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发布者:浪迹天涯 时间:2023-3-1 01:43

关于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成语故事汇编15篇

关于成语故事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国攻打中山国,魏文候要向赵国借路。赵国国王赵候(即赵籍)想拒绝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赵得知道了,便赶忙劝说: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胜,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国力疲惫。魏军如果消灭了中山国,由于我们赵国居中间,他们想保留中山国的土地,势必难。赵利见赵烈侯还在犹豫,便进一步说道:大王还犹豫什么?这件事动刀动枪费军力的.是魏国,到头来,获得中山国,坐享其成的,是我们赵国,所以借路一事,必须答应,这对我们有利无害。赵利见赵王面带喜悦之色,便又急忙补充说:答应是答应,但不要高兴地答应,如果魏国觉察出我们的用心,就会把攻打中山国的计划取消。所以要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魏两国是友邦,能不借路吗?

关于成语故事2

【成语】: 势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ò zhú

【解释】: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成语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关于成语故事3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关于成语故事4

【语源】 《新唐书.张巡传》

【释义】 罗:罗网;掘:挖。甩网捕麻雀,挖鼠洞找粮食。比喻用尽办法,筹措物资。

【例句】 快饿死者,罗雀掘鼠,粮食罄尽,转为沟瘠是也。(严复《有如三保》)

【结构】 并列结构

【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突起兵叛乱。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以为唐朝要灭了,为了保守自己和家庭便擅自离城,向叛军求降。

真源县令张巡见令狐潮向叛将安禄山求降,便立即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军队,突然向雍丘发起了进攻。

等到令狐潮求降归来时,雍丘已被张巡占领,妻儿已被张所杀。令狐潮极度愤怒,就调集了四万叛军,前来攻打雍丘。

后来雍丘东面的睢阳告急,太守许远派人向张巡求援,张巡考虑到睢阳要比雍丘重要,便放弃雍丘,移兵睢阳,与许远一起担当起了保卫睢阳的重任。

睢阳城被安禄山的'部将尹子奇以十几万之兵力团团围住,而张巡只有三千人,即见不到援军的到来,军粮也快用完,形势十分危急。

第二天,他在城头巡视,只是发现敌军中有骑马的将领,就是苦于认不出尹子奇,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将一根苇杆削成箭,向敌阵射去,他看见一个叛军拾起射去的这支箭,向一个将领报告。那将领当即拿过箭来观看,其他将领都朝他围了去,张巡马上命令在身旁的部将南霁云对他射箭,那人果然尹子奇,受伤后,叛军为了救他,仓皇撤走。

子奇还不罢休,为了报一箭之仇,在增加了好几万兵力后,又来进攻睢阳。

睢阳城里的粮食很快吃光,饿死的土兵越来越多。

于是张巡下令张网捕捉麻雀,挖洞捉老鼠,寻找粮食,还把兵器上的皮革剥下来煮了吃,守城条件困难到了极点,但没人投降叛军,直到最后弹尽粮绝,睢阳城最终被攻破,张巡、许远等壮烈牺牲。

关于成语故事5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关于成语故事6

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下面整理了关于鹿死谁手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成语释义

不知政权落入谁的手中。常用来形容不知谁能取得最后胜利。

故事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出处译文

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不会和他作对,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一样建立功勋。我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则会与他争个高低,看看谁的本事强,可就不知道天下被哪个得到了。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五个强盛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的国主各有一番经历,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开创了基业。其中经历最为奇特的,当数后赵国主石勒。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他身体强壮,胆子很大,从小就对骑马射箭感兴趣。他属于少数民族,在二十多岁时就被晋朝官吏掠卖到山东当了奴隶。后来,他与汲桑等人起来造反,聚集了一伙人。汲桑死后,石勒带领手下人投奔了匈奴人刘渊。刘渊认为石勒才能出众,就封他为将军。

石勒重用汉族官僚张宾,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结果终于形成割据一方的力量。公元319年,他自立为赵王,他所掌握的.政权被后人称为后赵。公元329年,他消灭前赵,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与东晋、成汉三足鼎立,互争天下。

一天,外国使臣来到后赵朝贺,石勒设宴欢迎。在宴会上,石勒想到自己创下这么大的基业,连外国也承认,非常高兴,于是乘着酒兴向大臣徐光问道:“我的功劳与历史上哪个君王能够相提并论?”徐光是臣子,就趁机恭维他,说道:“陛下又有智又有勇,君王中的汉高祖、人臣中的曹操都比不上您。自古以来的帝王,哪个能和您相提并论呢!”

