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发布者:天天小戒 时间:2024-3-29 10:49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骑校尉曹操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操,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操的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不齿曹所为而离开。

曹操只身前往陈留,拉起一支队伍,推袁绍为盟主,联合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刘关张也参与了这次讨伐。曹操、袁术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大败,逃至虎牢关上。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盟军瓦解,接着军阀又开始火并。袁绍攻公孙瓒,瓒被赵云所救。孙坚攻荆州,被刘表军士用乱箭射死。

此时,长安城里,司徒王允使用美人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曹操与吕布在定陶交战,吕布战败,投奔刘备。后曹操击败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保护献帝迁都许都,朝廷大权尽归曹操执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以国玺为质,向袁术借兵三千回江东,得周瑜辅助,占领吴郡。后来孙策遇刺而死,传位其弟孙权,周瑜又推荐鲁肃,共同出谋划策,辅佐孙权,称霸江东。

吕布投刘备后又反刘备,曹操于是约刘备同击吕布。吕布大败,被缢死于白门楼下。曹操班师回朝,引刘备见献帝,帝排世谱,认备为叔。

在许都,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当世英雄,唯使君与曹尔!”刘备听后心惊,怕曹害自己,自请攻袁术于徐州。袁术战败,国玺为曹操所得,徐州为刘备所得,刘备联合袁绍以拒曹操。曹发兵伐刘备,刘备败走,投奔袁绍,关羽被迫归附曹操,张飞逃入山中。袁绍发兵攻曹,但由于用人不当,再加上内部不和,在官渡败于曹操。袁绍一败再败,忧愤而死。此后曹操平定北方。

刘关张三人重会之后,于荆州依刘表,屯新野,又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先生”诸葛亮为军师,实力不容小觑。

曹操发兵南下,先击刘备,后击孙权。孙刘只好联手抗击,商定破曹大计,孔明先草船借箭充备武器,后又借来东南大风;周瑜密令黄盖诈降曹操,以火攻之。在火烧赤壁一战中,曹操大败,夺路而逃,连遭伏击,逃至华容道,被关羽放走。

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争荆州各郡,诸葛亮三次识破周瑜计谋,将周瑜气死,荆州各郡为刘备所得。后刘备在众人的辅助下入成都,占据西川,又发兵图取汉中。

此时,曹操约孙权共击刘备,攻打荆州。关羽先是水淹七军,后因大意失去荆州,败走麦城,在入奔西川途中受埋伏被擒,为孙权所杀。从此荆州归了东吴。

后曹操病重而死,其子曹丕继位,废去汉献帝自立,国号大魏,汉朝灭亡。其后,刘备在孔明等人劝说下也在西川称号大蜀。

刘备为了报复东吴袭取荆州、杀死关羽的仇恨,起兵征伐东吴,两胜吴军,吴使人求和,备不允。吴任用陆逊为大都督,在猇亭用火攻之计,大破蜀军。刘备兵退白帝城,染病不起,临终托太子刘禅于孔明,禅即位。

此后,孔明辅助刘禅治西川,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西南;孙权称帝,孔明派人前去祝贺,吴蜀从此结成同盟;后又六出祁山,望收复中原,未成。终因忧劳成疾,于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死后,蜀后主刘禅宠信宦官,不理朝政,国势日趋衰微。魏景元四年,司马昭令钟会、邓艾伐蜀,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蜀汉灭亡。魏自曹睿死后,大权先被司马懿控制,后又被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所掌握。魏咸熙二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而自称晋帝,魏灭亡。晋建国后,于咸宁六年灭了东吴。自此三国时代结束,晋帝司马炎统一天下。

【2】《三国演义》的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朝政溃败,各地的黄巾军蜂起。以镇压了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渐的统一了北方。曹操还不满足,他又挥师南下,准备借机把全国统一。

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全军覆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拉开帷幕。不久以后,孙权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大军伐吴,大败而归。刘备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联吴抗魏的治国方针,前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不过还是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还是不久以后,司马氏掌握魏国兵权,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3】《三国演义》主要情节梗概

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义兵,决定匡扶社稷。刘备看榜时遇见张飞,饮酒间又与关羽相会,三人共论天下大事,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桃园焚香祭拜天地,义结金兰,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为兄,关羽第二,张飞为弟。

2、《曹操诈叔》

曹操小时候游荡无度,其叔父曾向其父曹嵩告状。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见叔父而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但当曹嵩急视曹操时,发现曹操安然无恙,遂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均不听。

3、《曹操献刀》

董卓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少帝,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曹操挺身而出,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不料被董卓发觉。曹操急中生智,先以献刀为名骗过董卓,继而以试马为由,侥幸逃脱。

