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关的作文(通用10篇)

发布者:不虚此行 时间:2025-2-9 07:38

冬至有关的作文(通用1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冬至有关的作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至有关的作文(通用10篇)

冬至的作文1

熟记的节气恐怕只有冬至了。

外婆曾给我讲过三十年前的冬至,那都是曾经的故事了。

那时的冬至,家家都会烧竹皮上的那层东西,然后把烧成的灰捡到院子里,没风的天灰都会升起来。外婆说:“灰升起来,会生财。”

外婆生了四个娃,我妈是老二,那时也才十多岁,最小的阿姨大概七八岁吧。冬至的时候,他们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糯米团捏成小动物的样子。平日里是没有糯米团可以玩的,因为这儿离海近,餐桌上摆的多半是海鲜。即使偶尔买了糯米粉也是拿来款待客人的。外公不让他们瞎折腾,可外婆护着,还偷偷拿了一小袋糯米粉给他们玩。捏坏了的糯米团是做不了汤圆的,可小孩子们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破坏,外婆只好把造型各异的“小动物”放进蒸锅里蒸来吃,然后晚上她会少吃几个汤圆。

外婆说:“那时候生活不是很富裕,很少有机会能吃到汤圆。可不管当年收成怎么样,冬至那天一定要吃汤圆。”她又说:“我们的碗很大,可汤圆不多,每人半个碗都填不满。谁不想吃满满一碗汤圆啊?我就想了个办法,给每个人的碗里都混点年糕团团。年糕用的米便宜些,家里还有多的,反正放在水里也看不出来。”

吃汤圆自然是全家人最开心的时刻了。小孩子们都会数数自己碗里的汤圆,比比谁的.多。舅舅碗里的汤圆总是最多的,外公特意吩咐过让男孩子多吃点,以后千活有力气。大家都细嚼慢咽地品味着这来之不易的美食,他们都吃出了不是汤圆的年糕团团,但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外婆的碗——那个碗里的汤圆总是最少的。

可如今,冬至却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越来越多的人只记得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或许没有小孩子会再去捏糯米团了,他们有各种颜色的橡皮泥,随时能捏出更多更好看的东西;或许没有人会再去捡灰求生财了,有人认为这是迷信,更多人恐怕早就忘记在冬至还要做这样的事了。

有人说,现在汤圆到处可以买到,随时可以吃,何必非要在冬至吃呢?

冬至的汤圆是曾经贫穷生活的记忆。那时的孩子盼着冬至,数着汤圆,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得津津有味。现在的我们吃着汤圆,想起的大多是老一辈的艰辛,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才使生活慢慢地好了起来。

冬至的汤圆是一种习俗的符号,是一种纯纯的文化。的的确确,如今的汤圆并不是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吃到了,但这并不代表汤圆在任何时候都有特定的味道。这种味道发自内心,饱含千年文化的积淀,寄托着全家人的情思。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能在冬至时全家坐在一起吃汤圆的家庭,太多的中年人因为工作繁忙无暇回家,太多的小孩子因为学业繁重忘记了传统习俗,只剩爷爷奶奶煮好了一锅汤圆苦苦等待。

冬至像是年轻人给老人的一个承诺。小时候,年轻人告诉父母,长大后自己会好好照顾他们。没有一个孩子不想一直陪伴父母安度晚年,而后来却尽是忙碌带来的无奈。老人苦苦等待了一年,他们不奢求孩子能天天陪伴着自己,不奢求像三十年前那样过冬至,他们只想孩子能在冬至那天回家吃一碗汤圆。

临近冬至的时候,外婆就像小孩子似的盼望起来,可现在的冬至似乎已不是她盼望的模样了。

冬至的作文2

在苏州人心目中有一种酒是在冬至时节必喝的,它就是桂花冬酿酒。

还没入冬,酿酒师便开始准备,用上当年新收的糯米,洗米、蒸饭、入坛到撒入酒曲,桂花也是秋季新采的,风干了和入糯米。入冬后,风声一点点响起来,温度一点点低下去,酒坛里米也在悄悄酝酿,等到冷极了的时候,糯米香和桂花甜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往外蹿。这时冬酿做好了,冬至也来了。

去年冬至我正好上学住在学校,那时心里很是失落,想着又要错过冬至了,心里有些不快。不过生活总是充满惊喜的,冬至那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冬酿酒,并要在放学前一节课给我们品尝。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一个上午都在热烈期盼着。

