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发布者:玉石中承 时间:2024-12-4 10:54

燕歌行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燕歌行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燕歌行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燕歌行的读书笔记 1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燕歌行的读书笔记 2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óng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燕歌行的读书笔记 3

大漠孤烟直九霄,潇潇落雨入寒潮。边塞是那样的荒凉,到处都是凄凉的景色,秋日里植物都枯萎了,一座孤城立在大漠里,落日的余辉笼罩着城池,依稀可以看得见几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在巡逻。还记得当初受命于天子,出使边关,是何等的风光。

战士们怀着保家卫国的满腔热情奔赴沙场,一路上战鼓雷雷,旌旗猎猎直下榆关。边疆地区的荒芜条件十分艰苦。战士们英勇战斗,在前面杀敌,而有些将军则在后面吃喝玩乐,不顾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当初身当恩遇而轻敌,如今却落得个被围困的下场。

在这凄凉的夜晚,士兵们穿着盔甲严阵以待,陪伴他们的不是温柔的妻子,而是高悬在天空中的一轮残月。纵使思恋着自己的妻子可是如今大敌当前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汗肩上扛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舍小家为大家诠释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代的战士们虽没有现代战士们精良的装备,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同样有一颗爱国的心,纵使在战场上面临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纵使他们知道自己这一走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到自己的亲人,但只要一想到国家需要他们,百姓需要他们,他们就会义无反顾。

大漠孤烟直九霄,潇潇落雨入寒潮。古往今来,多少好男儿立志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不畏牺牲保护着自己的国家与亲人。他们没有文人墨客的满腹才情却有一颗忠贞报国的赤诚之心,他们没有商贾们富可敌国的财富却有朝夕相处的生不能同时死亦同穴的战友,他们没有明星们头顶上闪闪夺目的光环但他们却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他们是一群热血和青春献身于祖国的人。也许他们死后他们的名字不会被世人所铭记,只会化作一抔黄土随风消散,但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曾经的战场会记住他们,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康。也许他们会因为在战场上立下军功而被加官进爵,从此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

也许他们在战争结束后又会返回家乡做一个早出晚归的农夫,但当他们老年时也会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戎马关山的往事而感到自豪。驰骋沙场,彰显了男儿的英雄本色,为的不仅仅是能立下战功,名扬千古,流芳百世,更是为了自己的家国。苏东坡年逾古稀却还想着“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报国杀敌的情形,陆游的一片丹心虽得不到报国的机会却仍有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志豪情。辛弃疾连睡梦中都想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紧张的军旅生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燕歌行的读书笔记 4

“燕歌行”是乐府题目的其中一个,世人多用此曲调来做闺怨诗,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记录了当时的边塞生活。匈奴入侵中原,凶猛异常,国家征兵守护山河。前线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眼见人越来越少,却依然解决不了当前的困境。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良将啊!后方的将军们用皇上赏赐的丰厚报酬,在营帐里欣赏歌舞,贪图享乐,不顾前线战士们的生死。战士们也思念着家中的妻子,挂念着年过半百的老母亲和幼子,但他们也没有办法,肩负着守卫国家的重任,他们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做了逃兵。

无疑,战事是激烈悲伤的,将军是令人唾弃的,战士却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们没有因为不公的待遇而自暴自弃,共同沉沦。而是选择了肩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敌人奋战到底,护身后千万家妻儿平安。他们也苦也累,但他们的意志不屈。战士犹如淤泥出来的白莲,他们选择做好自己,不受将军们奢靡生活的的干扰,这何尝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渐渐在繁华中迷失了自我,做好自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这首诗活灵活现向我们呈现了边关战士奋勇杀敌、将军却奢靡生活的场景,这里的将士们不仅是浴血奋战的勇士,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大丈夫,是一个温暖小家的顶梁柱。远离家乡,在外吃苦,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要经历的。亲人间紧密的感情联系便是心中的温田和守护的净土。

这首诗也更让我珍惜现在和平年代的生活,战争毕竟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要是再遇上一个像诗中一样的不管军事只管快乐的“将军”,那更是糟糕的体验。珍惜和平,因为它弥足珍贵。?

燕歌行的读书笔记 5

唐朝为亘古未有之大时代,君王有包举宇内的大胸怀,将士有壮志凌云的大气魄,于是就有了进取不已的大事业,大边疆。不仅是边塞诗人为之感染激励,就是不在其流派的许多诗人也慷慨高歌,一抒豪迈的边塞情怀,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适,无疑是边塞诗人之翘楚。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有40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有的是如《塞上》歌颂建功立业、矢志报国精神——“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有的如《塞上听吹笛》抒写将士思乡之情——“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有的如《营州歌》描绘边塞奇异的风情——“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但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时过千年,它依然余音袅袅,动人心魄。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