4、《陈宫捉放曹》

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其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吕伯奢以绝后患。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5、《关羽温酒斩华雄》

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诸侯军中先后有四位悍将,被董卓部将华雄斩杀,因而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便提刀而出。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酒尚热。

6、《三姓家奴吕布》

吕布本姓吕,五原人。丁原用他做主簿,吕布曾认丁原为义父。在赤兔马和金银珠宝的利诱下,吕布杀丁原改投董卓,又认董卓为义父。因而张飞蔑称他为“三姓家奴”。

7、《王允巧使连环计》

董卓为乱朝政,司徒王允先将美貌的义女貂蝉许给董卓的义子吕布为妾,不久又把貂蝉作为歌姬送给董卓。吕布知后心生嫌怨。在凤仪亭,董卓撞见吕布与貂蝉私会欲杀吕布。王允与貂蝉趁机离间董卓与吕布。吕布对董卓顿起杀心。王允和吕布假传圣旨,说天子将禅位于董卓,将他骗入城中,被吕布刺死。

8、《陶谦三让徐州》

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引兵相救,太守陶谦命糜竺取徐州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曹操退兵后,陶谦及其部属再次表达推让之意,刘备执意不肯。后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刘备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徐州百姓拥立刘备为徐州牧。

9、《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平定山东,应诏进入洛阳,听从董昭建议,逼迫皇帝移驾许都。满宠说服徐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改投曹操。自此,曹操集大权于一身,朝廷事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10、《孙策开创江东基业》

孙坚死后,其部由刚成年的长子孙策带领。因兵少将寡,孙策只好跟了袁术。孙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却屡屡不得重用,还受了不少委屈。在程普等人劝导下,孙策决定离开袁术,回江东建功立业。孙策以报仇为名,用玉玺担保,向袁术借兵五千,历经磨难,终于在江东建立了东吴的早期基业。

11、《吕布辕门射戟》

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并送吕布粮草和密信,要他不救刘备。刘备写信求助吕布。吕布请来纪灵、刘备二人,设宴调解。吕布将自己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处,一箭射中画戟小枝,避免了纪、刘一场厮杀。

12、《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攻打张绣期间,麦熟将刈。为赢民心,曹操传令凡过麦田有践踏者皆斩首。不料曹操自己的马却闯入麦田,违反了军令,理当斩首。他心中知道无人敢执法,众人也不会让他自杀。于是,便借言“法不加于尊”,将死罪抛开,而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以示自己带头执法。

13、《吕布殒命白门楼》

下邳失陷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吕布恳请刘备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以吕布认丁原、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为例,劝曹操杀掉吕布。吕布大骂刘备。曹操令将吕布缢死在白门楼。

14、《曹操煮酒论英雄》

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饮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天突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不再怀疑刘备。

15、《关羽千里走单骑》

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获。曹操欲收服关羽,礼遇甚厚。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于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羽,派同乡张辽劝说,关羽亦誓死不背叛刘备。曹操无可奈何。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后,即刻拜书告辞,“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二位嫂嫂投奔刘备。

16、《官渡之战》

东汉建安五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图谋消灭曹操。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曹操亲率精锐5000人,奔袭袁军乌巢,烧毁全部囤粮。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以少胜多,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17、《曹操平定四州》

袁绍一再战败,忧愤而死。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自相残杀。曹操乘机离间袁氏弟兄,攻下冀州,又分兵击破青、幽、并三州,深入乌桓和辽东,灭尽袁氏,平定河北,打下了曹魏基业。

18、《刘备三顾茅庐》

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和关羽、张飞请孔明相助,恰巧孔明不在家。不久,三个人又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孔明又闲游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过了一段日子,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刘备有远大志向且求贤若渴,为其诚心所动,决定出山辅佐。

19、《刘备摔阿斗》

三国时期,当阳长坂之战,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重围,家小却陷入曹军之中。骁将赵云拼死冲杀,于万军之中七进七出,终于救出刘备之子阿斗。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20、《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诸葛亮在孙权殿前,从容面对东吴大臣张昭等主降派的种种非难,施展唇枪舌战才能,最终使孙权同意联刘抗曹。

21、《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军在赤壁对峙期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借机除掉他,于是刁难他要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否则,军法从事。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答应三日内交付。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命将士疯狂放箭,不得出战。箭射满草船后,诸葛亮满载而归。

22、《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江东。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联刘抗曹。周瑜利用北兵不惯水战、多发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孙刘联军先后实施“反间计”,智杀曹水军头领;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实施“连环计”,使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大败而还。

23、《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交给赵云一个锦囊,内封三条妙计,吩咐他到时打开,依计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徐,先后依锦囊妙打破公瑾如意算盘,娶了孙权之妹逃回荆州。

