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范文

发布者:鸡闻起舞 时间:2023-1-18 23:28

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优秀范文

离家千里,每到年关,我们就会泛起浓浓的乡愁,诸多的年味记忆如同视频回放一样在脑海中屡屡呈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精选篇1

【在年味里守望乡愁】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戛戛(肉)……”前几日,我与住在乡下的母亲通电话,临结束的时候,侄女在电话那头给我朗诵过年儿歌。甜甜的童声带着浓重的乡音很动听,恰到好处地将我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发酵,我忍不住泪水涟涟,不禁回忆起前几年过年的时候。那时候,学校一放假,我就购了车票,急切地往老家赶。

我的老家在渡槽村魏家湾,它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的桂花镇。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

忆儿时 年味趣事多

20世纪70年代末,家乡还很穷很落后,每一个人都在为温饱而努力。

记忆里,吃一次腊肉,添一件新衣,成了我们一年里最美好的期盼。过年的时候,腊肉成了最显眼的美食。经过柏树枝的熏制,一片片腊肉晶莹剔透,夹一片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香香的、脆脆的,十分过瘾。

那时候,庙会很热闹,扭秧歌、踩高跷……四面八方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我个矮看不到台上表演,就爬上树,骑在树桠间与大家一起呐喊。

而正月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早上,大家都要吃汤圆,还有一枚鸡蛋,小孩子可以得到几分到几毛不等的压岁钱。在傍晚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晚饭都没吃,就邀约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到离家二十里外的村子看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又冷又饿,翻山越岭往家赶。途中,总有一些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冬水田里,但大家谁也顾不了谁,拼命地往前赶路。落水的孩子只好自己爬起来,边哭边追赶。

回故乡 一家团圆话发展

故乡很美,蓝蓝的天空盛开着朵朵白云。村口的黄桷树仍然枝繁叶茂,在轻风中舞动着。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小河倒映着山脚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比画里的景色还漂亮。

走在故乡任何一条小路,我都有一种亲切感。如瀑的阳光,婀娜的山湾,潺潺流淌的小溪,它们时时调动我的情绪,我整颗心都愉悦了起来。

母亲知道我们要回家,早早地站在院前那棵山楂树下守望着。她已近九十高龄,很庆幸她身体还健康。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水饺,一刻也不肯停歇,理菜、剁馅、调料,她亲力亲为,连大嫂帮忙也不肯。看着忙碌的母亲,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终究没有忍住,泪水涌了出来。

团圆饭很热闹,亲戚好友坐满了屋子。虽在乡村,食材却很丰盛,家里养的鸡鸭,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还有塘里养的鱼,经过家人精心烹饪,味道极佳。

餐桌上,大家的话题聊到了发展,谈到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最激动的要数二哥了,他一脸自豪地说:“我们乡里头的人原来走的是烂泥路,吃水靠肩挑,煮饭烧柴火。不过现在好了,你们看看嘛,咱们农村的面貌变好了,一拧水龙头就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一扭灶上开关就燃起蓝色的天然气火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交车还开进了村里。”大哥接着说:“是呀,是呀,国家政策好哦!还有医疗保险,让我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前些年我得了矽肺病,开始的时候很气馁,觉得生活无望,后来我们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我不但治好了病,还脱了贫。现在,我们家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有好几十万的收入,生活好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都是喜悦,满脸都是幸福。“对啊,现在的中国确实让我们骄傲!高铁让我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嫦娥四号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加美丽……”我补充道:“所以呀,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和谐了,才有咱们老百姓今天的好生活。来来来,端起酒杯,我们一起祝福国家越来越好,一起祝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干杯!”

