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端午的作文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写端午的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写端午的作文1
今天是端午节,我早上来到了姥姥家,刚刚进去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让我陶醉。我走进厨房,看到锅里煮着许多粽子,我已经快控制不住想吃掉它们的欲望了。
我从锅里拿出了一个粽子,咬了一口,很甜,我从中细细的品尝,我觉得我姥姥可以去当一个厨师了。
我吃完粽子,走出家门,爬上了一座山,我本以为山上没有什么人,但我一登上去,人还不少呢。我想自己清静清静,就没和那些人一起上去。
过了一会儿,我开始向上爬了,在路上,我边走边看四周的美景,有时遇到好看的景色我还会拿手机拍上一两张的照片。我学往上爬,两边的树越茂盛,我已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当时愉快的心情了。
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已经满头大汗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在阳光的映称下,山上的松树显得格外茂盛。突然过来一阵风,风中带着泥土和花的味道,让我的心情更加愉快。
这里的景色让我想起了桃源仙谷,只是这里没有流水,如果有的话,一定会更加美丽。
我在林中大喊了一声,抒发我当时的心情,但没想到惊起了一些鸟,看样子我打扰到它们休息了,它们唧唧喳喳的叫着,在别人的眼中这叫声只是噪音,而在我眼中这声音就是一段美丽的音乐!
太阳已经到了我的正上方,我也要回去了,我下了山,在山脚下有一次的看了一下山的景色:真是令人陶醉呀!
关于写端午的作文2
我喜欢春节,喜欢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喜欢元宵节,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有很多的习俗,要吃粽子、驴打滚、鸡蛋等等。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把桃枝,艾草插在门上。我国南方却是用赛龙舟活动来纪念屈原,因为屈原是投江而死,为了不让小鱼小虾吃了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所以要举行赛龙舟活动以示怀念。
我盼啊盼,终于盼到了端午节。早上,我早早地就起了床,问:妈妈,咱们什么时候包粽子啊?妈妈说:一会儿咱们就包。妈妈把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和粽叶拿了出来,开始包了起来。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着3、4片粽叶一个挨着一个,不留一点儿缝隙的包着,先铺平,再折叠,然后用手舀一勺米放在粽叶上,接着把糯米铺平、卷上,最后用彩带捆起来。
这时奶奶把压力锅放好水也准备好了,把粽子均匀地摆到锅里,盖上锅盖,大约蒸了30分钟左右,锅里便飘出了香味,连左邻右舍的邻居都可以闻到。我盼了好久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就剥开,粽子一下子就把我的手粘住了,我就跑进厨房,拿了点糖,就开始用粽子蘸糖,美美的吃了起来。啊!太好吃了,我们在家里团团圆圆地享受着节日的美好和美食的快乐,最后我不由得感慨到,过端午节,真好啊!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我爱这个节日,也更爱我们的国家。
关于写端午的作文3
今天是我期望已久的端午节,我早早就起床等待着美味的粽子。
一进厨房,厨房里飘散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糯米香,妈妈正和姥姥、姥爷包粽子呢,我奇怪的问老爷是什么时候来的。“起床了”老爷转过头。“嗯,老爷,您什么时候来的?您也会包粽子啊!”老爷看出我的心思说:“想包吧,来,老爷教你!”