24、《诸葛亮三气周瑜》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在南郡与曹仁大战,中了毒箭。诸葛亮却调赵云,趁机占领南郡等地。周瑜急火攻心,箭伤破裂。二气: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准备骗刘备至吴,逼其交出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发。三气: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突袭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周瑜败后大呼:“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亡。

25、《曹操割须弃袍》

曹军被马超打败,在乱军之中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脱下红袍;又听见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又赶紧提起佩刀,割断自己的长胡子;又听见西凉军大叫:“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

26、《张松献图》

张松想说服曹操攻打汉中张鲁,解益州之围,准备把西川地图秘密献给曹操,不料曹操欺负张松相貌猥琐,不予礼遇。张松失望之余把地图献给了刘备,然后又与法正、孟达密谋除掉刘璋。刘璋发现后将其杀害。

27、《关羽单刀赴会》

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关羽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以为人质,互相敬酒。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28、《蜀魏汉中之战》

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部,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计策,在定军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见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29、《杨修之死》

蜀魏汉中之战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从军中“鸡肋”口令,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引起军心大乱。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

30、《关羽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秋,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率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于禁移兵城北山谷内驻扎。关羽见襄江与白河水势凶猛,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浪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31、《吴下阿蒙》

三国时期,东吴武将吕蒙听信孙权劝告,发奋读书。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对蜀国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地说道:“你再也不是从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

32、《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拒绝与孙权联姻,激怒孙权。孙权令吕蒙夺回荆州。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依陆逊计,假装病退。关羽中计轻敌,将荆州重兵攻打樊城,防守空虚。吕蒙将兵士化装成商人模样,顺利渡江,骗过江边守军,占领烽火台,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同时,关羽在前线被徐晃打败,退守麦城被围。关羽突围不成功,被俘不降,孙权杀之,后嫁祸于曹操。

33、《陆逊火烧连营》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杀关羽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军士顺风放火猛攻蜀军,连破四十余营,蜀军大败。

34、《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不料被“火烧连营”。大败后,刘备逃往白帝城,郁愤成疾,危在旦夕。刘备临终时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和蜀托付给诸葛亮。后来,尽管刘禅很不成器,但诸葛亮还是尽力辅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5、《诸葛亮六出祁山》

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魏太和元年,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诸葛亮率军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蜀。魏明帝震恐,亲赴长安督战。因马谡失街亭要地,诸葛亮初战受挫,退兵汉中。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邽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山。司马懿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诸葛亮只得退军,于木门设伏张部后,还师汉中。经过3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军10万,与魏军20万对峙与渭水南。诸葛亮数次挑战,但司马懿却率部渡过渭水,背水筑垒拒守。诸葛亮识破司马懿以逸待劳的阴谋,进驻五丈原。魏、蜀两军相持4个多月。诸葛亮军中病故,蜀军回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苦心筹谋,但最终因国力不济等原因,以致师劳而功微。

36、《马谡拒谏失街亭》

司马懿率魏兵出阳平关,直取街亭,以断蜀军咽喉之路,诸葛亮大惊失色。参军马谡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愿引兵把守街亭。他自诩饱读兵书,不听左右劝谏擅自分兵屯守山上,结果被魏兵围困,断水烧山,蜀军大乱,街亭失守。

3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镇守街亭的马谡,不听军令和劝谏,擅自将军队驻扎在既无险可守又无水源的山上,被司马懿围困消灭,导致街亭失守,影响了整个战局。幸有赵云相救,马谡才得以逃脱。为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将马谡斩首,以示惩戒。

38、《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将士均在外攻打魏军,只有少数老弱残兵留在城中。司马懿率15万大军突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派人到城门口洒扫相迎。诸葛亮登上城楼,焚香抚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虑,怕有埋伏,不敢冒进,下令退兵。

39、《高平陵政变》

魏明帝曹睿卒,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执朝政,其矛盾日益尖锐。曹爽表请将司马懿转为太傅闲职,夺其兵权。司马懿装病不起,有意麻痹曹爽,暗中谋反。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武库,断绝曹爽归路,又迫郭太后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派人送奏章给魏帝。曹爽犹豫不决,最终为求活命同意交出大权,以侯还第。数日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族诛曹爽兄弟。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

40、《二士争功》

司马昭遣钟会、邓艾分路伐蜀。钟会取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取了成都。灭蜀后,钟、邓争功,姜维从中用计,钟、邓二人相继被杀。

【4】《三国演义》的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再创作。

《三国演义》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人文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5】核心人物介绍

一、曹魏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小说中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

