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2025年祭灶神作文(精选11篇)

发布者:江天一览 时间:2025-1-12 15:26

九年级2025年祭灶神作文(精选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2025年祭灶神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2025年祭灶神作文(精选11篇)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1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廿三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好点子。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实际上,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还有一重说法是:灶王爷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弟,姓张名禅,娶妻之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谁知没过几年,张禅便心生邪念,他喜新厌旧,硬把自己好端端的结发妻子给休了。妻子无奈,只好另居他乡艰难度日。从此,张禅不务正业,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张家突遭大火,把个偌大的家业烧得精光,而张禅的双眼也被烧成了瞎子。面对如此惨状,张禅只好四处乞讨为生。一日,他讨饭来到一家门首,好心的女主人见他可怜,便把他请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饭招待他。言谈之中,张禅发现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于是羞愧难当,便一头扑进灶火里活活烧死。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觉得他是浪子回头,还可利用,便封他为灶君,即灶王爷,让他司察人间的功德善恶,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汇报一次人间的实情。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

祭祀,祭灶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而在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2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十分疼爱儿子。但因家中贫困,只得让儿子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叫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很着急,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答应了。见了儿子,老汉故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事,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被灶君听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早早的准备好好了各种各样的祭灶果,时间一到,我们便摆上水果、糖,点好香和蜡烛,爸爸妈妈就把双手握合,开始拜起来,嘴上还说着:“祭灶爷,希望你保佑我们明年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保佑国家国泰民安。”

短短的三十多分钟,这个祭祀活动就过去了,爸爸一边收拾,一边笑着说:“不正规,不正规的,但我们心意到了!”我挑出了我最喜爱的糖果,美美的吃了起来,我想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真是聪明啊,给我们流传下来这么美好的传说,让我今天一饱口福。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3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也就是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了。

傍晚时分,爸爸下班回来后,先准备冬青树的枝叶,然后用绳子扎成一簇一簇的。再找一根粗又长的桑树根,用砖块把它夹住,让它竖起来。这薪就搭好了,这是用来“送”灶神的。

吃过晚饭,爸爸用小碗装上果品、糕点等,供奉在灶神的像前,点燃两支蜡烛,在香炉中插上香。听说这样就可以免除火灾,求得灶神保佐,岁岁平安。

再过半个多小时,蜡烛燃尽了,爸爸把灶神的像拿下来,再找一块瓦片,放在搭好的.冬青树枝中,点燃灶神的像,烧在瓦房片上。

接着要放鞭炮了。爸爸你把点燃的香燃烧鞭炮的引子。一阵又一阵响声连接不断,而且我家燃的是五彩鞭炮,冲上天时会闪出五彩的光,可好看。我们树上也有不少人家买的。天空中五色的鞭炮连成一片,是那样的好看啊!

听妈妈说灶神每逢十二月二十三“上天”回“娘家”,大年初一接灶神下来,也就是买一张新的灶神画像。在这其中呀!还有一个传说呢!

以前有一户人家,他们生了个儿子叫张单,张单的父亲全身瘫疾,他母亲为了养活他们父子去财主家做工,来换点剩菜剩饭给张单父子俩充饥,维持生计。到了农历腊月,财主家盖新房,狠心的财主以浪费太大为由,不准张单母亲带回剩菜剩饭。张单的母亲没法,只好将张单的父亲藏在财主家的茅草里,准备等夜黑弄点吃的。可谁知那茅草突然起火,张单的父亲被活活烧死。张单母亲痛不欲生,就将骨灰放在灶头上,插上木牌,写上名字,作为灵位,天天烧香。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张单父亲的生日,张单的母亲准备了果品供奉。说来也怪!这天张单做了个梦,梦见父亲被封为了灶神。

于是,这个风俗被流传下来,代代相传,至今还流行着。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4

农历腊月二十四一大早,爷爷奶奶就出门去了,买回来一大堆吃的东西:水果,糕点,各种各样的糖果。然后把它们拿了出来,放在桌上,摆在碟子里。奶奶告诉我,这是家乡风俗,今天是祭灶神的日子。

祭灶的风俗据说是从夏朝开始,灶神是管理各家灶火的神仙,每年年底,灶神都要把一户人家一年的生活向玉帝汇报的。灶神图像挂起来了,他头带官帽,脸上有三搓小胡须,样子显得很喜庆。灶神很喜欢吃甜食,祭灶的时候,要上供很多糖给灶神,是为了灶神在玉帝面前讲甜言蜜语,如果他想讲坏话时,就会被糖粘住了嘴。这就是俗话说的“吃人家的嘴软”吗?