时间一点点、一点点地流逝,终于可以喝冬酿酒了。我坐在座位上拿着一杯冬酿酒,如获珍宝,仔细端详,这一小杯颤动着的`、淡黄色的酒液上飘着点点桂花,它是如此晶莹诱人,白里透黄的样子,微微荡起时那悠然的感觉让我的心也荡漾起来。

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举杯共饮。我举起杯子先用嘴抿了一口,有糯米的酸香也有桂花的甜,里面藏着冬至的味道吧。

我忍不住又喝了一大口,嘴里感到甜滋滋的,香味溢满口腔,又留下无穷回味。这香酒在瞬间征服了我的味蕾,让我欲罢不能。我又干脆一口饮尽,顿时全身如脱胎换骨般神清气爽,充满力量,甜,真甜!香,真香!同学们个个沉浸在品尝美酒的兴奋中,小李脸都红了,是醉了吗?小王的嘴巴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看着讲台上的酒壶里还有一些,我赶紧拿着杯子跑过去又倒了一杯,同学们看见了也争先恐后地跑上来倒美酒,瞬间壶中的酒就没了。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体会着冬至的味道,教室内一派暖意融融,欢声笑语。

在冬至品尝冬酿酒成了我脑子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冬至的作文3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意思的民族,它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每到一年中“最冷的模式”开启——“冬至”到来时,我们都会吃一碗香喷喷的饺子。

秋姑娘送来了硕果累累,便匆匆离去。当人们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意犹未尽之时,冬至这个有意思的节日悄悄地来了。这天全家人会围在一起享受一顿“饺子盛宴”。我家里的“大厨”——奶奶会调出美味的饺子馅,并把它堆砌在盆子里,就像一座小山坡;勤劳的妈妈把面粉变成了面团,揉了又揉。据说,面团揉得越好包出来的饺子就越好吃;而我和爸爸、爷爷就是负责给饺子馅穿衣服的——包饺子。不多大会儿,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呈现在眼前。接着,它们一个一个被放进沸腾的锅中。过了几分钟,锅边冒出缕缕白雾,这白雾伴着热气,一会儿就溢满了整个厨房,暖暖的。

终于,美味的饺子就要上桌了!奶奶总是先让我和弟弟吃,香喷喷的饺子中蕴含着奶奶对我们的疼爱。我端着满满的一碗饺子进入餐厅,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提心里有多自豪了。这时,爷爷问我们冬至为什么吃饺子?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因为饺子好吃。”“因为可以暖身子……”最后,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说的也都对,但最重要的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相传,在东汉末年,民不聊生,许多老百姓在冬天的时候手脚生疮,耳朵冻烂。医术高超的张仲景,总是在冬至这天让人搭棚子给穷人舍药治冻伤,并且摆锅将羊肉剁碎,包成耳朵形状下锅,分给人们吃。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哦,难怪大家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就不怕耳朵冻了,原来如此!

冬至,是多么有爱又温暖的节日啊!冬至,在幸福中悄然而至!

我想,以后每年的这天我吃饺子时都会想起张仲景,心中都会涌起满满的爱。

冬至的作文4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冬至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气之一。

冬至这一天能一饱口福。在冬至日,各个地方都要吃当地传统特色的美味佳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南方,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北方,冬至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俗,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不冻耳朵,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饺子形状像元宝,吃水饺应该是希望发财的意思。在我生活的'浙北地区,冬至日是要吃鸡的!这让我十分兴奋,因为我特别喜欢吃鸡,尤其是我妈妈烧的红烧鸡,色香味俱全,咬一口回味无穷!至于冬至为啥要吃鸡,我从大人哪里没有得到过准确的答案,我想大概是从冬至开始人们需要进补了吧。

冬至开始可以睡个懒觉了。从冬至这一天起,北半球白天的时间会变短,晚上的时间会变长。这就意味着白天学习的时间变短了,而晚上睡觉的时间变长了,对于我这个喜欢赖床的“被妈吼起”、“被妈揪起”的小懒虫,冬至的到来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冬至后日短夜长的“福利”并没有改变什么,我的赖床习惯一如既往,“清晨梦正香、老妈喊起床”的状况日复一日,难道真的应了那句俗话: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代诗人杜甫《小至》中的这两句诗,生动地刻画了天时人事的变化和冬至春来的必然趋势。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天,而这也正是年末岁初的时候,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和对新一年的憧憬规划都应该从冬至这一天开始了!随着冬至节气的来临,真正的数九寒天也就要来了,天气会越来越冷,衣服会越穿越厚,但换个角度想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至的作文5