正月初三,魏家湾举办了庆新春坝坝宴。这一天,魏家湾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湾里一派喜气洋洋,树上挂着大红灯笼,老年秧歌队在池塘边的广场上表演节目,年轻的姑娘跳起了时尚的拉丁舞,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十二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大家纷纷入席。席间,大家彼此都很热情,握手再握手,问候再问候。他们中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我儿时一起游戏的伙伴。在祝福声中,我喝下了家乡的亲情,体味到了家乡的甜蜜。

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精选篇2

住着城市的高楼,吃着大酒店的美味,享受现代生活的五彩缤纷,仍然少不了忆起儿时那用纯手工制作出的各种美食,甜甜的全由手工打造。

上世纪八年代前后,每年最令村里孩子们高兴的,就是腊月小年前后,妇女们一双双巧手便忙开了,孩子们则几乎天天都能尝到平日里眼馋的各种吃食。每次,虽然不是很多,但足够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最甜美味莫过于江南小切——米糖,每家每户都必须做。我们这里管米糖叫切糖。冬至之前,各家主妇都会把糯米蒸成米饭,再用晒簟晾干成“米花”备用。不过,因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各家米糖的味道都不尽相同。比如,爆米花就分炒米花和油煎两种。一种是炒米花,就是用细沙与做好的米花备料一起下锅,用文火慢炒,然后,用细筛将沙子筛掉,白花花的米花就爆成型了,而且,炒米花的家庭不在少数。另一种是油煎,只有条件相当好的人家,才是用山茶油煎米花,油煎出来的爆米花金黄闪闪,粒粒饱满而芳香四溢,当邻居闻到油香,都会由衷地称赞。爆好的米花只是主料,麦芽糖才是粘合剂,一锅大概用一斤半左右。熬糖是个细心活,麦芽糖要熬得恰到火候,熬嫩了、熬老了,切片的时候都会散、切不成片。待麦芽糖熬得恰到好处,才能将爆米花倒入锅中,翻炒片刻,取锅,装入抽屉中,用滚子压实,然后,翻转抽屉,将结成块的糖料倒在案板上,便可开始切片。为了尽显自家小切的色、香、味,各家主妇们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家里种了芝麻的,把芝麻炒熟,加在米糖里,做成芝麻糖,远远就能闻到芝麻香;有的每年都要种些花生,将花生仁用油炸熟,掺和进去,做花生糖,同样也香气扑鼻;还有些人虽然有芝麻、花生,但舍不得自己吃,都卖了换钱,他们便早早备好桂花,做出桂花糖,既香甜可口,又经济实惠。在小年前后的十多天里,村里几乎天天有人切糖。大人这边刚切好糖,就吩咐小孩分糖,一家一碗,家家户户都要分到,小朋友们每天也都能尝到刚出锅还冒着热气、松软绵缠的米糖。

最香美味莫过于炒豆子,这也是各家必备的年货之一。炒豆子,差不多家家都是同一手法。只是,我们家乡的豆子与别处不同,我们种的是田埂豆,将豆藤种在稻田田埂上,夏初栽种,秋末收获。田埂豆比旱地黄豆个大,用土方法炒熟后的豆子既香又脆,还不硌牙。主妇们先将豆子用冷水浸泡一天,然后晾干水,再砸一块土砖(在稻田里炼泥,做成厚厚的砖型,不用窑烧,直接晒干,搬回家砌墙的土坯子)碾成粉状,豆子和土砖粉一块放大锅里炒;灶膛里烧的不是柴,而是稻草,因为稻草火头温和,不会烧焦了豆子;凭经验,炒到差不多,主妇便将豆子、土砖粉起窝,用筛子将土砖粉筛回窝里,继续炒下一窝。炒豆子是个精细活,还比较脏,起窝时,土砖粉尘会满灶台弥漫,主妇必须扎着头巾、口鼻都严严实实捂住。炒豆子“脏”,吃炒豆子可香呢!男孩儿、女孩儿,每人都会从家里抓几把豆子放衣兜里,带到学校,带到场院,相互交换着吃,充满童趣,更充满快乐、幸福!