祭灶开始了,爷爷奶奶穿戴整洁,到了厨房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个时候,小孩子也是要参加。爷爷从袋子里拿出一些糕点递给奶奶,这糕点是奶白奶白的,看起来很好吃。但是我们不能吃,等到祭灶完才能吃。奶奶拿了一个碟子,把糕点依次放上去。奶奶的手巧,过了一会儿,这个碟子里的糕点堆得像金字塔一样整齐。碟子放着四种水果苹果,橙子,橘子,梨和四种糕点桂花糕,糯米糕,橘子糕,还有一些小饼干,一块块的糖。爷爷奶奶端起装有祭品的.碟子放到餐桌上,又拿起椅子上的蜡烛,放到餐桌上点着。这个时候,气氛显得很肃穆,我们小孩子都不敢说笑了。

爷爷整理了一下衣服,跪在早已摆在地上的垫子上,双手合拢,一脸虔诚地膜拜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老天……保佑我们一家人……幸福美满……”奶奶和大人们膜拜后,我们小孩子也要一起膜拜的。我膜拜的时候,眼睛看着糕点,心里想着:我一定要把它们吃完。

祭灶结束后,祭品并没有变少,哪些美味的糕点,最终都进入我们的肚子。我和弟弟吃起了糕点,心里可开心了。奶奶也很开心,告诉我们,多吃点祭品,这些都是灶神享用过的,这寓意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不会生病。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5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在家乡,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都有送灶的传统。

至今在乡下还流传着这样的童谣:“腊月二十三,过年将七天;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

祭灶也称“祀灶”,它起源于汉唐时代。清朝后期北方地区大多在腊月二十三送灶,我国南方也有二十四祭灶的习俗,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的说法。

在我们清水,灶君尊神被称为“灶王爷”,俗称“灶爷”,在家乡当地,送灶的传统习俗和程序主要有三项:一是“烙灶饼”。灶神又称本家司命,祭灶节当天晚饭后,家里的女主人要烙灶饼12张,寓意一年12个月。要是是闰年,就烙13张。灶饼献上之后十分钟左右,要将每张灶饼掐出一点,放入盛有茶和酒水的'碗中,抛在厨房的屋顶上,意味恭献灶爷受用,剩余的就可以自己吃了。二是杀献“灶鸡”。送灶这一天,家乡的习俗必须杀鸡献灶,“灶鸡”又称作“神马”。祭祀的主持人一般都是家长,礼拜时身后跪一个孩子,双手抱一只雄鸡,由家长向灶神祈祷几句之后,把灶鸡的头向草料内推三下,一只手把凉水向灶鸡头上倾撒,便认为灶爷将神马接受。三是进献灶糖和果品。在灶台上献上香甜可口的灶糖和香蕉、苹果、梨子等新鲜果品。灶糖的用意是为黏住灶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在玉帝面前不说本家的过错,腊月三十晚上接回来时“下界降吉祥”。另外,这天晚上还有放鞭炮和大炮的习俗,意在祝贺小年的到来。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将贴在灶墙上的灶神神像虔诚地揭下来,随着香蜡黄纸一起点燃焚烧,待叩头焚香之后在鞭炮声中送灶爷上天,随后又将焚烧的纸灰用干净的盘子装盛,按照习俗要将纸灰送至“天河”——当地的大河里,显示对灶爷的尊重。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6

每当我从学校回来,我总能听到厨房在演奏“交响乐”,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

今天是星期天,我也想加入“厨神交响乐团”,所以我和奶奶商量了一下,让我中午也体验一下,让家人尝尝我的“厨神”手艺。我像帮助我的祖母一样系上围裙。当我打开水龙头时,我只听到“哗哗”的水声。我仔细洗了蔬菜。漂浮在水中的蔬菜似乎比平常更绿。我把锅放在炉子上,火开始“噼啪”作响。奶奶帮我在锅里弄了些油。只听到“滋滋”的声音。油是热的。我有点害怕,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奶奶笑着说,“没关系。你可以把蔬菜倒进去。烹饪是最简单的。”奶奶支持我,我不怕。“哇”的一声把蔬菜倒进了厨房。突然,“乒乓”声响彻厨房。只看到铲子左右翻腾,绿色的`蔬菜立刻变得有光泽。奶奶说,“别忘了放盐。”我马上把盐放进锅里,过了一会儿,奶奶看着它说:“是时候出锅了。不要放味精。少吃味精是健康的。”我高兴地说,“好吧。”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发球!奶奶尝了尝,称赞我说:“是的,颜色和香味都很好。”我也忍不住尝了尝。有点咸。里面盐太多了。我以后需要改进它。

