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通用15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通用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1
从源头把控,实现“零缺陷”
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句话并不陌生。
近期,在阅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自觉的会反观自己以往的做法,发现自己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标准和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很多时候,我们沉迷于习惯性思考,习惯于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差不多的态度处理工作或生活上的事情,渐渐的不相信自己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对,而且还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个案例讲得是,工厂的产品总是会被返工,返工的结果就是工厂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那这样对于客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厂的工人由于返工,总要加班,从而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抱怨,并且还不能完成客户需要的量,老板只能又再招几百人来解决问题。因为成本居高不下,老板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高人指点发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没有对一线工人进行培训,他们的观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专门设立的返工区,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观念印象。最后通过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从生产线上就开始执行,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个是案例中传达出的一些观念。即S制冷公司的3N目标,也就是3个NO。S制冷公司严格执行这个目标,所以公司发展得特别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和零缺陷传递的价值观是一样的。零缺陷的概念对于产品来说,注重源头的缺陷预防系统,强化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宏观控制。
工作中要做到零缺陷,就要有零缺陷的.意识,才能第一次将工作做对。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做对了,才能保证以后的每一步走得扎实。任何一个人,只要在工作上倾注了心血,肯定能使自己的每一个“第一次”都近乎完美。
要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首先要明确做对的定义,就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根据明确的判决标准做出合格的工作结果。要保证目标明确,态度明确。其次,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深信自己能够,也下定决心,让自己第一次就成功,只有相信自己,并由此产生强大的决心和勇气,才能保证在遇到困难和不解时,使自己坚持下来,就可以保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工作中有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觉得所做的工作过于简单和基础。却没有想到,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其实并不简单,复杂的事情都是由许许多多简单的事情组合而成的。要在工作中成长,就要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不要小看这个要求,大部人都是栽在了工作中不起眼的小事上,从而打破了零缺陷的要求。
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样的人必须乐其业,对工作富有激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当作是对自己人生的挑战和考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有些时候却往往做不到。其中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把这些简单的小事看得很容易,漫不经心,在生活中不当一回事,当然也就无从改变。其实,简单不等于容易,只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结果。凡事无小事,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
作为一名生产调度,大多数的日子里,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当重视小事,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把安全抓牢,抓好生产衔接,提高工作效率,吸取《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零缺陷作为工作标准,摒弃差不多思想,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匠人,是我今后的目标与方向。
海湾港务贾方振
把握细节,用心“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首先是从内心开始,我有强烈的意愿做这件事,才会更加用心;接着是做对,保证做事质量,符合要求;最后是“第一次”,而这里边最难的就是最后一个“第一次”,这需要事前充分的准备,技能水平,责任心,以及对细节的把握。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我们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艺术品,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刻。只有这样,你的工作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才能经得起人们细心地观赏和品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体现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不找任何借口,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属于自己的事情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只要你还是企业里的一员,就应该不找任何借口,
我们还应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全身心融入企业,尽职尽责,处处为自己所在的企业着想,并做到精益求精,掌握岗位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现场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并认真做好操作记录;认真执行现场管理制度,整理并保持好现场环境。
这些事情看似很基础,但是对企业而言却非常重要,是对的事情。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对的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2
“零缺陷”思想是由美国的菲利普克劳士比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他原来是一名医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发现大家做事情往往难以第一次就做对,总是修修补补,于是,他把源于医学的“预防”与“健康”概念引入制造业,要求在实践中一步步找到问题根源,提出了“零缺陷”管理概念,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因为“零缺陷”理念的巨大魅力,现已成为国际卓越企业的工作标准。
书中提到的挑战密道比赛让我印象深刻,德普和克鲁斯均挑战失败,变成了两尊石像。原因何在?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们清楚地知道,汉唐挑战成功的秘诀不是比德普和克鲁斯聪明,而是因为汉唐“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我们常常听到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念,并设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工作有充分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设计开始阶段,养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习惯,就可以充分激发潜能并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在读到俄国与土耳其之间伊兹梅尔城市攻防战的案例时,我感到心潮澎湃。伊兹梅尔大战使得俄军将领苏沃洛夫一战成名,在世界军事史上流芳百世,这场战役中,他便是充分运用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为此,他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行动计划,而最终取得了攻城战役的伟大胜利。
我们要想在工作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必须从一开始就牢固地树立结果意识,以实现工作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有时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勤奋努力,如何尽心尽责,可工作总是难有起色,甚至原地踏步,原因何在呢?
