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我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必须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书笔记5

我们班的特色是背诵《弟子规》。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宽容大量,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 “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

弟子规读书笔记6

所谓“弟子”,狭义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上说,所有人都可成为弟子。首先,我们是孔夫子的弟子,因为即便你不学《弟子规》,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是有教育传承性的,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第一次建立了教育机制,因材施教,故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才的教育雏形。所以,我们不能绕开孔圣人的时空作用和影响,也不该觉得做孔夫子的弟子是尴尬的事情,因为我们继承了中国的文字和思想,就潜移默化的继承了我们中国古代先贤圣人的遗脉,比如今天用到的成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俗语、俚语等,都能从《易经》等文化元典中找到答案,而我们知道,为《易经》建立图符,著辞、立传的三位圣人是“伏羲、文王、孔子”,所以说我们是古人的弟子,一点不为过。我们应该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敬畏感。“规”就是行为规范,所以不管小孩大人,我们都该学习聆听圣人的教化,圣人的训指。圣人也好,古人也罢,首先都应该是老人,有句老话说的好,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传承经验的人,所以,从老人处学得智慧,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弟子规总共从七个方面阐述问题,这个提纲让我们对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

“首”,首先的意思“孝”,“孝”字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最能直接去体会到它的含义,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忠臣出孝门”的说法,一个人能否懂得孝顺老人,是会影响一个人做人做事层次的,所以说,“孝”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中国的汉字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如果去思考这个问题,能悟到很多东西。“孝”和“老”字比较看,“老字头”下有“子”为孝,也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膝下有“子”方能孝,“子女”理应该顶戴“老”人,才能承孝道;而“老字头”下怀揣“匕首”,就是一把刀,而这把刀像在雕琢我们的皱纹,它像摧残容貌的一把利器,人就在这把风霜逼迫的刻刀下衰老了。所以,我们把老字下面的“匕”扭转乾坤,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孝”字,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很微妙。

“悌”字也很有意思,“悌”代表恭敬身边的人,“弟”字旁一个“心”字旁,引申来看,就是用心关爱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就是为孝之道,若是兄弟姐妹之间矛盾重重,对家人总归是一种伤害。“弟子规”把首要学习的内容,放在了“孝、悌”上,因为古圣先贤早就认识到,“孝悌”是一种体用关系,孝字为本,悌字为用,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和影响,所以说,一个好的社会,要想健康良性的发展,本身离不开家庭氛围的教育和熏陶。

“谨”指的就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做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放逸怠惰,不任意妄为,敷衍塞责。“谨”字涵盖的是一个人态度,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姿态,做人的姿态就是做事的姿态,有了这个姿态,我们才可以把握尺度,不超越人伦这个大的范围。“谨”作为一个章节,有必要让我们从中悟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应该保持高度自警,不能虚与委蛇,善伪巧诈,应该学会老老实实做事。现在人看到孩子聪明,都说孩子很尖(奸),似乎是在夸奖孩子,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用到了“奸”字,终归不是什么好词。这也恰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小聪明,善信力量的培养,实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所以“信”字独立成章,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如今经济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若没有良好的信誉作为根基,一切都是浮萍,一切所求,都会变得虚妄。在后面,我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现状,深入并展开谈这些内容。

弟子规读书笔记7

近段时间我交了一个新朋友,她叫《弟子规》。《弟子规》就像老师一样,教我怎样孝敬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怎样和哥哥、姐姐之间和睦相处,怎样增强和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我和她的故事就从一件小事说起吧!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吃饭,当奶奶给我端来一碗羊肉烩面,我正要大口大口吃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于是,我就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妈妈问我:“晨晨,你怎么不吃了呢”?我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要等家里所有的长辈都来吃的时候我再吃呢”。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听了以后都夸我,“晨晨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我听了心里好像吃了蜜一样甜。于是,我就等大人们都端起碗吃饭时,我才开始吃饭。这一次,我比以前吃饭感到都格外香,很快就把碗里的烩面吃完了。

怎么样?这就是我和好朋友《弟子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她教会我养成了尊重长辈的好习惯,我要和她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弟子规读书笔记8

我读了《弟子规》,有两句话我感悟最深:“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喜欢我,我孝敬父母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父母不喜欢我,我能很好的孝敬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关于这两句话还有一个故事:传说王祥是晋朝有名的`孝子,他母亲去世后,父亲又续娶。继母不喜欢王祥,经常搬弄是非,说王祥的坏话。时间一长,王祥的父亲也不喜欢王祥了。但王祥依然孝顺父亲和继母。

《弟子规》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在书中的解释是:出门办事,必须告诉父母一声,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担心。自己安了家之后一定要固定下来,职业也不要随意变动,免得父母一时找不到而担忧。我突然想起了夏日里的一天,因为天气太炎热,我私自去姑姑开的游泳池去游泳,忘了跟爸爸说。当姑姑跑过来说爸爸正打电话四处找我时,我才想起没跟爸爸说起过这事。于是赶紧跑回家去。当看到爸爸满头大汗的坐在床上时,我从心里感到惭愧。爸爸看着我,生气的说:“你知道我到处找你吗?你为什么不跟爸爸说一声就去玩呢?万一你出了什么事,那可怎么办?!”我低下头,很后悔自己的行为,我不应该让爸爸那么操心。古人能做到出门、回家都向父母禀告,我为什么不能呢?看着爸爸大滴大滴的汗珠,我决心要做个懂事的孩子,做到“出必面,反必告”!

