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作文4篇
道德和作文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和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和作文1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并不难。因为我和道德交上了朋友,道德离我们很近很近,道德就在我的身边。
道德就是孝敬。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儿子,我当然要孝敬父母。我在书上看到:每天早上喝一杯水有益身心健康。我坚持早上起来,每天都给爸爸妈妈倒上一杯水,让爸爸妈妈早上起来就高高兴兴的,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随着妈妈的一声“开饭喽”,我会飞快地跑到厨房,拿碗筷、端饭,并为爸爸妈妈盛上第一碗热乎乎的饭,双手端给爸爸妈妈,我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感觉心里美滋滋的。
道德其实就是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给下班的爸爸妈妈端上一杯热茶,爸爸妈妈累了的时候给他们轻轻地捶捶背,帮他们端上一盆洗脚水,给爸爸妈妈洗脚,为他们洗去一天的疲劳。
道德就是友爱。我们班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我们亲如一家。当同学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给他们帮助。当同学有难题不会做的时候,我会耐心的给他们讲解,直到他弄懂弄会为止,我看到他们的脸上由阴转晴的时候,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当同学忘带钢笔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热情的同学借给他们钢笔,当然了我就是其中热情的一员;当同学的东西掉到地下的时候,附近的同学都会不约而同的弯腰帮他们去捡起来,虽然我们有时候会把头碰到一块,但是我们的心情却高兴得不得了。也不会为了这些事而闹摩擦,更不会为这些事儿去打架。因为老师告诉我们,你们五十六个同学来到一起是一种缘分,要珍惜,要互相帮助,互相包容……
道德就是等待。在过十字路口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宁停三分,不争一秒”,做一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静静地等待就是道德。道德就是在公交站牌前有秩序的上下车;道德就是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到的就是见到老师的一声问候……
道德就是爱心。在5.12大地震的面前,我们中国人没有被吓倒,我们的学校给灾区捐款捐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但是我们的爱心永存。一元、十元、一百元……我们的爱心募捐款汇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河,流淌在灾区人民的身边。
原来这就是道德,道德无处不在,道德就在我的身边,道德就是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就是我所实践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感人口号和话语,但件件小事,颗颗爱心,都在践行着我们小学生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理解和感悟!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让美德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道德和作文2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代在变,科技在变,文化在变,但所有的变化都是为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我们的价值观并没有改变,我们毅然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底线。
在这个道德的准线下,外界的困难并不能困惑我们,金钱的诱惑也不能迷惑我们。
哥伦比亚的一家电视台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节目,名字叫《只说真话》,所有参赛者都必须
在测谎仪的监视下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内容涉及参赛者的朋友、家人,甚至隐私,最后的赢家将会得到十万美金的奖金。
在金钱的诱惑下,许多人报名参加了这个节目,可是随着比赛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退出了,因为他们无法在摄像机的注视下出卖朋友,出卖家人,出卖良心,毁坏道德原则,每一个问题都在冲击着一个人的道德底线。直到最后,所有人都推出了,无人中奖。这个结果震惊了全国,这不仅仅说明了人们可以抵制金钱的诱惑,这更加说明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维护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我们的价值观并没有因为金钱的诱惑而发生改变,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准则和道德底线。
在金钱的诱惑下。我们尚且刻意坚守的道德底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更加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证明着我们的道德并没有缺失,并且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许有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但更多的人会对他报以目光的谴责;也许有人在公共汽车上对站着的老人安之若素,但更多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也许有人认为诚实意味着吃亏,但更多的人信奉吃亏就是福,实在才是真的古训。
不仅件件小事体现我们对道德的坚守,一次次的灾难更体现了我们道德的高尚。
在听到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时,我亲眼目睹了周围的青少年为之落泪动容,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学校组织捐款时,我亲眼目睹了有人倾尽所有的努力,我就是其中的一员;一次次的灾难都在向我们证明着,我们的价值观没有发生改变,它一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追求着,在实际行动中坚守着道德的底线,并且让这种美德在一次次奉献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磐,它让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坚守,道德的升华的巨大力量。有了这股力量,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什么诱惑不能回避,还有什么荣誉不能抛弃,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坚持住德德底线,这是我们国家的大幸,这是我们民族的大幸!
坚守道德,坚守底线,永远恪守住心中的那份对自己庄严的承诺!