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做了什么”,而忽略了“做到了什么”。如果企业员工不关心自己每天的工作与企业未来效益和发展有多少因果关系,这样的忙碌大多事倍功半。一个士兵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是无法得到勋章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在于他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精明能干,也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豪言壮语,关键在于他工作的成就和结果。从前我们总是说“我努力了,所以我问心无愧。”今天我们要说“我努力了,而且创造了预期的价值。”
要想治理我们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们头脑里的缺陷;只有解决了头脑里的缺陷,摒弃思想上的“返工区”,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零缺陷”。“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之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去拒绝“差不多”,最后成为按照“零缺陷”准则工作的人。
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发现自己思想上有太多的“out”需要清理,需要放到“回收站”,顿时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断地思考,结合实际设计工作,领悟其中的方法要点,克服工作忙、时间紧等困难,提升自己对“零缺陷”的理解和认识,渐渐懂得了“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而是“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通过“零”的努力,最终达到“一”的实现。就像我们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工程,只有大家各个专业精心设计“零”的努力,最终才能达到精品工程“一”的实现。
通过本次阅读和感悟,相信“零缺陷”理念一定会像一缕春风,给海湾设计院带来新的气息,让大家更加专心与专注,把“精心设计,精诚服务”稳稳地落到实处,为海湾集团更高更远发展,向世界一流化工企业迈进贡献力量。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3
由于时间的因素,我个人只来得及阅读了此书的第一章节,短短数十页,把我深深地带入到了“零缺陷”教授讲学过程中,让那沉闷了许久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第一次把事做对》首先给我了第一个启示:“思想观念决定了能否第一次把事做对”正如书中所说,第一次把事做对并不是不可能,只是我们从来不曾主动去想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意识里没有这种想法,导致我们总是觉得第一次不行,可以再去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于有些人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会津津乐道地展示自己的成功,于是出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理。个人不是在抨击前人的真理,只是有此东西似乎是矛盾存在的,大部份人没有领悟到两者间的共性。
其次给我第二个启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对结果的标准,它最终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完成程度”,这个标准必须是可衡量和评估的,而且是一个人工作哲学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在事前对事情的完成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他就无从判断是否把事情做好了,做正确了,当然更不要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再次给我第三个启示:“善于借助外力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现实生活和工作的法则昭示了孤胆英雄式的人物都有一层悲壮的色彩。借助外力来完成目标道理很简单,大多数都明白它的重要性,但当真正在做一事情的过程中常常忽略它的.作用。这个简单的道理之所以成为本书对我的第三个启示,是因为它让我再次体会到善于借助外力,听取别人好的建议的重要性,相信对我做下一件事情有帮助。
最后给我第四个启示:“自知之明、扬长避短;做自己适合的工作”,简单几个字是本书看完第一章节给我最大的启发。出来工作6年有余,一直以来都感觉迷糊地过活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以后的路应该如何去走,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清楚现在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所以一直都在十字路口徘徊。今天初读《第一次把事做对》,虽然自己还没有完全想明白自己的路要如何走,但至少我学会了思考的方法,我相信沿着这种思考的方向,离找到自己想要的道路已经不再遥远。
从开始读到读完本书的第一章节,短短一个多小时,思维从平静到活跃,从书中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还不够,因此我会继续我的《第一次把事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4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最节约成本。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企业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企业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或者觉得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开始读的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读了一段时间,感觉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
就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如何一次把事情做对,怎样有效的保证信息化各项工作顺利稳定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定位决定结果。因此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岗位职责,我的'目标就是信息化硬件、软件都符合规范,安全稳定运行。在明确了目标之后,如何通过工作达成这个目标,则必须要高度重视日常信息化工作维护保养。通过扎实做好机房网络设备例行巡检,及时发现并解决导致偏离目标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设备正常工作,网络安全可控,信息化软件符合规定。回想这个过程的收获与成长,我感觉自己深深受益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我们能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就能预防质量事故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日常的生产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相信在读完此书后,很多人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5
最近读了杨钢博士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受益良多,感慨良多。受益的是,杨钢博士所提出的工作准则,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提出的力求完美,不同于传统数学思维允许多少分之几的工作误差,而是以完美为工作标准,实现工作的“零缺陷”。习惯传统价值观的人肯定会惊呼,零缺陷简直是种苛求。但是通过杨钢博士的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确认“零缺陷”的工作标准是可以实现的。杨钢博士认为,实现零缺陷的前提是“符合要求”,需要以完美为标准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信守承诺,辅以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会自然实现。人们先前对误差的纵容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此才会“心想事成”,才会用更多的精力来修正错误。
杨钢博士是国内提出“零缺陷管理”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小到个人,大到企业,都认为重复的工作修正理所当然。当打破这些不科学的常规时,首先个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时间的耗费降下来,而企业的整体品质大幅度提升,管理者最关心的利润也能实现最大化。