司马懿

字仲达,由于他工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二、蜀汉

刘备

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小说中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第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这位隐居隆中十年的“卧龙”,到小说第一百零四回离世,如此巨量的篇幅使得有些评论家称《三国演义》是一部诸葛亮传,不能说没有道理。罗贯中据说曾参加过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并且“有志图王”。他非常敬佩诸葛亮,对其进行大量的溢美和褒扬。事实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能说多出色,而在小说中,作者为褒扬他,不惜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原来历史上别人指挥过的战争,改由诸葛亮指挥,如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历史上均为刘备所为,而小说中以此来表现诸葛亮的指挥才能。历史上诸葛亮亲自指挥过的南征北伐等战事,则极尽渲染,加工、虚构许多细节,来表现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包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即使马谡失街亭这种败仗,也能败中求胜,用著名的“空城计”败退司马懿大军。

三、孙吴

孙权

字仲谋。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6】人物分析及重要情节

(一)“仁”的代表——刘备

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桃园结义攻打黄巾军,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与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形象: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是“圣君”的代表。后期刚愎自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重要情节:

1、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4、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5、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6、刘玄德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7、白帝城托孤(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二)一代奸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爱才 奸诈多疑 自私残暴 权谋机变 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 飞扬跋扈

重要情节:

1、曹操献刀(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2、错杀吕伯奢(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3、许田打围(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4、割发代首(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5、官渡之战(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6、华容逢关羽(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关羽)

7、梦中杀人、杀杨修(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8、杀华佗(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三)“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生的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后果真如此。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曹操对这位后辈 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形象:生的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性格:谦虚,爱才,识人,明智,晚年昏庸。

重要情节:

1、继承父兄基业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2、决计破曹(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3、生子当如孙仲谋(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4、孙权降魏(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四)“义绝”——关公(五虎上将之首)

关羽,字云长又名长生。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所围,降汉不降曹,极受优礼,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他虽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

形象:单凤眼,卧蚕眉,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性格: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 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重要情节:

1、温酒斩华雄(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2、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身在曹营心在汉、斩颜良(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4、诛文丑、挂印封金(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5、千里走单骑第、过五关斩六将 (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6、单刀赴会(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7、华容道义释曹操(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8、水淹七军(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9、刮骨疗毒、关羽大意失荆州(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10、败走麦城(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11、关帝显圣(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五)张飞

张飞——“猛”,五虎上将之二,被吕布称为莽张飞

张飞,字翼德,桃园三结义中位居老三,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但也有粗中有细之时。关云长曾经评价这个义弟“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曹操将这件事记在衣袍襟底,并且告诉左右说 “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他在长坂坡上喝退秦兵的故事,至今仍是美谈。遗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刘备发兵攻吴为关羽报仇,临行前被部将刺杀,留下一世英名。

形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性格:耿直粗鲁,疾恶如仇,心直口快。

重要情节:

1、大闹长坂桥(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2、义释严颜(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3、夜战马超(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4、智取瓦口隘(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六)赵云

赵云——英勇果敢、忠诚多谋,五虎上将之三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使得一杆好枪,“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杀了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从此声威大震。玄德曾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又号子龙为“虎威将军”.死后追谥为顺平侯。

形象: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

性格:忠心耿耿 英勇无敌浑身是胆 治军有方

重要情节:

1、赵云单骑救主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2、赵云截江夺阿斗(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3、计取桂阳(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4、一身都是胆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5、离站无疆(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

(七)“智绝”——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曾有一副对联准确的概括出了诸葛亮的生平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性格:号卧龙。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志向高远,尝自比于管仲、姜子牙,是“千古良相”的典范。

重要情节:

1、隆中对(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2、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3、火烧新野(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4、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5、智激周瑜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6、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7、借东风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8、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9、空城计(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10、挥泪斩马谡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11、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第一百零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八)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

周瑜,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周瑜系出名门,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形象: 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风度文雅,才华横溢、谦逊

性格:聪明,小气,嫉妒。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容易冲动,意气用事。

重要情节:

1、蒋干中计(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2、痛打黄盖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7】主题思想

赞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表现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宣扬信义思想: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展现历史斗争智慧: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姜维,魏国的曹操、司马懿、荀彧、邓艾,吴国的周瑜、鲁肃、陆逊……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而通过这些智慧型的人物所演义的三国故事,不管是变化多端的战争,还是复杂多变的外交,抑或治国治民的政治,无不闪耀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型人物便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8】成书过程

历史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记载三国事迹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创作过程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就是后来《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祖本。罗贯中的署名也由此而来。到清代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他们进一步突出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文字情节也做了不少改动,改善了原本松散拖沓的地方,使全书更加紧凑畅达。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刊行后,很快成为广泛流传的大众阅读版本。

【9】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