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寒夜》读书笔记(通用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夜》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寒夜》读书笔记 1
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
“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飘渺的生命,看不到远方的人群,未来,谁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寒夜》读书笔记 2
昨天的夜,黑沉沉的,窗外的冷风呼啸着旋来卷去。可能是今天的暧气烧得不好,尽管在屋里也能感觉到寒意从四周袭来,把我紧紧包围。我试图用看书驱赶孤冷,可偏偏打开的是巴金的《寒夜》。
不魁是大作家,《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窗外的风依然刮着,我起身走进儿子的屋子,呵,儿子的小屋暖和多了。对呀,天气变幻多端让人难以掌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消热解暑、遮风挡雨,防寒取暧的意识和本领,即使在寒夜也不至于受冷。
《寒夜》读书笔记 3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老母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特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很不和,汪文宣一直夹在中间受气,不久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一位年轻的银行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而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只好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仍然觉的他是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一样。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再也不会有人因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贫穷,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的人,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毁灭的地步。
汪母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总是吵吵闹闹的。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为母亲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却无法接受她对于儿子和孙子的爱的偏执。就是这份爱,才导致了事情的悲剧。”树生“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不甘心于现状,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她为了解决温饱不得不当”花瓶“,她追求婚姻自由却不得不面对婆婆的絮叨,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特点,虽然懂得走出,但是在经济上却没有独立,显得很彷徨、无助、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而”我“夹在她们之中,让我倍受煎熬,使我变的软弱、无计可施、隐忍,最终让我病魔缠身。这三位主人公就是生活在充满了苦难的日子里,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不能够获得幸福的日子。个人悲剧的产生和时代的悲剧密不可分,和个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逃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小说反映的人物悲剧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小说借”文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文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小说最后这样描写宣的离世。”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描写“文宣”的性格时,用了无数的梦境来衬托他的无助矛盾的心理,还有反复的自言自语甚至害怕发出的声音都形象的把“文宣”这个人物呈现再我的面前。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文宣”最终的绝望来自于对生命苦难的无法承受,从精神到肉体都渴望摆脱。
家庭是永远的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一个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理解。
《寒夜》读书笔记 4
读过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子夜》等著作,里面无一不展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与矛盾的时局。
《寒夜》是巴金先生于抗战胜利前后写成的一部反映时局的小说,不是封建大家庭,也不是带有封建色彩的民族资本家,讲叙的是发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黑暗、混乱社会下无助挣扎的影像,故事中若即若离的幻灭感让人压抑,以至于窒息。主人公汪文宣夫妇都曾满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入社会,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汪文宣善良懦弱、与世无争,只想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却仍然朝不保夕、艰难度日,最终落得无钱治病、失业等死的悲惨下场;他的妻子曾树生,追求自由和享受,竭尽全力追求幸福,甚至不惜牺牲亲情,但仍无法摆脱象花瓶一样充当别人玩物的命运,在内心深处的尊严和外界物质的诱惑间踯躅徘徊,在追求心灵自由的奋斗与任人摆布、充当玩物的现实中无奈挣扎;汪文宣的母亲不满儿媳的“花瓶”式生活,却不得不间接靠儿媳的钱来艰难度日,最终只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被肺病慢慢折磨而死,以自己年迈、孱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四处筹钱用一口薄棺简单葬掉儿子,带着孙子远走他乡……