弟子规读书笔记9

弟子规,圣人训。目的是引导我们走正路,向古人先贤们学习,以儒家思想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出自《弟子规》“入则孝”篇。我理解的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做儿女的应该去尽力去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恭顺地去除。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损伤,以免让父母忧虑心痛。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作出伤风败德、有辱家风的事情,否则会使父母感到蒙受耻辱。

孔子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作为子女,爱惜身体是必须做到的。只有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有资格谈孝敬,才有资格报效祖国,也是我们父母希望看到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孝敬父母的开始。可是现在经常出现许多因压力过大、失恋或者遭遇不顺而去自残甚至以各种方式去自杀的人,像这样毁坏身体,毁坏生命的人,痛苦的不只是自己,更痛苦的.是父母。这种自私、愚蠢且不负责任的行为无疑是对父母心灵的戕害。何谈孝顺?

无论是对父母,还是长辈都要去孝敬和敬重,他们所喜欢的去满足,不喜欢的恭顺的去除,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会讨厌我们身上的坏习惯、坏作风。如果不断地改正完善自己,父母也会高兴,这就是孝的一种方式。可是,我们真正了解父母吗?父母喜欢的是什么呢?做什么事情能让他们高兴呢?他们担心什么呢?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去深入了解父母,一天一天地关怀与陪伴,就会看到父母的笑脸。

总而言之,“孝”首先要是自己健康,变得优秀。而当我们离开学校,到外面的世界去努力打拼时,如果觉得辛苦和委屈,请不要害怕与退缩,因为我们的身后,总有父母用双手托着我们,不让我们受伤。似乎从小时候就是这样,父母总会包容我们的幼稚,体谅我们的无力,照顾我们的弱小。所以当我们长大后,请呵护照顾他们,多一些耐心和温柔陪伴他们,就像当年他们呵护我们一样。

弟子规读书笔记10

开学了,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弟子规》,这是我认识的第一本关于孔子的书籍。对于这位新“朋友”,刚开始时我可并不欣赏它。

漫不经心的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开始发怵,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意思。我不情愿的朗诵起来:“弟子规,圣人… …咦!这是什么字呢?”我奇怪的.自言自语。随手翻开了字典,找到了这个字。我本以为自己已经记住,可读到第二遍时,我又忘记了。“真烦人!”我大声喊起来。妈妈走过来,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把刚才的一切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亲切地说:“这是一本国学书籍,里面讲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妈妈还耐心的讲了讲里面的内容。听了妈妈的话,我又继续读了起来,读到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段时,我明白了:孝顺父母要从小事做起。我为我自己能够理解这些道理而感到高兴。于是我更加渴望能把它读懂。渐渐地我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位新“朋友”了。

我发现,通过读《弟子规》不仅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还直接引导了我的行动。有一次在课间游戏中,一不小心我把梁辰语的胳膊给碰伤了,我本想给他道歉,可又觉得这样做太丢人了,不好意思说出来。回到座位上,我心里很不安,仔细想了想,突然《弟子规》里面的一句话在我的脑海中展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一想到这句话,我心里踏实了。我走到梁辰语身边,诚恳地说:“对不起,刚才是我错了,我不应该使劲儿推你,还把你的胳膊弄伤了,请你原谅我。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再玩的时候我会注意的。”

这件事发生以后,我更加喜爱我的好“朋友”《弟子规》了。它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更是我道德行为规范的指明灯,我要把它牢牢的记在心里。

弟子规读书笔记11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中的贵端和慈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贵端是指以端庄为贵,慈的'意思是指仁慈,我再来巩固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吧。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待家中的婢女仆人,可贵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

在生活中,你在写字,同桌不小心靠了一下你的胳膊,你会在本子上画一条斜线,只得撕掉重写,你会非常生气,并找一个时机故意靠他一下,这样你们就会产生矛盾,对谁都没好处,从今以后,我们要学会宽厚待人,学会容忍。

弟子规读书笔记12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言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读书笔记13

同学们,《弟子规》大家都读过吧!但是,我们按照书上的去做了吗?

今天,我读了“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从中,我知道,我们要向他人学习,作业是学习的根本,有时间就要去学一些有益的知识,读到这时,我想起来,在生活中,我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但是,想起那些事,我就失望的对自己摇了摇头。

在生活中,别说向他人学习了,我连当时自己要报的英语班都没心情去学,更何况去哪里获得知识了。说到写作业,那我更失望了,我每天都在玩,写作业对我似乎就不是一回事,就说这次暑假吧,都快开学了,我才刚刚写完,在余外的时间去学习,那就更别说了,我非常爱看电视,一有空就看电视,爸爸妈妈一直说我,我都不当回事。

今天读了这段话,我深刻的.懂了其中的意思,要努力去做。

弟子规读书笔记14

人生里处处都有抉择,下对了抉择就会有幸福的感觉。抉择也有轻、重、缓、急的顺序。有句古话[至要莫若教子]。教好孩子是人生的第一大事。孩子教好了,对国家有用处,也给以后的自己铺了幸福的路。两全其美的事就在于孩子教好没有?

在现在的学校里面,家长们知道孩子做人做事态度重要,却还是注意分数问题。因为把分数拉上去见效很明显,所以就只看到了眼前的那一点利益,而不去想以后。这就是错误的抉择。

针对八千多个中学生做心里问卷,有做过币的;有打过人的;还有在商场里偷东西的,当问道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品德高尚。因为他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但自以为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所以这就是教育上错误的抉择。

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所以我很幸运,父母为我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没有掉入深渊。

弟子规读书笔记15

最近,我读了一本古人流传下来的一本书。

《弟子规》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的一本书,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我很佩服古代人,他们能这样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我读了《弟子规》有许多感受,过一段时间再读,可能又会给我许多感受!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