道德和作文3
道德如今是人与人之间广泛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道德,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侧、规范。而关于道德,也有不少事例。
很多事情往往是理论上都达成共识,并迎来阵阵赞许。而实践上却难以做到。比如排队,“先来者居前”是中国人说了千百年的准则,至今却还未实现。
一个寒冷的夜晚,天空纷纷扬扬地下着雪,雪中夹着一颗颗硬硬的雪块,别人害怕,令人生厌。天冷,路滑,街上的人稀稀疏疏的,十字路口的夜宵后门口还有一排人在那儿,我没带手,只好在有灯的地方等待雪停。
“来一杯茶”随着声,有浓重外来口音的叫声。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注视着那寒酸的老人身上,接着便是哄堂大笑。他站在杂乱声中,眼里充满了不解。“茶,一杯茶”浓重的口音又在店内回响着,可想而知,又是一片欢笑。“抱歉,本店不出售茶。”店员的`回答,似乎是礼貌中夹着一丝不屑。
哄笑声越来越离谱,不知谁高呼:“不买东西快走,不要在这里挡道。”“就是,就是!快走啊!”这句话竟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快走,我可没时间在耗着!”“哈哈哈……”笑声此起彼伏。“我要……”。“快走,”一个20岁左右小伙子呵道。“我就是那个……”老人急切地指着那牌子,却又把手上去缩了回去,因为那可恶的牌上的字,细弱蚊虫的小字,另他即可畏又无奈,人群又开始驱逐老人。终于,老人被一帮“见义勇为”的青年赶出店门。
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墙上写着“请排队,谢谢”。字虽大,却是那么苍白无力。
虽然这只是意见不起眼的小事,但反映的却是功德素质的大事。
不但在礼仪上,我们做地不够好,在环境地保持上,我们也有欠缺。
在路上,我们随处可听见许多在赞美外国的街道是多么整洁,风景区多么优美。不错!日本、新加坡的街道的确整洁,风景不但迷人,而且找不到一点垃圾,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不如别人呢?照成这“脏”和“乱”的责任又是谁呢?当然是我们,住在中国的每一位公民。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那就是,人们的习惯与功德心。虽然物质生活水准提高了,但人们的生活品质却没有提升,而且各种环境卫生和污染都存在于我们的国家。
事实上,一个有公德心的老板宁愿花更多钱修理废水排放的问题,获得邻居的赞许。一公德心的旅客会拾起一些路边垃圾丢到垃圾桶里,不但保持了清洁,也避免了被果皮滑倒的危险。
如果人人都愿意多做一点,哪怕是发挥一点点的公德心。我相信,我们国家会是令外国家羡慕的国家。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带动身边的人,从最小的公德心开始做起,人人做一点,家家做一些,我们的明天不也因此而显得更完美吗?
道德和作文4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技术日益发展,人工智能势在必行。无论是下棋小能手alphago,亦或是作诗气质淑女——-小冰,他们的存在都让我们放眼未来的“高端”生活。可也有不少人日日担忧着:万一有一天,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该何去何从?
我想,这是大可不必担心的。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所言:“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诚然,计算机语言从根本上仅由二进制数字组成:表示肯定的1,和表示否定的0、当计算机执行程序时,它会依据程序员设定的条件进行“是”或“否”的判断,然后运行——而这也太冷酷绝对了些。试想:若是你每天都和一个只会回答“是”或“否”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不是会抑郁到万念俱灰,枯燥之致?
生活不只“是”“非”判断,还有诗和远方。这也是我们人类所与众不同之处——我们可从随时随地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于艳阳高照之日说几句诙谐幽默的言语;在阴霭密布之际回首往昔,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们会综合考量,不会仅因琐碎之处全盘否定掉一个人,一件事……。
一个只有“是”和“非”的世界是极端的、可怕的、悲哀的。庄子曾言,我们应“乘道德而浮游”、懂得圆通自如,灵巧应对。孔子亦曾提“中庸之道”。人可如此,可计算机却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只会“横冲直撞”的它们若不能在适当之时“遇弯拐角”,最终只能让你我“遍体鳞伤”。
“乘道德而浮游”,说来简单。可这种顺应自然的变化之道又有几人能学会呢?就像《庄子》中“材与不材”一文所告诉我们的:在“有材”可保身时当绽放异彩;在“无材”更恰当时应韬光养晦。顺万物变化并秉持一颗赤诚之心,才是人类生命的真谛啊!但当我们用计算机的思考方式去衡量世间万物时,我们才是被“同化”了,被取代了——而且不费一兵一卒。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征服,所谓的“物物而物于物”,不过如此吧。这又是多么的可怕!
计算机的思维,机械又带些许功利,无论它被冠以“人工智能”亦或是其他的名号,都改变不了其工作原理。人是不停地在极端的两点中游走着,“乘道德而浮游”的。或许,我们只需常怀一颗不忘的初心,坦然自若地以“人”的方式看待人工智能的崛起,又何愁会被其取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