《寒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定时期下小人物的挣扎影像,他们身上有着人性的真、善、美,让人不禁心生怜惜,感叹美好的被压抑和受迫害;同时,他们身上也有着这样或那样人性的丑与不足,让人如照镜似的看到自身斑点而不由汗颜。巴金正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控诉那个社会体制的同时,忠实的为他们描绘下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群像,以作纪念。是今昔对比,庆幸生之幸运;还是置身其中,为书中人流泪伤怀;抑或是自比书中人,得到些许生活和前行的启示……
我不同情那个自私爱着儿子的母亲,也不不同情那个追求“花瓶”生活的女人。只有有些许可怜文中的主人公——汪文宣。
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反对之意。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中,造就了他那那样够悲剧的性格与残忍的结局
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知识分子,在念大学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可在旧社会里工作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后来竟然变成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甘受侮辱的小职员。为了那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牺牲了自己年轻时所拥有的宝贵的一切,甚至是意志,可最终还是害肺病,失业,吐血,最后死去。他想要公平,可旧社会不给他公平……
汪文宣不应当早死,也不应该遭受那么大的痛苦,可最终他还是惨痛的死去,当时那个社会,又有多少像汪文宣那样的人,又有比他生活还在底层的人,比他遭遇更惨的人。
我诅咒那个万恶的旧社会,为他们喊屈叫冤……
新社会,改革开放的今天,不断的科学进步与无比优越的的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征服了肺病,人们也不用为了躲避战争四处逃亡了,不用再谈虎色变了……
《寒夜》读书笔记 5
是我忽略了一个事情,汪文宣才是整个家的核心。只要他痛苦,就没有别人能愉快地过活。
那重病是汪文宣埋积多年的病,这种病一直都在悄悄地噬着他苦心维系的平稳生活:妻子和母亲无休止的吵架,同事们阿谀奉承的嘴脸,拿着无法补贴家用的微薄的薪水。他只是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罢,甚至有些得意自己的清高和冷静,颇有些文人的自负。他了解自己的生活中出了问题,却惧怕改变。
疾病爆发了,而他仍浑然不觉,妻子早已成为了整个家庭矛盾的顶点,也理所应当地成为旧家庭的第一个“叛逃者”。但是汪文宣将这一切理解为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争吵,甚至每一次他都选择理解为再正常不过的争吵。他不知道这一切生活就要崩塌了吗?我想他是知道的。汪文宣有着文人的软弱和敏感,妻子和整个家庭的变化他绝不会毫不知情。但是他选择的却是熟视无睹,这是潜意识里的自我欺骗。假如能不去改变,汪文宣绝对不会去改变,这一点不论给他多少次机会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他一个区区文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就算是想要去改变,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在这种绝望之中,他做出了愤怒的.独白:“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没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他的自我主义使他只感受到其他人对于整个家的冷漠和自私,但是他却不肯多想:或许这个家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已经为他牺牲了一部分,才能勉强苟延残喘到现在。
但是,这所有的愤怒在他看到树生和另一个男人说笑打趣之后全部消失了。那份光景不让他惊讶也不让他愤怒,就像他早已经知道了一样,只是第二次又看到同样的画面。他感受到的是心痛和对失去的恐惧,这种内心的自卑感使他无力去反抗事实。于是在那几秒里,他的潜意识已经对那个男人妥协了。
《寒夜》读书笔记 6
前几天,我读了文章《寒夜的灯光》,里面的主角打动了我的心,他们关爱别人,使一位医生顺利到达了农民的家给农民的孩子治好了病。医生要走了农民们也欢送他。这种关心别人的精神,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且,我感到,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关爱体现在集体中。那次我还是读学前班的时候,一位小同学摔倒在地上,头上破了一个小口子,鲜血直流。我但心他的`伤口会被感染,想把他送进医务室,这是,又一个小朋友来了,我俩一起把小同学送到了医务室,把伤口包扎好了。
关爱体现在社会上。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小女孩被一辆小车撞倒了路过的一辆公车上的去体检的人,连忙叫停车,一起去救人,接连来的公车上的人,也参与了救助行动,街上的人也坐不住了,一起救援,就连抱着小孩的妇女·行动不便的老人·年纪轻轻的小孩,也来支援,经过两小时的抢救与努力,小女孩被大家救出来了。
关爱体现在世界。二00八年,我国四川发生了8·7级大地震,国内的商人,捐物捐钱,而普通的人,则前往灾区,同舟共济,救助灾民。各国也行动起来。为我国捐粮食,捐衣物,经过不懈的努力,四川又回到了从前的安宁。
关爱,体现在世界各个地方,如果,我们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关爱我们。那么,世界会充满爱,人间会更美好。
《寒夜》读书笔记 7
想要对这篇小说写点什么的时候,脑中忽然想起不知谁说的“小说是没法概括的”,当时我并不认同,因为这与我在叙事学里学到的知识相矛盾。然而当我提笔想要写个《寒夜》的故事梗概时,却突然不知该从何写起。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巴金笔下的那些人物:汪文宣、曾树生、陈奉光、唐柏青、小宣、母亲、钟又安,他们苟活在抗战的动乱年代,饱受着现实碾碎梦想的沉重打击,每天提心吊胆,唯唯诺诺只为了能在乱世安身立命。汪文宣和曾树生的故事因为时代背景的烘衬而更加使人感概惋惜。否则一个不得志的肺结核患者的中年危机又能引来多少人的关注呢?然而在战机不时在头顶飞过,警报随时可能拉响,日本军队随时可能进城屠杀,人们朝不保夕的时候,汪文宣的遭遇则被打上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汪文宣,曾树生,一对思想先进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生子。他们怀着共同的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战争的炮火撼动了美好的希冀。汪文宣到报社当校对员,每个月领着微薄的薪水。曾树生,在银行任职,每日应酬不断。刚开始他们还是有希望的,他们相信,只要战争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然而前线传来的或好或坏的消息,公司同事街坊邻里焦躁不安的议论猜测像是慢性毒药,侵蚀了两颗年轻鲜活的心。他们的心,一如重庆寒冷而雾气弥漫的冬夜渐渐地变得冰凉,简直要结成冰。