最嫩美味莫过于白豆腐,一般都在腊月廿八左右做好。在当时那个年代,豆腐是各家各户过年待客的主打菜。我们那有句俗语:“酿酒作豆腐,称不得老师傅。”谁家的媳妇能作出鲜嫩美味的豆腐,是很让村里人羡慕的。磨豆浆算是重活,有时候娘会叫我搭把手,一同转磨。我们作豆腐的原料仍是田埂豆,豆子品质好,加上有好水,所以,我们家乡的豆腐让城里人艳羡,能托人带上几块,都得欢喜好一阵子。我们村18户人家,每家至少要做3锅豆腐——两锅白豆腐,一锅油豆腐。白豆腐都用清凉的山泉水放缸里漂着,可以接半个月客;油豆腐则用稻草或竹签穿成串儿,挂在厅中间钩子上,利用自然凉风保鲜,还防鼠害,一直可以留到元宵节前后待客用。每每豆腐做好了,母亲便吩咐我们兄弟几个,一人拿两个碗,一碗白豆腐,一碗油豆腐,挨家送给村里人。同时,自己家也备好一个大脸盆、一只竹篮,装别人送来的豆腐。也有平时吵过闹、拌过嘴好几个月不说话、不相往来的家主,这时两家小孩把豆腐送了,借分享豆腐的高兴劲儿,两家自然将怨气化解,正月初一又坐一条板凳上喝茶聊天乐开了怀。小小豆腐,传递着邻里之间血浓于水的温情,充当着乡亲之间握手言和的信使。

记忆是时光的留声机,记忆是成长的营养剂,记忆是一壶甜美的酒,能留住乡愁,串起欢乐的日子,连通心灵的彩虹,让浓浓的乡趣、乡味、乡情,乡村手艺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传承、发扬光大!

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精选篇3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小井村地处徒骇河下游的鲁西北地区,村名与水有关。据《高唐县志》记载,姚氏始祖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前人所建的小口井旁,故得村名“小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缓缓流淌的徒骇河水,不仅滋润着这方人的血脉,更塑养了鲁西北人的地域性格和人文艺术细胞。

还记得许多年前,大队里没有电视,很少有电影,大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时的大戏:主打节目是现代京剧《红灯记》,还有吕剧或河北梆子等。《红灯记》是一部歌颂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顽强斗争的现代京剧,介绍的是在东北某城市,铁路扳道工人、中共地下党员李玉和,接到“把上级党组织送来的密电码转交给柏山游击队”的任务,由于叛徒王连举出卖,李玉和被捕。“本不是一家人”的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三代继承革命事业,在邻居慧莲一家的帮助下,机智地完成了任务,配合游击队全歼尾随而来的日伪军。

一进腊月门,大队里就组织起两套人马,一套是“搭戏台”的青壮年队伍,一套是准备演出的“戏剧班子”。戏台搭在学校对面,坐北朝南,是一个三面挖沟堆起的二十几个平方米的土台子,四角栽几根木桩,上面用几块草席搭棚,前后隔开。搭建戏台之日,也就是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活跃之时,戏台不但联络了乡亲们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开垦了乡土文艺的土壤。演员就在识字较多的年轻人中间选拔:同姓的玉青姐是大队的“赤脚医生”,身材苗条、面若桃花,爱好文艺,是扮演“李铁梅”的第一人选。那根又粗、又长、又黑的大辫子,好像就是为她演戏而生的;美菊哥中等身材,走路急缓有序,说话铿锵慢语,阳刚之气十足,胜任了“李玉和”的角色;庄东头一位辈分较高的王姓青年妇女,干练利索,唱腔圆润,扮演了“李奶奶”的角色;院中的振英叔幽默滑稽、能说会道,办事灵活,演起了“鸠山先生”……“保台”的乐队也都是本大队的人,锣、鼓、镲、铉、笛样样齐全,京胡、二胡的伴奏者,不懂音乐全凭“耳音”找感觉。打底鼓的指挥是长剑爷爷,文质彬彬,性格和善,也是我最佩服的长辈之一。全场人员都听他指挥,只见他右手敲击底鼓,左手有节奏地摇动竹板,底鼓体积不大但声音响亮清脆,是全场吹拉弹唱的“口令”,那气势也不亚于率领千军万马“攻城拔寨”。为演好大戏,乡亲们各显其能,日伪军的刺刀、游击队员的手枪以及红缨枪都是木匠们的杰作,用墨汁染色后,都像真的一样。