石勒明知这是夸大之词,就笑笑说道:“你的话太夸张了。一个人要紧的是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不会和他作对,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一样建立功勋。我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则会与他争个高低,看看谁的本事强,可就不知道鹿死谁手,天下被哪个得到了。”

后赵的臣子听到石勒的这番话,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君主既不自傲,又有远大的志向。

关于成语故事7

【词目】囫囵吞枣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基本解释】囫囵:指整个儿的东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

【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相关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偏正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偏重于不求甚解。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1]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译文】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死心眼的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故事】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寓意】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关于成语故事8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成语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关于成语故事9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出处】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释读】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关于成语故事10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齐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爱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因此福能够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能够得福,坏事能够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必须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关于成语故事11

焚书坑儒这个典故发生在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八荒,打败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

对新兴的郡县制,一些习惯于旧制度,具有旧思想的人总看不惯。一些儒生引经据典常常对新制度给以非难。其中一个在学术思想上很有名望的学子,名叫淳子越,他听了别人赞扬郡县制,说分封制不好,心里就难过。于是,他几次三番地向秦始皇说殷、周两个朝代,传了1000多年的分封诸侯制如何好,秦始皇听得心里厌烦了。他就叫大家再议论,到底哪种制度好?反对法古提倡改革的已升任垂相的李斯,激烈地反对淳于越等人的谬论,于是,他对秦始皇说;“古今时代不同,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法古。如今中原统一,天下安定,老百姓应当努力耕织、读书人也应当努力学习新的法令制度,改变旧思想。可总有一些读书人,死抱老一套不放。陛下,这对您的大业很不利,必须予以严厉禁止才行。我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不属秦国的历史,全拿来烧掉;不是政府任命的仕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等,而是个人私藏的这一类书,一律烧掉,以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听了,觉得有道理,事情本来就这祥,若听任那些读书人的旧思想到处去宣扬,对自己的统治很不利。尤其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也蠢蠢欲动,总想反抗,伺机夺回他们失去的地位、权利。想到这些,他接受了季斯的建议。于是下令焚书。

当时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内容是医药、占、卜、植一类的书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的(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30日之内,都要上缴到当地官府去烧毁。以后若还有偷谈古书内容的,处死刑;有借古攻击当前政治的,全家处死;官吏知倩不举的,处同罪。在这个命令下达后30天不烧毁书籍的,在脸上刺字后再罚4年,去修长城的苦役。……

焚书命令发布后,各郡县官吏谁敢怠慢!都严格遵守执行。当时,只见到处都是熊熊烈火。这是中国文化事业上的一次大劫难,是秦始皇摧残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暴行!

这次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不满,以至产生反感。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暗地里说秦始皇摧残文化,压制舆论等。其中有两个为寿始皇求不死药的人,也偷偷议论:什么奏始皇太专制,太残暴。还说靠残酷刑罚统治天下。等等。说着说着,这两个人就认为不能再为这样的人求仙药了。结果,他们两个带好钱物就逃走了。

秦始皇对下边的议论也耳有所闻,尤其听说读书人大多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为他求仙药的两个人还敢逃走,他特别生气,就想狠狠惩治他们。