《寒夜》读书笔记 8
文宣一个老实人,永远比别人着想,在公司他最好的朋友是钟老,最后钟老也因为生病而去世了,在家里他爱他的母亲,更爱他的妻子,所以他无法在他们之间选择一个,即使他知道他的妻子在外面和别人私会,即使他有多么的不甘,但是对他的妻子他依然很温柔,他想放他走,可是他离不开她,就在他妻子离开的时候他感觉整个灵魂都被掏空了。他的'同学死之前他们一起喝酒,他知道他完了,他亲眼看着他的同学被压死在大路上。后来他生病了,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他以为他会好,他渴望着抗战的胜利,他就可以实现他的教育事业的梦想,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就在人们在欢呼抗战胜利的时候他却含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树生一个美丽的女人,他渴望着自由渴望着鲜活的生命力,然后他的丈夫的懦弱和婆婆的咄咄逼人,最终将她的命运逼上了另一条正轨。她选择了离开,最后选择了离婚,他不知道病中的丈夫看到她的那些真心话绝情的字眼有多失落,仿佛将一个人无情的拉入了深渊。就在他回来那个熟悉的小屋,那个有些她曾经许多回忆却一直不曾鲜亮的小屋,一切都物是人非了,丈夫死了,婆婆和儿子搬走了,房子成为了别人的。她不知道此刻这些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苦难,在惶恐不安中了却余生。特别是那些老实的知识分子,处在那样的环境,看不到一点光明。
《寒夜》读书笔记 9
有生命的是花儿,霜花。
世界总会遗落珍宝于人间,它们随着岁月的沧海桑田翻飞,在稍纵即逝的永恒里落下浮光掠影,成就自己的价值。
它们用自己的姿态诠释生命,定义生命。生命不再是医学上心脉的震颤,灵魂飞舞于天地之间,书下的记忆代表着他们从此跳动,鲜活超越了俗念的生与死,以它倾洒的浪漫与坚定直击人心。
比如霜花。
在残酷而冰冷的世界,冰冷的霜花以冰冷的姿态悄然莅临世间,等待着真正与其结缘的人心与心的交流。抛却红尘间的满面铅华,即使冰冷,也不能让心灵的距离变远。生命在人间烟火中收获的一份真诚而无暇的.温柔,竟是来自于这平淡的、朴素的、平凡的霜花。
人终于在短暂而悲苦的人生中抽离片刻,让生命伴随世间最本真的元素去创造内心的桃源。终于,我们因为找到心的伴侣开始憧憬,开始期待,期待在这冷漠而疏离的世界里的下一次邂逅,期待熟悉的灵魂的模样出现。
容貌随风侵蚀而剥离,灵魂逆着时间的流沙向上,超越时空与生命,成为永恒。
霜花即是如此。
而世间得一挚友实为幸事,不局限于性别、类群,跨越时空、生命,甚至无需语言。因为当两颗心共振时,两副灵魂早已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所以遇到霜花,构件自己的精神世界,欣喜大概早已越过笔尖,流过身体,充盈心灵。
内心的宫殿永远生长的凌霄花,是霜花的模样。
霜花仍旧冰冷地绽放着,内心的世界却淬炼其燃出了一把温柔的炬火。
《寒夜》读书笔记 10
《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文宣的行为却使人们无法理解。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经进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如果说《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枚少爷等人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同外界接触,或者是不得不接受旧的思想,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旧的思想,而成为旧思想、旧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那么,文宣这样的人受过了新的教育还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使人们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样,巴金也是把人们向这个方面引导,说到底,就是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偏见。而社会的偏见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所造成的.。文宣的母亲正是社会偏见的典型人物,如对树生的行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仅破坏了家庭,而且还摧残着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后咽气。实际上文宣的死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被社会偏见这把软刀子杀害的。
当我们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使我们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清朝那样的社会了。但是要从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文宣的母亲就是一个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文宣虽然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旧思想的偏见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使他难以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不仅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偏见的牺牲品。
巴金的这部长篇小说同《激流三部曲》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使人激动,如在读《激流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书中的一些情节,而产生喜、怒、哀、乐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节似乎使我们感到很平淡。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却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因为使我们看到了旧的思想、旧的文化并不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