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准则,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每一次把事情做对”做保障。杨钢博士的论著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科学的一次突破。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6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位关心我的老教师就教育我-----上课要力求一次到位,要尽量少“炒冷饭”。这“炒冷饭”是指:在新授课上,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教师课后找时间再来补救。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今天,读完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发现,那位老教师的话,居然和国际管理大师在一直研究的管理经典十分相似。作者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通过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第一次就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现在施行有效教学的第一原则。
读了《菲利浦·克劳士比的故事(1)》这一节,联系自己的职业,我感触很深,教师第一次就该做对的事不仅仅是上课,还应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到“第一次做对”,这样才对得起每一位孩子、每一个家长。
菲利浦·克劳士比介绍说:
在年青时代,我曾当过医生,所以我总是喜欢用医生的眼光来审视世间的一切事物。后来,我曾在生产美国海军用的.TALOS导弹的本迪克斯公司担任一名工程师。不久,我就来到了著名的马丁·玛瑞埃塔公司。这是一家美国国防部认可的专门生产导弹与战斗机的军工企业。我曾经先后担任了‘潘兴导弹计划’主管及公司质量部经理。佛州卡纳维拉尔角是国防部的导弹实验基地。那时经常出现故障,导致导弹发射失败。人们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那么复杂的玩意儿,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装配在一起,出错是难免的事。
有一次,又一枚导弹发射失败了。我坐在参加发射仪式的政府要员和嘉宾们身旁,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立即立即找条地缝钻进去……主持发射的将军大为光火,对我和我的老板大声喝斥:‘都是一群废物!你们难道拿不出没有缺陷的东西吗?’
那是在1962年秋天,我们心情沉痛地回到公司。老板安慰我说:‘不要往心里去。想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
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把导弹的装配和测试过程画了一张流程图,在图中,他对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类。分类表很快做出来了,我为自己的发现倍感惊奇:
所有错误的分类:
·工人操作失误
·设计问题
·配件问题
·组装过程本身不合理
也就是说,如果克服了以上几大类错误出现的机会,就应该没有一个错误可以发生。换句话说,导弹发射失败既不是概率规律的必然,也不是统计规律的必然,它只是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的错误,只要一改正就可以!
我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如果我们在错误发生之前一一检查这些错误或者能预防这些错误的发生,我们就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我走出办公室,围着工厂漫无目的地转圈,边走边思考,转了一圈又一圈。突然,我停下脚步,一个清晰的概念闪现在脑海中——‘为什么我们第一次就不能做对?’:我胸中涌起一股热浪,飞快地跑回办公室,奋笔疾书……当我再次站在老板面前,向他阐述自己的概念时,老板拍案而起,激动地说:‘菲尔,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个理念第一次被系统地发现的过程。
其实,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错误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难乎其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
几乎每一个医院都对婴儿接生死亡率做出了规定为百分之一,即使是这样,我想请问: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容忍一个护士接生婴儿的差错率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乘客,有谁能容忍一个司机每行驶多少公里可以发生一次车祸的机率正好发生在自己身上?作为飞行员家属,有谁会允许航空公司每年飞行事故的发生机率发生在自己的亲人身上?! 谁都不会允许!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了我:认真做对我们的工作很重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付出代价最小,取得的效果最好,还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报,如满足感、从容不迫、信任、口碑等。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7
咸宁筹备处质保部组织质量月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全体员工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完成一篇读后感。本人利用业余时间把此书通读了后,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阐述观点时,都是引用发生的实例,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我觉得这本书众多的观点中如“协作,增加成功的几率”、“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态度决定一切”、“即要过程要有结果”等。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态度决定一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品质之神”戴明和IBN公司就是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态度不一样,所以注定结果也不一样。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不算复杂,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再就是没有好的态度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态度决定一切,更重要的体现在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每个人每个企业多会有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人际交往、患病丧亲、希望梦想破灭等等,有的是因为客观,有的纯属人为,其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何面对,怎么摆脱,关键在于自身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工作中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而失败者和消极者只是逃避、指责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更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工作中的乐趣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工作无小事,如果有一项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工作还是一种责任,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不管再什么条件下,对待工作都要无条件执行。工作中无小事,小事累计就会成为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工作多么艰苦,都要时刻铭记“这是你的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处理一切事务的基础,当我们服从,接受一个任务时;如果我们没有责任心,不认真做事,不可能将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在公司的存在就有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做起。
不正确面对问题的态度只能将问题复杂化,耽搁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助长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不良风气。当企业没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条件时,十有八九是因为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希望请你来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当然,干工作、做事情肯定会有苦、有累、有困难,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妙处。
总之,通过通读本书,了解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实质就是人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犹如书中提到工作要象跳芭蕾舞一样,既标准又完美。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坚持“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沟通习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8