秦始皇是报复心极强的人,对这事他决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几天后,他下了一道命令,_叫人查清在背后他的读书人。最后,查出460多人有嫌疑,其中有互相牵扯的,也有被受不了严刑拷打的人拉出来的。秦始皇一怒之下,不间青红皂白,不调查核实,就叫人把他们活活埋在咸阳城外已挖好的大坑里。这里不乏含冤而死的读书人。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封建统治者迫害屠杀读书人的暴行。这事就发生在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做法可谓太过分,太残暴了。正因为秦始皇施行暴政,因此,一个统一了天下的强大的国家,由此开始走下坡路,15年后就灭亡了。这不能不发人深思。

关于成语故事12

南辕北辙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是讲一个魏国人,要到楚国去但是却一直往反方向走,详细一起来看看吧!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 “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关于成语故事13

战国时代,赵国刚刚由赵太后执政,秦国就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去做人质,才肯出兵。太后不肯。任凭大臣们如何劝谏,太后始终不答应。最后她对左右的人说:“今后若再有人来劝我,我定要吐他一脸口水。”

赵国的老臣触龙来见太后c太后想这一定又是来劝我的家伙,心中厌恶,脸上露出怒气,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等着他来了以后,自己好发泄心中的怨恨。但触龙进来后,先是表示因年老体衰,未能多来看望太后而深感歉意,而后又拉起了家常,使太后以为他是来看望她的,情绪也缓和了下来。

触龙见此光景,便向太后说出了一件心事。他请求太后把他自己十五岁的小儿子舒祺安排在王宫卫队,因为他喜欢他,怎奈自己老T,此事就托请太后照顾。

赵太后见这位老臣为小儿子的事如此恳切,便问道:“你们男人家也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吗?”

“比女人更喜欢。”触龙回答。

“女人们对小儿子才更喜欢呢!”赵太后不禁笑出声来。

“我觉得你更喜欢女儿,你对长安君的喜欢,比不上你对你女儿燕后的喜欢。”触龙趁机说道。“不,你弄错了,我更喜欢我小儿子长安君。”太后坦然地说。

触龙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转入正题,对赵太后说:“你軎欢女儿,所以她出嫁到了燕国,你祈祷上天,希望她不要回来,指望她生个儿子继承王位,你这是为她的长远利益考虑。但对长安君,尽管你赐给他许多金银,但你却不让他去替国家建立功劳,将来怎么会有做君王的威望呢?你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打算,所以说,你喜欢长安君比不上喜欢燕后。”

赵太后听了这番话,自知理亏,便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了。

关于成语故事14

楚国令尹子文,为人公正,执法廉明,楚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子良,在楚国当司马,生个儿子叫越椒。这天,正逢越椒满月,司马府宴请宾客,一时热闹非凡,显得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越椒这个孩子千万不可留。他啼哭的声音像狼嚎,长大以后必然是我们的`祸害。谚语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恶的本性。’这是条狼啊,你千万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杀了。”

子良听了这番话,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过了好一阵,才断断续续地说:“我是。是他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亲手杀。杀了他呢?”

子文一再劝说,子良终不肯听从。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在他临死的时候,把亲信们叫到跟前告诫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一旦他得势,你们就赶快逃命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公元前626年,越椒为夺取令尹职位,百般讨好穆王,说尽斗般的坏话。楚穆王听信了谗言,让越椒当了令尹。后来,越椒趁楚穆王死后作乱,掌权后即杀害了斗般和子文生前的亲信。越椒的“狼子野心”发展到如此地步,是本性所致,势在必然的事。

狼子野心告诉人们大多数坏人就是坏人,和狼一样,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要警惕像狼一样阴险狠毒的人

关于成语故事15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与曹操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孙权和刘备的队伍人数才五万左右,而曹军和荆州军共有二十多万人。在队伍数量和军需给养上,曹操拥有很大的优势。曹军为了减轻水中颠簸,战舰首尾相接。孙权手下的将领周瑜、鲁肃等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采纳黄盖的策略,用轻舟薪草膏油,假作投降,靠近曹操水军,纵火烧毁曹军战舰,并延及岸上营寨。周瑜和刘备的联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曹操大败,退回北方。这样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赤壁鏖兵”,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

Copyright © 2022-2023 领地网 www.lingd.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43158号-4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返回顶部