正式演出一般从腊月二十八晚上开始。天色渐暗,伴随着孩子们呜哇呜哇的喊叫,咚咚咚、锵锵锵、嚓嚓嚓、咣咣咣,锣鼓开场,演员在后台也开始用胭脂油墨化妆。听到响声,在家里刚吃完晚饭或正吃饭的人们,那些炸完藕盒、刚把猪肉煮进锅里的婶子、大娘们,就着急起来,往锅底紧添几把柴火,拽起外庄来看戏的亲姑、亲姨就急急忙忙往外走;吸烟的老人猛抽几口,将烟锅里的旱灰在鞋底上猛叩几下,抓起外衣三步并作两步直奔戏场;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太也拄着拐杖念念有词地往前赶;孩子们隔着院墙大声喊叫,招呼伙伴们一路小跑出了门……一个“戏”字,几乎勾跑了人们的“魂”。看戏的人群中,不但有自己大队的,也有方圆十多里地的乡亲。一个小板凳,或者两块砖头、中间横垫一根木棍就是乡亲们的标配。大戏开演前,大家三五成群,老人们高声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年景,大姑娘小媳妇显摆着身上棉裤、棉袄等略带喜气的打扮,孩子们手持烟火“噗拉筋”追逐打闹,戏台前一片喧腾。

金属的流音激荡心扉,鼓点的激越豪情壮志。铿铿锵锵的锣鼓熙攘,红红火火的庄户大戏,把鲁西北风调雨顺的年景,欢声笑语的喜悦,六畜兴旺的富足,都搬上了民间大舞台。一年的酸甜苦辣,在唱念做打中潺潺流走,一生的幸福期盼,在悠扬声韵中袅袅升华。每一锤撼天动地的锣鼓,每一句饱含激情的欢唱,每一声逗人捧腹的爆笑,至今历历在目,成为阅读乡愁的永恒场景。

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精选篇4

一直觉得饺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饺子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但为何国人这么爱包饺子吃饺子呢?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么偏爱的饺子呢?现在想来或许是饺子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吧,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仁爱,推己达人,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和万事兴,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特别浓重,亲情和乡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而饺子这种美食恰恰把这种家庭至上,相亲相爱、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饺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温度、家的幸福,饺子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美食。现在想来饺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饺子,而在包饺子,包饺子绝不是一个人的活,一家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感受到包饺子的仪式感和幸福感,一个人包的饺子再美味却也是孤单和凄凉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温馨和幸福。

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家妈妈总是说今个晚上给你包饺子吃,那时生活在农村,刚解决温饱,物质匮乏,最爱吃的美食就是饺子,特别是肉馅儿的饺子。冬天放假后无论是朔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母亲都会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割二斤猪肉且千叮万嘱不要买血脖子一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来,父亲来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将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锋利无比,小时的肉馅儿都是自己动手剁的,父亲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的肉墩子旁,把猪肉去皮切块然后加盐水剁馅儿,一剁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看父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过菜刀接着翻剁,一直剁到父亲检验合格为止,腌上肉馅等着晚上包饺子。

夜幕降临,无论外面是风雪交加还是寒星冷月,温暖的小屋内总是一派忙碌祥和的光景,橘黄色的灯光下是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切剂子擀皮儿,姐姐包饺子,父亲劈柴烧火,我呢则剥几头大蒜捣蒜泥儿,一家人没有一个闲着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忙碌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包饺子让一家人紧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饺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幸福,情景交融的美食享受了。包饺子要用心,吃饺子也要用心,我喜欢单纯的吃饺子,饺子也应该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一盘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欢在饭店里点一桌子菜,酒足菜饱后再点几盘饺子冒充主食,打着饱嗝装模作样的再叨几个饺子,那样的饺子还能吃出什么味呢?简直是对饺子的亵渎,是暴殄天物!饺子馆里的饺子总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吃饺子要专一,专一的吃饺子才能品出饺子的美味,才能吃出亲情的味道,才能吃出爱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合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光了!而今年近不惑,对于饺子更是倍感亲切,只要有空就陪爱人陪母亲包饺子吃,特别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无牵绊,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块忙忙乎乎的包顿饺子,想想都觉得幸福满足!周末我买好包饺子的食材,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孩子们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在茶几旁给孩子们削水果,我呢当然不会闲着吃现成的,我忙着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打扫完卫生再跑到厨房帮妻子打下手,冲洗盘子,捣蒜泥儿,拿醋碟......忙的不亦乐乎,一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幸福感就溢满全身。吃饺子,不在乎什么馅儿,什么味,最让人心动的是包饺子的过程,一家人的身心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当然了最诱人的当属大年夜的饺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把新年美好祥和的祝愿升华到了极致,饺子把家人们聚在一起,把亲情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饺子的原因吧!