该本书是陈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去举例论证,以故事的形式带入能使读者更容易读下去。接下来分章节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自我的认识。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的观点,本章旨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在思想上改变认识,尽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想达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点,关注点应该在执行之前预防和控制阶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任务是需要我出海南项目的升级包,然后我在出升级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项目组要升级什么功能?该功能有没有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配置项有没有做相关的修改?知道了这些我才能出升级包,出升级包是一件事,想把这个件事第一次做对,就需要在需求、研发的代码、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这些前期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级包升级上去发现某个功能没有实现,研发、测试继续返工,那么出升级包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对!所以,做事之前的预防和控制才是做对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对即符要求”。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随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快速适应,把事情做对做好。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实在哪里都是适用,妈妈让你去买包盐,你在路上时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再买一瓶醋,信号不好你没有听到也没有回复电话确认,结果你买了一包盐又给自己买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及时响应妈妈的需求变化,还做了妈妈没有让你做的事!总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对挣得更多的需要(机会),也要记得及时跟踪需要以改变应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看到标准,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规范、流程、准则。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样去生产检测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产品,也要统一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的流程,比如,部署某个项目这件事,10个人去做就有10种方法,10种标准,10个犯错的可能,如果组织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署文档,发给10个人,就增加了做对该事情的概率。所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个人的工作哲学”。最后一章又提升了一个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学、心智层面。对个人而言,要端正个人的态度,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对组织而言,统一我们的标准,把制度约束变为一种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质量和品质。
理论来源于实践,愿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9
最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首先给了我一个启发:“思想态度决定了是否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还有许多人会说“差不多就行了”“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认为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能把工作一次做好,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就是缺乏这种态度,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圣人,犯错是必然的,可以原谅的,结果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线,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准备,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无减,对企业发展的发展也造成了莫大危害: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我们只有先改变观念、改变态度,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深深植入脑海之中,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们经常还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好”与“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好好思考了:怎样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
我从文中三只狗狗找宝藏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中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的聪聪狗习惯于“正确的做事”,比较注重方法,但是从来不注重效率。他总是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对了。明明狗虽然很忠诚,为了任务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却缺乏方法,做事没有章法,只解决了“脑袋”问题,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问题。而慧慧狗却在任务之前思考:“我为什么不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少呢?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误,为什么不可以不失误呢?如果没有失误,我就可以一次做对。”最终,慧慧狗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这个寓言故事之后克劳士比博士总结了慧慧狗寻宝过程的几点: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这也就是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10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杨钢老师老师的作品,去年有幸误打误撞接触到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才晓得了国内质量界大神级的人物。
杨钢 (Freeman Young),中国“零缺陷之父”,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国家质检总局),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的感受,书一开始就采用故事导入,采用了培训场景,通过老师启发,学生讨论的形式,运动生动有趣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和价值。
书中一开篇就讲了一个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来吸引了我,设置了三个人:克鲁斯、德普、李,他们误打误撞进入了斯芬克斯岛,然后进入一段奇幻之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理念不同,最后收获了不同的结局,通过科幻故事引出了本书的理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刚开始听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觉得这怎么可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是这种想法,才会让缺陷得以存在,因为从意识上就允许存在缺陷,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于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而改变人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在软件行业,质量保证比较多的活动就是评审活动,曾经我一直觉得评审活动发现的缺陷越多越好,当一位领导告诉我:为什么你写出来的东西等着其他人给你评审呢?为什么你自己不能保证质量呢?