冬至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糯米丸”。

儿时,母亲总会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铺开一张小桌子,做糯米丸。母亲将糯米粉与水倒在盆子里,揉成一个面团。白色的面团在母亲手里被揉成球状,又压成饼状。她很懂得控制水分与力道,不一会就揉好了面团。而这面团在我眼里,就是一团橡皮泥,于是向母亲软硬兼施要了一块面团,便欢欢喜喜地坐在一边玩。面团被我揉成小兔子、小鸭子、雪人……捏好了我便拿给母亲看,小小的我把手扬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地叫喊着:“妈妈!妈妈!送给你!”母亲于是停下手中的活,笑着接过去,眼里满是如水的柔情。

再大些,我也学会帮忙。不再嚷嚷着要面团,而是搬了小凳,也坐在母亲周围跟着做“糯米丸”。那小小的糯米丸被搓得圆圆的,一颗一颗安静地躺在盘中,像白白胖胖的初生婴儿,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可爱。那牛乳般的颜色显得有些朴素,却有一种原始般的单纯与清淡。我的手笨,总是没法搓得像母亲那么圆,像一个鸡蛋。母亲只得把我搓的丸子再搓一遍。我连忙说:“谢谢妈妈帮我收拾烂摊子!”她看了我一眼,无奈地笑了。

第二天祭完祖后,就可以吃糯米丸了。放学回家,母亲从锅里舀出一碗糯米丸放在我面前。那颗颗凝肤似的糯米丸,有些像珍珠,又有些像白玉。在灯光的照耀下有些晶莹,白白的,嫩嫩的,甚为可爱。“快吃吧!待会凉了。”母亲对我说。

我舀了一颗,轻轻放进嘴里,一丝丝甜意便蔓延开来。轻轻一咬,糯米的清香瞬间溢满口腔,QQ的,糯糯的.,十分有弹性。没有任何配料,却十分清新。一碗糯米丸很快就被我解决掉,我意犹未尽地舔舔嘴唇,一抬头,正对上母亲含笑的双眼。

今天是冬至,吃着学校的糯米丸,感受着糯米的清香,我又陷入了那甜甜的回忆中……

冬至的作文6

早晨,我刚起床,看见姥姥买回了许多的菜:香菇、白菜、葱、羊肉……我好奇地问:“姥姥,买这么多的菜干什么呢?”“后天就是冬至了,我们先包饺子啦。”姥姥说。我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以前,虽然常常吃饺子,可从来没有亲手包过饺子,今天正好让我小试牛刀一把!

吃过早饭,全家人就开始忙了起来,姥姥调好饺子馅就开始和面、擀皮。等一切准备就绪,爸爸妈妈开始包起饺子,只见他们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摊平,然后夹了一些馅放在上面,把两边对齐轻轻一捏,一个饺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学着妈妈的样包了起来,结果刚上“战场”就败下阵来。我把我包好的和妈妈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妈妈包的饺子饱满、结实、整齐,像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饺子却像一个个“伤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伤”、有的……实在是有天壤之别。我只好向妈妈虚心求教,妈妈看了看我包的饺子,告诉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为馅放得过多或过少,包的时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听了妈妈的话,我又重新开工了,根据妈妈指出的原因,终于亲手包成了一个“神气十足”的大饺子。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爸爸给我讲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相传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当他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们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听了爸爸的讲述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人们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了。

第一次包饺子,不仅使我学会了包饺子,而且让我明白了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真是一举两得呀!