对一个下定决心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困难的。虽然烹饪是一件小事,但它也需要很多关注。下次我会为每个人做更好的食物。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7

还在睡梦中,就听到外面的炮声劈劈啪啪此起彼伏的响个不停。哦,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人们是在送灶神。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各地与各地又有不同的祭法,关于灶王爷的版本也有很多种传说。我们现代人很多都是省略的过,尤其是年轻人也包括我在内。只是从父辈那里继承了点习俗的皮毛,究竟是什么内容,咋得个过法真是一问三不知。好在现在网络发达,被问后好学者还可以一查个究竟。不好学者还是一副不求上进的姿态:"他咋走我咋扭就是了"。于是传统习俗也就成了道听途说的游戏——不再是原滋原味了。

想起小时候过小年的情景,父亲会早早起来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小年这一天一定要吃糕和麻糖的。母亲蒸了糕会把一小快扔到灶火里,还要把一小块放到外面房屋正墙上 的天地窑窑里。天地窑窑就是在墙的中部掏个小洞,再用泥土打磨光滑,这一设置可能是专供祭灶用的.,家家户户都有,但平时都是鸡下蛋的好地方。人们还要吃麻糖。那时候我问过大人为什么要吃糕吃麻糖?大人告诉我的是:“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吃糕是糊灶王爷的嘴,吃糖是给灶王爷点甜头,让他见了玉帝后,只说好话不说坏话。灶王爷是谁?没文化的母亲只知道是管人间烟火的神,倒是读过《封神演义》的父亲知道一些。父亲说:“灶神爷是商朝镇守渑池城 的张奎和高兰英夫妇,忠义有节,死后被姜太公封神榜上封为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民间百姓大都认同这种说法,大概是因为《封神演义》深得人心或是人们喜欢张奎和高兰英夫妇的行为吧。

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有很多。如:传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还有传说是元朝统治黑暗无比,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每五家汉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而且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里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开灶,所以汉族人习惯的把这家蒙古人男人叫“老灶爷”,女的叫“老灶奶”,还画了图贴在厨房,每到新年,这家蒙古人要到县城汇报整个村子的情况,为了让“老灶爷”“上天言好事”,到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会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里,谓之“祭灶”。如果你有机会到农村看到“老灶爷”和“老灶奶”的图象,你会发现图中的人物穿着打扮都是蒙古装。

现在很多人虽然仍还过小年,但对于小年的习俗已经知之甚少了。 他们大多数就知道送灶神,即使是送灶神也不知道个时间,以为早上就是送灶神的时间,其实按照习俗应该是晚上,习俗中还有很多迎神和送神的仪式。不管是怎样过人们是对灶神给予美好愿望的,古代是现在也是。只是现代人比古代人富裕幸福日子大都过的红火,新时代的人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胜过一切过去时代,渐渐淡忘了很多传统的习俗,身在飞速发展社会的当代人,世界观的视野再也不局限与传统和寄情迷信。我倒觉得习俗中灶王爷很像如今的人大代表,人们寄情与他们,给与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很多美好心愿。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8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也称小年,家家户户祭起了灶神。

吃完晚饭,妈妈把灶台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祭灶果、祭灶糖。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水果和糕点,我直流口水。刚伸出手,想“偷”个尝尝,却被妈妈制止了。妈妈说:“这些要等祭完神灶了才能吃的,等下吃了灶神吃过的这些糕点啊,保你越来越聪明。”爸爸也忙着在灶台正中央贴上灶神像,整整齐齐地摆上酒,茶。接下来就是我的任务了,告诉你吧,这可是我第一次接受这样有趣的`任务。

爸爸递给我一个打火机,叫我把两支蜡烛点上,接着又给我八只香。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点上香,学着妈妈的样子对着灶神像,双手握着香,高举过头顶,严肃认真的拜了3下,心里默背着妈妈教我说的一大堆吉利的话。然后再用左手把3支像插进香炉里,最后燃放鞭炮,在噼里啪啦声中迎接灶神来我家品尝我们为他精心准备的糕点,祈祷灶神保护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爸爸妈妈看着我像模像样地做完了这些,开心地抚摸着我点头说:“我们的小男子汉长大了!”

祭灶神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寄托着我们美好的心愿和祝福,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9

“奶奶,今天要过节吗?怎么摆这么大桌菜呢?”奶奶宠溺地看着我,解释道:“小孩子家家,不懂了吧?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哩!天上的灶王爷要向玉皇大帝报家里的事咯!他吃够喝足,才会讲讲好话,来年咱家就更顺哩!”