额,也是,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有多尴尬。他的'一句反问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从源头上保证质量是明智之举,不浪费不符合要求的成本。
在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考虑问自己:我可以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吗?为什么不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最近在写云市场退订的文案的时候,可能因为我自己对业务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参考资料,只能凭借业务系统去体验、去尝试,当时为了尽快完成,第一稿写出来的时候思路乱,别人说看不懂,说实话,我自己都没理清,当被人否定的时候,我没有辩解,我接纳,我再来修改,堪称是改动次数最多的文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仅适应于工作中,也适合在生活中。我经常跟孩子说:如果作业、考试都能第一次就做对,那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孩子似懂非懂。希望他能渐渐地明白这一非常有用的哲学理念。
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11
收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读书推荐,刚开始还不以为然,内心暗自发问“能是什么宝典?”。于是,在家躺平后翻阅了起来。粗略阅读后,只有一个感觉:震撼!为何震撼呢?因为心虚。当你阅读此书时,浑然感觉自身像是正对着一面镜子,更像是置身于X光下,它会把你的缺点暴露地光澈透明,丝毫不留情面。没有任何人能在这种赤裸裸的缺点暴露之下还能心如止水,内心不翻滚几下才怪呢。
全文以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作为开篇,戏剧性地描述了三类人的三类处事风格,并生动的呈现了与之对应的三类结果。后面的四章以这个故事为核心进行了系统剖析。剖析过程多结合实际案例,并配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与哲学辩证,一反简单教唆的老调,颇具说服力与震撼力。
阅读此书,不禁向自己发问:“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人呢?”。抱着一种“我的'缺点尽可能少的”侥幸心理,再次返回开篇部分,开始精准的“对号入座”。反复几次,结果让人细思极恐:这三类人的优点我好像都不具备,确是集成了他们的缺点于一身啊?顿时,脸红了,心虚了,惊恐不安。
做对即“满足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即使重复开展多次,仍未能得到对的结果。难道真的是事情本身太难吗?原因恐怕还是没有坚定“零缺陷”的工作信念,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接下来,以当前极度不让人满意的工作结果来反推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吧:
从态度上,自己对工作任务是否有足够的思想重视,下定决心要高质量完成?
从规划上,自己对于既定的任务或项目,是否有足够的论证、方案规划、节点控制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应措施?
从执行上,自己是否能否严格按照规划及节点要求,做每一件事做得“既标准又完美”?
从反馈上,自己对于阶段进展、新问题、新发现等动态现象与结果,是否能否及时总结、反馈并作充分的沟通?
从协作上,自己遇到一件难度稍大的事,是否过于自我,不借外力,不整合资源,以至于走了弯路、废了精力?
从心态上,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否习惯性的给目标打折扣,以降低执行方面的难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我们:做一项具体的工作不仅要讲究逻辑顺序,更得建立起过程结构。这个过程结构可形象的描述为一个锥形隧道,我们的工作要从宽口进、窄口出。宽口进是因为,在前期,我们有目标但可能不会特别清晰,需要逐步聚焦;在前期,我们的执行方案可能不止一种,需要在前进中优化筛选;在前期,我们需要对多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制定不同的方案,在前进中逐个消灭出现的问题;在前期,我们需要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在过程中使得力量越来越集中。在整个过程中,随着我们不断优化方案,目标越来越清晰,发力点越来越集中,可避免的低级错误越来越少,最终直奔窄口处,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件事情,第一次就把它做对,既是结果要求,也是过程要求。要想获得一次就做对的结果,我们务必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的准备,还要系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在这个方面我们往往不够重视,最终可能导致劳而无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务必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一干到底,不达目标不罢休。要让自己沉浸式的开展所有的工作,正如稻盛和夫所讲的“成功的人士都是自燃型的”。
最后,作为理工科出身的研发人员,如果一定要本能地对文学作品的精彩内容进行量化的话。对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那么下面这个励志公式最合适不过了。
指数365我们可以抽象成365个工作步骤,如果执行第一个步骤或者做第一件事情,我们主动提高标准、提高要求,努力实现,把事情做对,我们就多得了1%的进步。相反,每做一件事情都给自己打个折扣,那么每一步都将造成1%的差距。久而久之,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且一直以这种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其最终收获会远大于预期;每做一件事情都喜欢打折扣的,最终不会得到一个对的结果。
实际上,当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后,这个公式就已经演变为如下形式:
不要找借口,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12
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好”这篇文章有颇多的感触,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也了解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可以在工作中运用,它还广泛运用于人生、事业、职场、社会、生活甚至军事领域——它几乎可以运用于我们人类的所有领域。
这篇文章首先通过了一个关于狗狗的寓言故事来讲述三种不同的狗狗——也代表这三种不同的人。明明:要求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聪聪:要求事情做得尽量完美但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慧慧:要求事情做到零缺陷,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
我们大家可以结合实际仔细的思考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工作上属于那一种呢?也许有像明明那种的人只要求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凡事都是差不多,有人会认为差不多就已经很好了,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一点点的差别会造成很多事情的发生;在我们核电工作上是不允许一点点的差别,是需要100%的正确,如果什么都只做到差不多,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不可估测的。也有像聪聪那种的人尽量把事情做得完美但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人认为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符合自己的要求,认为错误是不可以完全避免,但是既然知道它是个错误就一定有能力去避免它做到完全正确。像慧慧那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人又有多少了
“第一次把事情作对”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种:
①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②付出代价最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③需要的时间最少。
④取得的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⑤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报;如满足感、从容不迫、信任、口碑等。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念,就可以制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管理政策;如果我们对工作设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政策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预防,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习惯,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和效能以及自己的潜能;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到效率、效能的价值体现,又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和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的潜能,并在工作中尽可能地焕发潜能,就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相信我们在努力中一定可以做到上面的法则“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要把这些如果变成现实。