冬至的作文7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但其实,冬至吃饺子也有一段古老的历史!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相传河南人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冬至的作文8

我的家乡冬至要吃饺子,因为“冬至不端饺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春节更是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因为饺子谐音“交子”,寓意: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等;元宵也要吃饺子,因为儿女们要外出工作了,父母包上一顿践行饺子,这才有了“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习俗,寓意:壮行和牵挂。

今天正是春节,所以我们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包饺子。做饺子时,要先和面再剁馅。妈妈先把一些面粉放入盆中,边放水边搅拌,直到把所有的面粉都拌成面碎,然后再把所有的面碎都揉到一块,俗称“和面”。最后把面盆盖起来,俗称“醒面”。

爸爸把买来的新鲜瘦猪肉先切成小块,葱切段、姜切片混在一起,剁成肉泥;再把萝卜片放在开水里焯一下,把水分榨干,剁碎;然后和肉泥混在一起,放入盐,香油和各种调料,搅拌均匀,溢出浓浓的香味,馅就做好了。

馅做好后面也差不多醒好了。妈妈把面放在案板上,盘一盘,搓成长条,再切成约两厘米的小段,用手按压成一个个小圆饼,最后擀成薄薄的饺子皮。

接下来就该包饺子了。爷爷、奶奶、爸爸,还有我都围在放馅儿的桌子周围,开始大显身手了。爸爸在圆形的小面皮中间放一团儿馅,饺子皮像薄薄的嘴唇一样,轻轻一合,就把馅含在了“嘴”里,爸爸轻轻地一捏,一个鼓着肚儿的饺子就做好了。托盘上,饺子在我的手下站的整整齐齐,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一样。

水烧开了,奶奶端起托盘,饺子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跳进水里,在锅里沸腾着,欢舞着,在庆祝我们欢快的春节……

奶奶说肉馅的饺子要煮上三滚,直到饺子漂起来,就熟透了。

我听爷爷说:饺子的来历可大着呢,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邓州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我看着那优美的“水中芭蕾”就垂涎三尺了,奶奶刚把饺子盛出来,我就迫不及待的含在嘴里。“慢点儿,别烫着”,妈妈说。

这浓浓的家乡味,团圆情,弥漫在千家万户。

冬至的作文9

南阳的张仲景,医术高超,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人称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冻伤药。舍的药名叫“驱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好之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天天如此。舍药一直舍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起过年的食物。有人把这种食物称作“娇耳”,也有叫“饺子”的,还有叫“扁食”的。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驱寒娇耳汤”的恩情。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长沙的老百姓除病救灾。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门口架上大锅舍药,深受长沙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很想念他,就每年推选几位有德行的老人,带着百姓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染重病,看来活不长了。长沙的老人说希望他寿终的`时候葬在长沙。南阳的人那里肯依,两下就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的父老情,我生在南阳城,不能忘家乡的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的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那里”。大家一听也就无话可说了,张仲景冬至去世了,长沙和南阳都选出精壮的小伙子,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抬着他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去,棺左是南阳的小伙子,棺右是长沙的后生,到了当年舍“驱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断了。戴孝的百姓连忙担土叻垒坟。你一担、他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坟前修了座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为穷人除疾,舍“娇耳汤”的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因此,每到冬至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包饺子吃,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冬至的作文10

陕西有谚语:“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工)不肯歇。”就是说,冬至像过年一样重要,学生、长短工都给享受假期。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也一样。《吴中岁时杂记》载:“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节。”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赠送食物,称为“冬至盘”。这天晚上人们设宴饮“节酒”过冬至夜。

潮汕地区民谚云:“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祭祖。河北《深泽县志》记载:“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意思是说,冬至祭祖、拜谒尊长,要像过元旦一样举行隆重的仪式。

这是北方,南方如泉州习俗,冬至出门在外者,都尽可能回乡过节谒祖。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祭祖,合称春冬二祭,十分严格,参加者虔诚之至。

在安徽桐城,冬至节上祖坟烧纸钱祭祖,并在这天修坟整墓。在上海金山,冬至这一天过去有落葬、烧小孩棺材之俗,今则演变为骨灰盒落葬等。杭州、湖州也都要扫墓。

我按照心里记下的步骤将祭祀做完,又把灰烬整理在一起。并在心里祈愿——家人健康平安。我想太太能够听到我的声音,我也会为了整个家族的兴旺而更加奋发努力。

到家了,身体渐渐暖了起来。我将买好的饺子放进锅里,嫩白坚硬的它们扑通扑通的一个个跳进锅里,发出清脆的声音。不一会儿,喷香的饺子就出锅了。汤水白白的`,饺子馅儿的油零星地浮在汤面上,一大口喝下去,心里满满的。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时候。死者已矣,活着,要懂得珍惜。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