品味乡愁和年味作文1500字精选篇5

过年习俗,全国各地各不同。我们老家,过年回家都要拜“茶树”。

这次,我回老家看到了久违的茶树,那青山绿叶中绽放的小白花,就像久别重逢的亲友,激起了我思乡的涟漪。

我的家乡赣西上高县有著名的千年古刹南港大庙圣济寺,也有世界闻名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江西蒙山太子壁银矿遗址(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还有上枚村的上枚书院(全国最早的乡村私塾),更值得我赞美的却是萦绕在我心空飘香的茶树。我的家乡茶树历史悠久,传说是岳飞带过来栽种的。当时,他要下江南到上高县南港镇寨下山上剿灭异党李仙姑,聪敏的仙姑敬仰岳飞,在假意迎敌后,撤兵逃往海拔1088米的蒙山躲避。就这样,让岳飞也多了几份困惑和纠结。为了“困住”仙姑打持久战,岳飞就地种植了茶树,三年后,满山的茶树挂果了。仙姑知道自己的命数已定,就在蒙山顶峰化作一团白云,从此,蒙山顶峰就叫“白云峰”。小时候,我不但喜欢听母亲讲这个传说,而且还缠住母亲要去白云峰看个究竟。事实上,五月的蒙山顶峰,我看到的只是一片红彤彤的杜鹃花,高高大大的花树,与半山腰和山脚下,郁郁葱葱的茶树,相映成趣。

我记得清楚,在入小学之前,一个蘑菇生长旺盛的季节,约莫五六岁光景的我和同村两三个小伙伴约好去茶树林采蘑菇。由于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母亲一直阻拦却温和地说:“去了就要带好斗笠,打雷下大雨,你就要赶紧回来,好吗?”母亲同意后,我头戴父亲编织的斗笠,手挎父亲制作的青色竹篮,向着蒙山茶树林进军。当时,真有点感觉自己也是一个岳家军!一路蹦蹦跳跳、嘻嘻哈哈,有意在路边上溅水花玩。我们到了“大庙”(如今,这里无法再见到寺庙,只有隐隐约约的一些残砖余墙和萋萋芳草),进入茶树林,我就挑一棵大的树,蹲下来,开始采蘑菇。翻开杂草,红土地上果真有不少白里透红的茶树菇。我抓住一个又一个,丢进竹篮里,真的像在收获战利品一样快乐。可气的是,就在我满心以为自己就要大功告成时,一个叫毛崽的小伙伴却说,要来玩躲猫猫。我们按照“石头剪刀布”定下了第一个藏起来的人,大家分头去找。在茂密的茶树林里,我第一个找到了“藏起的人”。按规定,他要给我一个蘑菇作为“奖品”。可是,他死活不肯,结果,我们就这样又开始了采蘑菇行动。虽然蘑菇奖品没有得到,却得到了认可。大家都说我很厉害,能够包容别人的错误。事实上,我这次学会了原谅别人和尊重自己。

雨天,我们到茶树林采蘑菇、玩游戏;晴天,去茶树园里放牛、翻跟斗又是一件快乐事情。春天,茶园是我们的乐园,在树林里追追打打,与花草凝眸,共树木欢笑;夏天,茶园是我们的迷宫,在茶园东躲西藏,让快乐飞翔;秋天,茶园里留下我们采茶果的儿童岁月;冬天,茶园成了堆雪人打雪仗的故事园。

