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经典)
创新作文(经典)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新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作文 篇1
古往今来,无不是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展现着世界的多彩。让我们乘上“时光机”,一起打开创新的大门,领略创新的风采!
回首过去
说到创新,你一定会想到“工业革命”,对的,说到这儿,你脑子里一定会浮现出他的名字,他年幼时家境贫寒,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他母亲决定自己教儿子读书识字,鼓励他自学成才。他少年时做过许多小生意,始终碌碌无为,但他热衷于发明创造。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他与助手不断尝试多种耐热材料,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了。这项创新,不仅一举改变了他的生活,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为世界带来了光明。此后,他还发明了许多电器产品,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产品,没错,他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你猜到了吗?之后,卡尔·本茨在1885年发明了汽车,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发明了飞机。他们的不断创新,掀开了世界的崭新面貌。
创新,使世界进步!
感受当今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在纵横交错的宽大马路中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白云朵朵间穿梭、翱翔……科技在不断创新,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生活在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绚烂缤纷;世界在不断创新,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使世界多彩!
展望未来
科技创新、进步速度飞快的当今世界,却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造成雾霾的“元凶”,当然是汽车尾气。不久的将来,一种种新的既洁净又安全的能源来代替汽油,用作汽车燃料,天空恢复了它原有的蔚蓝;未来用更多的洁净能源来发展工业,水资源恢复了它原有的纯净;未来更多新型的高科技产品取代一次性用品,森林重新焕发生机;动物们也不会因此失去家园而濒临灭绝……让我们一起期待。
创新,使世界充满希望!
从古到今,创新的力量,改变着人类,改变着社会,改变着全世界!因为创新,世界才丰富多彩!
创新作文 篇2
创新是一个崭新的开端,纵有千般困难,即使遭遇失误,也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如此,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一刻。
画家的失误,并未对他的创作造成损失,他冷静下来,变换角度思考,在失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成就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画家那样的冷静与智慧,但我们应该明白,打破常规,于失误处植创新之花有着力挽狂澜的作用,甚至可抵达另一种成功。
我们很难想象,许多发明都是来自于不经意的失误后的'创新。防污剂的出现,是因为一位科学家误把实验溶液滴到了鞋上;薯片的诞生,是因为有个厨师非常气愤顾客嫌他炸的土豆块不够薄;甚至可口可乐,其实是研制感冒药时产生的错误配方。这些有可能造成损失的失误,在那些聪明之人的手下被改变成为了另一种发明。他们打破常规,并不把这些失误当作放弃的理由;他们大胆选择了创新,不仅拯救了自己的事业,也开创了另一种思路,甚至造就了一方传奇。
于失误处植创新之花,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或企业,甚至可以拓展到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复兴。不论是1933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减轻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都是如此。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动力,更开创了世界新局面。我们不应该因失误而沮丧,而是要打破常规,转变角度,转换思路,不管是个人、社会抑或是国家,都要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不要因外界的流言蜚语而妄自菲薄,不要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要因人生的转瞬即逝而黯然惆怅。你要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打破常规,于失误处植创新之花,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等你。
创新作文 篇3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还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吃月饼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化的继承。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财富,它促进人的发展。”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包袱,它阻碍人的发展。”我认为传统文化有好亦有坏,应该如论语中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传统礼仪故事流传至今,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
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杨时的懂礼仪流传至今,被继承了千千万万个轮回。
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在继承文化的过程中,人们把自身的见解。感情和希望融入了文化中,造就了文化的创新。古有屈原坚贞不渝,以死明志,表达自身对君王的'忠诚。有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多年征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有最美司机、老师等人物,为救他人于水火中,英勇献身,用自身的血和肉为他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在现在改变着未来。如今我们爱国,却不再忠君,我们守礼,却不再封建,我们相信命运,却不屈服。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他们的思想随着文化的继承得以改革,文化的继承带着他们的希望得以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变革,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创新作文 篇4