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领域中之所以没有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这些领域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是我们可以发现的,但是又经常会出现的,所以我们在错误发生之前要一一检查这些错误或者能预防这些错误的发生,我们就完全可以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把我们要做的事情的要求和过程确定的越明确,我们越有可能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做人做事始于“点点滴滴”,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积月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屑一顾;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我们从不要认为自己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奢侈,太多的时间可以荒废,太多的资本可以挥霍。真正成功的人,真正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是那些小心谨慎的人,不肤浅、不浮躁,珍惜现在的一切条件,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用这种成功的方法,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了成功。
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符合工作的要求,工作的质量就是事业的生命源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石。尊重工作的规律、尊重人是一个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工作的本质是满足自己之外的组织、同事和相关工作的需要。一个人工作的意义在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别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可信赖的。相应的,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是,对别人来说是有用的、可信赖的。为此,必须用100%认真的态度对待业务,对待业务关系,对待做人做事。只有保证自己的工作没有一点失误,保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100%的合格,保证自己做人做事没有做错一件事情,才能算团队中合格的成员,也才能算社会上合格的个体,也才谈得上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在我们核电工作中,更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足以警示世人:不按规章办事,不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障,就会对环境、对社会产生可怕的破坏和影响,不会给你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来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核事故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不能在事故发生后去思考这个事故是怎样发生的,是在哪个地方出现错误,我们要在之前就要去预防这些错误的发生,明确要求和过程,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做好,而不是在事后去后悔,有些损失是不能弥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抱怨的话“我好后悔”、“如果怎样就怎样”等等,我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还会有这些抱怨吗?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中明白了很多,我们永远不能满足我们自己的.要求,我们要追求工作的要求。我们自己的要求也许就是差不多或者是尽量完美,但是工作的要求是100%的正确,而且要一次性做对。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要努力思考学习这篇文章里面法则,把它们运用到所有领域,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我们核电工作中,我们更应该认真的贯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思想,把质量、安全做好,凡事都要制定明确的规章要求和过程,按照要求和过程去完成。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可以历险但是在犁田的方面它不如牛,坚固的车辆可以载重量但是在渡河的时候它不如船。所以我们要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在工作中我们能时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就会去想办法防止错误的发生,寻求别人的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就可以把事情一次性的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13
其实,很多时候,态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正如“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一般,当我们摆正了心态,确定自己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那么我们就真的可以朝着这个目标走去了。
只是,我们经常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既“‘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聆听了孔子这位哲学大家的感叹后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惟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到符合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注意,把事情做对,做到符合要求,而并不是主观臆断自认为做的好就可以了。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从具体的方法上着手了,那么怎么做,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
而我从文章中三只狗狗寻宝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里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当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聪聪狗性格急躁,所以,一开始就掉入了陷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体力,最后在蜘蛛的帮助下找到了出口,寻到了宝藏,而明明呢,是一只善于从宏观方面思考问题的狗狗,只是他缺少合作精神,不善于接受朋友“蜘蛛”的帮助和提示,一路上掉进了无数个陷阱,才跌跌撞撞的找到了宝藏,慧慧则是一只有着坚强意志的狗,他懂得分析,懂得合作,懂得严格的要求自己,把错误控制在“零”,最终,他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了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更找到了带领狗狗家族回归伟大生灵族类的法则:“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然而,小人物反映出的往往就是大社会,文章中的三只狗狗,代表的就是生活中的三种人,“聪聪类”的',做事注重方法,但不注重效率,总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都对了,即使很明白在前方这条“通道”上有很多“陷阱”和“岔路”,却允许了错误的发生;“明明类”的呢,知道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但没有解决问题的合理的工具和方法,做事不讲究章法,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总认为“差不多”就行,“慧慧类”则不同于以上两种,他不仅懂得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的做事,不仅讲究价值观和方法论,还讲究效能,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以“零缺陷”的工作标准,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机遇和挑战,所以他的人生高度、价值高度也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
鉴于此,通过“慧慧”成功的分析,通过对三只狗狗的寻宝故事的了解,我懂得了该如何去做,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端正态度,确定目标。当我们的目标是“零缺陷”,当我们的想法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当我们的态度明确时,我们才能真正的朝着这个方向走去!