“先把竹叶卷成锥状,把卷好的粽叶卡在手虎口。”老爷也拿起竹叶给我做起示范,我也忍不住学起来。“舀一勺泡好的糯米倒入粽叶卷中,再舀上拌好的馅放在米上,然后盖上一层米将叶尾盖上,捏拢,最后用细绳系牢。”老爷说完我也做完了。看着我第一次的成果也挺满意,可再看看老爷包的粽子我傻眼了。老爷的一看就老手,包的如此精美我这新手哪能比的过,老爷却表扬我说:“不错吗!比我第一次包的的像样多了!听了老爷的夸奖我欣喜若狂并要求一起包粽子。妈妈说:“一边玩去吧,别在这捣乱。”“没办法,只能听妈妈的和话一边玩去了。
“粽子煮好了来尝尝!”妈妈喊道。我飞似的跑到厨房打开刚煮好的锅盖,拿起筷子翻来翻去找来找去,终于打到我包的粽子啦!我立即挑出笨重的粽子剪下绳子,大口地吃着,嗯,好吃,没有腊肉的咸硬,取而代之的是香嫩可口中。我三口五口搞定了。我骄傲的想:原来自己包的粽子格外的香,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甜美的生活,同时也使我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关于写端午的作文4
悠悠艾草香,浓浓粽叶情。一眨眼,又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可是,久而久之,现在已成为我们中华的传统习俗。
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不少,有熏艾草、赛龙舟,还有我最喜欢的包粽子活动。这天早上我便央求奶奶教我包粽子,刚开始奶奶并没有答应我的乞求,说:“你学什么包粽子?吃粽子还差不多。”听了奶奶的话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并且不服气的答道:“你还没教,怎么知道我包的不好?”经过我再三要求,奶奶最终答应了我的请求。
于是她开始教我包粽子,首先准备洗干净的粽叶和糯米,再拿起两片粽叶背靠着背卷成圆锥形,然后往里面放上糯米,再加上红枣或者腊肉馅儿,最后使劲按压并用绳子五花大绑地把它捆起来,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在最后一步却把我难倒了,不管我怎么绑都绑不紧,奶奶不费吹灰之力就绑得牢牢的,对此我很是不甘心,不想让奶奶小瞧我。我使出吃奶的力气最终将粽子捆得严严实实,就这样,我和奶奶艰苦奋斗了一下午,包了几十个粽子。
到了晚上奶奶把粽子放进锅里煮,不久,一阵清香隐隐约约地朝我扑来,馋得我直流口水。奶奶看着我迫不及待的样子,赶紧拿了一个香喷喷的粽子递给我。我快速地剪开粽叶大大地咬上一口,哇!真是人间美味,看来我有当大厨的天赋。
今年的端午节是我过的最难忘的传统节日。
关于写端午的作文5
端午节又要到了,这可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又有清香可口的粽子吃了,想想就心花怒放!
奶奶早就准备好了包粽子的芦苇叶,翠绿翠绿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晚上,奶奶把芦苇叶放进锅里煮,她说这样包起来的粽子更香更好吃,而且芦苇叶变得更有韧性。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一眨不眨地盯着锅里“扑扑”冒出的白雾,芦苇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忍不住吞了一下口水。
“包粽子啦!”妈妈搬出一大堆东西:有糯米、蜜枣、红枣、猪肉、红豆、花生……哇!花样真多!这下我可乐坏了,“我也要包!我也要包!”我手忙脚乱地拿东拿西,妈妈连忙拦住我:“去去去!一边玩去,别捣乱!”紧要关头还是奶奶为我解了围, “来,奶奶教你包!”我得意地向妈妈扬了扬脸。
奶奶拿起三片芦苇叶铺好,两根手指夹着芦叶一端轻轻一卷,芦苇叶便成了一个圆锥形,奶奶小心翼翼地放入适量糯米,再加入一块腌制好的鲜猪肉,又放入几粒花生米,然后再把多余的芦叶顺着圆锥形裹起来,最后奶奶拿了一段剪好的细绳一头咬在嘴里,一头在粽子上绕上两圈,打个了结,一个精致的肉粽问世了。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可就是怎么也卷不起来,急得我直冒汗,后来还是在奶奶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看看,弯腰驼背的,还露出白花花的米,真是惨不忍睹啊。
看来包粽子似乎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要想学会一种本领,必须细心、耐心,还要有恒心。
关于写端午的作文6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得知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关于写端午的作文7
两千多年从来,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前一天,家家都忙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姥姥是大忙人,我是小忙人。因为姥姥包粽子的手艺最好,所以我就在一边帮助姥姥。每次姥姥包粽子的时候,总是左手拿着粽叶,先把粽叶卷成一个空心锥形,然后右手抓米,放在空心的锥体里,直到放满为止。接着姥姥用粽叶紧紧地裹住锥体,最后,再用一根草绳把粽叶紧紧扎住。等姥姥包好粽子,我就3个、5个,10个地把粽子串成一串,然后分清哪串是我的,哪串是妈妈的……可是我每次不等姥姥包完,就趴在沙发上睡觉了……
端午节当天阳光明媚,白云在天空顽皮的飘着,一大早,爸爸就会叫我起床,让我和他一起去市场上买来艾叶插在门上,说是可以辟邪,还可以驱蚊。
早餐自然是粽子,妈妈把粽子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解开了一个粽子,然后在粽子上撒上白糖,哇!咬上一口粘粘的,甜甜的,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呢!除了粽子,桌子上还有鸡蛋和绿豆糕,足够我们吃个痛快!
吃完早饭,姥姥总是要把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线带在我手腕上,才许我出门。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让我们知道了要像屈原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也要一代代地把它们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