家里有一头膘肥体壮的水牛,是我第一个“动物朋友”。父母要去劳动,我就成了牛的真正小主人。每天早晚,我都要牵着肥耳大眼长尾巴灰色水牛悠悠地走出村庄。有时候,我也会尝试着骑在牛背上,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牛童。当然,我第一个想到的去处就是茶树林,那里有着天然的牧场,很多杂草,适合喂足牛肚子。父亲告诉我:“牛的肚子,鼓鼓的,就说明吃饱了,可以牵回家。”每当看到牛肚子圆圆鼓鼓的时候,我就喜欢伸手去摸一摸,一种软软酥酥的感觉,很惬意。此时,我也会来几个翻筋斗,自娱自乐一番。当然,倘若天热,我还要给牛“洗洗澡”。就是牵着它到附近水塘里洗净身上的泥垢和污浊。有时候,泅牛也很有趣。就是让牛浸泡在水里,看牛“游泳”。仔仔细细检查发现牛很干净后,我认认真真看着牛儿出浴。那种感觉,是真的只有体验过的人,才会感受到的美好。现在娃娃店里毛茸茸的玩具,难怪小朋友们都喜欢,这可是天性啊!那时候,我们只能“玩牛毛”!于是,我也就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有时间,只要牛儿需要吃草,我自然第一个担当赶牛任务。把牛儿服侍得清清爽爽、熨熨帖帖。一头牛,好像在我成长过程中,陪伴了近五年。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看不到我的“牛友”,我曾经大哭过一回。母亲抚摸着我的小脑袋,边带着哭腔边述说:“牛儿是去老家了,见它的爸爸妈妈去了!”我似懂非懂,眨巴眨巴眼睛,摇了摇小脑袋:“那我也要去牛的老家!”对牛的友好,让我多了一份善良和期待。

几十年后,我成了一代人的“前辈”,自然就有了许多对待生命的新感悟新智慧。

我们老家的茶树采摘时间一般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叫寒露茶籽。据说,这种茶籽的油脂营养更全面,适合所有体质的人吃。之后,榨茶油的时候,我们喜欢围着油榨转。老家的油榨设在河岸的小坝边,主要是借助水力推动油榨。榨油有五道程序:剥茶籽、茶籽加热、压碎茶籽、上榨、打油。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或者温度、或者力度、或者高度等,第一榨由师傅亲自上阵,之后每一榨,也要有榨油师傅在旁指导才行。我看到榨油情景,师傅们汗流浃背时,油槽里开始流出香喷喷黄澄澄的茶油来。这时,我们这些小看官又在一边呼啦呼啦啧啧赞美起来。得到了榨油“观感”体验后,的确有种开阔了眼界的感觉。心想:吃点油,真不容易啊!难怪说茶油贵,单单是几套程序,就足矣让人感到劳动最光荣!

进入初冬后,家乡的茶籽树会开花,满树的白花,好像是给冬季穿了一件纯白新衣,在满山的青黄色渲染下,茶花显得十分美观大方。也有远道而来的城里人,携老带小,特意进茶树林赏花观景,摄影留念。此时,既有美景可看,又有美食可吃。我们把这个季节当成是吃茶饼的天,我们围绕茶林转,目的是寻找有茶饼的茶树。茶饼其实就是长得白里透红的茶树叶,有一层厚厚的肉,我们最喜欢一摘到茶饼就往口里扔,先饱口福,不等细嚼慢咽,三两口就下肚了。那时,真的是饿怕了!有茶饼吃也算是大自然的一大馈赠吧。后来,读了书,才知道,茶饼是茶树叶得了一种寄生病,才导致“膨大”成饼。但是,小时候的我们的确享受到了这种“生态食品”,至今,望着茶林还常常想入非非,盼望得到一两个茶饼呢!

每当过年,茶树林中,就有人们陆续祭拜树神。改革开放后,这种风俗渐渐远变成“看林护林”。又是一年春节前,眼前似乎出现了家乡人民穿红戴绿穿梭在茶树林中,喜迎春节的情景。春节前夕,我再次登山,在家乡的油茶树下,心里默默祝福,家乡人民安康美好。

家乡葱葱茏茏的茶树,是红土地上定格的最美的乡愁吧?

Copyright © 2022-2024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