控制过程、重视预防。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消除错误的成因,进而采取行动避免错误的产生。
建立标准,提高要求。而且这个标准是可衡量,可评估的,当你的标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你的成果也一定会有相应的高度。
寻求帮助,团结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事事做对,次次做好,我们需要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的帮助和指导,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才会更顺利地通向成功的彼岸。
重视过程,更要重视结果。我们所做的任何努力,其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结么样了?这个时候,许多人总是会说:“已经差不多了”。 “差不多是差多少?“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认为把事做的差不多就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可能把工作第一次做好、做对。除了给自己树立一个第一次就要把工作做对的信念外,还应该在做事情之前,好好的准备一下,效地确定目标、有效的制定计划,再去做。用今天管理的术语来讲,“确定目标、管理过程并追求结果。”
其次,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错误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难乎其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其实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所做的事情如果发生了错误,是因为事情的执行者认为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有一则故事,“某公司,办公室里有两个办事员小张和小王。两个人的工作任务几乎完全相同。小张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但是,由于他总是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领导对他时有抱怨,甚至对他严加批评。弄得他每天都愁眉苦脸,心力交瘁。而小王却从不加班加点,只是每天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报告给领导的都是自己的进度很好的消息,领导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经常表扬,最后将他提拔为部门主管”。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对的重要性。可能第一次没有把事情做对,对个人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事情的发展总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发生质变,往不利的方向发展。做人做事始于“点点滴滴”,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积月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屑一顾;从一点一滴开始做对,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路途。
再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发挥团队精神,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协同作战,每一单元都不应只独善其身,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一滴水,只有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才不会干涸。个人再完美,只是一滴水;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包括企业,不但要求有完美的个人,更要
有完美的团队。因此,无论企业还是员工,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没有协作精神是绝对不行的。质量管理,重在管理质量,而质量即诚信,即组织对承诺的信守。所以如何让每一个员工、每个组织都能说到做到,第一次就做到、次次都做到实质上,就是如何让质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第二天性的问题。也只有当质量管理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我定可以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对。
最后,做事要过程又要结果,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如果没有达到工作的结果,即使在过程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于我们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既要过程又要结果,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常常听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勤奋努力,如何如何尽心尽责,可工作总是原地踏步,不见有任何起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实际上,他们只关注于我做了什么,而不关注我做到了什么,他们总是只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而从来都不关注结果,所以他们注定一生碌碌无为。
“确实是这样的”比尔严肃地说道,“现实中,许多人走到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过程,而忽略了结果。许多现代企业中的员工依然停留在朝九晚五的“上班”心理层面,他们只是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仅此而已,有的甚至只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在混日头。如果在一个企业里,大多数员工都不关心自己一天的工作与企业的未来效益之间有多少因果关系。这样的企业已经死去!”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旦企业这个“嘴唇”倒闭了,作为“牙齿”的员工最终的结果是丢掉饭碗。出现唇亡齿寒的结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14
每天我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今天和未来的事情,总感觉自己已经把事情、把工作做到了最好,但自从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后发现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
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每天的生活,总感觉我们走过的路就是对的,殊不知我们经常会被我们自己固定的思维所迷惑。比如我们每天都感觉自己有做不完的工作,事情多的无法处理,我们总是感觉只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对的,而我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仔细想想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对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修补或者返工。我们是该停下来思考我们的`做事的方法或者态度了,我们应该发现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而是思考着怎么去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做事情每个人都会,但是每个人的效率都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做到很完美,比如书中提到的那条狗慧慧;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天,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比如书中的那条狗明明;而有的人可能要做一周才可以做完,并且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比如书中的聪聪。其实现实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事情,好多职员为了赶工作进度、为了完成工作而去工作,在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盲目的去实施工作,往往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而造成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可是面对失误很少有人去思考怎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避免更多的失误,而是义无反顾的继续前行,另外很少有人去计算因为失误我们可能消耗的时间。在现代社会,并不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万事大吉,现代人讲究的时间观念。
现代人做事理念并不是指的是一个人把事情是否能做到最好,而是一个人怎么样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去完成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工作前,目标确定后,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可以将错误提前预防,既可以节约时间又不影响工作结果;另外还需过程控制,有效的过程控制可以保证工作质量,总的来说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有效工作方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目标、建立标准、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有一份计划书,在确定自己正确的目标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最优的选择;然后根据有效的标准对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制定有效可行的预防措施,另外需在工作中进行可行的过程控制,只有经过错误预防和过程控制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工作”,这才是我们工作中应该清楚的最重要的一点。