传承与创新的作文素材
翁方刚和刘石庵是清代有名的书法家。翁方刚一生研究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最佩服唐代虞世南、欧阳洵的书法。刘石庵则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有人问翁,刘的书法如何,翁说:“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不服,说:“我自己发挥自己的书法特色罢了,他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是两位书法家对待书法艺术的态度和观点,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在继承其他一切传统与发扬自己个性特色的问题上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追求,请以“继承前人的传统与发扬自己的特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继承前人的传统”与“发扬自己的特色”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能“继承前人的传统”,又能“发扬自己的特色”,将二者辩证阐述,将是最佳立意。如果只“继承前人的传统”,而忽视“发扬自己的特色”,不敢创新,就会固步自封,更不能推陈出新;如果只“发扬自己的特色”,虽然有个性特色,但会成为无源之水,反过来说,任何人的成功并不是可以脱离“前人的传统”的,往往与前人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从反面进行驳斥。但是,这里审题时不要抠字眼。如果抓住“刘石庵则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一种丰腴厚重的书体”而大谈“成功”,那么这样就偏离了话题。同时,在写作时最好要适当引述一下材料,以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例文】:
继承与创新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点评]:
文章开头以简洁的语言阐明观点,既要勇于创新,同时又要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选择了最佳的立意。然后以典型事例来具体论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指出如何进行创新,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创新”的误区。文章结尾以凝练的语言进一步强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全文举例精当,结构紧凑,思路清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创新作文 篇5
因为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这么幸福;因为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这么丰富多彩;因为创新,我们的生活才这么精彩。创新,给科技抹上重要的一笔。
那么,我们未来的科技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未来的'汽车都是无人驾驶呢?是不是未来的工作都由机器人做了呢?未来是不是会有空中花园呢……我带着这些疑问,幻想着我来到了二十年后的世界。
我抬头望去,天空中漂浮着的车辆随处可见,仔细看,每辆车都伸出又长又有力的翅膀,四个车轮变成鸟的前爪和后抓,后备箱变成鸟的后半身,你根本不用担心鸟会来撞你,因为它把你也当成小鸟了。天空上的车也会跟地面的车一样整齐,因为未来的车都是无人驾驶的,机器可以帮你把队伍排得整整齐齐,一行行、一列列,就像一群整装待发的士兵。如果你想把在天上飞的汽车变成普通汽车,只需按一下“陆地模式”的按钮,像鸟一样的汽车就会收回翅膀、前爪和后抓,小鸟的后半身重新变成后备箱,选择一块平地降落下来。做这些事最多只需要三秒钟。
到了未来,就会有许多海上城市,它会随着大海不断漂移,而且形状还会变化。比如今天东边是飞机场,西边是超市,那么它就会跟着海漂移成东边是超市,西边是飞机场了。你根本不用担心会不会迷路,因为,未来的定位系统可是很厉害的。哪怕遇到海啸,电脑也能预测到。然后,就提前一个晚上把海上城市转移到风平浪静的海域,如果觉得还不合适,就可以无限转移,到合适为止,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平安无事。
以后的列车都会改为胶囊列车了,这种列车顾名思义就是胶囊装的列车。别看这种列车载的人很少,但跑的速度却很快,胶囊列车每小时约行一千二百千米,没过多久,就能从国内飞到国外。假如,你住在厦门,明天要去美国工作,晚上再回到厦门和家人吃饭,也不成问题。这种胶囊列车可以超高速、低能耗、无噪声、零污染,被认为是继汽车、轮船、火车、飞机之后的新一代交通运输工具。
未来的科技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努力,到了未来才不会被淘汰。
创新作文 篇6
创新永无止境,挑战永不止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积极探求创新精神,走创新之路。而这条道路的发展固然是充满着坎坷与泥泞的。中国有句古话,“常有所疑”,它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创新的动力。一代代的中国人正是在突破自我,从旧状态中寻找出路,迈出了创新的勇敢的第一步。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大胆倡导并开启了中国的改革伟业,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可在旧势力中寻找出路谈何容易?十年内乱,又加上两年徘徊,党和国家受左倾错误影响而思维僵化,积弊甚多。他站在人民的角度,经过深思熟虑与大规模实地考察,披荆斩棘,锐意创新,从旧状态中寻找新出路并突破自我,勇敢迈出了解放思想的第一步。由于这个大胆的创新,衰败的中国社会从原来的食不果腹,逐渐踏上了迈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后,邓小平又走访各地,不断总结,发表了很多新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创新演讲。这些举动又大大改进了原先政策的不足,结合中国当前国情,继续改善出了更加适合中国的改革道路。
由此观之,走好创新之路需要跳出旧的社会形态,勇敢走出且走好第一步;不仅如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修订改正创新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调整方针,并持之以恒。