原来今天是祭灶神的日子,腊月二十三。每逢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祭灶,说是为了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如意。

望着这一桌子菜,咕噜咕噜,我馋得咽了咽口水。彤红的苹果、青翠的枣梨,清一色用洁白的大青花碗装着;一整条鱼,一整只鸡,统统用古旧的大红碟子盛放着;还有自家酿的糯米红酒,在杯子里默默醉了吧我猜,这灶王爷在天上必定是个响当当的大官,不然在咱这柴米油盐烟火人家里怎么会有这般待遇?我斜眼防着奶奶,正要伸手“偷”一颗枣梨,啪!被奶奶狠心得一拍,她笑骂道:“灶神爷看着!他都还没吃,你有得吃?”

说罢,她将瓜果鱼肉端上灶台,便要祭灶神了!奶奶像个川剧演员,上了灶台,脸面瞬间就严肃了几分。她从一捆红纸包着的香里抽出三柱点燃,给了爸爸,随后又点燃三柱给了我,再抽出三柱自己双手轻握着。奶奶嘴里念念有词,但我不知道她在具体说些什么,大概是些求佛的话吧!随后,她朝灶台上灶神爷的画像拜了三拜,那个鞠躬的样子,真是虔诚。奶奶转身,示意我和爸爸别干站着,赶紧拜拜灶神爷。于是,爸爸也鞠了躬,他还端起米酒来敬灶王。我还不知道他那点心思,自己也想啜上一口呢!

“你也拜拜”,奶奶又转过身来对我说,“求求灶神爷保佑你来年成绩会合格。”奶奶,想必你的“合格”应该是“优秀”的'意思吧?我许下心愿,照着奶奶的样再三鞠躬,祭灶王的环节便结束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祭灶神。它应该是奶奶那一辈不可缺失的生活仪式感吧!你听,它在诉说一个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重视家庭的故事。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10

在我们白蒲,过年的时候会有一个很有趣的风俗,那就是送灶神。听奶奶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十二月二十四日就是灶神离开的日子,上天告诉玉皇大帝这家所作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送给灶神都是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就是为了塞住他的嘴,好让他去天庭少说一些坏话。也有人是用酒糟去涂抹灶神的嘴,使他迷迷糊糊的,少打一点小报告。怪不得我们家灶神旁会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呢!

送灶神这个活动十分有趣,人们早早就起来收拾好房子,接着在灶神像前的桌子摆上汤圆,年糕,麦芽糖等非常粘牙的`东西,都是为了黏住灶神的嘴。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测试这些食物是否黏性十足,就偷偷尝了。汤圆,年糕这两个我并不曾感到粘牙,只觉得它们很好吃,便忍不住多吃了几个。至于麦芽糖,我一直抱着好奇的态度,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吃。黄色的不知什么的东西,上面裹着一层粉,滑溜溜的。我便忍不住吃了下去,一口下去,轻易地咬到嘴里,令我没有想到的,下一秒我便黏的说不出话来了,只能像蚊子一样“嗡嗡”地吐字。好了,现在我终于知道哪一个可以完全黏住灶神的嘴了。

因为今年的疫情特别严重,所以今年出不去了。闷啊,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只有自己寻找乐子了。于是我便在灶神的嘴上弄了贡品在他的嘴上,闷好像也衰减了许多。

祭灶神是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度过这一劫难。

九年级祭灶神作文 11

腊月二十四这天,我回到家,发现厨房中多了一碟糖果。我寻思着“糖怎么放这儿来了?”便对正在厨房做菜的奶奶说:“奶奶,这糖放错地方了!我帮您把它放到茶几上去吧。”可我话还没说完,奶奶连忙拦住我说:“别,别!这可是用来送灶的!”“送灶?送给煤气灶吃?”我愣住了,半天都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呵呵”奶奶笑了笑,“还是让我给你讲讲关于送灶的故事吧。”

“传说天上有个玉皇大帝,是掌管人间生活的神。他有一个民间调查员——灶神。人们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每逢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便会在灶前摆上糖果、甜包等贡品献给灶神。”

奶奶轻轻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唉……想当年我的妈妈,也就是你的老外婆,一到这送灶神的日子,总会带我去吃糖葫芦。一出门,街头巷尾处处都弥漫着炒糖的香甜味儿,使我总想多吸几口气。路上,不管哪儿都洋溢着欢乐、幸福的气息。”

听着奶奶略有伤感的讲述,看着窗外大街上张灯结彩的商店,我不由想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都离我们远去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