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去工作”,并能够形成一种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曾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说人才并不是特指的那些天才,而是指那些有优秀习惯的人,他们不仅认真忠诚的做事,并且在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最重要的是在事前进行思考、分析和计划,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也许有些人感觉进行这些流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殊不知在过程中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时间更长,一件工作不能只注重过程和结果,而应该是怎样将过程缩小到最短、将结果做到最好,这样你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吸引伯乐的眼球。保持你的工作状态,用最好的工作习惯去敲响成功的大门。
用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最短的时间,“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们把新时代的质量文化推向新的章程。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 15
我是一名电子科大的网络学员,今年的课程有一门是通识课程,包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职场心理”、“中国文化地理”三个主题,我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个主题特别感兴趣,由于网络课程没有书本的原因,我特意到书店购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迫不急待的把整本书认认真真的阅读了一遍,感到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关于管理的书,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书中借用许多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更能够吸引读者眼球,更便于读者仔细阅读,细细体味,这本书向我们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阐述观点时,都是引用发生的实例,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我觉得这本书从多的观点中如“协作,增加成功的机率”、“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态度决定一切”、“即要过程要有结果”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态度决定一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很大部分人就是缺乏这种态度,总是觉得自已不是圣人,犯错是必然的,可以原谅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就成了犯错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其实很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态度不够坚定,就如差不多先生一样,做每件事情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那事情的结果也只有是差不多的份了;又如“零缺陷”博士讲述的克劳士比先生做顾问的那家企业,企业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后来接受克劳士比先生的建议,改变了整个企业的命运,这都说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有大部分的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线,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准备,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无减,都觉得返工是必然的,哪有百分之百的.呢?企业的员工一旦存在这种心理,那对企业来说是百害无一利,返工的害处: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人力物力,让企业承受额外的成本,甚至得不偿失;反之,每个员工都不存在这种心理,觉得第一次就要把要做的事情做正确,那家企业将成为一流的企业,员工就是一流的员工,就象“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早晨醒来,微软被大火烧个精光,给我20名最优秀的员工,一切就可以马上重新开始,我可以再创造出一个同样的微软。’所以,如果每个员工都抱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心态,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怎样理解呢?大致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种:
1、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2、付出代价最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3、需要的时间最少。
4、取得的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5、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报;如满足感、从容不迫、信任、口碑等。
那么,怎样才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呢?归纳起来以下几个过程
1、确定目标。
2、控制过程。
3、系统预防。
4、建立标准。
5、团队协作。
6、达到结果。
7、一次做对。这些说起来很容易的,做起来就很难,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很难做到“一次做对”。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仅凭一已之力不可能事事做对,次次做对,所以我们需要协助,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的帮助包括:亲人、朋友、事业上的领路人、人生导师、工作上的伙伴、上级领导、甚至素昧平生的人,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智慧中去寻找帮助。只有知道去做什么、为何去做、如何去做,你才有可能品尝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美酒。
通过书中的许多小故事,我明白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好处及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后果,有时候不单只是金钱上的损失,更甚至宝贵的生命,在此分享一下书中“零缺陷”博士讲述的这个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做了一件让自已很后悔的事。于是他找到住在深山中的一个据说是无所不能的巫婆。
“年轻人说:‘请给我后悔药,因为我曾经做过一件让我感到非常后悔的事情。’ “‘好,你等等。’巫婆转身从她住的木屋中取出一瓶颜色看上去非常诡异的紫色药水,对年轻人说:‘喏,拿去。’
“年轻人接过来,不假思索地喝了下去,结果瞬间便倒地死去了。临死前,他表情痛苦而狰狞,巫婆对他说:‘这个世界上的后悔药就是死亡。下一世,记着不要做让自已后悔的事情。做错的事情是无法弥补的,努力去把事情做对吧,痛苦和后悔的恶魔才不会接近你。”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正确的做事”是执行,“第一次”则是效率,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整真意。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最科学、最经济、最高效的工作,这句话应该牢记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有了这样明确的指导,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绝对不可或缺。
要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想主要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只有先改变观念,才能改行为习惯,让我们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在脑中烙下烙印,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每做一件事情就在心中默念,我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相信长此以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将成为我们的思想、行为习惯,我们将惊喜的看到这一理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如何让我们与成功越来越近,请相信自已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在此,感谢杨钢老师,写了这样一本好书,给我带来启发,我会再深入探讨,相信每读一次必定带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