再到今天的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在最开始它刚进入中国时,几乎无人问津。可就是那鲜有的几个人敢于创新,并经过了努力与失败才形成的如此超前与发达的被大多数人运用的网络系统。
如马云在想法上的创新。1995年,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 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创办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不同国家的6个email,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开始设想回国建立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于是立即决定和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一个小小的创新,竟能变成今天这样庞大的中国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和互联网交织在一起,中国网民人数世界人口的约十分之一。“庞大中国市场”的内涵日益扩大。
再比如科技的创新。现在我们出门直接用微信、支付宝支付,这样的.高科技在当今社会已然普遍化,并使所有人享受创新下的产物所带来的便利。而究其根本,便是创立者慎重却有力的迈出了勇于尝试的第一步。从茹振钢的“种子梦”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从李彦宏的“中国大脑梦”到马化腾的“互联网计划梦”,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科学梦、发明梦、创业梦,已成为推进全面小康的勃勃脉动。当时的创新与坚持自我为日后中国整体的科技发展拉开了序幕,为中国创新之路做了巨大贡献。
其实说到底,创新第一个难点是在于想不到,第二个是不敢做,第三个是没有坚持。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观察到了,却只有少部分人敢于迈出第一步。多亏了他们的存在,才得以让中国有了现在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可是尽管现在我们站在了新的发展高度上,却也遭受着转型的阵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价值不高、产能过剩等痼疾挥之难去,使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将创新理念真正贯穿血液,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从而走好创新之路,为中国的未来造福。
创新作文 篇7
近日在《杂文选刊》上一幅名为“千篇一律”的漫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画中老师面对孩子们相似的作文作出了“千篇一律”的评论,不由得引发人们对教育中缺乏创新的议论。
创新,的确是当今社会所推崇,也应当被推崇的一种能力,现今时代能如此高速发展,大部分便是依仗人类无穷的创新的推动。
于是,人们对漫画中所凸显的创新能力的缺乏无法容忍,并转而质疑中国现今应试教育中,创新不足。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我国的教育并非完全的应试教育,而且其中亦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纵览古今,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创新的星光璀璨闪烁。前有黄帝造司南,后有万户造火箭;前有收纳数千技艺的《齐民要术》,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这样的创新里面不仅存在于古代,在如今也有很好的体现。奔月的“嫦娥”,下海的“蛟龙”,落地的“天眼”……哪一样不是创新能力的彰显呢?
那是否我国教育就没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尽管以往国家对创新十分重视。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但落实到各地学校之时却仍然是机械的模仿,该如何机械应考仍是原样。归根究底,问题还是我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自古至今,在我们许多人心中读书便只与前途,功名,钱财,权利这些事物绑定在一起,使进入学海的学子被“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调所淹没,浑然忘却了自己对知识彼岸最原始与本质的需求,从而失去了创新的`基石。
因此,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并将其赋予行动欲改变这种意识形态。于是国家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学校层面有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行的学术改革。
但这样仍然不够。欲想彻底将创新精神与能力贯彻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作为新时代下的有志青年,应当保持自己初入学海时那种对知识最原始的渴望,只有知识的基石足够坚固,创新的大厦才能高高拔起,国家的复兴才能指日可待,人类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创新作文 篇8
今日在课堂之上,就“死而不亡者寿”的一个层面,即“人死了却仍被世人铭记”展开了探讨。我就在周记里再说一说。
究竟一个有影响的人,给别人留下的是自己的名望还是自己的精神?我认为他留下的实质的东西是他的精神,名乃次要,但名望与精神,实在是结合得太紧密不过了。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代表一个人;精神是一个人的内涵,也可代表这个人。但这种精神是永远独立地存在的,就好比即便没有诸葛亮这个人,“足智多谋,忠君报国”依然是存在的,仅有的改变就是大家一看到这两个词脑中闪现的.就不是诸葛亮,而是其他的什么人了,比如周瑜、郭嘉。然而不可否认,在所有人中,孔明最为极致地诠释和发扬了忠诚、智谋,并可以说为之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人们就把这个人和上面两个词记在了一块儿,而这个的名字就是诸葛亮,所以就出现了美名与好的精神品质结合得极为紧密的现象。
一提到雷锋,大家会想到助人为乐,一说助人为乐,大家会说“学雷锋、做好事”。我就打个比方,助人为乐精神好比一个小屋子中的满室芝兰,而雷锋就上你的思维之中这个小屋子的房门,推开屋子的门,就会闻到兰花的香气,闻到兰花的香,就会睁眼望向四周,看到那扇门。
我想,精神和名望的地位在不同文化互相渗透时表现更明显。如果你对一个老外说雷锋,他可能不知所以,但如果你说助人为乐,他会立刻了解你所说的精神,可能还会来一句:“你说的是我们小区的玛丽大妈吧?”——这样看就比较明了,即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以一些代表人物为某些精神起了个“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